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食品生产企业对规划设计的卫生要求

食品生产企业对规划设计的卫生要求

时间:2022-10-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屠宰量不大,加工流水线不长,生产加工车间一般为单层建筑,不必分楼层设置,但卫生要求与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相同。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按饲养、屠宰、分割、加工、冷藏的顺序合理设置。食品生产企业划分为生产区和非生产区。总平面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范和规定,满足卫生、安全、GMP要求。

第三章 食品生产企业的总体规划

规划设计要求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流线合理、方便使用和物业管理,并且适用、经济、美观。方案追求融入都市的整体景观之中,其建筑体现时代感,并具有功能特征和鲜明的个性,显示出高新、绿化、生态和智能的概念,以崭新的建筑群面世。

第一节 食品生产企业规划设计原则和内容

一、食品生产企业对规划设计的卫生要求

(1)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区与生活区必须严格隔离,生产区内各管理区域要用标志牌或有效隔离设施将不同区域隔离或区分,控制不同区域的人员随意流动。消防通道要保持畅通,生活区应有满足员工生活的必要设施,且应注意安全。

大型食品生产企业至少由两幢建筑组成,即原材料加工楼和成品加工楼,在两幢建筑之间敷设架空轨道。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屠宰量不大,加工流水线不长,生产加工车间一般为单层建筑,不必分楼层设置,但卫生要求与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相同。

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按饲养、屠宰、分割、加工、冷藏的顺序合理设置。化制间、锅炉房与贮煤场所、污水与污物处理设施、饲养车间与分割肉车间和肉制品车间应有一定的距离,并位于主风向的下风向。其间距应符合环保、食品卫生以及建筑防火等方面的要求。锅炉房临近使用蒸汽的车间及浴室附近,距食堂不宜太远,生产冷库与分割肉和肉制品车间可以直接相连。

(2)牲畜宰前饲养管理区、生产区和病畜隔离及污水处理区,应以围墙隔离,设置专门通道,并要有严密的消毒措施。生活区和生产区保持一定的距离,肉制品、肉品暂存等生产车间远离饲养场区。病畜圈、急宰间、化制间与分割肉车间和肉制品车间有一定的距离,并位于主风向下风向。

(3)食品生产企业划分为生产区和非生产区。生产区必须单独设置活猪与废弃物的出入口,产品和人员出入口另外设置,且产品与活猪、废弃物在厂内不得共用一个通道。食品工厂应设置人员、成品和原料的专门通道,避免人员、成品、原料的交叉污染。食品生产企业设置人员通道、活动物进厂通道、废弃物出厂通道,原料、半成品、产品等运输路线避免迂回运输,防止交叉污染。运送生猪进厂的大门应设置与门同宽的消毒池(池长大于3m,深15cm)及运输车辆清洗消毒场所。厂区道路应是全部用混凝土或沥青铺制的硬质路面,路面平坦,不积水,排水系统通畅。厂区要进行绿化美化,保持清洁,成品与原料的装卸站台分开,减少污染。

生产区各车间的布局与设施必须满足生产工艺流程和卫生要求。健康猪和疑病猪必须严格分开,屠宰与分割车间的布置考虑与其他建筑物的联系,并使厂内的非清洁区与清洁区明显分开,防止后者受到污染。厂区内建(构)筑物周围、道路的两侧空地均应绿化,“三废”处理要求不低于国家有关标准。在远离屠宰与分割车间的非清洁区内设有畜类、废弃物等的暂时集存场所,其地面与围墙便于冲洗消毒,运送废弃物的车辆配备清洗消毒设施及存放场所。急宰间、化制间及隔离间的出入口设置便于手推车出入的消毒池,且能排放消毒液。

(4)食品生产企业总体规划要符合科学管理、方便生产和清洁卫生的原则,各车间和建筑物要布局合理,既要相互连贯又要做到病、健隔离,病、健分宰,洁、净分开,防止由于原料、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转运,造成的交叉污染甚至传播疫病。企业的人流、货流入口沿其边界布置,人流线路尽可能短捷和安全地通过工业场区,不与货运汽车路线交叉,特别是不与铁路交叉。

(5)厂区建筑物间距(指两幢建筑物外墙面相距的距离)按有关规范设计,从防火、卫生、防震、防尘、噪音、日照、通风等方面考虑,在符合有关规范的前提下,使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最小。生产车间注意朝向,华东地区一般采用南北向,保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根据生产性质不同,动力供应、货运周转和卫生、防火等要求分区布置。

(6)煤的堆放要采用有效的隔离措施进行隔离,烟囱应安装除尘设施,排放符合国家要求,减少煤及煤烟对生产区的影响。生产废料和垃圾暂存设施、污水处理站、厂区卫生间、饲养车间、无害化处理设施应与生产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且在主风向的下风向。生产废物和垃圾用带盖的容器存放,并在当天清理出厂。厂区排污管道至少要低于车间地面50cm,并与生产用水管道分开,避免交叉。厂区卫生间应有冲水、洗手、防蝇、防虫、防鼠设施,裙墙用浅色、无毒、耐清洗、耐腐蚀、不透水的材料修建,并保持清洁。

二、食品生产企业厂区规划设计原则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可耕地的逐步减少以及食品工业对卫生的要求愈来愈高,食品生产企业GMP、HACCP、ISO9000、QS认证的强化,我国的食品工厂正在向把生产区集中在一个建筑物内的方向发展。

(1)食品生产企业总平面设计应按任务书要求进行,布置必须紧凑合理,做到节约用地。分期建设的工程,一次布置,分期建设,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总平面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范和规定,满足卫生、安全、GMP要求。如《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工业锅炉房设计规范》、《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规定》、《工业与民用通用设备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等。

(2)厂区各建筑物布置应符合规划要求,同时合理利用地质、地形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物、道路的标高,既保证不受洪水的影响,又使排水畅通。在坡地、山地建设工厂,可采用不同标高安排道路及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竖向布置,设置护坡及防洪渠,以防山洪的影响。根据场地的地势条件,布置建筑物的纵轴尽可能与等高线方位一致,只有当具有较大的纵向地下室和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建筑物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此外,应考虑带有深地下室的建筑物宜布置在低处,荷载大的建筑物布置在场地较高的地段上。

(3)肉类工业企业建设用地的选择是以地势平缓和坡度不大的场地最为合理。因为在肉类工业企业的组成中有冷库,冷库要选在非冻胀性土壤和地下水位低的地段。当场地起伏明显时,利用标高上的高差在场地上设置地下层或半地下层,用于安排仓库、次要房间和发货站台,场地的完善设施是保持企业所需要的卫生状况的最重要因素。

