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设计的哲学困境

现代设计的哲学困境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设计在制度方面有两个效法的对象,一方面是严格的公司制度,一方面是自由散漫的艺术体制。这至少说明,是否存在有名有姓的设计师,并不是“设计”取得成功的唯一保障。设计的另一个现代性困境,表现在无法拒绝参与对自然资源的灾难性利用。面对这些“合法”的困境,设计界所能做的,可能充其量只能落实在口头上,例如,向业界呼吁引入生态和环保的设计理念。

5.现代设计的哲学困境

设计师的主观主义

现代设计在制度方面有两个效法的对象,一方面是严格的公司制度,一方面是自由散漫的艺术体制。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公司制度要求压制个性,艺术体制却要求张扬人的个性。在现实中,这往往导致设计学院毕业的学生宁愿选择个体式的经营方式,自己给自己找活干。对于这些自由的设计师来说,他们多多少少会有一种当艺术家的感觉。反过来说,那些画室里的自由艺术家其实也需要经营,只不过经营的品种有所不同而已。

不少设计师迷信于浪漫主义以来的艺术观,认为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表达了个人的东西。这种想法的误区,在于它没有把私人性和个性区分开来。属于我的东西未必是有“个性”的,我们经常能看到青春期的伤感在年轻人的作品中泛滥成灾,这些伤感的确是“我”亲身经历的,但它恰好是很容易被每个人得到的东西。

反观一下古代设计史,或许能帮助主观主义泛滥的现代设计师摆正他的位置。在前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器物层面上,个体的创造力通常是不受重视的。与书面文化相比,工艺通常被认为是“形而下”的 (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匠人的发明和创造只能通过口头而不是文字进行传播。工艺的这种口传特征,注定了它是匿名的。

匿名创作是一种非个性化的创作。非个性化创作或多或少会比个性化创作更为程式化一些。在传统的工艺生产中,是程式而不是作品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器型或纹样,会在异常广阔的时空中运动和传播,难怪艺术史家里格尔[Alois Riegl,1858—1905]会猜测说,在潮水般的装饰纹样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超越于个人的“艺术意志”。

民歌、故事、纹样、图式,这些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在本质上是没有作者的。这不仅是因为工匠或百姓的地位低,更因为在物质流通和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任何个人都无法预先决定最后的结果。当一个故事或一种视觉式样确立起其经典的形态,也即不再发生显著的变化时,它离开其诞生地一定已经很远了。这就是故事和纹样从根上没有作者的原因。

然而,从根上没有作者,不仅不是传统工艺的缺陷,反倒构成了它们难以摹仿的韵味。德国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指出,手工艺品的成型,类似于野生珍珠的孕育和成长。在不计较时间的年代,一个杰出样式的定型,不是按月计,按年计,而是按百年计的。传统的器物造型汲取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这和今天的艺术家在工作室一拍脑门想出来的设计方案,的确不可同日而语。

在传统社会中,设计是以一种匿名的、层积的方式存在的,然而却能够产生那么多的传世精品。这至少说明,是否存在有名有姓的设计师,并不是“设计”取得成功的唯一保障。事实上,我们只有从作品的角度而不是作者的角度,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传统器物中所包含的那种巧思和创造性。古代的工匠不像我们有那么多的个人价值要实现,这或许反倒促成了他们在与材料打交道时所达到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境界。欧阳修的《卖油翁记》不知是否为杜撰,但卖油翁那句“无他,但手熟尔”,却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手艺人思想的精髓。

设计的现代性困境

无庸讳言,进入市场的设计师在面对委托方时难免会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沮丧感。在这里,设计师的理想往往会被庸俗的趣味压倒和窒息。比遭受个人打击更严重的问题是,产品的设计方案几乎从来无缘向公众开放,公众充其量只能成为市场调查人员的统计对象。资本,利润,人际关系,决策者的个人趣味,这些无形的力量极容易改变和扭曲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天然的、直接的联系。此外,商品的热销貌似迎合了消费者的趣味,实则是在制造和引导消费者的趣味。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商家告诉消费者需要什么。身为现代消费者的公众,与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所说的“乌合之众”颇多类似之处。乌合之众最易受利益集团和权力机构的左右,他们千人一面,人云亦云,很难对作品形成自由的、自主的判断。可以说,在设计师所提供的方案和终端消费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制度性的隔阂。设计师常常无奈地发现,自己始终只是在和抽象的制度打交道,而不是在和具体的使用者打交道。设计师所陷入的这种困境,从根本上加重了他的那种沮丧感——无所谓好坏,只要甲方满意!

在传统的手工生产中,这一困境要小得多,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窗花的设计者本身就是使用者,泥玩具的购买者往往就是生活在同一片地区的乡亲,一个工艺品种是好是坏,听听乡亲的口碑就行了。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情况就不一样了。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隔阂,可以说是现代性症候群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人之间的交道,主要通过一系列抽象的制度来进行,如市场、法律、知识系统等等。前面说,设计是受实际生活中的“用”定向的,可是,这一“定向”在现代社会无形中被打了折扣。现代人的衣食住行、七情六欲,越来越多地受抽象的社会制度的左右,这就导致现代设计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性的。

设计的另一个现代性困境,表现在无法拒绝参与对自然资源的灾难性利用。以交通工具为例,与日俱增的私家汽车不仅对地球上有限的石油资源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且还制造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在这个意义上,汽车设计师所扮演的角色还真有些助纣为虐者的色彩。但是,私家车问题和排放污水的性质毕竟不同,它是合法的生产,也是合法的消费。面对这些“合法”的困境,设计界所能做的,可能充其量只能落实在口头上,例如,向业界呼吁引入生态和环保的设计理念。

总而言之,设计既然是现代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就不得不与现代性问题纠缠到一起,陷入到它自己无能为力的困境中去,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单凭设计界的力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注释】

(1) G.Pahl and W.Beitz.Engineering design[M].Springer-Verlag London Limited, 1996: 65.

(2)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齐世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72.

(3)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121-1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