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命环境的演化

生命环境的演化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源自于宇宙大爆炸而产生的星球当数以千亿计,然而在目前人们的认知范围,仅地球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命。
生命环境的演化_生命文化要义

源自于宇宙大爆炸而产生的星球当数以千亿计,然而在目前人们的认知范围,仅地球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命。可以说,所有的星球都是由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物质构成的,故而在物质性方面,它们都有着相近或相同的成分与特性,所有的星球作为宇宙大家庭中的天体成员,它们的产生、运动或陨灭无不遵从天体物理的力学规律;所有的星球都是时间、空间、物质以及能量的统一体,它们都具备产生并支持生命运动的逻辑前提……。然而,与地球同为天体成员的如此众多星球,至少在太阳系内为什么仅地球独一无二地产生并演化出了无限众多的生命?

(一)生命的环境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须在外因的影响下才能产生运动和变化。在生命起源和演化问题上,生命物质是构成生命的内在根据,如果没有生命物质,肯定不可能有生命;然而仅有生命物质却也不见得就一定产生生命,如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系其他所有的星体都没能产生出生命。由此说明,由生命物质到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必然还需要促使生命物质运动变化的条件,这个条件不是别的,它其实就是促使生命物质向着生命产生演化的环境。

1.地球的环境条件 在具备生命物质的前提下,生命其实就是环境的产物,是生命物质与生命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且不说宇宙中数以千亿计的星球究竟有多少或许存在生命,只说在人们已经明确观察到的范围内,除地球外其他星球都尚未发现存在生命的迹象,而对此种现象的唯一解释便是其他星球并不具备适宜生命产生与演化的环境。如果说在无数的天体中地球是唯一禀受上帝的恩惠而独具生命的话,那么恩惠的表现之处便是大自然赋予了地球孕育生命的环境。其实,偶然性地作为生命的温床,地球也并非从一开始就适宜生命的,而且也并不见得将永远适宜于生命,地球对生命的承载、濡养或遗弃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便是生命环境的演化状态,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生命物质便依照生命规律表现为生命;当环境条件并非适宜时,生命物质便依照理化规律表现为非生命。如此简单而已。

地球环境之于生命并非恒定不变的,它同宇宙间一切物与事一样,也是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并且这一过程还将继续下去,直到衰灭为止。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在地球诞生之初的几亿年时间里,地球上根本没有生命,因为早期的地球完全不具备适宜生命的环境,最原始生命的诞生可能发生在地球形成后接近10亿年。亦即说明,由生命物质到原始生命的产生,地球用了将近10亿年时间进行生命环境的准备。生命诞生以后,最简单、原始的生命经过30多亿年的进化,由简单的初始状态发展到今天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还演化出神奇的智慧生物,这其中同样是生命环境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生命进化的每一步,都是在生命环境的作用下走过来的。如果没有20多亿年前蓝藻为地球释放的大量氧气,就不会有异养型生物向自养型生物演化的重大飞跃;如果没有志留纪末期大规模海退所形成的滨海沼泽,就不会有海滩绿藻植物向陆生裸蕨植物演变的奇迹发生;如果没有地球环境多种因素向更适于生命进化状态的演进,就不会有5亿多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奇观异景……。总而言之,30多亿年的生命进化史,最终不过就是一部生命环境的演化史。

2.太阳系对生命环境的影响 生命物质源自于宇宙大爆炸,生命环境的演化同样源自于宇宙大爆炸,当宇宙大爆炸发生30万年后,宇宙中已经演化出各种具有理化性质的原始物质,它们在引力作用下漂浮凝聚而形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尔后又进一步融合凝聚而形成星体、星团乃至星系。大约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10亿年左右,银河系大概就在这一时期诞生;大约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85亿年后,太阳系开始形成;大约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90亿年后,在太阳系内产生了地球;大约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100亿年左右,地球的卫星——月球诞生……。

太阳系演化成熟后,一共形成了八大行星,这八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而且其公转的轨道面非常接近于同一平面,这个平面与太阳逆时针自转赤道而形成的夹角都不到6°,此外,几乎所有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很接近于圆形,这些特征都是生命环境的重要条件。从宇观角度说,太阳系的形成、地球的诞生以及月球的最终登场都是孕育、产生生命的重要条件。因为如果没有太阳系众多星球的相互作用,地球自身的运动便会因引力失衡而失控,而失控后最简单的结果便是难以形成稳定而有规律的生命环境,甚至有可能被更大星球的引力捕获而发生爆炸;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皆会失去最终的能量,这对于生命来说将无异于灭顶之灾;如果没有月球,地球便会失去有节律的四季和昼夜,这将致使地球无法调节温差和能量,而且还会遭受更多的流星或陨石的频繁撞击,从而使生命遭遇更加险恶的环境……。