(4)考虑工业生产的协作关系,产品、原料有相互供应关系的工厂宜布置在工业区内,避免长距离的往返运输,造成浪费。副产品及废渣、废料回收利用的协作工业布置在工业区内,如磷肥厂和氮肥厂之间的副产品回收与利用。厂外工程进行协作,共同修建铁路专用线、给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及高压线路,减少设备设施,节约投资。有些工厂生产过程中需要两个以上厂进行技术上的协作,要尽可能布置在一个地区内,可以联合修建办公室、食堂、卫生所、消防站、车库等,节约用地和投资。

(5)活畜与肉产品的进出厂路线要分开。厂内设有急宰间,以便发现病畜及时送宰,减少死畜损失。急宰间必须与屠宰车间严格隔离,以防病菌传染。加工车间要与厂外市政道路保持50m以上距离,用围墙或植树的方式隔离。厂区内不得兼营、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他产品。加工用水管不能与排污管交叉设计,设计时加工用水应高于排污管。

(6)厂房的立面造型要满足工艺要求和总图的安排,在工艺和总图布置的基础上发挥能动的作用,将体型设计得更加美观。处理好城市特色与环境景观控制,体现不同功能区的使用特征,体现各功能区自身的特征,形成不同的城市环境特征,突出重点区段的控制。对不同功能区段的建筑形体、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有关城市设计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和意向性要求,为规划师、建筑师提供设计空间。

(7)主要公共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按用地的类别、总规、分规的要求配置。道路及其设施的控制:根据规划用地规模、性质,一般增设支路路网,对配建的停车场进行定位、定量控制。内外道路不宜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设出入口,不得已时应限制出入口开启数量或增设辅道解决。沿街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应根据建筑使用性质和所临道路级别而定。交通运输车辆停放场的容量根据计算确定,每15~30人一个车位,或按最大班与相邻班职工总数的3%~7%计算,但不得小于2%。

现代食品工厂的厂前区有较宽的道路、草坪、停车场和树木,给人以宽舒的印象。交通运输车辆停放场的面积,根据计算的数量和需要的面积确定:每辆汽车要求25m2,每辆摩托车或轻便摩托车3m2,每辆自行车1~1.5m2。企业场地的人流、货流入口分散布置,当有大量人流和货流时更应如此。当企业与城市街道或进厂道路衔接的一侧长度超过1km,或企业场地或围挡起来的地段面积超过5hm2时,企业场地入口的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三、食品生产企业厂区规划设计内容

厂区规划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反映现状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资料:用地性质、范围、容量、用地平衡,红线位置土地分类至小类。土地经济分析资料:有偿使用现状、开发方式等。现状人口资料: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构成等。建筑物现状资料: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质量、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保留价值等,实施的规划、分布、用地范围、级别等。城市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特色、风貌景观等资料,工程设施及管网资料,其他有关资料。

(1)城市土地使用性质的细分及兼容范围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共分九大类三十小类,食品生产企业用地大部分属于第三大类生产建筑。M1属于生产建筑用地中的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污染,如缝纫、电子工业;M2属于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污染,如纺织、食品工业;M3属于三类工业用地,具有严重污染,如采矿、冶金工业。食品生产企业用地性质属于小城镇工业用地,建筑性质属于小城镇生产建筑性质。

(2)小城镇工业的特点是规模不大,类型较多,带有综合性,转型较快。工业生产用地均要安排在靠近电源、水源,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生产上协作关系密切的项目,要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要适当分隔。根据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状况,合理选择安排生产的用地。对现已造成污染的工厂,必须采取治理或调整措施。对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严重或有危险性的三类工业(M3),应安排在远离村镇的独立地段,生产区内不得安置居住建筑。有轻度污染或干扰的二类工业(M2),要选择在小城镇主风向的下风向及河流的下游,在镇区边缘集中布置,与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用地保持必要的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即不产生有害物质和噪声,运输量小的一类工业(M1),可以保留或布置在镇区内,方便居民就近上下班。

(3)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这四项指标与公众利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密切相关,要统一考虑,按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执行。

土地利用系数指建筑物、构筑物占地面积,堆场、露天场地、作业场地占地面积与辅助工程占地面积之和与厂区占地面积之比。辅助工程包括铁路、道路、人行道、地上和地下工程管线、绿化等,它说明设计中所建议的场地规划及共利用的效果。

建筑系数尚不能完全反映厂区土地利用情况,而土地利用系数则能全面反映厂区的场地利用是否经济合理。但是有些现代工厂注重绿化与洁净的环境,其土地利用系数较低,却有利于正常的管理和环境卫生,真正成为花园式工厂。

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按其外部边界(墙的外皮)确定,建筑物的凸出部分及其毗连的建筑物包括在内,如门斗、楼梯间、室外楼梯、通风竖井和通风小室、封闭的变电站、壁柱、扶壁柱、防火墙以及突出于建筑边界以外的地下室,场地建筑面积是建筑物、构筑物和露天库所占地段面积的总和。地下的工艺、工程以及运输用的公用设施(地道、地沟、工程管网)不计入建筑面积之内。

(4)总体规划包括平面布置设计、竖向设计、运输设计、管线综合布置、绿化布置五项内容。

第一,平面布置设计。根据工厂的生产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生产特点,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把性质相同、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安全环境要求相似的建筑群体,分区并进行集中布置,使其满足工艺生产流程和方便生产管理的要求。

第二,竖向设计。确定厂内各建筑物、道路、堆场、各种管线的设计标高,使之相互协调、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以使在工厂建设时土方量减少,并保证厂区内运输方便、雨水能顺利排除。

第三,运输设计。主要包括厂内外运输方式的确定、厂内道路的设计,并根据运输量确定运输工具的数量。

第四,管线综合布置。确定厂内所有管线敷设方式与定位,即将工厂内的所有供生产和生活用的管线,如物料、水、蒸汽、压缩空气、真空、电、废液等管线,按其特点,结合厂区地形、生产安全、交通运输、施工检修等因素,确定地上或地下的敷设位置、标高、间距,使之布置经济、合理、整齐。

第五,绿化美化布置。工厂绿化美化是城镇绿化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食品工厂生产厂家由于卫生条件高标准要求,绿化设计更为重要。工厂绿化设计包括绿化方式、绿化美化区域布置等。

