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演化·创生

演化·创生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变化更是来源于新材料的出现,它们引发了更广大的设计理想的实现。“多用途”也是过去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从多功能的刀具、橱柜等简单物件到多用途车辆,性能稳定、效用卓越的多功能产品成为使用者追逐的时尚。仿生学逐步给人类的设计理念带来新的更强烈而有效的刺激。我们追逐并跟踪着型号递升的手表、相机、笔记本电脑,它们成为人类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小精灵。其中,一种长方形键盘在使用中得到了“手”的认可。

1.演化·创生

回首过去

回忆过去,首先看到以可操作的理想主义为号角的设计造物给人类带来了美好而丰富的生活。正是由于科技的昌明,和对外太空的认识与开发,以及新兴生态型能源生存观的出现,使人们从工业化时代起,不论在建筑还是家居用度的设计上都开始了一轮轮新的演进:

建筑向高效能突破,加之电子化设备的运用,住宅已经不是简单的遮风避雨的小棚屋,更多的成为人类聚合的新领地。SOHO一族的出现,使得建筑的走向已经在“环保”理念的基础上,放弃了从罗马时期以来的高广体量,私密性在曲折中增强,居住舒适度在提高,住宅已经渐渐变化为人类除了服装之外的第二层肌肤,这让人联想到了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位幕天席地、以居室为衣裤的狂人。

变化更是来源于新材料的出现,它们引发了更广大的设计理想的实现。从设计角度看,钢管和镀铬技术决定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大多数设计。从石油中提炼的塑胶更让设计从坚硬走向柔软。传统材料如木材、石块、陶瓷、棉、麻、毛等虽仍在使用,但在“工业化”的观念下已被大量的人造材质所取代。可是到了“后现代”,为了颠覆“现代主义”非人性的一面,才高高举起了“人本”、“绿色”的旗帜,使传统材质又变相地开始被重视,当然,前提是它们应回收再造。

“回收”即一物多用。“多用途”也是过去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从多功能的刀具、橱柜等简单物件到多用途车辆,性能稳定、效用卓越的多功能产品成为使用者追逐的时尚。电脑,特别是当下的超级计算机,更是这种多用途的绝佳载体。多用途的导向又是多样的弹性结构,“组装”的概念在这里被强调出来。因为区域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工业文明的标准化理念遭到了逐步修正,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战略下极力采取适合不同“口味”的产品攻势,其中1997年前后美国麦当劳快餐在全球推广的“婴儿摇车”广告,便采纳了不同投放区选用不同肤色婴儿的促销策划方案。

“弹性”所带来的是对人体和自然关系的重新回归,既加速了产出,也促成了设计的“死亡”,也就是所谓的“垃圾化”。再生的观念和多用途的功效开始引导人类与自然间从“硬抗争”走向“软融合”的新境界。仿生学逐步给人类的设计理念带来新的更强烈而有效的刺激。对于自然的重新观察与认识,改变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穷凶极恶”形象,人们带着高雅的谦恭开始了对自然的新认识,其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功能和造型,即内容与外在之间,并非永远相互苦苦地制约。“形随功能”的论断让人类在百年以来失去了“恋物癖”式的设计宗教情节,那些将要被我们收纳为珍藏品的许多设计,已经使人心回归到了原始拜物教时代。我们追逐并跟踪着型号递升的手表、相机、笔记本电脑,它们成为人类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小精灵。

它们有着拟人的友好界面,我们可以成其为主人或朋友。电子宠物就是一例,它在让我们看到人类智慧的同时,也促使了设计向“非常态”发展——设计要脱离简单的物求,朝向人类的内心进化。常态代表了稳定和原地踏步般的后退,而“非常态”却给我们一个开拓性的年代。所有的现代技术已经从经济和基本的安全层面上升为适合人类生理技术的探究,设计正在努力实现人与机械间的同步与协调。嵌入式和贴身式的设计逐步诞生,尤其在医学领域还出现了直接使用人体分泌腺对机械进行控制的憧憬。(1)

设计理念也渐渐地跳出专业设计师范畴,每个人都可以为设计提供新的理念,并在条件允许时创制出属于自己的设计品;消费者、设计者、生产者之间的界限开始逐步消弭;DIY理念在成为时尚的同时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北欧著名家庭用具生产商“宜家”在中国登陆的直接意义是催生了一批追逐西方生活方式的都市有闲阶级,也带来完全不同于本土的设计观,并反过来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的理解,促成了新的全球一体化思路。

打字机故事

在“过去”的理念里,伴随着有机、无机的共生,多元、单体之并存,也由于人类科技的新进展,“设计”已经快步迈向文明的最高峰——艺术。应该说,真正设计未来的人,除了未来学家和那些怀疑历史的人外,就只剩下“艺术家”了。(2)“设计”的艺术化即意味着设计的未来化,剔出片面的历史怀疑论,它是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成就了自我的将来。这里突出“过程”,即强调了“设计”的演化可能,因为所有可以被称为“作品”的“设计”无不是经过“由坏至好”的艺术化过程。当然,演化又可以分成“自然”和“人为”的两种基本形态,但其主导的意义仍是“自然演化”过程,它包括了对形、色、意等关系的复杂消化与吸收。以下我们先看一个与工业设计相关的——打字机,尤其是键盘的设计自然演进史:(3)

