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空间概述

中国传统空间概述

时间:2022-10-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屋顶采用瓦,显示了中国建筑以土、木、瓦、石为基本用材的悠久传统。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开始成型。这些措施对巩固国家政权起了一定作用。咸阳是秦朝历来的都城,统一各国后秦始皇又在原有都城的基础上兴建数量众多的新宫,形成了以咸阳信宫为各宫中心的建筑群。两汉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而稳定的王朝。

§2.3 中国传统空间概述

2.3.1 中国早期建筑空间的发展

中国早期建筑的室内空间经历了从巢居和穴居,如图2-26,图2-27所示,到干阑式建筑,再到地面建筑,进而发展到夏、商、周时期形成木构架建筑体系的漫长演化过程。一方面,原始建筑的空间组织有长足的进展,西安半坡F1遗址的“一明两暗”(如图2-28所示)基本形制为木构架建筑奠定了发展基础,“一堂三室”格局,反映出兼备首领居所和公共集会的功能,是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实例。

img38

图2-26 深袋穴居

img39

图2-26 深袋穴居

img40

图2-28 一明两暗 西安半坡F1遗址平面图

另一方面,夏、商、周三朝继承原始穴居和干阑的营造经验,发展了夯土技术。在大型建筑工程中,把木构技术与夯土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晚夏的二里头宫殿遗址充分展示了这一特点,如图2-29所示,二里头宫殿是一座相当严整的院落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堂。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显示了中国建筑以土、木、瓦、石为基本用材的悠久传统。如图2-30、图2-31所示,西周的凤雏宫殿、召陈宫殿进一步将“茅茨”演进为“瓦屋”,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台榭建筑,推出了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的一种土木结合的新方式,利用简易技术建造大体量建筑。建筑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开始成型。

img41

图2-29 二里头宫殿建筑一号宫殿复原图

img42

图2-30 西周的凤雏宫殿遗址复原图

img43

图2-31 召陈宫殿遗址F5复原平面图

随着院落式建筑群的兴起,中国早期的城市两种形态“择中型”和“因势型”布局已初见端倪,从夏商都城到东周列国都城的考古遗址可以看出以小城作宫城,以大城(都城)划分里坊的封闭性都城格局已经形成。《周礼·冬宫·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如图2-32所示,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从此时起,方形的城市平面与经纬分明的城市街道所构成的城市面貌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城市布局和结构。

2.3.2 秦汉时期的建筑空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这些措施对巩固国家政权起了一定作用。而由于国家统一,便可以集全国之人力物力与六国成就,由于这些措施,使原来各个地方的建筑形式和不同的技术经验得以融合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除在咸阳原上兴修建了“六国”宫殿外,还在渭河以南陆续修建了阿房、章台、信宫,以及诸庙等,形成了一个新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至今遗迹犹存,如图2-33,图2-34所示。

img44

图2-32 根据《考工记》所绘的周王城图

img45

图2-33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img46

图2-34 秦咸阳一号宫殿剖面图

秦代大兴土木建设,动用的各方面物资数量巨大,秦代建筑的特点归纳起来大体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其建筑的规模巨大,所涉及的建筑形式种类多,对后世的影响也大。咸阳是秦朝历来的都城,统一各国后秦始皇又在原有都城的基础上兴建数量众多的新宫,形成了以咸阳信宫为各宫中心的建筑群。该建筑群在功能上,以信宫作为大朝。原有的旧宫成为后宫阿房宫是信宫的前殿。可以这样说信宫和朝宫的前殿阿房宫以人间之宫殿极力模仿天宇,追求与天同构的境界,这些通过阿房宫残留的巨型长方形夯土台可见一斑;第二方面是在建筑营造中又汇集了各地的能工巧匠,综合运用了各地的建筑经验,修建大规模的宫殿采用在夯土台基上架木构的方式建造多层建筑,并且还在此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皇家建筑最能体现所处时代的建筑技术水平;第三方面是秦建筑的木构件的墙面和地面制作技术精良,墙壁按制作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应用最广泛的夯土墙和全部用土坯砌成的土坯墙等。墙面的处理方法是,先用麦秸拌泥为基,外用麦糠和泥做面层,再刷白粉。地面多是在夯土基上抹草泥再磨光的方法制成,在咸阳的宫殿中还发现有红色地面,其制作工艺更加复杂且只在少数几处有发现,可以推断红色地面应用在高级的建筑中。