(5)规划设计时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交通运输、安全卫生及生产规模等具体条件,按照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根据全厂各建筑物、构筑物的组成内容和使用功能的要求,结合用地条件和有关技术要求,综合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建筑物布置、交通运输、管线综合和绿化方面的问题。决定工厂的功能分区,经济合理的布置总图,处理好平面和竖向的关系,组织好厂区内外交通运输、生产中人流和货流的关系。做到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组织清晰,总图布置紧凑,结构选型合理,设备布置恰当,体型简洁,构图完整,节省投资,节约用地,建成后能较快投产发挥投资效益。

总平面设计必须符合工厂生产工艺的要求,主要车间建在地势最高处,且在主风向的上风向,应将占地面积较大的生产主厂房布置在厂区的中心地带,以便其他部门为其提供配合服务。建筑物、构筑物布置要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用地,结合地形合理选择标高,顺应等高线布置。如果地形坡度较大时,采用阶梯式布置,减少平整场地土石方量。主车间、仓库等按生产流程布置尽量缩短距离,避免物料往返运输。全厂的货流、人流、原料、管道等的输送有各自线路,避免交叉,合理地加以组织安排。

(6)厂区总平面布置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合并车间、组织综合建筑和适当增加建筑层数的措施,使生产作业线通顺、连续和短捷,避免交叉或往返运输。建筑物、构筑物的间距必须满足防火、卫生、安全等要求,应将产生大量烟尘及有害气体的车间布置在厂区内的下风向。要结合厂区的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布置,考虑厂区的发展,使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相结合,满足地上、地下工程管线敷设的要求。生产建筑物的体型、层数,进出口位置,厂内道路的布置,厂区总平面布置的空间组织处理等,均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7)总图布置包括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两部分,平面布置就是合理地安排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工程设施水平方向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平面布置中的工程设施包括:运输设计,即合理组织用地范围内的交通运输线路的布置,使人流和物流分开,避免往返交叉;管线综合设计,即工程管线网(厂内外的给排水管道、电线、电话线及蒸汽管道等)的布置合理整齐;绿化布置和环境设计,即美化、净化厂区的空气和环境,调节气温、阻挡风沙、降低噪音等,改善工人的劳动卫生条件。当然,绿化面积不能过大,绿化面积过大会增加建厂投资,工业“三废”和噪音,会使环境受到污染,直接危害到人民的身体健康,食品厂总平面设计时,在布局上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

竖向布置是与平面设计相垂直方向的设计,也是厂区各部分地形标高的设计。其任务是把地形组成一定的形态,既平坦又便于排水。竖向设计时在不影响各车间之间联系的原则下,应尽量保持自然地形,使土方工程量达到最小限度,从而节省投资。

第二节 食品生产企业的厂区道路

道路系统是厂区的基本骨架,规划时应与厂区总体布局方案同时进行,要满足以下要求:以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充分考虑厂区的交通特点,建立主次分明、分工明确互不交叉、设施完整的道路系统;能满足管线布置要求,有利于城镇排水;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节约道路基建费用;考虑城镇环境和景观面貌;考虑城镇现状对道路系统规划的影响。

一、食品生产企业对厂区道路的要求

任何食品生产企业均应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选择厂址,因为原料要及时进入,成品要及时运出,这就要求选址时,要考虑有较好的进、出厂区的道路。

(1)食品生产企业应在无尘土飞扬的公路旁建立,对原料、成品的进出提供便利的条件。厂址与公路最好能保持50m以上的距离,进入生产厂区的道路应与公路完整地连接起来。运输货物道路应与生产车间有一定的间隔,特别是运煤和煤渣,容易产生污染。

(2)食品生产企业厂区与市政连接的道路路面宜用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进入厂区的道路应纳入食品生产企业的管辖范围,与厂区路面一样为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因为进入厂区的土质路面,雨季会带入厂内大量的泥沙,风季则尘土飞扬,有碍食品卫生。在厂区道路两侧要进行绿化,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3)食品生产加工按照原料和成品进出厂的要求,应分设污道和净道,污、净两道要分开。为了防止交叉污染,生猪进厂和成品出厂不能同方向并行和交叉,要做到各行其道。为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水平,最好能单独设立废弃物和下脚料出厂的通道。

二、厂区道路规划设计

根据运输货物性质、频度,设置厂区主干道、次干道或厂内运输道与人行通道等。尤其是运输量大,有大型货车频繁进出的工厂,其货运车道最好与人员通道分开,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1)厂区道路形式选择

企业场地上的车行道和人行道道路可铺筑成环形式、尽头式和混合式系统。采用混合式系统时,环绕建厂场地的主要部分应考虑至少有一条环形路。在尽头式道路的尽端,应使所用的运输车辆能够回车,回车场的面积不得小于12m×12m。当建筑物的宽度小于18m时,沿建筑物的单侧设置消防通道;在大于18m时,沿建筑物全长两侧设消防通道。

厂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的最小间距见表3-1,厂区道路的宽度及平曲线最小半径见表3-2。厂区道路路面应有一定坡度,道路两侧有排水沟,防止路面积水。道路宽度依主干道、次干道、人行道和消防道而异,厂区道路按运输量及运输工具的情况决定其宽度,通常主干道宽6~9m,支干道宽4~6m。

表3-1 食品生产企业厂区道路边缘至建筑物的最小间距  单位:m

表3-2 有关厂区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单位:m

厂区道路的布置形式有:方格式、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第一,方格式。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条主干道,在主干道之间再布置次要道路,将用地分割成大小适当的街坊,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厂区。方格式的优点是所划分的街坊较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交通组织也较简单灵活,道路定线方便。缺点是对角线的交通联系不便,布局也较呆板。平原地区的厂区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第二,放射式。以厂区主要建筑作为放射中心,引出若干条放射性道路,围绕放射中心布置若干环形道路以联系放射道路。其优点是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有利于旧镇区与新镇区的连接,交通通畅。缺点是使街坊用地不规整,不利于建筑物的布置,灵活性不如方格式。

第三,自由式。道路结合地形变化布置,形成线路曲折不一的几何图形,适用于自然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丘陵山区。其优点是土方工程量和修建道路的投资少,缺点是道路曲度系数大(指两点间实际交通距离与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之比),不规则的街坊多,用地分散。

第四,混合式。道路结合用地条件,由上述几种形式组合而成。混合式具有前几种形式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灵活和理想的道路网形式。

