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育草原生态治理的伦理观念

培育草原生态治理的伦理观念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培育草原生态治理的伦理观念——传统藏族生态伦理的回归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整个人类的共识。保护整体环境和一切生物,是藏族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的出发点。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藏族传统生态伦理主张个人服从社会,认为自然的物产归自然,社会的财富归集体。其实,藏族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如此契合,与其建立新的生态伦理,还不如去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培育草原生态治理的伦理观念_传统藏族生态伦理的回归_中国民族学·第12辑

(二)培育草原生态治理的伦理观念——传统藏族生态伦理的回归

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整个人类的共识。生态伦理建设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部分国家、地方政府和民众已经开始认识、接受和践行着生态伦理。但是人们在对生态伦理欢呼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其产生的背景:生态伦理首先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恶化之后所进行的反省,是对发达国家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而在许多有着人文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生态伦理实际上一直存在于本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明之中。

生态伦理的基本观点抽象为以下两点:其一,人类自由、平等、博爱、责任、义务的伦理观对一切生命都是适用的;其二,人类作为自然界普通的一员必须尊重自然界生命体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尊重其自身自由发展的权利。生态伦理彻底否定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传统发展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引发了传统发展观的彻底变革,对环境保护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使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生存以及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形成了藏族关于宇宙、自然、人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藏族生态伦理具有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的明显特征,即以综合思维模式为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主张整体和谐、同一和合、中和顺从。藏族生态伦理具有统一完整的生态文化体系,它建构了人、神与自然为一体的宇宙观与人、神与自然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认为宇宙一切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宇宙统一体中的一切因素都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22)。其二,主张奉行和谐、节制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在自然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上,藏族生态文化更注重保护。保护整体环境和一切生物,是藏族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的出发点。因此他们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局部的、有限的,以维持人的基本需求为目的,并不鼓励高消费。限制开发、节制消费、淡化财富有限的占有欲望,使藏区世俗社会的基础设施、物质产品、生活方式变得极为简朴。更注重于对信仰世界的追求,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从而保证了藏区绿色植物的生产量永远大于消耗量,野生动物与植物资源保持了多样性。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藏族传统生态伦理主张个人服从社会,认为自然的物产归自然,社会的财富归集体。只有社会的统一管理和使用,才能有效控制个人私欲对自然资源进行抢夺和破坏(23)

这些观念和现代生态伦理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人类的心智具有一致性,世界上各个民族不论发展阶段高低,文化差异多大,在面临相同或者类似问题的时候,思考的终点与价值的归结点总会一致。对于生态问题思考也是一样。缺失生态伦理的草原必会被人类的欲望所践踏,所以政府和学者一直呼吁要建立现代生态伦理。其实,藏族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如此契合,与其建立新的生态伦理,还不如去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研究结果表明,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有效的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它促进了牧民增收、草地资源的保护和社区治理的改善,提高了牧民的生态意识。包括传统文化、社区制度、社区组织、社区信任、民间规范和社区联系等在内的认同机制、制度安排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的形成。但是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逐步演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要去尝试。在这一问题上,政府不可强行在各地区推行牧民专业合作社机制,更不可强推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而应在组织支撑、政策、信贷、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各地区自发进行草地管理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形成可持续、内源式发展的合理路径创造条件。同时,各地区尤其应重视加强对民间规范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推进社区自组织发展。

总之,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有效的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发展模式。赛尔龙所实施的牧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尽管只是对原有集体管理方式的传承与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但即使如此,这种草地管理实质内容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促进了牧民增收、草地资源的保护和社区治理的改善,提高了牧民的生态意识。第二,牧民专业合作社机制的形成和成功在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文化等的社区基础有利于形成草地管理的认同机制,牧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和组织等有利于形成草地管理的制度安排机制,民间精英担任行政领导有利于形成草地的运行机制,民间规范和联系有利于形成草地监管机制。可以说,牧民专业合作社一定程度上是在传承原有游牧体制并采用集体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对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的改良与创新。

【注释】

(1)本文为国家农业部“青藏高原社区天然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子项目《构建适合藏区民族文化特点的草地管理模式》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03006-7;也是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藏学概论》阶段性成果之一。

(2)切排:男,藏族,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藏学工作。

(3)赵志浩:男,汉族,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研究院民族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4)谢双红:《北方牧区草畜平衡与草地管理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任国英、王子艳:《内蒙古S苏木草地生态恶化原因的结构化解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7)。

(6)转引自曹建军:《青藏高原地区草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

(7)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改革》,1998(2)。

(8)《河南县统计年鉴(2010年)》,河南县统计局,2011(5)。

(9)勉卫忠:《青藏高原草原文化系统概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11)。

(10)华锐·东智:《安多藏区民间多神崇拜文化解读》,《西藏艺术研究》,2011(1)。

(11)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盟旗文化变迁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9。

(12)和硕特二十一旗,土尔扈特四旗,绰罗斯(准噶尔)二旗,喀尔一旗,辉特一旗,另有察罕诺门汗一旗(喇嘛旗)。

(13)即克卫箭、都卫箭、哇荣苏柔钦箭、乌鲁苏柔琼箭、乌鲁外切箭、胡巴鲁外斯琼箭、扭胡箭、亚胡箭、准噶尔箭、永夏箭、和硕齐箭。

(14)资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务院网站、农业部网站。

(15)资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务院网站、农业部网站。

(16)资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务院网站、农业部网站。

(17)资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务院网站、农业部网站。

(18)梁巧,黄祖辉:《关于合作社研究的理论和分析框架:一个综述》,《经济学家》,2011(12)。

(19)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分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29页。

(20)强胜斌:《西北地区县域内政府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B县为例》,《兰州大学学报》,2011,第35~37页

(21)任其怿:《美国西部畜牧业发展中的土地政策和公司经营——兼谈内蒙古畜牧业的现代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22)熊坤新、闫顺新:《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3)贾秀兰:《藏族生态伦理道德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