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统筹城乡发展,有许多问题要研究和解决,最基本的,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城市群区域中的城镇和城市,将需要大量的新增劳动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挑战,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条件。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生态等诸方面要求,这是一个全面的要求。

九、 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3]

党中央在论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时候,既讲了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又讲了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等。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来讲,最重要的是要努力统筹好城乡发展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要统筹城乡发展,有许多问题要研究和解决,最基本的,要解决好三大问题: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2003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定位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的指引下,这以后的五年里,中央连续发出了五个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政策体系的框架。主要的内容包括:全面取消专对农业和农民设置的农业四税,建立了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制度,明确了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提出了把教育、卫生、文化等新增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初步建立了覆盖整个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和制度。这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对近年来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不得不面对一个基本的矛盾:中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全国13亿人口,农村占8. 9亿,而耕地是有限的,人均耕地只有几亩。既不像欧洲人均几百亩,也不像北美人均上千亩,如果单凭这些耕地来发展农业,要解决8. 9亿人口的富裕问题,解决8. 9亿农村人口居住的条件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是无法想象的。也就是说,按照传统的思路是难以解决农民贫穷和农村落后面貌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现在,农村8. 9亿人口中有劳动力5亿多,其中1亿多已进城打工,剩下还有3亿多,估计今后一二十年内还可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1. 2亿。如果达到这个目标,农村剩下1. 2亿劳动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好解决了。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加快城镇化的发展,甚至会形成一个个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群。现在我国已经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个城市群,这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的地方。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沿海地区还有可能出现三个新的城市群,即大连周围、山东半岛、台湾海峡西岸城市群。老三个城市群和新三个城市群,这样沿海就有六大城市群,成为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此同时,有专家估计在内地也将出现六个甚至九个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区域中的城镇和城市,将需要大量的新增劳动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挑战,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条件。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态势,一可以使这些城市群区域中的城镇和城市管辖下的农村迅速成长起来;二可以促使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这些城市群。

三是,形成城乡改革发展的互动机制。实施城镇化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如何有效地互动,而不是导致城乡分化的加剧,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后,2004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做出了关于“两个趋向”的深刻分析,即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会出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面貌。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还有一些重大问题要注意:

一是,提高人的素质。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实施城镇化战略,都要提高农村劳动力包括留村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的素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国经济的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我们过去20多年里,转移出来的1亿多富余劳动力,为城镇化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转移某种意义上是带有自发性质的,没有对这些劳动力进行一定的素质培训,因此他们进入了城市后形成了城市人与民工之间的落差。在未来的几年里面,如果还按照前30年劳动力转移方式转移,中国的社会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的发展也缺乏持续的动力。唯一的出路,就是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点尽快地、迅速地转移到农村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别是劳动技能。我们现在实施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而全国现在十多亿人口的平均教育年度只有八年。因此,要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让农村所有的劳动力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要实施高中职业教育。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之前进行培训,进行高中职业教育。有了较高的劳动技能训练,他们进入城市后就会有体面的工作岗位、体面的工资待遇、体面的社会地位,城乡矛盾的问题就有可能解决得比现在好得多。留村的劳动力同样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高中职业教育。这样,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等,就有了较好的人才条件,问题也才能解决好。总之,要以人为本,从人抓起,把中国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科学发展攻坚战的关键一仗。

二是,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不能搞一刀切。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生态等诸方面要求,这是一个全面的要求。这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是好的。我们今天研究和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课题,都应该围绕这20字要求来进行。但是,我们在学习和领会五中全会文件的时候,如果光注意到这20字,而忽略这20字之后另外三句话,那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三句话就是: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个精神非常重要,既有坚持统一要求,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这才是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要求。中国幅员广大、东中西部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这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必须把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我们既要对“统一要求”构建一个指标体系,也就是说要有标准;又要在贯彻统一要求时从各地实际出发,绝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统一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广大农村掀起一个生机勃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也才能使中国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真正得到实惠。这就是中国在打好推进科学发展攻坚战时如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问题,从而也是中国现代化能否真正实现的希望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