(2)道路断面设计

图3-1 道路横断面的组成

①道路红线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道路红线宽度是道路断面设计的范围。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分,见图3-1。道路使用性质分为三级:一是主干道或一级道路,用于厂区对外联系或厂区内生活区、生产区与公共活动中心之间的联系,是厂区道路网的中枢。二是次干道或二级干道,通常与主干道平行或垂直,与主干道一起构成厂区道路骨架,主要解决厂区内生活、生产地段的交通。三是车间引道,是厂区各建筑之间联系的通道,主要解决人行、消防等需要。

②第一种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同一车行道上混合行驶,称为一块板形式。一块板适用于路幅较窄,自行车和人流较多,机动车较少,行车速度不高,交通量不大、混合行驶四车道已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可以满足厂区的交通要求。第二种车行道中间设一隔离带(中间分车绿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然混合行驶,称为两块板形式。两块板适用于双向交通量比较均匀,机动车多,非机动车少,车速要求较高的道路。第三种是两条分隔带(两侧分车绿带)将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称为三块板形式。三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较宽,机动车多,车速要求高,混合行驶四车道还不能满足交通要求的主要干道。三块板形式在食品工厂厂区内使用较少。

③车行道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单向道按3.5~4m计算。作机动车单向行驶宽度一般可采用3~5m。人行道主干道设4~6条步行带,次干道设2~4条步行带,每条步行宽度0.75m,人行道宽度一般在3~5m。地下工程管线尽可能埋设在人行道下,只有当人行道宽度不够时,才考虑把排水或给水管线埋设在车行道下。绿化种植带的宽度由种植情况决定,一般种植一排行道树所需宽度为1.25~2.0m,两排行道树所需宽度为2.25~5.0m。

④分隔带。分隔带又称分车带或分流带,其主要作用是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有时可设在路中心,分隔两个不同方向行驶的车流。种植的树木不应遮挡车辆驾驶人员的视线,以低矮灌木为主。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除交叉口和有较多机动车出入的出入口处,分隔带应该是连续的。

⑤一块板道路的车行道可以用作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以及机非混合行驶的次干道及支路。它具有占地小、投资省、通过交叉口时间短、交叉口通行效率高的优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横断面类型。两块板道路通常是利用中央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两条单向行驶的车道。两块板是指解决对面行驶机动车的相互干扰问题。设计规范规定当道路设计车速大于50km/h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有较高的景观绿化要求时,可用较宽的绿化分隔带形成景观绿化环境,见图3-2。

图3-2 道路横断面的三种基本形式

(3)道路坡度

①道路横坡是指道路路面在横向单位长度内升高或降低的数值,一般用百分率(%)表示,见图3-3。为了使道路的雨水通畅地流入边沟,必须使路面具有一定的横坡,横坡的大小取决于路面材料、路面宽度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见表3-3。

图3-3 横坡面示意图

表3-3 道路横坡度  单位:%

②道路纵坡是指道路纵向的坡度,道路纵坡的大小要有利于车辆的安全行驶和路面雨水的迅速排除。若纵坡值过大,上下坡行车不方便,容易发生事故;若纵坡值过小,又不利于路面水的排除和地下各种工程管线的埋设。因此,对道路的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应有一个限度范围,道路纵坡一般以不大于3%为宜,最大不大于6%,丘陵地区与山区纵坡不大于7%。道路最大坡度与最小坡度限制值参考表3-4。

表3-4 不同路面类型的纵坡限制  单位:%

③道路的纵坡长度与纵坡坡度有直接关系,道路纵坡在2%以下时,其坡长不受限制;如果道路纵坡坡度大,坡长就不宜太长,太长则机动车上坡时必须低挡行驶,燃料消耗增加,发动机燃烧过热,机件磨损较大;下坡时需不断刹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但纵坡坡长也不宜过短,过短则路线起伏,行车容易颠簸,乘客感觉不舒服,货物也易受震荡。在道路纵坡值发生变化的地方,即转坡点处,一般需设置竖曲线。当相邻的两个纵坡差在主要道路上大于0.5%或在次要道路上大于1%时,应设置竖曲线,其半径可参考表3-5。

表3-5 竖曲线最小半径  单位:m

④道路平面线型是以道路中心线为准,按照行车技术要求和两旁用地条件,确定道路在平面上的直、曲线路段及其衔接。道路在平面上的弯道采用圆曲线称为平曲线,平曲线的半径称为曲线半径。汽车在转弯时受到离心力作用,车速加大,曲线半径愈小,离心力愈大。汽车在小半径的曲线上高速行车对行车安全是一个威胁,因此,在道路曲线段上,如果条件许可,尽量采用大半径的平曲线,只有在条件不允许时,才选用最小平曲线半径。厂区道路平曲线半径参考值见表3-6。

表3-6 平曲线半径参考值  单位:m

(4)交叉口与人行道

①十字交叉口为两条道路相交,互相垂直或近于垂直,这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其交叉形式简洁,便于交通组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相同等级或不同等级的道路交叉。X形交叉口为两条道路以锐角或钝角斜交。由于斜交的锐角较小时,会形成狭长的楔形地段,对交通不利,建筑也难处理,应尽量避免这种形式的交叉口。T形、错位形、Y形交叉口用于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相交的交叉口。为保证干道上的车辆行驶通畅,主要道路应设在交叉口的顺直方向。复合交叉口用于多条道路交叉,这种交叉口用地较大,交通组织复杂,应尽量避免。道路交叉口类型见图3-4。

图3-4 交叉口的类型

②交叉口的视距。交叉口是车辆交通最复杂的地方,为使行车安全,保证司机在进入交叉口之前的一段距离内,能看清相交道路驶来的车辆,以便安全通过或及时停车,这段距离应不小于车辆行驶时的停车视距。当设计行车速度为15~25km/h时,停车视距一般为25~30m;当设计行车速度为30~40km/h时,停车视距为40~60m。在视距三角形以内不得有任何阻碍驾驶人员视线的建、构筑物和其他障碍物,此范围内如有绿化,其高度应不大于0.7m。视距三角形是设计道路交叉口的必要条件,应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一般为最靠右的第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道路最靠中的一条车道所构成的三角形。

③为了保证各个方向的右转弯车辆以一定的速度顺利地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应做成圆曲线,其半径为缘石半径。缘石半径过小,则要求转弯时行驶车辆降低速度,否则右转弯车辆会侵占相邻车道,影响其他车道上车辆正常行驶。缘石半径的取值为:主要交通干道R1=15~20m,次要干道及居住区道路R2=9~15m,支路R3=6~9m。为了避免右转弯车辆的速度降低太多,应尽量争取较大的缘石半径。