生命环境的演化不仅包括宇宙、银河系以及太阳系内各星体的演化,而且还包括地球自身各种环境的演化。相对于地球生命来说,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星体的关系是生命环境的重要内容,而地球自身各种条件的形成和演化同样是生命环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更直接影响生命演化的最主要因素。

3.早期地球环境的优化过程 我们的地球是太阳系的重要成员,它大约诞生于46亿年前,地球诞生之初仅仅是一团混沌糊涂的气态星云,夹杂着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撞击爆炸后形成的碎屑,其中的主要物质是氢和氦,此外还有游离于太空中的固体尘埃,以及硅、氧、铁、镁等化合物质。它们在各种引力与斥力的作用下不断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一方面吸附更多的星云尘埃,使自身体积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较重的物质不断向中心聚集,而较轻的物质不断向表面分散,慢慢地形成了越到中心越密实、越到边缘越稀疏的球形实体,这就是最早期的地球。受极度寒冷太空环境的影响,形成之初的地球温度并不高,后来一方面由于频繁遭遇小星体的碰撞而将大量的动能转换为热能,另一方面由于地球自转之重力压缩而导致地球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再一方面由于地球物质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大量产热,此外还有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影响等而使地球温度不断升高,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原始地球的温度曾经达到或超过1000℃。在如此高温的情况下,部分地球物质发生熔融,而且比重大的物质在熔融状态下向地心沉积,形成地核,比重轻的物质则向地表泛浮,并最终冷却而成为原始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的部分慢慢演变为原始地幔。

在诞生后近1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表面一派苍凉,而且越到早期越显得恶劣荒蛮。那里的环境极端严峻险恶;地球内部高温煎灼,频繁的火山爆发搅得地球难以安宁;地球表面赤裸焦裂,全然没有水的滋润,也没有任何植被遮挡烈日的炙烤;地球外围没有大气层,来自于太阳的紫外线肆无忌惮地扫荡着地表的一切;早期的太空并非如今日那般洁净,地球的外围空间充斥着在星体形成过程中残留的无数碎屑,它们化着陨石弹、流星雨接三连五地撞向地球,使地球长年累月陷入“重炮”轰击的灾祸;由于早期地球与其他星体之间的天体力学环境尚不稳定,地球自转以及绕太阳公转的节律与轨道常常发生较大的偏移,从而导致昼夜更替频繁以及四季更迭混乱等。以上列举的各种因素都是生命演化的致命宿敌,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得不到有效地克服,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便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生命环境的演化必然意味着以上诸多环境因素的有效改善,而这些改善集中表现在地球大气圈的演化、地球水圈的演化、岩石圈的演化等六个方面。

(二)地球大气圈的演化

地球形成之初,大气圈处于似有若无的状态,即使当时可能有大气,其密度也非常稀薄,事实上仅微微飘散着一些地球演化时逃逸的氢、氦而已。在后来上亿年的岁月里,由于地球内部高温蒸煮,地表火山爆发,天空太阳炙烤,外加频频遭遇流星陨石撞击引发的爆炸,使得地球不断地释热排气,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以及氯化氢、甲烷、硫化氢等弥漫到地球的外围空间,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大气圈。在当时,地球的大气层中几乎没有氧气,在构成大气的各种物质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气体几乎占了大气总量的90%,由它们构成的温室效应对后来生命的诞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地球水圈的演化

不论说与不说,恐怕没有人会不认为水对于生命的极端重要性,以人的生命为例,不仅成年人体重的60%是水分,而且体内的新陈代谢以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理、生化过程都必须在水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水对于生命如此重要,如今地球上也有非常丰富的水,然而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地球上却是没有水的。因此,考察生命环境的演化,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地球水圈的演化。

原本干枯的地球之所以后来有了非常丰富的水,主要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地球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在矿物质的晶体结构中含有丰富的结构水,频繁的火山活动为这些结构水的析出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从而使地球上慢慢地有了沉积的水。另一方面,随着地球大气圈的形成与逐渐丰富,使降雨的条件逐步成熟,终于有一天,地球上迎来了第一场雨,早期的雨水连续下了数百万年,聚积的雨水形成了江河湖海,并且有的渗入地下,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层,由此导致了地球水圈的正式形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地球早期水对于生命产生和演化所具有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水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那么简单,它的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生命环境的演化。比如,大量的积水降低了地球的温度,而温度在0~100℃范围内是大多数生命运动的良好环境;具有一定厚度的水是阻挡紫外线的极好屏障,而紫外线是生命的克星,故而生命的起源只能发生在水量丰富的海洋;水圈与大气圈是地球表层动力系统的重要因素,而这套系统是由非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和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文过程演化、进步的物质系统和动力源泉。总之,如果没有水,便肯定没有生命,那是毫无疑义的。

