首页 百科知识 仓储与配送成本控制

仓储与配送成本控制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仓储配送成本控制应将精力集中在非正常金额较大的例外事项上。当存货售出或发给生产单位使用时,即将标签取下,记入“永续盘存记录”上,以便控制。

仓储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仓储成本限额,按限额分配仓储成本和储存费用,以实际仓储成本与仓储成本限额比较,衡量仓储活动的成绩与效果,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或超过预期的仓储成本控制限额。

一、仓储配送成本控制的意义

仓储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仓储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仓储配送成本的控制,降低仓储配送成本,把控制在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上,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仓储配送成本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仓储配送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第三利润源”

增加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

(二)仓储配送成本控制是加强企业竞争能力、求得生存和扩展的主要保障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降低各种运作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和增加产销量是保持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降低仓储成本可以提高企业价格竞争能力和安全边际率,使企业在经济萎缩时继续生存下去,在经济增长时得到较高的利润。

(三)仓储配送成本控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把仓储配送成本控制在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上,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仓储配送成本降低了,可以削减售价以扩大销售,销售扩大后经营基础稳定了,才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同时,仓储配送成本一旦失控,就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沉淀,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二、仓储配送成本控制的原则

(一)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进行仓储控制而发生的费用应少于缺少仓储控制而丧失的收益。和销售、生产、财务活动一样,任何仓储管理工作都要讲求经济效益。为了建立某项严格的仓储配送成本控制制度,需要发生一定的人力或物力支出,但这种支出不应该太大,不应该超出建立这项控制所能节约的成本。经济原则主要强调仓储成本控制要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并控制发生的费用支出,使其不应该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仓储配送成本管理时,不能只片面地强调仓储配送成本,切记仓储配送的服务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要兼顾质量和成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提供的服务前提下,适当地控制仓储配送成本,从而保证仓储企业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行。同时由于仓储成本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仓储配送成本控制要进行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控制。

(三)利益协调原则

降低仓储配送成本从根本上说,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在仓储配送成本控制过程中采用不适合的手段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是极端错误的,应予避免。因此,控制仓储配送成本时要注意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三者的协调关系。

(四)例外管理原则

例外管理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在仓储配送成本控制中的体现。仓储配送成本控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必须大于因进行仓储配送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耗费,如建立仓储配送成本控制系统的耗费,保证仓储配送成本控制系统正常运转的耗费。企业实际发生的费用,不可能每一项都和预算完全一致,如果不管成本差异大小,都要予以详细的记录、查明原因,将不胜其烦。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仓储配送成本控制应将精力集中在非正常金额较大的例外事项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仓储目标成本就实现了。

三、仓储成本控制的途径

(一)提高仓储各环节的效率、建立健全仓储制度

在仓储的各个工作环节中,由于实际功效不一,所耗费的劳力、机械设备损耗、燃料费也是不同的,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可以从整体上降低仓储成本。为了提高各环节的效率,必须制定出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仓储制度,例如保障存货资金的合理占用和安全、加速存货资金的周转、提高存货资金的效益,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本效益高、货物损失小、仓储吞吐能力增强,仓储成本就会下降。

(二)采取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储存定位指的是被储存货物位置的确定。如果定位系统有效,能大大节约找寻、存放、取出货物的时间,节约不少物化劳动及活劳动,而且能防止出现错误,便于清点及实行订货点订货的管理方式,达到降低仓储成本的目的。

储存定位系统一般采用计算机定位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容量大,检索迅速的优势,在入库时,将库存放货的位置输入计算机。放货的位置除了遵循计算机的指令以外,一般采取自由货位方式,计算机指示货物入库时存放于容易取出的地方,或根据入库货物的存放时间和特点,指示合适的货位。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每一个货位,而不需要专位待货,有利于提高仓库的储存能力,当吞吐量相同时,可比一般仓库减少建筑面积,有效地控制了仓储成本。

(三)运用现代化的储存保养技术

储存货物的质量完好、数量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仓储的质量。但由于货物的品种多、数量大、货物特性不同,产生损耗的原因和具体情况也不同。为了避免和降低货物的损耗,仓储管理时应了解损耗发生的原因,认真做好商品在库检查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采用现代化的储存保养技术。现代化的储存保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气幕隔潮,即在较高压力和流速条件下,在仓库门口形成一道气墙,有效防止库内外空气交换,防止湿气进入;气调储存,即通过调节和改变环境空气成分,抑制被储存物品的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它对于有新陈代谢作用的水果、蔬菜、粮食等物品的长期保质、保鲜储存十分有效;塑料薄膜封闭,即物品用塑料薄膜封闭起来,避免其与外界发生作用,从而达到保持物品质量的目的。

(四)提高仓储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

高效信息管理能力是削减成本、提升利润的关键。从目前我国仓储企业的经营和服务内容来看,传统的储运服务占主导地位。这种状况与发达国家第三方仓储与物流配送企业的服务相比,不仅服务内容和手段过于简单,而且在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增值服务方面,我国仓储企业也难以全面展开,这正是我国仓储企业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