④路缘石做法。缘石亦称路牙,北方城市称道牙,南方称平牙和站牙。缘石通常设于车行道两侧,高出路面12~18cm;在厂区路上,缘石常用平牙(卧牙),它既起着区分车行道、人行道和保证交通安全,又有街沟排水的功能。缘石一般用花岗石、混凝土预制块做成,它具有足够抗磨耗与风化的能力。用混凝土预制时,其抗压强度宜在200N/mm2以上。缘石外形有直形、弯弧形和曲线形之分,其几何尺寸各地不一,通常为长50~100cm,宽10~25cm,高25~30cm。缘石基础多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碎砖、三合土或石灰炉渣土铺筑,地质条件良好时,也可用石灰土做基础。砼预制块缘石不宜用于北方寒冷地区。

⑤当厂区面积大于10hm2公顷或宽度大于100m时,人行道的宽度由人行带的数量和通行量确定。按每条宽0.75m的人行带可通过最大班职工750人计算,但不得小于1.5m。当在人行道上设置室外照明用灯柱或其他支架时,其宽度应增加0.5~1.2m。在工厂管理区域、食堂、通行口、办公室以及其他行政办公和公共建筑的附近,人行道予以加宽,这样在建筑物前面形成广场。人行道最大纵向坡度为0.06,横向坡度为0.015~0.02。当人行道纵向坡度较大时,应以台阶分段,每部台阶的踏步不应少于三步。每十踏步设一不小于1m的平台。踏步的尺寸建议采用高100mm,宽300mm。当屋顶为有组织排水及不妨碍窗子开启时,可将人行道紧贴着建筑物布置,此时人行道宽度可增加0.5m,当屋顶为无组织排水时,人行道距建筑物墙面不小于1.5m。

⑥人行道可采用三种类型:高于或低于相邻的草坪10cm(有时5cm)、与草坪取平。后一种类型人行道有时适用于紧挨街道行驶路面布置。低位人行道沿两侧砌筑路边石,考虑将雨水从人行道低处顺排水沟排入雨水管网。高位人行道,无论其纵向坡度如何,都可保证尽快地将路面雨水排掉。当集水面积较大和建筑物屋顶为无组织排水时,在人行道和房屋之间低于路面的草坪上,需设置集水井或导水管穿过人行道将雨水排到道路的边沟内。

⑦人行道铺面的种类很多,除大量使用的25cm×25cm×5cm以及40cm×40cm× 7.5cm的预制混凝土板(均称方砖)外,还有现浇混凝土,并以水泥砂浆抹面划分花格的做法,也有沥青混凝土以及彩色混凝土人行道面。

三、厂区道路施工

沥青路面指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面层的路面结构。沥青面层是由沥青材料矿料及其他外掺剂按要求比例混合或分层撒铺铺筑而成的单层或多层式结构层。沥青面层使用沥青结合料,增强了矿料间的黏结力,提高了混合料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了路面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振动小、噪声小、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适宜于分期修建等优点。

1.沥青路面的施工

(1)沥青路面属于柔性路面,其强度与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路面下的基础,即基层、垫层和基土等特性。沥青路面的抗弯拉强度较低,因而要求其基础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所以,基层设计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且保证在水、温度作用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路面下应选择收缩变形小、抗冲刷能力强的基层,如水泥稳定类及密实式二灰稳定集料等。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路基土的含水量和压实度直接影响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

(2)在低温时,沥青类路面的抗变形能力很低,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为了防止基土不均匀冻胀而使沥青路面开裂,需设置防冻垫层。

(3)沥青路面所用的矿料质软和粒径规格不符合要求时,往往由于强度不足和劈裂作用使矿料压碎导致破坏。高温时,沥青材料黏滞度降低,在荷载作用下,可能使路面表面泛油,也可能沥青材料与矿料一起被挤动而引起面层车辙、推挤、波浪等破坏。低温时,沥青材料会因收缩作用而产生脆裂破坏,在水分和温度作用下,沥青材料与矿料间的黏结力降低,沥青面层就会出现松散、剥落等破坏。

(4)沥青表面处治是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方法裹覆矿料,铺筑成厚度一般不大于3cm的一种薄层路面面层。其主要作用是保护下层路面结构层,使它不直接遭受行车和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并改善行车条件,计算路面厚度时,不将其作为单独受力结构层。施工沥青表面处治路面按嵌挤原则修筑而成,采用层铺法和搅拌法施工。层铺法将沥青材料与矿质材料分层洒布与铺撒,分层碾压成型。拌和法可热拌热铺或冷拌冷铺,热拌热铺的施工工艺按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的规定执行,冷拌冷铺的施工工艺按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的有关规定执行。

(5)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应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混合料为度,拌成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摊铺铺筑沥青混合料前,应检查确认下层的质量。当下层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洒布透层、黏层、铺筑下封层时,不得铺筑沥青面层。热拌沥青混合料应使用摊铺机作业,摊铺前根据施工需要调整和选择摊铺机的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摊铺速度应符合2~6m/min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参照成型后的平均厚度校验,根据铺筑情况进行调整。压实及成型沥青混合料的分层压实厚度不得大于10cm。应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步骤,应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三个阶段进行。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

(6)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适用于三级及三级以下的沥青面层,上层采用中粒式沥青碎石混合料,下层采用中粒式或细粒式沥青碎石混合料。单层式只宜在少雨干燥地区或半刚性基层上使用,在多雨潮湿地区必须做上封层或下封层。

(7)施工要求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宜采用拌和厂机械拌和,其施工顺序与热沥青的施工类同,但应注意:混合料摊铺后,初压应采用轻型压路机压1~2遍,使混合料初步稳定,再用轮胎式压路机或轻型钢筒式压路机压1~2遍。当乳化沥青开始破乳,混合料由褐色转变成黑色时,用12~15t压路机复压,复压2~3遍。碾压时若发现局部混合料有松散或开裂现象,应立即挖除,补换新料,整平碾压密实。上封层应在压实成型、路面水分蒸发后方可加铺。

2.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水泥混凝土路面指用混凝土作面板或基(垫)层所组成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除接缝和局部范围外均不配筋,它是目前国内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弯拉强度以及抗磨耗能力,稳定性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水稳性、热稳性均较好,耐久性好,养护费用少。缺点是对水泥和水的需要量大,板的接缝不但增加施工和养护的复杂性,且易引起行车跳动,影响行车的舒适性;接缝处理不当板边和板角破坏;需要养护,开放交通较迟,修复困难。