(四)岩石圈的演化

所谓岩石圈,是指地球球体软流圈外层平均厚度100~150千米的区域,它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富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组成。地球的岩石圈是承载一切生命的平台,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虽然确实有少数生命形态分布于大气中或者海洋中,但绝大部分还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陆地上。更进一步说,在地球表层系统,岩石圈是承载水圈和大气圈的擎托,是宇宙物质交换、能量传递转换以及生命形态发生演进的中介,因而在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支持作用。如果没有岩石圈的演化,地球生命环境的演化便缺少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内容。

与水圈、大气圈一样,岩石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早期的岩石圈与现代的岩石圈是有本质区别的,现代的岩石圈是在原始地球的基础上经几十亿年演化而来的。地球形成之初仅是一个由宇宙星云构成且接近均质的球体,后来由于放射性物质蜕变释能、地球自身重力收缩产热、陨星撞击爆炸以及太阳紫外线照射等多方面原因而使地球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当地球热能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球内部的物质发生熔融而对流分异,较重的铁、镍缓慢下沉而向地球内部集中,较轻的硅酸盐类缓慢上浮而向地表集中,如此则逐渐形成地球内部的地核、地幔和地壳。后来,由于地球自身温度的逐步下降,地球物质特别是地球表层由熔融状态转变为沉积状态,进而在海水的作用下导致硅质岩等岩石的形成。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距今约38亿年前形成的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的阿米佐克片麻石,说明地球早期岩石形成经历了至少8亿年。

必须说明的是,岩石圈并非纯粹的“岩石”,它还包括“生命之母”的土壤。之所以将土壤称做“生命之母”,是因为动物的生命与植物的生命都离不开土壤的哺养,即使是并不十分依赖于环境条件也可生存的微生物,其生存、繁衍也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土壤的,因为微生物也不能分解岩石为自己提供营养。因此,岩石圈的演化理所当然包括土壤的演化。

与坚硬固结的岩石相比,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的疏松结构,它是岩石表面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生物理风化或化学风化后,再经生物的新陈代谢以及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的黏性松散物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日晒雨淋、风蚀水浸而风化形成岩石碎屑,这种岩石碎屑作为土壤母质,通过水的浸润溶蚀以及动植物死亡后腐烂形成的腐殖质,改变了土壤成分,增加了土壤中的化学元素以及碳水化合物质等营养成分,使土壤在母质的基础上形成了营养丰富的生物物理化学体系。之所以说土壤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因为土壤中的固体部分来自于岩石剥蚀的无机矿物质以及生物演化的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液体部分即土壤溶液来自于水圈中的水分,而土壤中的气体部分则来自于土壤吸附的空气以及土壤物质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释放并最终将进入大气圈的气体。正是这种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形态混合而成的土壤,成为了支持生命产生与演化的重要环境。

(五)生物圈的演化

生物圈是指以地球表层系统为中心,包括地面以上大约23千米厚的大气层、地面以下延伸至12千米的深处这样一个承载生命活动的区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环境的总概括。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域性的开放系统。如果仅从其空间范围来看,它似乎就是水圈、大气圈与岩石圈所构成的另一种意义表达,然而其科学意义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它不仅包括水圈、大气圈与岩石圈这样一些非生命物质环境,而且还包括从原始细菌到高级智慧生物在内的生命物质存在形态,它其实就是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并且互相转化的自我调节系统。

1.生物演化的粗略轨迹 如果说地球表层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至少已经历了46亿年,那么在此基础上自生命的孕育开始即进入生物圈的演化,至今大约已经历了40亿年。这个演化过程除包括非生命物质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演化外,还包括生命物质和生命形态的一系列演化,如40亿年前RNA分子的诞生,38亿年前原核生物的出现,30亿年前蓝菌即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开始释放氧气,近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核生物,12亿年前出现的有性生殖为生物多样化进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约6亿年前扁形动物等诸多多细胞生物出现在海洋,距今5.5亿年前后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产生了现今动物几乎所有的主要门类,5亿年前出现脊椎动物,4.5亿年前原始植物及节肢动物等海洋生物登上陆地,1.6亿年前最古老的哺乳动物獭形狸尾兽出现,3000万年前出现森林古猿并于后来演化到现今的人类。如此经过40多亿年的演化历程,形成了今天这样由1000多万种生物以及地球表层系统所组成的五彩缤纷的生物圈。