两汉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而稳定的王朝。整个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最长久的朝代,兴建了大量的不同风格和功能的建筑。而且由于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在东汉后期才大范围流行起来,所以汉代的建筑依旧保持着粗犷、开阔和布局自由的古典式风格。在实践方面,汉代已经有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建筑类别和形式也有颇多类型。皇室的宫殿建筑历来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汉代的建筑活动主要集中在宫殿建筑得营造方面。下面分别以西汉的未央宫和建章宫为例说明汉代宫殿的特色,如图2-35,图2-36所示。汉高祖时在原秦兴乐宫的基础上扩建为长乐宫。长乐宫随后又在其西面建未央宫,未央宫空间壮美,正如《三辅黄图》记载“以木兰为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当;雕楹玉碣,重轩楼槛;青琐丹墀,左槭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作为正式宫殿的未央宫前殿,建在南北向约350m,东西向约200m的夯土台上,仍属于高台建筑。未央宫是萧何主持建造的,主体建筑用了9年时间完成,以后经历代不断添造和发展,在汉武帝时才全部完成。汉武帝时又建建章宫,规模超过了未央宫。建章宫由骀荡宫、函德殿、鼓簧宫、凉风台、神明台等数十座离宫别馆组成,是西汉最豪华宏丽的宫殿,有“千门万户”之誉。建章宫的正门叫阊阖门,也称壁门,建筑得富丽堂皇,建章宫高25丈,古人描绘“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上有转枢,向风若翔,椽首薄以壁玉”。汉代的宫殿格局是以前殿为其主体建筑,两侧设东西厢,前殿用于大朝,东西厢用于日常朝会,形成三朝横列的形制。这种形制与《考工记》所记载的周代纵列三朝的制度不同。后来,两晋、南北朝宫殿的前殿,受到汉代东西厢建筑形制的影响,在主殿的两侧建东西堂,主殿进行大朝,东西堂作为日常朝会之所。

img47

图2-35 未央宫平面图

img48

图2-36 建章宫复原图

纵观两汉时期的建筑发展,宫殿、苑囿、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占主导地位,如图2-37所示。在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台榭建筑发展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未央宫有“殿台四十三”,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所有这些,显示出中国木构架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根据考古发掘、文献记载和现代学者的复原研究,窥见到秦汉的建筑形制发展概况,以及由形制而生发的不同空间形式。如西周的三朝纵列式、秦咸阳一号宫殿的“集中式”、汉代的三朝横列式的空间格局。而秦汉宫殿与天宇相合的设计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建筑空间是追求神与人的交融。

img49

图2-37 汉长安明堂、辟雍遗址复原图

2.3.3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空间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这一时期随着佛教的兴起,佛教建筑空间成就尤为突出。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在梁武帝统治时期,建康佛寺达500座,僧人达数十万之多。当时寺院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为中心塔型寺院形制,寺院的布局方式是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廊芜或院墙围成院落,这一形制源于印度早期的模式。其代表建筑是河南洛阳的永宁寺,如图2-38,图2-39所示,永宁寺建于北魏时期,寺的平面为方形,采用在中轴线上设置主要建筑的布局方式,前有寺门,门内建有藏置舍利子的9层佛塔一座,塔后是佛殿,四周围绕塔和殿堂有楼阁一千多间以供僧侣们住宿。围墙四面各开一门,门有三层或二层的门楼。这种中间是主体建筑的布局方式来自于印度,而后又结合当时中国的礼制制度建成了当时最大的永宁寺;另一种是院落型寺院形制,王侯贵族宅地盛行“舍宅为寺”,院落型寺院是贵族官僚们在宅院中建寺的产物,这种制式是在院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