(1)砼路面一般均宜设置基层,其厚度以不小于15cm为宜,并应宽出面板,宽出的宽度视面板采用的施工方法不同而定。面板应采用中间薄两边厚的形式,以适应荷载应力的变化。一般边部厚度较中部约大25%。标准路面的平整度(3m直尺与路面表面之间的最大间隙)不应大于5mm。

(2)路面在纵横两个方向设置接缝,把整个路面分割成许多板块。划分板块是为防止混凝土板因温度变化造成的不规则断裂。纵缝与路线平行,板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增设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并设置拉杆。面板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也需设拉杆。横缝垂直于行车方向,横向缩缝采用假缝。每日施工完或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因故中断浇筑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宜设在胀缝或缩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平缝加传力杆。

(3)交叉口面板的接缝布置应与交通流相适应,并易于排水,整齐美观,相邻板的接缝应对齐。当出现错缝时,应与接缝相对应的板边加设防裂钢筋。接缝材料质量的好坏,对保证水泥路面质量至关重要,接缝不能有渗水、填缝料外溢、杂物嵌入。接缝板应选用杉木板、纤维板、泡沫橡胶板、泡沫树脂板等材料。填缝料应选用沥青橡胶类,聚氯乙烯胶泥类和沥青玛蹄脂类等或者聚氨酯焦油类、氯丁橡胶类、乳化沥青橡胶类等。

(4)水泥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宜低于425号。水泥除查验出厂质量报告单外,还应逐批抽检其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及3d、7d、28d的抗压强度等是否符合要求,受潮结块的水泥禁止使用。新出厂水泥至少要存放一周后方可使用。外加剂应按其性能指标检验,并需通过试验判定是否适用。粗集料(碎、砾石)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0mm。细集料(天然砂、石屑)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细度模数宜在2.5以上。

(5)配合比的检验和调整。施工前必须检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适,成型混凝土抗弯拉及抗压试件,养护28d后测定其强度。基层强度应以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值或以标准汽车测定的计算回弹弯沉值作为检验指标,检查结果不得小于设计要求。基层完工后,应加强养护,控制行车,不使其出现车槽,如有损坏,应在浇注混凝土板前采用相同材料修补压实,严禁用松散粒料填补。对原有公路加宽的部分,新旧部分的强度应一致。

(6)测量放样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先放出道路的中心线及边缘线,将设置胀缩缝、曲线起讫点、纵坡变化点等的中心桩及边桩。放样时,基层宽度应比混凝土板每侧宽出25~35cm。中心桩应分别固定,临时水准点每隔100m左右设置一个,以便施工时就近复核路面高程。

(7)当胀缝与结构相接混凝土板无法设置传力杆时,可做成厚边式,即接近结构一端适当加厚。缩缝有切缝及锯缝两种做法,切缝是在混凝土经振捣整平后,在缩缝位置利用振动棒将T形切缝刀压入切出一条槽,随后临时放入铁制压缝板。锯缝是在强度达50%~70%时,使用锯缝机锯割成缝。锯缝法便于连续施工,效率高,缝整齐平直。平缝式纵缝应在其下部已凝固的侧壁涂以沥青;上部设置压缝板,再浇注另一侧混凝土。

3.道路垫层施工

道路垫层施工见第七章地面的设计与施工章节。

第三节 食品生产企业绿化与环境景观

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除依靠专用设备、采取工业措施加以控制和处理以外,还必须借助绿色植物的合理布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应用树木、花草可以美化厂区、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阻挡风沙、降低噪声、保护环境,从而改善工人的劳动卫生条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企业厂区绿化

工厂绿化可分为工厂周边绿化、厂区道路绿化、工厂防护林带、厂房周边绿化、厂前区绿化以及局部环境绿化,由绿化和景观组成了工厂厂区的环境景观。

1.厂前区绿化

食品生产企业厂前区一般面临市政或乡镇道路,是厂内外联系的枢纽,也是工业园区容貌的组成部分,必须重点绿化。厂前区包括主要入口、厂前建筑群和厂前广场,是职工居住区与工厂生产区的纽带、对外联系的中心,是厂内外人流最集中的地方。厂前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工厂的形象,体现工厂的面貌,也是工厂文明生产的象征。它常与城市道路相临,其主要建筑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标准,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面貌。厂前区的景观由大门、道路、集散广场、旗杆、雕塑、水池、花坛、林荫道以及各种植物等景观元素组成。厂前区绿化时注意方便交通与厂外街道绿化联成一体,注意景观的引导性和标志性。门前附近的绿化要与建筑的形体色彩相协调,在远离大门的两侧种高大的树木,大门附近用矮小而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或建筑小品作重点装饰,形成绿树成荫、多彩多姿的景象。

图3-5 某玻璃厂厂前区规划平面图

小型企业为了节约用地,可不设厂前区,如图3-5所示是一个小型玻璃厂,将办公室、食堂、化验室一并组织在与厂房毗连的建筑物内,且道路布置较好,并安排了充分衬托建筑的绿地。

2.车间周边绿化

生产区的绿化根据生产性质、规模、内容和生产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类。

(1)对环境有污染的车间绿化。产生有害气体、带尘、吸尘、噪声等污染物的车间,对环境影响严重,要求绿化植物能防烟、防尘、防毒。具体要求是:在有严重污染的车间周围,不宜设置休息绿地,在产生强烈噪声的车间周围,应选择枝叶茂密、树冠矮、分枝点低的乔灌木,选择抗性强的树种,配置中掌握“近疏远密”原则,与主导风向平行的方向要留有通风道,以保证有害气体的扩散。在多粉尘的生产车间周围,密植滞尘、抗尘能力强,叶面粗糙,有黏液分泌的树种。在有污染物排出的车间或建筑物朝主导风向一侧或主要交通路线旁,设密植的防护绿地进行隔离,减少有害气体、噪声、尘土等的侵袭。锅炉房、堆煤场周围可布置数行常绿灌乔木混交林带,起防护隔离、防止人流横穿及防火遮盖等作用。对有防火防爆要求的生产车间周围栽种枝叶水分含量大,遇火燃烧不出火焰的少油脂树种,不得栽植针叶树等油脂较多的松、柏类植物。