四、仓储成本控制的策略

仓储成本的大小与仓储物资的数量、品种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存储成本控制策略。

(一)挂签制度

挂签制度(hang-label system)是一种传统的存货控制策略。其基本要领是针对库存商品材料物资的每一项目均挂上一张带有编号的标签。当存货售出或发给生产单位使用时,即将标签取下,记入“永续盘存记录”上,以便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不发生停工待料或临时无货供应,必须在永续盘存记录上注明最低储存量(即保险储备量),一旦实际结存余额达到最低水平,应立即提出订购申请。如果企业没有使用永续盘存记录,则应将每次取下的存货标签集中存放,到规定的订购日期,再将汇集存放的标签分类统计其发出数量,并据此作为进货的依据。表11-1为挂签制度表。

挂签制度虽然简便易行,但在一定期间内,存货储存波动很大时,往往需要有较高的保险储备量。

表11-1 挂签制度表

(二)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是一种存货分类管理的控制策略。当库存的存货品种异常繁杂,单价高低悬殊,存量又多寡不一时,需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它的基本原理是“关键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根据各项存货在全部存货中重要程度的大小,将存货分为ABC三类:A类存货数量较少,资金占用多,应重点实行管理。B类存货为一般存货,数量较多,资金占用一般,应实行常规管理。C类存货数量繁多,资金占用少,不必花费太多精力,一般凭经验管理即可。

(三)双堆存货进货

双堆存货进货管理系统将库存分作两堆存放:第一堆是订货点库存量;其余作第二堆。发放时,先动用第二堆,当第二堆用完,只剩下第一堆时,意味着库存下降到了订货点,应立即提出订货。也可将保险储备量从第一堆订购量中分出来,另作一堆,称为三堆法。双堆或三堆法,无须盘点,库存量形象化,简便易行,缺点是没有连续的库存记录,占用较多的仓库面积。双堆存货进货管理系统适合于廉价的、用途单一的物品。

(四)集中储存

集中储存可以减少仓库面积,降低仓储保管费用;通过使用专用运输集装工具,降低运输成本,实现企业的低成本运营,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先进先出”方式

“先进先出”是储存管理的准则之一,它能保证每个被储物资的储存期不至过长,减少仓储物的保管风险。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有:①重力式货架系统。重力式货架的每一个资格就是一个有坡度的存货滑道,从一端存入物品,货物能自动地向出库端移动,有效地保证先进先出。②“双仓法”储存。给每种被储物都准备两个仓位或货位,轮换进行存取,规定必须在一个货位出清后才可补充,保证实现“先进先出”。③计算机存取系统。在存货时向计算机输入时间记录,编入一个简单的按时间顺序输出的程序,取货时计算机就能按时间给予指示,以保证“先进先出”。

(六)加大存储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

加大存储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能减少储存设施的投资,提高单位存储面积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土地占用。具体做法有:①采取高垛法,增加储存的高度。②缩小库内通道宽度以增加储存有效面积。③减少库内通道数量以增加有效储存面积。

(七)采用科学的存储定位系统提高仓储作业效率

存储定位是指被储存物位置的确定。如果定位系统有效,能大大节约寻找、存放、取出的时间,节约物化劳动及活劳动的消耗。行之有效的方式有:“四号定位”电子计算机定位系统。

(八)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提高仓储作业的准确程度

对储存物资数量和质量的监测有利于掌握仓储的基本情况,监测清点的有效方式有:①“五五化”堆码,②光电识别系统。

(九)采取多种经营,盘活资产

仓储设施和设备的巨大投入,只有在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收益,如果不能投入使用或者只是低效率使用,只会造成成本的加大。仓储企业应及时决策,采取出租、借用、出售等多种经营方式盘活这些资产,提高资产设备的利用率。

(十)加强劳动管理

工资是仓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的合理使用,是控制人员工资的基本原则。我国是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国家,工资较为低廉,较多使用劳动力是合理的选择。但是对劳动进行有效管理,避免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或效率低下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

此外,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相应地开发出了与存货成本数量有关的其他策略。如“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简称MRP系统)。它既是一种存货成本控制策略,也是一种时间进度安排方法;“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亦称MRPⅡ)。它使物料需求计划扩展成了一个范围更为广泛的对制造业企业资源进行计划与安排的方法。“及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JIT),较为广义的理解是一个导致在制品与存货低水平的生产时间安排系统。JIT代表的是一种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系统运行,存货水平最低,浪费最小,空间占用最小,事务量最少。

五、配送成本控制策略

配送是流通、加工、整理、拣选、分配、配茧、装配、运送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配送活动是供应链整体优化的过程,它给整个供应系统带来了效益,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但就具体仓库而言,配送活动可能增加到达客户的物流成本。那么,如何在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上使配送成本最小?具体控制方式如下。

