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乡一体背景下郊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城乡一体背景下郊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展望2020年,上海基础教育正在面对城市高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也使郊区县教师队伍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一)中心城区人口不断向郊区导入,外来流动人口在郊区集聚、沉淀,郊区教育压力不断加大;郊区当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部分地区、部分学段教育资源紧张,人民群众就近接受基础教育的矛盾突出。据预测,上海又开始进入人口出生上升期,2012年郊区在园幼儿数将比2007年增加10.2万人,增幅达47.6%。

城乡一体背景下郊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20]

课题组

一、郊区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十五”以来,上海市郊区教师队伍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1﹒基础教育校长、教师的年龄结构呈年轻化。[21]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大幅度高移,并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2﹒各级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制度建设,正在为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发挥作用。郊区教师进修学院(校)通过达标要求,硬、软件建设得到很大改善。

3﹒义务教育实施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了教师待遇,强化了教师的岗位进取意识。外省市高校毕业生到郊区农村任教的有关政策实施,改善了郊区和农村学校的师资来源。

总体而言,郊区教师队伍基本情况与总体水平已经比几年前有了很大提高,部分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展望2020年,上海基础教育正在面对城市高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也使郊区县教师队伍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中心城区人口不断向郊区导入,外来流动人口在郊区集聚、沉淀,郊区教育压力不断加大;郊区当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部分地区、部分学段教育资源紧张,人民群众就近接受基础教育的矛盾突出。[22]教育布局的调整与生源高峰到来对教师数量提出了挑战

据统计,近几年郊区常住人口和适龄儿童少年呈逐步增长之势,2008年,郊区中小幼在校生数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已近70%,并将进一步提高。随着交通的改善、房地产开发、市郊新城和新市镇的建设,一批人口高度集聚地区需要相应规划布局和建设学校。

据预测,上海又开始进入人口出生上升期,2012年郊区在园幼儿数将比2007年增加10.2万人,增幅达47.6%。2015年义务教育将进入生源高峰期,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将进入生源高峰期,绝对峰值将仅次于历史最高峰。

(二)在党中央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使郊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受到社会各方前所未有的重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空前高涨,带来教师队伍均衡配置的新矛盾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现有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学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高中阶段的优质学校也是城区多、郊区少。但是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导入郊区,使得郊区优质教育资源空前紧缺,如何满足他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09年上海有将近200所原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上海基础教育系统,这些学校绝大多数集中在郊区,也对郊区基础教育师资水平提高带来新的压力。

(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上海市委提出了“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这既是上海郊区县基础教育难得的大发展机遇,也使郊区县现有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面临最严峻的挑战

从本市某郊区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可知:

1.郊区教师队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基础素养亟待提高,教师资源配置差异较大,领军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郊区经济社会曾经长期处于低位,因此无论是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形态和专业背景都存在一定问题。历年来流失了大量优秀教师。几年前为解教师大量退休的燃眉之急而招收的一批教师,有不少是学科专业不对口的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生[23],这批数量可观的教师基本素养存在缺陷。

虽然郊区教师队伍的现有学历结构从数据看接近于市平均水平,但其中教师的3/4、校长的4/5是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现有学历。而在高一层次学历比例上,郊区与市区也有不小的差距,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悬殊了。同时学校间、学段间、区域间、城乡间在教师资源配置上存在较大差异,领军型教师凤毛麟角。

与OECD部分成员国的中小学教师学历情况比较[24]

img32

2﹒促进郊区教师队伍发展的先进文化氛围有待形成,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郊区教师的工作热情、心理健康与专业成长需求需要进一步激励与满足

调研中发现,多年来实施的教师“240”、“540”培训在有些地方已沦为以完成学分为目的,没有取得培训实效。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终身制和教师分配机制上的“大锅饭”也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持续成长的动力和工作的积极性,传统的“节奏松散,安于现状”等农村文化陋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进取,并对青年教师产生不良影响。在相当一部分郊区学校中,校本研修基本处于缺乏研究主题,活动质量不高,管理流于形式的状态,学校管理相对简单粗放,或流于形式,或唯指标高压,教师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四)系统有效的教师终身教育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继续教育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统整不力,开放度不够;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均

