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狭义的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之间关系密切,和谐的城市交通对健康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是我们研究城市和城市形态的重点所在。同心圆学说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基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其从动态变化入手,为探讨城市空间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城市空间结构大致存在3个层向及尺度的空间状态:一是城市的内部空间,它是以主城为主包括城市各功能区及其变化。

2.1.1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

2.1.1.1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urban form)是聚落地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1]。它包含了城市的空间形式(urban patterning)、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的描述和类型学(morphology)分类系统等多方面的内涵。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一种形式,城市形态伴随城市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自城市产生以来,世界各学科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和城市形态,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模型[2]

在我国,城市形态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齐康教授在城市形态研究中指出,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的空间形式特征,是城市“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3]。王农从文化视角出发,认为城市形态是一种存在于该地域社会特有文化中的,为集团意志所左右的构图[4]。杜春兰认为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城市活动作用下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5]。王宁认为城市形态是城市实体的地域空间投影,是城市自身动态发展与其所处的地域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的历史过程[6]。1990年南京大学的武进博士在《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一书中提出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所组成[7]。城市的物质形态包括城市建筑环境、街区路网的结构形式,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以及城镇群体的空间组合。狭义城市形态即指城市的物质形态,而广义的城市形态包括行为空间、社会空间、象征空间、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多重含义。此外,城市形态的概念还具有时间性,可以解释为城市在时间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在时间影响下,人们对于城市形态的认知[8]。狭义的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之间关系密切,和谐的城市交通对健康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是我们研究城市和城市形态的重点所在。

2.1.1.2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是—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这种适应性系统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开放性。其结果是,它与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每个组成要素或系统整体内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变化。这种特征可能存在于某一个城市,也可能存在于某一组城市,其中某一个要素或城市的变化对相互关联的所有要素或城市都将产生影响。一般地,在适应性系统内相互联系都是通过流态(flows)的集聚与扩散形式联接起来的。这些流,有的来自于城市内各组成要素的联系,有的来自于外部的城市间的联系,它们通过城市结构和城市体系的变化达到自组织自适应的目的。应用这些流态和联系(linkages)与上述城市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

二战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以及新技术产业的巨大冲击,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空前的活跃期,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estructuring ),成为世界性的一个课题,围绕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产生了众多的阐述。

根据泰勒、韦伯的理解,空间结构包括了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韦伯则将空间结构进一步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adapted space,建筑等构筑物所形成的活动空间)和“动态空间”(channel space,交通流所形成的活动空间)[9]

英国学者汤姆逊在其所著的《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中对城市结构作了如下定义:城市结构是指城市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城市范围内居住、工作和其他活动的分布,它主要由四大因素组成——地理特征、相对可达性、规划建设控制和动态作用。陆化普在此基础上把城市结构定义为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即城市的土地使用性质与开发强度[10]。著名的传统结构模型主要有以下3种[11]

(1)同心圆带状结构模型。1923年伯吉斯提出通过同心圆结构(图2-1)可以最清楚地解释城市的内部结构,将城市模拟成生命体进行分析。同心圆学说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基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其从动态变化入手,为探讨城市空间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

img5

图2-1 同心圆带状结构模型

(2)扇状结构模型。1939年由霍伊特提出(图2-2),他根据对城市内部居住区分布所进行的调查,认为在解释城市内部结构时,扇形结构比抽查法或同心圆带状结构模型更具合理性。

img6

图2-2 扇状结构模型

(3)多核心结构模型。1945年由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图2-3)。多核心结构模型首先将同心圆带状模型看作是城市的整体结构,而面对居住区的结构时则主张采纳扇形结构模型。

img7

图2-3 多核心结构模型

此外,我国著名学者杨吾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归纳为3种类型——向心集中型、离心分散型、向心分散型[12]

总之,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探索上述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网络在理性的组织原理下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城市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维(spatial dimension)的描述[13]。城市空间结构大致存在3个层向及尺度的空间状态:一是城市的内部空间,它是以主城为主包括城市各功能区及其变化。它是城市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实体,也是城市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核心,它的演化及发展最能反映城市的本质现象及趋势;二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包括城市的郊区卫星城,各类“飞地”及城市的边缘乡村,这个空间层面是最为活跃的地区,它反映了城市的成长以及可能的演化方向;三是城市的群体空间,实为城市的区域腹地,这一层面包括了“城镇空间与区域基质空间在内的一个地域系统”,这个空间层面所反映的是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更为宏观的关系。本书所讨论的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是在城市的内部和外部空间与城市群空间范畴内展开,将此界定在都市圈的范畴内,也就是说将城市看作是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点”(见图2-4)[14]。以内外部空间为主,结合其区域空间背景、寻求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中与分散的力量是如何影响城市的内外部空间结构,并最终使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循着某种轨迹发展,而且使集中与分散的状态尽量不走向各自的极端而体现出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