(一)混合策略

混合策略是指配送业务一部分由企业自身完成。这种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尽管采用纯策略(即配送活动要么全部由企业自身完成,要么完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完成)易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并使管理简化,但由于产品品种多变、规格不一、销量不等等情况,采用纯策略的配送方式超出一定程度不仅不能取得规模效益,反而还会造成规模不经济。而采用混合策略,合理安排企业自身完成的配送和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完成的配送,能使配送成本最低。

小练习

例:美国一家干货生产企业为满足遍及全美的1 000家连锁店的配送需要,建造了6座仓库,并拥有自己的车队。随着经营的发展,企业决定扩大配送系统,计划在芝加哥投资7 000万美元再建一座新仓库,并配以新型的物料处理系统。该计划提交董事会讨论时,却发现这样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就算仓库建起来也还是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企业把目光投向租赁公共仓库,结果发现,如果企业在附近租用公共仓库,增加一些必要的设备,再加上原有的仓储设施,企业所需的仓储空间就足够了,但总投资只需20万元的设备购置费,10万元的外包运费,加上租金,也远没有7 000万元之多。

例:一家生产化学品添加剂的公司,为降低成本,按各种产品的销售量比重进行分类:A类产品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70%以上,B类产品占20%左右,C类产品则为10%左右。对A类产品,公司在各销售网点都备有库存,B类产品只在地区分销中心备有库存而在各销售网点不备有库存,C类产品连地区分销中心都不设库存,仅在工厂的仓库才有存货。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成功的,企业总的配送成本下降了20%之多。

(二)合并策略

合并策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配送方法上的合并;另一个则是共同配送。

配送方法上的合并:企业在安排车辆完成配送任务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载满装,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实行合理的轻重配装、容积大小不同的货物搭配装车,就可以不但在载重方面达到满载,而且也充分利用车辆的有效容积,取得最优效果。最好是借助电脑计算货物配车的最优解。

(三)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集中协作配送。它是几个企业联合,集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的配送方式,其标准运作形式是:在中心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各配送主体以经营活动(或以资产为纽带)联合行动,在较大的地域内协调运作,共同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客户提供系列化的配送服务。

这种配送有两种情况:

一是中小生产、零售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实行共同配送,即同一行业或在同一地区的中小型生产、零售企业单独进行配送的运输量少、效率低的情况下进行联合配送,不仅可减少企业的配送费用,配送能力得到互补,而且有利于缓和城市交通拥挤,提高配送车辆的利用率。

第二种是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之间的联合,针对某一地区的用户,由于各配送中心所配物资数量少、车辆利用率低等原因,几个配送中心将用户所需物资集中起来,共同配送。

(四)延迟策略

传统的配送计划安排中,大多数的库存是按照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量设置的,这样就存在着预测风险,当预测量与实际需求量不符时,就出现库存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从而增加配送成本。

延迟策略的基本思想就是对产品的外观、形状及其生产、组装、配送应尽可能推迟到接到顾客订单后再确定。

一旦接到订单就要快速反应,因此采用延迟策略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信息传递要非常快。

一般说来,实施延迟策略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产品特征:模块化程度高,产品价值密度大,有特定的外形,产品特征易于表述,定制后可改变产品的容积或重量。

(2)生产技术特征:模块化产品设计、设备智能化程度高、定制工艺与基本工艺差别不大。

(3)市场特征:产品生命周期短、销售波动性大、价格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大、产品的提前期短。

实施延迟策略常采用两种方式:生产延迟(或称形成延迟)和物流延迟(或称时间延迟),而配送中往往存在着加工活动,所以实施配送延迟策略既可采用形成延迟方式,也可采用时间延迟方式。具体操作时,常常发生在诸如贴标签(形成延迟)、包装(形成延迟)、装配(形成延迟)和发送(时间延迟)等领域。

美国一家生产金枪鱼罐头的企业就通过采用延迟策略改变配送方式,降低了库存水平。历史上这家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曾针对不同的市场设计了几种标签,产品生产出来后运到各地的分销仓库储存起来。由于顾客偏好不一,几种品牌的同一产品经常出现某种品牌的畅销而缺货,而另一些品牌却滞销压仓。为了解这个问题,该企业改变以往的做法,在产品出厂时都不贴标签就运到各分销中心储存,当接到各销售网点的具体订货要求后,才按各网点指定的品牌标志贴上相应的标签,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此缺彼涨的矛盾,从而降低了库存。

(五)标准化策略

标准化策略就是尽量减少因品种多变而导致附加配送成本,尽可能多地采用标准零部件、模块化产品。如服装制造商按统一规格生产服装,直到顾客购买时才按顾客的身材调整尺寸大小。采用标准化策略要求厂家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考虑怎样节省配送成本,而不要等到产品定型生产出来了才考虑采用什么技巧降低配送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