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

和谐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到来,和谐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走入现实生活。和谐生态伦理以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谐为研究对象,是对生态伦理理念的升华。和谐生态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的范围分别扩展到动物、所有生命和整个生态系统。和谐生态伦理观应涵盖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生态之间三方面。

一、和谐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

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自然界,各种存在物完整、和谐、美好地存在着。他们之间有明争暗斗、有弱肉强食,可生态平衡从没有被破坏过。200多万年前,人类出现在自然界,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逐渐提高,以前对自然界的恐惧感逐渐消失,私欲和贪婪在“人定胜天”意识的支配下急速膨胀,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和占有。不仅如此,“人为自然立法”、“人是自然的主人”等“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在工业文明时代甚嚣尘上,人类加快了掠夺自然资源的步伐,生态环境在“人类中心主义”意识支配下走入了失衡,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水资源短缺,地震、海啸频发,南极冰川融化,全球气温上升,人类遭受到了自然的空前报复。有识之士开始忧虑、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到来,和谐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走入现实生活。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地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伦理学(也称环境伦理学)以自然道德为研究对象,是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与人的价值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伦理学科,是从道德角度研究如何对待生命价值、调解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和谐生态伦理以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谐为研究对象,是对生态伦理理念的升华。它吸收了西方生态伦理的精华,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既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误区,走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以自然价值为中心的藩篱。和谐生态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和谐生态世界观

和谐生态世界观是一种现代形式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文明领域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和谐生态世界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诞生、存活、发展的基础,“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人的生物本性决定了人永远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环境创造了人,人也在创造着环境;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制约着社会生产力,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统一,和谐生态观主张依靠积极能动的实践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是和顺、和美、和谐的“善”的一致;在理想的社会形态中,“社会化的人将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生态间的变换,并置于可控制范围内,而不是妄图掌控自然力量。”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完善整个社会制度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和谐生态伦理观

西方环境伦理学主要分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动物解放/权利论(animal liberation/rightstheory)、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和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4个流派。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是道德关怀的唯一对象。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的范围分别扩展到动物、所有生命和整个生态系统。一般说来,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较为关注个体的权利和价值,带有明显的个体主义色彩。受现代生态学启发,生态中心主义注重是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和谐。和谐生态伦理观从道德上关心无意识的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及其他自然存在物,不仅承认自然客体的存在价值,更强调人类存在的前提下,把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作为生态“整体”,视其为拥有直接道德地位的道德顾客。怜悯之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态觉悟不仅仅要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更要深思世界合理秩序,思考人及由人组成的伦理实体在世界中的地位及其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价值性。和谐生态伦理观应涵盖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生态之间三方面。与此对应,和谐生态伦理观有三个目标,即人物和解、人类和睦、生态和谐。人物和解,就是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和谐发展,认识自然现象、遵守自然规律,人要积极主动承担起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责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类利益多元化导致了人际关系复杂化,人类和睦是指人与政治社会和睦、人与经济社会和睦。生态和谐是指以人类和睦为基础,以人物和谐为目标,以各种生物体协调发展、共存共荣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和谐之道。

(三)和谐生态医学观

今天,对人类生存与健康的最大威胁,正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所导致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事实上,医学很难说与此无关。医学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构建和谐生态的背景下,医学领域的有识之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人心身和谐的意义上思考医学的本质,着眼更有利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倡导更加公平合理的救助、分配和消费模式,出了和谐生态医学观。和谐生态医学观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对医学的哲学观、方法论进行新的思考,对传统医学伦理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扬弃和超越,体现在整体性、内相关性、共生互动、自我生长等方面。具体而言,和谐生态医学观从生态文明观、和谐生态世界观出发,研究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之间平衡互适、和谐共生的关系,探索如何将防病治病、保健延寿、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与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协调统一起来。这一观点认为,“医”的本质是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康复。其中,“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新医学模式就是和谐生态医学观中很重要的内容。新的医学模式有助于我们扩大科学视野,审视既有的健康思维,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从大生态、重和谐、可持续的视角,把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院文化置于生态大环境中考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