目前上海教师职后培训的三股力量(高校、市教科院等市级资源;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资源;各学校自行开展的校本研修)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与统领的力量,高校在郊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综合素养提高方面作为不大,效果不尽如人意。郊区县教师进修院校限于力量与水平,提升难度较大。而校本研修在很多学校还处于初级阶段,亟需指导与提高。

对郊区县教师的培训需求总体规划与系统设计尚不足,郊区特色难以突出。如对教师培训需求多样性的关注度不够。现有培训中针对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项目相对较多,而适合一般教师、中年教师的培训项目很少,使教师培训的均衡性受到挑战。

(五)郊区县教育城乡一体统筹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以区为单位的教育资源配置结构需要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全市范围内的调控、监督措施与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2008年全市已明确并推行了以区(县)为主教育统筹的管理体制,但各郊区县在进展程度与做法上仍然存在差异,还有“大统筹”与“小统筹”[25]之区别等,需要进一步深化,真正落实基础教育的“二元并轨”,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部分郊区县在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方面也存在非升反降的问题。培训费占教育总支出的比例大幅滑坡;培训费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例逐年下滑,有的甚至还达不到一般企业培训经费的提留比例。同时在不完全统计的区际比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的人均投入差异达30%以上。而在教师教育投入的使用上存在的不均衡现象也是较为严重的,部分骨干教师的重复培训和部分中老年教师的培训缺位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表现,也是制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因素之一。

二、关于在城乡一体背景下郊区教师队伍培训与提高的若干建议

(一)深化郊区县教育统筹管理体制,真正营造城乡一体的教育发展环境,并通过城乡一体教育文化的建设引领郊区县农村传统教育文化的演变,从而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提高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经济业态与发展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的上海郊区县,教育的“二元并轨”必须抓紧抓好,一步到位。通过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管理加强的职能,切实做到统一拨款,统一硬件配备,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教师要求与培训,统一各类教育软资源的配置。

▲在城乡一体教育管理的平台上,努力建设先进的教育文化和教师文化。从教育文化的角度说,学校作为区域社会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之一,必须牢固树立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观念,面向每一个学生,确保均衡优质的基础教育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提高公共财政意识,确立学校财政的公权观和绩效观,努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学校作为一个育人场所和所在社区的文化高地,必须具有活泼向上、开放多样、代表现代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理想、具有强大的集聚力、内生力和辐射力的文化。

从教师文化的角度说,各郊区县要结合郊区教师队伍的实际和郊区教育发展前景,进一步花大力气抓好以“敬业爱生”为核心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加强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格素养、文化素养及综合素养,鼓励教师成为“有德、有才、有爱、有趣”,受到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二)郊区教育,首在教师!提升郊区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要有综合设计,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固然重要,但调动教师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机制更重要。要在全市尤其是郊区范围内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热潮,积极运用政策导向努力营造人人要进步,个个再学习的文化氛围

▲要在全市确立以下观念:提升郊区教育水平是上海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搞好郊区教育是全上海教育人不容推卸的责任。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教师学习与提高是郊区教育发展突破瓶颈的重要抓手。郊区教育的明天维系于教师队伍,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是提升郊区教育水平的根本所在。