从打字机的诞生开始,生产者、设计者和使用者都想找到一种能够快速书写、生产成本合理、好用、美观的机器。早期的键盘有三种模式,都是按字母顺序,或横或竖排列字键。按键、杠杆的间隔、大小等都是依据机械因素决定的,完全没有考虑人手操作时的特点。其中,一种长方形键盘在使用中得到了“手”的认可。后来,为了避免因构词而带来的机械故障,字母开始变换顺序,如i和e常一起出现,便被安排到了键盘的两端。甚至还出现了依据字频排列的键盘。至于大小写字母变化则是需要利用另一套单独的字键来解决,现代键盘的“Shift”还远没有发明出来。这些演进是为了克服当时的机械缺陷——连动杆容易相撞,也是为了提高单手操作效率。当有人能够默记并用十个手指敲击时,这种经过改良的长方形横排键盘便被开始大力推广。字母的顺序最终又因为两只手的自然对称性和十个手指的不同灵活度被改良,同时人们还考虑到了非专业打字人员的需求——眼睛是你不会默记时最好的助手,现代键盘满足了人们一眼就能看全所有字母的懒惰要求。当电子化时代到来,老式的杠杆被触点取代时,又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旧有的打字方法才没有放弃从早期延传下来的键盘,虽然它的确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这样的键盘,在现代主义末期开始导入了“人机工学”的研究成果,出现了如“德沃夏克键盘”。尽管此类键盘的确能提高打字效率,但可惜它出生太晚了,为了避免生产商花费大量的成本改造老式键盘,以及不至于重新学习一种新的打字方法,它并没有取代“过去”。当然,现代键盘还有很多对这项新技术的妥协,比如每个按键都能撬开并重新按照你的想法组装,笔记本电脑上触摸式鼠标并不位居键盘中心,当然还有每个按键凹下的面。

键盘的演进有没有“人为”的因素,答案是很显然的。我们这里强调的“自然”绝非毫无人类因素的“天然”,而是指人们并非主动地将演化的过程纳入到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中,只是渐进地进行。外在美观度的演化过程,尽管摆脱不了物质的客观属性,却更多地加入了“人为演化”的因子。“前现代”及现代主义时期,外观在基本物质条件尚不能实现的前提下,只有功能性的暗流;到了后现代,外观常常突破渐进式演化的限制,反过来直接牵制“自然演化”,并成功地使演化转向“人为”。也必须看到,历史性的“设计演化”并非单向的,更多的时候是多元斗争的结果,可以是前进的也可以是倒退的。比如,十七八世纪欧洲女性服饰出现的低胸、宽大裙摆、臀垫等,从演化看就与公元前美索布达米亚宗教崇拜意味极浓的“持蛇女神像”敞胸、塔裙类似;特别到了洛可可晚期,裙裾的增大已经加入了大量的人为审美因素,在紧身胸衣和鲸骨裙撑配合下,女性美的标准被夸张,甚至走向畸形,设计的演化最终回归并作用于人本身。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将胸衣和裙悉数摒弃,走上女装男化道路,也没能摆脱演化的路径——欧洲早期裹衣和一部式穿衣法的年代里,男女衣着就是不能截然区分的。服装是目前“艺术设计”中人为演化因素最重的一项,也是与自然相抗争最剧烈的一项。中国古代服装的变化,特别是唐、宋以降,服制基本都是以人为演进为主,约束人的礼制在约束设计时也起到了很强的效用,以至于人们可以通过布料上所安排的细小图案来区分人之贵贱尊卑。这样,我们可以如此推理:设计演化时,人为因素强设计具象意义弱,设计形式变化相对稳定;自然因素强设计抽象意义弱,设计形式变化相对剧烈。

柏格森说:“人才是进化的‘条件’与‘结局’。”(4)对键盘和服装的分析足以说明为什么离开“人”和“过去”我们无以窥探未来。人类造物的世界既不能完全归结为纯物质,也不能完全是纯精神,它是物与意识的综合产物。对于未来的渴望也并不是要求我们进行简单的胡思乱想,如果有可预测的未来,那么首先必须看到,这是由之前的“过去”变化而来的。用过去的眼光面对未来的意义即在于开启了变化的可能。同时,“人并不局限于重新表演自己过去的生活,而是能够表现和梦想自己过去的生活。”(5)、“过去的生活”是人类的“第一自然”,而“表现和梦想过去的生活”即意味着“创生”的开始。这里,过去的生活已经不再是“过去”,经过人类的表现、梦想,它直指将来。这样的将来是人类摆脱愚昧的开端,当然,也是人类文明的肇始,进而它也预示着一个持续的、能够因人所改变的“第二自然”——设计的世界——的到来,恰恰是它才让我们真正地得以前瞻,并成功地实现新的造物。可以这么说,从经典进化论的角度看,我们所处的是经历了物理、化学、生命三项而成功过渡到“人类进化”的时代。在设计的意义上看,完成了从简单的“手工工具”到高级人类造物的第二自然世界的开拓,使我们“设计的未来学”也似乎将参考着以下的规则:

(1)社会的发展不是跳跃式的或断裂式的,而是展开式的。社会的进化首先是越加复杂化:更多的同时性,更多的矛盾,“越……越”为主要有效原则。

(2)预测不能以数字或线条做出,而只能作为带有某种可能性的描绘实景的思考。

(3)技术发展是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有“发明”不能构成技术。应用技术是在促进文明的愿望、个人需求与技术可能性之间的张力场中发展的。

(4)逆向未来主义:我们必须探讨“环形”的未来,过去孕育着未来,未来是“过去”的继续。(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