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村庄建设思考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村庄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把村庄规划列入法定规划的层面,以规划的法定角度提出城乡统筹的要求,提出了协调城乡平衡发展的理念。通过本次规划,经技区村庄规划范围内共计35村实现撤村并居,31村合并为8个农村新型社区。城乡统筹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更标志着规划设计全面进入农村住房建设。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村庄建设思考——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村庄规划》为例

张 锐 孙金波 安 慧 (威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前言

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把村庄规划列入法定规划的层面,以规划的法定角度提出城乡统筹的要求,提出了协调城乡平衡发展的理念。

村庄建设是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村庄的建设,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对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农村面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现阶段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村庄布局分散,规模小

村庄居民点较分散,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村公建、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组织生产和生活。

(二)宅基地布局散乱,占地面积大

村民住宅用地比较分散,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不利于农村公共设施的集中建设。

(三)适龄青年住房难与农村大量闲置用房的矛盾

由于村庄已经停止宅基地的审批,造成适龄青年没有自己的房屋居住;同时,随着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居住,农村空心化、住房空置现象日趋严重,而较多空置房处于未利用状态。

三、布局类型分析

村庄布局类型可分为城中村改造类、整治完善类、搬迁撤并类三大类,这三大类又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撤村建居型

对城中村和城边村,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政府引导、民主决策、市场运作,积极进行整体拆迁、整合改造,变村庄为城市社区。

2.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型

对中心村、经济强村和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按照农村新型社区的标准,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3.村庄整治改造型

对村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村庄,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农房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可以满足相应需求的基础设施。其中,空心村要实施旧村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土地。

4.逐步撤并型

对村镇体系规划确定要搬迁合并的弱小村、偏远村,一律停批宅基地,通过提供优惠条件引导农户到小城镇、中心村购房、建房;或按规划整村搬迁,原村址复垦。

5.整村迁建型

水库库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尽快实施整体搬迁,连片建设,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6.特色培育型

具有特色产业或特殊资源,对自身发展有推动力的村庄。

四、住房建设方式分析

经技区农村住房建设重点突出节约用地原则,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用地进行旧村改造,紧凑布局,保护耕地。从时间跨度来说,农村住房建设方式可分为近期和远期。

img59

图1 低层民居方案

(一)近期农村住房建设

近期农村住房建设从解决适龄青年住房入手,按照解决住房问题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集中解决和分散解决。

1.集中解决

在经技区下辖的镇和街道办事处分别确定一处适龄青年集中居住区,面向各自辖区内的农村适龄青年销售

2.分散解决

对于不愿到集中居住区购房的适龄青年,可以利用村庄的废弃民房重建、集体公房改建、闲置用地新建的方式来解决近期适龄青年的住房问题。或者通过审批宅基地,由适龄青年自建住房进行安置。

(二)远期农村住房建设

远期住房建设则按照《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五、相关政策分析

(一)建设政策支持

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提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目标。

对于村庄规划中村集体组织进行村庄改造节省出来的土地,可用于置换成建设用地指标的,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

(二)建设用地支持

1.农村住房建设选址要尽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要利用未利用地和劣等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2.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涉及新增的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拿出适当比例用地指标予以保障,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

3.农村居民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制,对一户多宅的,集体土地所有者可利用经济杠杆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

六、规划成果

通过本次规划,经技区村庄规划范围内共计35村实现撤村并居,31村合并为8个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居住用地314hm2,节约用地349hm2

七、结语

城乡统筹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更标志着规划设计全面进入农村住房建设。农村村庄的规划和建设是实施城乡统筹的最基本要求,村庄的布局方式和住房建设方式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这也意味着,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角度来讲,要求城市文明延伸到农村,但并不是要取代农村旧有的文化形式,要与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和风俗习惯相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