2.以食物链为主轴的生物圈效应 生物圈的演化对生命的演化十分重要,且不说非生命物质环境的大气圈、水圈以及岩石圈是支撑一切生命活动的平台,只说生命物质和生命形态自身所构成的生物系统,每一种生命都是自然界生命能量传递和生命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它们以食物链的形式与非生命物质环境构成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接收太阳的能量,从环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以及化学能的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太阳辐射能只有通过绿色植物这个生产者,才能不断地输入到生态系统中转化为生物能,成为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与位居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起始环节并承担生产者任务的绿色植物相比,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如牛、羊、马、兔、蚕等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一级消费者,它们从吞食植物的过程中获取自己维持生命运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有一些肉食性动物直接以草食性动物为食,如食虫鸟类、以蚜虫为食的瓢虫、青蛙吃昆虫、黄鼠狼吃老鼠等,它们从吞食草食性动物的过程中获取自己维持生命运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属于二级消费者……。以此类推,还有以小型肉食性动物为食的三级消费者,以及既食植物又食肉类的杂食性消费者等。在生态系统中,除了如前所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即是分解者。所谓分解者,主要是指各种细菌、真菌、放线菌,某些原生动物以及腐食性动物等,它们能把动物、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从而改善土壤,促进植物生长,使之通过植物的再利用而保持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

(六)地外空间环境的演化

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地外空间即是指地球以外的空间。如果说地球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的话,那么,地外空间即是指离地球表面120千米以外的空间,如此说法并不意味着地球的大气层为120千米,而是根据1981年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大会提出的“第四环境”概念而对“地外空间环境”建立的理解。此次会议将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地外空间分别界定为人类的第一环境、第二环境、第三环境和第四环境,人们通常认为,第四环境即是指地球稠密大气层(离地球表面100~120千米)以外的无限区域,此区域即为地外空间或外层空间。

1.对地外空间概念的理解 前述分析说明,地外空间即是指地球以外无限的宇宙空间,这显然与西方讨论的意域相去甚远,因为本文讨论的关键词是“生命环境”,其意域主要指“地球生命的环境”。虽然从“生命是宇宙的一部分”这一意义上说,宇宙与生命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然而这样的认识毕竟附带着几分哲学的韵味。从哲学意境中回归到境情物事的具体层面,作为地球生命环境的地外空间,其实就是指与地球生命关系更为密切、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力更大的那部分有限宇宙的局部区域,在此权且将其限定为太阳系。因此,所谓地外空间环境的演化,在这里即指相对于地球生命来说,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太阳系的演化。

太阳系是地球的母体,从根本上说,太阳系起源的问题其实就是关于这个世界本原的问题。在发生学上,如果没有太阳系,肯定就没有我们的地球,进一步说肯定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然而太阳系对于地球生命的意义还远远不在此,亦即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促使地球生命的发生。在生物学的范畴,生命的初级形态是微生物,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这些原始状态的生命能够在地球上发生,主要得益于包括地外空间环境在内的生命环境所提供的巨大支持,这其中自然少不得太阳系的伟大功绩;但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数十亿年以来,尽管确实有大量的生命形态仍然处于原始而低级的状态,却也有更多的生命挣脱了原始、低级形态的羁绊而向高级发展,以致演化出了人类这样精妙绝伦的智慧生物。由此足可以看出,太阳系对于地球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生命的发生,而最重要的或许更在于促进地球生命的演化。

2.太阳系的产生及其生命环境意义 宇宙间的一切存在无不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太阳系也不例外。大约距今50亿年前,在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7万光年的星空中,一团广泛的星际弥漫物质渐渐集聚而形成星际云。由于受星际云碰撞、邻近超新星爆炸、银河螺旋密度波等因此产生的激波,以及其他强星云收缩激发附近稠密星云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星际云因自吸引而收缩,随着密度的日趋增大,星际云最终瓦解形成多个小星云,其中绝大部分星云物质聚集而形成了太阳的雏形,并且在太阳的周围先后生成了8颗行星,其中即包括地球。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完成的,它涉及非常复杂的演化过程,单就时间而言就大约经历了近10亿年,最后形成了现在这样包括太阳、8颗大行星、66颗卫星、无数小行星以及彗星、陨星等组成的太阳系。