▲上海市教委应及时出台有关法规,根据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各区县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比例应达到教师工资总额的2.5%—3%,同时通过“水平统一,区县自保,不足市补”的原则,保证区际教师继续教育投入水平的均衡。鉴于基础教育发展重心向内涵建设转移的需求,原有的“城市(农村)教育费附加”只能用于学校硬件建设的规定应予及时调整,开通“教育费附加”进入教师继续教育投入的通道,以增强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保障。市政府的统筹力度要大幅度加强,不仅在教育投入方面要有切实措施向郊区和教育负担较重的区县倾斜,同时要加强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统筹,通过科学、合理的市区优质资源向郊区的转移、辐射布局,采取统筹招生、城郊结对、对口办学、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发挥市区优质资源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和区县间的协调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培训都要树立“做事——成才”的观念:教师主要通过岗位学习与教学锻炼过程而成熟,人才主要是在“做事、成事”过程中涌现和成长,因此要自觉地以“大培训”的观念积极组织、策划和指导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要建立“大资源”的概念,“开放”与“集聚”概念,全市乃至全国的优秀资源都应纳入郊区教师队伍建设的视野,千方百计引进、借用,为郊区教师发展服务。

▲借助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的东风,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必要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形成良好的教师主动发展、有效学习的机制,引领教师走好职后专业发展之路。上海市应制定“上海教师任职要求”和“上海教师职后继续学习规范”,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定期再认证制度,使教师们明确入职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再学习要求,鼓励教师主动安排、自主学习。

建立必要的教师流动机制,在教师享受不低于公务员薪酬待遇的同时,也应履行教师服从政府派遣,在学校间流动、变换任教岗位的义务。深化教师职务评聘方式,建立需求岗位公布,教师自主申请,评聘结合的岗位任职机制。[26]建立必要的退出机制,如通过动员一部分教师做社区社工来分流,从而为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留出空间。

▲抓住当前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人才资源重新配置的机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在过去的年代,因为教育投入的长期不足,造成了对教师降格以求的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作用的认识深化,现在已经到了通过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来形成教师资源良性循环的时候了。同时还应出台政策鼓励优秀教师扎根教育教学第一线,倡导以人格修养好、专业水平强、学术水平高为荣,改变“教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对现有的教育管理人员也要倡导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家办学”精神,要沉到教育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上课,因为课堂是培养教育思想,培育校园文化的最好源泉。

市、区两级的名师工作室目标定位也要重新厘定,目标不是用“名师”来为教师提供新的级别,而是应通过“工作室”的平台来带动各校有潜质教师的成长,突破校本研修平庸化的现象。

(三)切实加强上海市对郊区教师培训的领导与统筹,做好“新一代”上海教师职业成长的“顶层设计”,务实求真,准确定位;抓好“母机”,搞活机制;研训结合,追求实效

▲上海应积极总结近十年来教师继续教育领域的优势、经验与问题,尤其亟待解决的是对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领导与统整。建议上海应筹办“上海教师学院”,在上海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创新设计上海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框架与体系,统筹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策划推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行动规划,着实引领上海新一代教师的职业成长之路。

▲面对2020年上海基础教育战略发展目标对教师提出的职业要求,上海应及时设计并推出“新一代”教师职业成长的“培养目标”与“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从目标与标准出发,坚决破除长期以来“有多少能力搞多少培训”的思想,树立“有多少需要提供多少培训”的观念,根据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全覆盖状态下的教师培训任务,作出部署,组织落实。要组织编制“上海市教师职业发展指导手册”或《上海市教师在职培训计划书》,针对教师入职后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要求和学习需要,明确提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节点,可选平台和渠道,可用资源和达成要求,指导教师主动、自觉、科学、有效地实现师德修养、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

▲鉴于郊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除了继续进行骨干教师等“精英教师”的培养之外,需要调整重心,更关注面广量大的“非精英教师”的提高工作。这是抬高郊区教育底部,从而提升郊区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策略。对已经启动的“农村教师专题培训计划”应再次明确目标定位是帮助农村教师夯实教育教学的基本功,落实基本的教学规范与环节,学会基本的思想方法,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基本要求问题。培训的基本手段是通过集中备课、上课等实践行动,为教师们改善课堂实际提供实用性方法、手段与技能。