在有污染物排出的车间或建筑物如饲养车间、污水处理站,朝主风向一侧或主要交通路线旁边,设密植的防护绿地进行隔离,以减少有害气体、噪声、尘土等的侵袭。在车间周围设置密闭的防护林或在周围种植低矮乔木和灌木,以较大距离种植高大常绿乔木,辅以花草,并在墙面采用垂直绿化以满足防晒降温、消除职工疲劳的要求。在产生污染的车间附近,特别是污染较重的盛行风向下侧,不宜密植林木,可设开阔的草坪、地被、疏林等,以利于通风、稀释有害气体;与其他车间之间可与道路相结合设置绿化带。

在高温生产车间,工人长时间处于高温中,容易疲劳,应在车间周围设置有良好绿化环境的休息场所,改善劳动条件是十分必要的,休息场地要有良好的遮阴和通风条件。色彩以清爽淡雅为宜,可设置水池、坐椅等小品供职工休息、调节精神、消除疲劳。

(2)一般生产车间周围的绿化。一般生产车间指本身对环境无有害物质污染,在卫生防护方面对周围环境也无特殊要求的车间。车间周围环境的绿化较为自由,限制性不大。在厂区景观统一规划下,不同车间应体现各自不同的特点,考虑职工工作之余休息的需要,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计成游园的形式,布置坐椅、花坛、水池、花架等景园小品,形成良好的休息环境,在车间出入口可进行重点的装饰性景观布置,如设置喷泉、模纹花坛等。

生产车间的南向应种植落叶乔木,以利炎夏遮阳、冬季又有温暖的阳光;东西向应种植冠大荫浓的落叶乔木,以防止夏季东西日晒;北向宜种植常绿、落叶乔木和灌木混交林,遮挡冬季的寒风和尘土,尤其是北方地区应更注意。在车间周围的空地上,应以草坪覆盖,使环境清新明快,便于衬托建筑提高视觉的艺术效果,减少风沙。

(3)洁净度较高的食品车间环境绿化。这类车间生产的产品主要有成品肉食品等,周围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设备的寿命。其环境设计要求清洁、防尘、降温、美观,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因此,植物应选择无飞絮、无花粉、无飞毛、不易生病虫害、不落叶(常绿阔叶树或针叶树)或落叶整齐、枝叶茂密、生长健壮、吸附空气中粉尘的能力强的植物。同时注意低矮的地被和草坪的应用,不使土地裸露,固土并减少扬尘。

3.工厂防护林带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凡产生有害气体或物质的企业与居住区之间应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在此范围内进行绿化,营造防护林,使工业企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得以稀释过滤,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尤其在那些生产有害气体以及环境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工厂,更显得十分重要,食品生产企业也是如此。工业企业的防护林带主要作用是滞滤粉尘、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减轻污染,以及有利于企业周围的农业生产。因此作为防护林的树种应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选择生长健壮、病虫灾害少、抗污染性强、吸收有害气体能力强、树体高大、枝叶茂密、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此外要注意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阳性树与耐阴树相结合,速生树与慢长树相结合,净化与美化相结合,以合理的结构形式布置防护林带,有效地发挥作用。

(2)有污染的车间一般设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生活区、厂前区等多设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两者之间可设置垂直于主导风向的林带。如果被污染区是成片的,林带垂直于风向;如果被污染区范围较小,林带可与风向成一定顺角,以利于疏导稀释。对于有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来源,林带设在高度的20~25倍距离的下风向;对于无组织排放来源,林带适当靠近污染源,林带的密度一般是靠近污染源处较稀,被污染区附近较密,这样有利于烟气的疏通扩散吸收。

为了使卫生防护带有较好的效果,绿化时必须种植能抗烟气的乔灌木树种。用乔灌木进行绿化的总面积,不应少于防护带宽度的40%。当卫生防护带宽度超过100m时,在与生活区相邻的一侧,栽植宽度不少于50m的乔灌木林带;当防护带宽度在100m之内时,则不少于20m。

(3)工厂的卫生防护绿地主要作用是滞滤粉尘、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噪音、减轻污染,以有利于企业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改善居住环境。因此,根据食品生产企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树种、树种结合形式和合理的结构形式及位置布置防护林,发挥其最佳作用。防护林的结构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第一,通透结构。一般由乔木组成,不配置灌木。乔木株行距因所选树种而异,一般为3m,气流一部分从下层树干之间穿过,一部分从上面绕过。这种结构形式可在距污染源较近处使用。

第二,半通透结构。一般以乔木为主,在林带两侧配置灌木,气流一部分从空隙中穿过,在背风林处附近形成小漩涡,另一部分从树冠上部绕过,在背风林处形成弱风。

第三,紧密结构。由大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多种树木配植而成,防护效果好。气流遇林带后上升,由林冠上绕过,使气流上升扩散,在背风处急剧下降,形成涡流,有利于有害气体的扩散和稀释。

第四,复合式结构。当有足够宽度的防护地带时,将上述三种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复合式结构,更能发挥其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的作用。一般在进工厂的一侧建立通透结构,近居住区的一侧采用紧密结构,中间部分采用半通透结构,这样形成的由通透结构→半通透结构→紧密结构组成的复合式结构卫生防护效果最佳。

4.厂区道路绿化

厂区道路绿化反映一个工厂的绿化景观面貌和特色,是职工接触最多的绿地形式,也是厂内绿化体系中线的形式。厂区内道路绿化在道路设计中统一考虑和布置,与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构筑物、各种地上地下管线、道路、人行道协调布置。由于工厂的特点,厂区道路绿化有下面的要求。

(1)道路绿地指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在乡镇中分为道路绿带、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其中道路绿带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壤,并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高度。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主干道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道路绿化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行道树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乡镇道路环境条件,对食品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树种。地被植物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害虫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

(2)满足厂内道路运输的安全视距要求。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在道路交叉点或转弯处不得种植影响司机视线的各种植物。处理好与各种地上、地下管线的关系,使绿化与管线相互配合,既不影响美观也不相互干扰。确定合理密度:行道树种植的疏密程度直接影响到景观空间的创造,合理的株距以树种正常生长至中年期的尺度衡量,并让树冠相接而不交叉过多确定。中等体量的中小乔木以2.5~5m,高大乔木以7~8m为宜。