或许有人认为,地球生命自是依靠地球,关它太阳系何干?其实,现代科学证明,这其中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首先,作为太阳系的成员,地球自身拥有非常适切的体积和质量,使它能在与其他星体的斥力、引力作用中保持稳定与平衡,并能吸引、保持恰到好处的大气层,而这些都是确保生命产生与演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使太阳从诞生以来基本没有变化,近于恒定的太阳给地球生命的产生和演化提供了稳定的能量支持;而且,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和照射角度非常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气温相对恒定地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这不仅有利于水圈和大气圈的平衡,而且更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再次,地球与月球相互之间的中轴保持了一个恰当的夹角,由此可以产生强大的磁场,足以阻挡太阳风和有害宇宙射线对生命的袭击;在其他星球特别是月球的影响下,地球的自转、公转周期非常适中,进而有利于保持昼夜、季节有节律的更替,使地球不致太冷或太热,保证了生命发生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再次,持续的地壳板块运动以及不断进行的火山运动使地球内外碳循环能够得以顺利进行;而碳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如前所述的各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及大气层形成了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而合适的火山运动、合适的大气层、合适的温度使地球表面可以形成足够的液态水,众所周知,水是构成并支持生命运动的重要物质条件。最后,在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而且卫星月球在平衡引力、阻挡流星或陨石对地球的袭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因素使地球始终处于安全的环境,故而有利于生命的发生与演化。综合上述理由,将太阳系的演化纳入生命环境的演化便也就理顺章成了。

(七)人化环境的演化

关于生命环境的演化问题,以上已经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地外空间环境五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似乎已经很全面了?其实不然,前述的五个方面全都是天然的环境,尽管它们都非常重要,但却包括不尽“生命环境”的外延与内涵。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化环境已经并越来越成为生命存在与演化的重要环境。

1.人化环境的含义 所谓人化环境,是相对于天然环境而言,被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所及而打上了人的意志烙印的那一部分环境。严格说来,它们也属于自然环境,但却不属于天然环境。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广义的自然乃是指整个宇宙的客观存在或客观存在的整个宇宙,其中既包括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未曾影响的范围,也包括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影响到的范围,前者属于绝对受自然规律自在支配的范围,后者属于人类运用自然规律人为支配的范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出自然界的对象化,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化生态系统,并进而对生命的演化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深刻影响。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使古猿进化成了人,如果可以认为比较明确的人类活动始于300万年以前的话,那么从那时开始人类已经隐隐约约地运用初启的智识和主观意志去对天然环境施加影响,特别是170万年以前以中国元谋人为代表的早期人类开始使用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恩格斯语),由此便启动了以人为意志影响并改造生存环境,进而以人化环境影响生命演化的历程。从那时到现在,人们从使用木棒、石块、兽骨等天然工具到打制石器、磨制骨角等简单工具;从追逐水草随遇而居食,到定居发展原始农牧业;从穴居树栖、风餐露宿到高楼大厦、山珍海味……,人类立足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而对天然的自然环境施加了越来越多的影响,使亿万斯年完全循自然规律而运动的天然环境深深地烙上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人类大规模地发展摩登都市与高速交通,肆无忌惮地攫取矿藏石油等自然资源,毫无节制地砍伐森林,随心所欲地改造地球表层系统,甚至移山填海、断江截流……,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和方面彰显着人的伟大意志,使自然环境日益突出地表现出人化的趋势。

2.人化环境对生命演化的双重影响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化环境对生命演化的影响也不例外。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确实为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带来了太多的利益和诱惑,然而从消极或负面的角度说,人类肆意地为天然环境强加上过多的主观意志肯定不是好事,诚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警告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他还说:“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最显著的结果,然后人们又感到惊奇的是:为达到上述结果而采取的行动,其往后产生的影响,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难道不是吗?看看今天的自然界,严重受污染的大气正在摧残着各种生命,水资源日趋枯竭并伴随着水质的严重恶化,土地资源大幅减少的同时伴随着荒漠化与土壤污染,人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如快速扩散的癌细胞正在污染、腐蚀我们的生存环境……不胜枚举的这一切使生态系统已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动物、植物相继灭绝,就连人类自身也正在遭受“人化环境”所引发的直接伤害或间接伤害。看看今天人满为患、满目疮痍的地球家园,想想人类在“人化”环境方面的恣意妄为,真不知道自然规律走到物极必反的时候,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会遭遇什么样的厄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