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配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配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真正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配送的合理化程度则可以说是实现了高水平。在配送活动中,临时配送、紧急配送或无计划的随时配送都会大幅度增加配送成本。为了加强配送的计划性,需要制定配送申报制度。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活动。

一、影响配送合理化的因素分析

对于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尚无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判断方法,按一般认识,以下若干标志是应当纳入的。

(一)库存标志

库存是判断配送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具体指标包括以下两方面。

1.库存总量

库存总量在一个配送系统中,从分散于各个用户转移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量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之和。

2.库存周转

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

为取得共同比较基准,以上库存标志都以库存储备资金计算,而不以实际物资数量计算。

(二)资金标志

总的来讲,实行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降低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具体判断标志如下。

1.资金总量

资金总量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的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2.资金周转

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的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实现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3.资金投向的改变

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配送后,资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增加调控作用。

(三)成本和效益

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例如,配送企业、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则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又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户集团自己组织的,配送主要强调保证能力和服务性,那么,效益主要从总效益、宏观效益和用户集团企业的微观效益来判断,不必过多顾及配送企业的微观效益。

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以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完成国家税收及配送企业及用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

对于配送企业而言(投入确定了的情况下),则企业利润反映了配送合理化程度。

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在保证供应水平或提高供应水平(产出一定)前提下,供应成本的降低,反映了配送的合理化程度。

成本及效益对合理化的衡量,还可以具体到储存、运输等具体配送环节,使判断更为精细。

(四)供应保证标志

实行配送,各用户的最大顾虑是害怕供应保证程度降低,这是个心态问题,也是承担风险的实际问题。

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才算做到了合理。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缺货次数

实行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该到货而未到货以致影响用户生产及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理。

2.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

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

3.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

这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需要注意的是,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亦属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提升也是有限度的。

(五)社会运力节约标志

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与运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较大的领域,因而人们寄希望于配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成了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送货运力的规划是任何配送中心都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有赖于配送及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判断起来比较复杂。但一般情况下,可以简化判断,具体原则如下:

1)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即为合理;

2)社会车辆空驶减少,即为合理;

3)一家一户自提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即为合理。

(六)用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

配送的重要观念是以配送代劳用户。因此,实行配送后,各用户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减少为合理;用于订货、接货、搞供应的人应减少才为合理。真正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配送的合理化程度则可以说是实现了高水平。

二、配送成本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配送的计划性

在配送活动中,临时配送、紧急配送或无计划的随时配送都会大幅度增加配送成本。临时配送由于事先计划不善,未能考虑正确的装配方式和恰当的运输路线,到了临近配送截止时期时,不得不安排专车,单线进行配送,造成车辆不满载、里程多。紧急配送往往只要求按时送货,来不及认真安排车辆配装及配送路线,从而造成载重和里程的浪费。而为了保持服务水平,又不能拒绝紧急配送。但是如果认真核查并有调剂准备的余地,紧急配送也可纳入计划。随时配送对订货要求不作计划安排,有一笔送一次。这样虽然能保证服务质量,但是不能保证配装与路线的合理性,也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为了加强配送的计划性,需要制定配送申报制度。所谓配送申报制度,就是零售商店订货申请制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在尽量减少零售店存货、尽量减少缺货损失的前提下,相对集中各零售店的订货。当然,在制定相应的配送申报制度时,还应针对商品的特性。

(二)确定合理的配送路线

配送路线合理与否对配送速度、成本、效益的影响很大,因此,采用科学方法确定合理的配送路线是配送的一项重要工作。确定配送路线可以采用各种数学方法和在数学方法基础上发展和演变出来的经验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

一般的配送约束条件有:

1)满足所有零售店对商品品种、规格、数量的要求;

2)满足零售店对货物到达时间范围的要求;

3)在交通管理部门允许通行的时间内进行配送;

4)各配造路线的商品量不超过车辆容积及载重量的限制;

5)在配送中心现有的运力允许的范围之内配送。

三、降低配送成本的策略

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活动。它是流通加工、整理、拣选、分类、配货、装配、运送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通过配送,才能使物流活动得以实现。而且,配送活动增加了产品价值,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完成配送活动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即存在配送成本。对配送的管理就是在配送的目标(即满足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与配送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在一定的配送成本下尽量提高顾客服务水平,或在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下寻求配送成本最小。

(一)混合策略

混合策略是指一部分配送业务由企业自身完成。这种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尽管采用纯策略(即配送活动要么全部由企业自身完成,要么完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完成)易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并使管理简化,但由于产品品种多变、规格不一、销量不同等情况,采用纯策略的配送方式超出一定程度不仅不能取得规模效益,反而还会造成规模不经济;而采用混合策略,合理安排企业自身完成的配送和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完成的配送,能使配送成本降到最低。

(二)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策略的指导思想是:产品特征不同,顾客服务水平也不同。当企业拥有多种产品线时,不能对所有产品都按同一标准的顾客服务水平来配送,而应按产品的特点、销售水平,来设置不同的库存、不同的运输方式以及不同的储存地点,忽视产品的差异性会增加不必要的配送成本。

(三)合并策略

合并策略包含以下两个层次。

1.配送方法上的合并

企业在安排车辆完成配送任务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载满装,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2.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集中协作配送。它是几个企业联合集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的配送方式,其标准运作形式是:在中心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各配送主体以经营活动(或以资产为纽带)联合行动,在较大的地域内协调运作,共同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客户提供系列化的配送服务。

(四)延迟策略

传统的配送计划安排中,大多数的库存是按照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设置的,这样就存在着预测风险,当预测量与实际需求量不符时,就会出现库存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从而增加配送成本。延迟策略的基本思想就是对产品的外观、形状及其生产、组装、配送应尽可能推迟到接到顾客订单后再确定。一旦接到订单就要快速反应,因此采用延迟策略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信息传递要非常快。

(五)标准化策略

标准化策略就是尽量减少因品种多变而导致附加配送成本,尽可能多地采用标准零部件、模块化产品。如服装制造商按统一规格生产服装,直到顾客购买时才按顾客的身材调整尺寸大小。采用标准化策略要求厂家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考虑怎样节省配送成本,而不要等到产品定型生产出来了才考虑采用何种技巧降低配送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