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的双核心城市空间结构与河港交通运输地位的确立

传统的双核心城市空间结构与河港交通运输地位的确立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也是如此,“城”是天津城市的标志。内部构造完全符合中国城市形态的传统。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完善与否,是一个城市能否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传统的陆路运输不但行程艰难,且运费高昂。由此,城市功能由单一的漕运枢纽,逐步成为中国北方多功能的经济中心。这个阶段天津市的城市形态是以卫城为中心、以海河和运河为轴线的沿点线发展的传统的河港城市形态。

3.1.2 传统的双核心城市空间结构与河港交通运输地位的确立

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多为“方城直街,城外延厢”,城内路网布局整体上表现为规整的方格网,道路主骨架多为“十”字、“井”字、“丁”字或双“十”字等构形,这种空间架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官式做法”[7]。而在整体受控的骨架道路网内,则显现为曲折的胡同网,这种空间架构是在官方的管治框架内由民众自行营建填充而形成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做法”。最终,“官式做法”和“民间做法”根据城市不同的性质和规模形成了一种平衡。

天津也是如此,“城”是天津城市的标志。天津城呈正南正北方向坐落于南运河以南、海河以西的旧三岔河口地区,为1.5×1.0千米的矩形城垣[8]。内部构造完全符合中国城市形态的传统。

早在筑城之前,以旧三岔口为中心、半径为1.5千米的小直沽地区就有居民居住,其中,南运河尾闾右岸的侯家后,就是一个古老的居民点[9]。因此,在筑城之初,城市建成区就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在城外发展,紧靠南运河和海河的城北、城东地区成为商业区。因南运河是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常关又设在南运河边,来往船只都需在此停泊驻关纳税,城北发展为商业中心。由北大街经北城门向外延伸的北门外大街全长半里,是商业中心的主干道,两旁拥有百货店、鞋店、杂货店、药店、饭店等各种商店,是综合性的商业街;东西方向延伸的估衣街、针市街(指票号、钱庄以及洋广杂货的批发商所在地)、锅店街等是专门性商业街,南运河以北的河北大街是一些经营日用品的店铺。所不同的是商业中心主干道由北门外大街沿北大街一直延伸,北门里大街是金店、当铺、首饰店等高级商业中心集中地[10]。因城内西、南部洼地积水严重,主要建筑物都集中在城厢北部,官僚政治文化机构,如道署、镇署、县署、文昌阁等大都在城北且接近中心位置。[11]由此可见,天津传统城市的行政中心与商业中心非常接近,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单核心城市。

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完善与否,是一个城市能否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天津城市地处九河下梢的水网地区,“环城皆水”,水上交通运输便利;流经天津的大运河,不但是南北交通的干线,而且使“天下之水,半聚于兹”。天津自元代即为漕粮转运的重要枢纽。清初,长芦盐运使署又从沧州移来天津,天津成为长芦盐的基地,漕运和盐业带动了当地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粮、盐、百货为主的南北之间的河运活动十分兴旺。传统的陆路运输不但行程艰难,且运费高昂。19世纪中叶以前,华北区域的传统运输系统以水路为主,尤其是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因水路四通八达,自然成为水路与航线凝聚的焦点和区域的经济中心。天津传统城市的成长,递进至明代,无论在建置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极大的变化。如果说,寨、镇阶段还属于城市的初级阶段,那么到了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天津作为一个传统城市已基本上形成。到明中叶,天津已是南北货物交汇的场所,大量南货就随漕船运到天津,水陆商旅也从四面八方来到天津。当时运到天津的商品有福建、广东的蔗糖、茶叶、海货、干鲜果品,也有江浙一带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直隶的棉花、梨、枣等。这些货物除了部分在天津销售外,大部分要转运北京和内地,转运贸易促进了天津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天津成为了大运河北端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商业重镇,奠定了近代天津成为华北经济中心的基础[12]。明清之交,漕运繁荣,作为南北货物集散市场的天津经济地位又有提高: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天津同南北方的商贸往来,1684年“海禁”解除后,天津同中国东南沿海及辽东的贸易呈现发展的势头。清中叶以后,随着清代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达,海河成为天津通往南洋和北洋航线的必经之路,实际上已成为华北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天津从以漕粮运输与军事重镇为主转向以经济、军事功能并重。随着天津贩运贸易的发展,天津的票号、商帮等也逐渐发展了起来,由于国内贸易的发展,开埠前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物资交汇中心、四方货物集散基地、中国北方商贸的重要城市,为开埠后天津对外贸易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施监雅(Skinner,G.W.)等人对中国城市的研究,中国城市一般呈双核心结构,城内为政治与文化中心,城外接近主要交通干道(如河道)、通达性最便捷的地方为商业中心。[13]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早期形成“先市(元朝海津镇,1316年得名)后城(明朝卫城,1404年设立)”,市在城外,城在市旁,两者形成统一、完整的城市。城垣为封闭式,城市总体布局却是敞开式;以三岔河口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形成布局紧凑的大城市构架。城垣外东北地段(原海津镇)在原聚落基础上,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变化,以三岔口为基点,沿河弯曲高地逐步延伸自然发展,形成月牙形的带状城镇布局(“均市店丛集之处也”),其弧形干道骨架,成为带状市镇区的布局主轴线,与卫城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区域(见图3-1)。由此,城市功能由单一的漕运枢纽,逐步成为中国北方多功能的经济中心。这个阶段天津市的城市形态是以卫城为中心、以海河和运河为轴线的沿点线发展的传统的河港城市形态。

img31

图3-1 明清时期天津城市发展示意

资料来源:马玫.天津城市、产业、人口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