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生态位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生态位

时间:2022-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生态位城市空间的拓展在某种意义上也主要是工业文明的结果,虽然城市的历史开始于农业文明。尽管如此,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从来未曾中止。继承了福勒和韦伯提出的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伯恩使之进一步细化,把它们的构成机制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生态位_城市生态位论纲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生态位

城市空间的拓展在某种意义上也主要是工业文明的结果,虽然城市的历史开始于农业文明。在二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并最终引发21世纪初叶华尔街金融风暴,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所不同的是这次世界经济格局中增加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的位置,因为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这样的重组无疑是痛苦的过程,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伴随着这一过程,出现了世界格局内的贫富差距拉大,区域竞争表面化,甚至局部的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在城市空间中,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可以说,其中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如同生态城市是一个跨学科的现象,城市空间结构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不可能出现一个统领性质的学科。尽管如此,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从来未曾中止。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的探讨。当然,这样的探讨仍然是从西方开始的。

福勒(Foley)和韦伯(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根据福勒(1964)的观点,鉴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个层面的。其一,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其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其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在福勒看来,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福勒的概念框架,启迪产生了韦伯(1964)关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的思考,他认为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应该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物质要素和活动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则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交通流。相应的,城市空间被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adapted space)和“动态活动空间”(channel space),前者指的是诸如建筑和基础设施在内的“静态”表现,后者则指的是包括交通网络在内的“动态”表现。

伯恩(Bourne,1971)在福勒和韦伯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出发。他指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即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他揭示了系统理论的中性立场使之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基于此,伯恩进而描述了城市系统的三个核心概念,一是城市形态(urban form),涵盖了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二是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是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功能实体,被称为子系统;三是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涵盖了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为统一的城市生态系统

继承了福勒和韦伯提出的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伯恩使之进一步细化,把它们的构成机制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此,哈维(Harvey,1973)的观点是,任何城市理论必须研究空间形态(spatial form)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传统的城市研究受到社会学科的方法(sociological approach)和地理学科的方法(geographical approach)之间的学科界限的束缚。社会学科的城市研究仅强调社会过程,而地理学科的城市研究只注重空间形态。哈维指出,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架就是在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interfac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