▲要充分关注兼教两门以上学科教师的培训和转岗教师的岗前专业培训。兼教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师(包括上“搭头课”的学校管理干部),在郊区尤其是农村学校有较大比重,而且兼教学科主要分布于各种小学科。转岗教师在农村学校也有较大比例,尤其是外语、数学、理化生等学科。这些教师如果没有必要的、达到一定水平的岗前学科背景和专业培训,学科教学质量必然无法保证。因此必须对任教非本专业学科教师的任职资格、工作要求、培训要求和评价标准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此类教师兼任或转岗学科培训纳入总体培训框架与教学管理框架之中。

▲要高度重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各类教管人员的岗位实务培训(包括岗位管理实务培训和信息技术运用等技能性培训),在所有农村学校开展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基本建设,从而使农村学校的常规性教学管理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农村学校的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达成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要求。

▲要十分重视郊区县教师进修学院的队伍建设,教师进修学院(校)是一支郊区教育发展和质量保证的专业支持队伍,必须使它成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秀、战斗力强、能引领郊区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种部队”。要进一步深化进修学院内部管理改革,调整工作职责要求,在“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下,统筹学科教研与学科教师培训。进修学院要有自己的教学实验与指导基地,如办好教院附中,在取得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更高信誉的同时,也为指导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提供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范例。

▲建立社会化的教师培训服务体系,培育和放开教师培训服务的“供方产品市场”,鼓励培训服务外包和购买培训服务,使上海和全国乃至国际的优秀、丰富教育资源进入郊区,区县教师培训机构要成为汇聚各方资源的平台,努力吸引各路专家为促进郊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可以尝试运用“培训券”制度,搞活培训机制,倡导服务基层,分层分类,按需供训,按需施训,提升培训水平。

(四)在运用体制、机制和培训手段提升郊区教师队伍的同时,还必须对一些涉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瓶颈问题作出分析与回答,它们是:课程设置标准与教师的配置标准,人事编制的合理与教师队伍的结构,师范教育的改革与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教研制度与校本培训

▲有关部门应及时提出与《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教师配置专业要求与配备标准,以避免出现大量兼教学科教师、学科教学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的现象。

▲人事部门要为基础教育教师合理定编,核编中留有余地,并赋予学校一定的用编自主权,以利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与教师继续教育。要以“大人事”的概念来统筹教师人才资源,如教师除保持一定比例的“准公务员”编制教师[27]外,可以人才储备的市场机制来盘活人才资源,从而也可以使棘手的教师退出机制矛盾迎刃而解。

▲根据新一轮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大力改革师范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师范分科专业教育在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上已越来越陷入困境,必须及时加以改革。上海应立即修订“上海市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的“一主一副”制,以推动师范教育的改革。同时应积极探索师范教育中针对“0—8岁”儿童的低幼[28]教育师资一体培养专业建设,以适应低幼教育融合衔接的需要。

▲近年来青年教师在郊区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正逐年增大,基础素质明显提高,他们将是上海郊区教育的未来,但必须采取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走好进入教育领域的第一步。建议全市(包括市区与郊区)选择一批教师风气正、教研氛围浓、教育质量高、教育文化先进的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其中设立“青年教师工作坊”或“学科中心”,承担对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任务。青年大学生进入教师行列,先要在这些学校接受一年至两年的“浸润式培训”,跟班听课、上课、带班、教研,感受这些学校的先进文化,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和行为基本功。对于其中涌现的优秀者,配备名师、交给任务、提供平台,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从而建立起青年教师人才的储备机制。

▲进一步加强对校本研训的专业指导、支持、服务与管理。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郊区校本研修推进过程中学校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市、区县教研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校本研修的专业指导、支持、服务与管理。

课题承担单位:民盟上海市委

负责人:冯德康

课题组主要成员:张锦华、徐虹、王菁、王海青、唐瑛、钱秋萍、袁敏敏、汪仲、王秉衡、陈君伟、徐晶等

执笔人:朱怡华、汪仲、徐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