(3)合理选择树种。根据各类工厂的不同性质及污染情况选择有抗性的树种,同时要考虑树种的树干定干高度、分枝点及分枝角度、车辆承载货位高度、树木距车行道的距离,以免树木枝叶影响交通。树种的定干高度一般不小于3~4m,当树木距车行道较远,且树木分枝角度又小时,其树枝的定干高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2m,以免影响行人交通。确定树种比例:根据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安全功能的要求,对以乔木、草坪及绿地景观构成的比例,应有全面的考虑。食品工厂有食品卫生要求,不要用飘毛、飘絮的树种,也不要用散发种子和特殊异味的树木花草,以免影响产品质量。

(4)对空气污染严重的企业,道路绿化不宜种植成片过密过高的林带,避免高密林带通风不畅而对污浊气流形成滞留作用,不宜扩散,种植方式应以疏林草地为好。道路两旁的绿化应具备能够遮挡行车时扬起的灰尘及噪声等作用,道路行道树要选择具备耐修剪、抗性强、易成活以及主干挺直、冠大荫浓等条件的树种。满足夏季遮阴、冬季有阳光的要求,一般在道路两旁各种一行高大乔木,形成行列式的林荫道,满足遮阴和形式美的要求。如受条件限制只能在道路一侧种植树木时,尽可能在南北向道路的西侧或东西向道路的南侧种植,以达到遮阴的效果。在条件较好的厂区,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可设置绿化带,绿化带采用常绿大乔木可防尘、防噪、遮阴,又可分隔人流与车流,还有利于冬季日照。

(5)厂区周边绿化

边缘地带和临近乡镇道路部分配植高篱,并适当栽植乔木,隔绝外部的干扰。工厂沿围墙绿化设计应充分注意卫生、防火、防风、防污染和减少噪声,以及遮蔽建筑不足之处,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绿化树木通常沿墙内、外带状布置,以常绿树为主,以落叶树为辅,可用3~4层树木栽植,靠近路的植物用花灌木布置。

高大形的树种配置在防护林带和休息场地。场地绿化的基本形式应是花坛和草坪:在主要入口近旁和表现建筑艺术的重要地段用花坛,其余地段则为普通草地。沿人行道宜种植成行的灌木丛,距人行道边3m,也可栽植观赏的乔灌木和配置花坛,但仅在作为整个建筑群中建筑艺术组成部分时才设置。

工厂区的绿化布置,要重视建筑群、道路、广场、总出入口和绿化的整体效果,以形成一个清洁、优美、宁静的环境。建筑物前列植或丛植花草灌木和常绿树,栽植树木的位置应注意建筑物室内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一般在窗前应避免栽植乔木,全区的核心位置或重点地段,在可能条件下设置花坛,种植宿根性和一二年生草花,从色彩上增进全区的美化;裸露的土面最好用草皮覆被,通向生产区的道路两侧栽植落叶绿荫树。

厂房之间或道路与厂房,厂房与厂外公路中间应设置绿化带或绿化草坪。厂区及车间周围宜种植草皮、培植草坪为主,选择较矮小的树种,不宜种高大乔木;靠近生产车间的绿化带不宜过多种植观赏花草和树木,防止花粉等飘落物对生产环境的污染。厂房与厂外公路中间则可设置不同功能的绿化带或绿化林。

二、企业厂区的环境景观

通过园林地形的处理,可以起到将室外的外部空间进行分隔,控制景观视线,影响交通路线和速度,改善小气候和美学功能的作用。

1.厂区环境

(1)工厂不得建于易遭受污染的区域,并应有严格的防治食品污染的措施。厂区内环境应经常保持清洁,地面不得有严重积水、泥泞、污秽等存在,以免成为污染源。厂区空地应铺设混凝土、柏油或绿化等,以防尘土飞扬并美化环境。

(2)厂区内不得排放不良气味、有害(毒)气体、煤烟等对环境有害物质,并应有相应的处理或防护措施。厂区内禁止饲养禽、畜及其他宠物(警戒用犬除外,但应适当管理以避免污染食品)。

(3)厂区应有顺畅的排水系统,排水道应有适当斜度,且不得有严重积水、渗漏、淤泥、污秽、破损或孳生有害动物而造成食品污染。

2.景观地形和水景

(1)构造平坦地形,园林中坡度比较平缓的场地可作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草地、景观建筑等方面的用地,以接纳和疏散人群,组织各种活动或供游人游览和休息。

(2)构造凸地形,凸地形的表现形式有土地、土丘、丘陵。构造凹地形在景观中可被称为碗状池地,呈现小盆地。凹地形给人一种分割感、封闭感和私密感。凹地形还有一个潜在的功能,就是作为一个永久性的湖泊、水池,或者作为一个暴雨之后暂时用来蓄水的蓄水池。凹地形在调节气候方面也有很重要作用。

(3)根据园林分区处理地形。在园林绿地中,开展活动内容很多,不同的活动,对地形有不同的要求。利用地形、坡面,创造一个相对温暖的小气候条件,有三种手法:一是巧借地形,利用环抱的土山或人工土丘挡风,创造向阳盆地和局部的小气候,阻挡当地常年有害风雪侵袭;利用起伏地形,适当加大高差至超过人的视线高度,按“俗则屏之”原则进行“障景”;以土代墙,利用地形“围而不障”,以起伏连绵的土山代替景墙以“隔景”。二是巧改地形,建造景观或在坡地上修筑道路或建造景观时,采用半挖半填式进行改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土方的平衡与园林造景相结合,尽可能就地平衡土方,挖池与堆山结合,开湖与造堤结合,使土方就近平衡,相得益彰。

(4)利用地形地貌设置一点园林水景,它具有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的作用,又可溶解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水景可设计成规则形状等各种几何形状,水岸为垂直砌筑驳岸;也可设计成自然形状,水体形状呈自然流线,水岸多为自然驳岸。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水景中还可设置喷泉、跌水,以丰富水体景观。

3.厂区的景园设计

根据厂区的立地条件,厂区规划要因地制宜地开辟小游园,满足职工工作之余休息、放松、消除疲劳、锻炼、聊天、观赏的需要,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安全生产、开展职工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有重要意义,对美化厂容厂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休息性绿地应选择在职工休息易于到达的地方,如有自然地形可以利用则更好,以便于创造优美自然的景观艺术空间,通过对各种观赏植物、景园建筑及小品、铺装、水体、坐椅景观家具等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形成优美自然的景园环境。

厂区内的休息性游园面积一般都不大,布局形式可采用: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根据休息性绿地的用地条件、平面形状、使用性质、职工人流来向、周围建筑布局等灵活采用。图3-6为深圳某工厂的小游园。

图3-6 某工厂休闲广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