img50

图2-38 北魏永宁寺平面图

img51

图2-39 北魏永宁寺外观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架建筑使用在佛寺建筑中,而且使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兴建了不少园林建筑。南朝园林的建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全为临摹自然景观的人工造景园。二是在自然环境中建筑少量建筑构成的自然景观。这两种景物布置虽不同。但都以追求自然,增添情趣为主,以精美见长。北朝苑囿与南朝苑囿不同,北朝苑囿注重建筑的巨大美观和人工的技巧,其中以邺城的新城,即邺南城的苑囿为代表,从东魏建南城起就建有华林园,后经北齐扩建改称玄洲苑。这时的园林建造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其布局为五山五池型,以象征五岳四海归一。北朝的私家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建在住宅旁边的园林,二是挑选山水俱佳的环境建园林化的庄园。总体上南方园林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注重在园林中蕴含思想和哲理,北方园林则大多注重朴实,这一时期无论从造园的技巧还是手法上来说都有很大进步。

园林建筑体现当时人们崇尚自然、享受自然的思想影响。虽然也有极尽奢华之作,但大多力求表现自然。并追求园林在意趣和境界上的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受社会、民族、西域和印度的佛教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除秉承了秦汉以来建筑的成就以外,还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法,是中国古代木架建筑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形制,深刻体现了佛教所宣扬来世的思想,“舍宅为寺”的院落形制寺院的出现充分表明贵族、士大夫的特权。在这一时期,人与神的交流是在建筑的内部空间。

2.3.4 隋唐时期的建筑空间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唐长安城也是在隋代的大兴城基础上扩建的。唐代是统一、巩固、强大、昌盛的封建王朝。唐代宫殿建筑空间组合与建造水平进一步提高;佛寺建筑有新发展;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唐代初期迈入了发展的成熟期;砖石建筑的外形已开始朝仿木的趋势发展;建筑形象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显现有机的联系。

隋朝建立后,开始仍以北周的旧长安城做都城。但是自东汉以来,长安城破乱不堪,宫室狭小,城里水质恶化,不能食用;而且城里宫室、官署、居民混在一块,难以区分,不利于统治,也不适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下令营建新都大兴宫,大兴宫在大兴城中轴线北端,位于宫城的中央,东临东宫,西连掖庭宫,南接皇城,北抵西内苑。东西宽2 820m,南北长1 492.1m,面积2.9km2。广阳门是举行大典之处,为大朝;大兴殿是皇帝听政之处,该殿为日朝;两仪殿是皇帝隔日见群臣听政之处,是常朝。

唐初在大兴宫进行了扩建并改名为大明宫,大明宫沿袭了传统的前朝后寝的制度,整个建筑体现了廊庑院式格局特点,如图2-40所示。具体地,宫城轴线南端,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含元殿,殿基高于坡下15m,面阔11间,进深1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m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m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莺、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含元殿有三道东西向的横墙,分隔于含元殿前方,含元殿两侧和宣政殿两侧。三道横墙均开左右对称的二门,形成前后贯通的两条纵街。相距约600m的两街之间,对称地分布着门座庑廊,簇拥着含元、宣政、紫宸三殿。紫宸殿后部是皇帝后妃居住的内廷。宫的北部地势低洼,开辟了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园林区,池中有蓬莱山,沿池岸有蓬莱、珠镜、郁仪等殿。池西高地上建有一组大型建筑麟德殿,是宫内一处规模庞大的宴乐场所,赐宴群臣,观赏伎乐、百戏,观看马球、角抵,接见蕃臣、命妇,以至佛法道事等都在这里进行。麟德殿底层面积合计约达5 000m2,由四座殿堂(其中两座是楼)前后紧密串连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殿堂,如图2-41所示。

这一组殿阁前后相连,两翼楼亭连接的宫殿组合体。南北主轴上串联着前、中、后三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前檐出前轩,两尽间以版筑填实,上冠以四阿顶,是整组建筑的正殿。中殿底层隔一廊道与前殿相连,进深5间,面阔与前殿相同,两尽间同样以版筑填实,内部以两道隔墙分成三个空间。此处空间较幽暗,当是联系前后殿和上下层的穿堂空间。后殿进深6间,其中南向4列,面阔11间,两端尽间各以版筑填实3间,各留1间耳房,分别作为浴、厕。北向2列,面阔9间,东、西、北三面均为便于采光的木质隔断围护,后殿内部分隔成并列的三个面阔各3间、进深各6间的厅堂,当是相关文献提到的障日阁的所在。中、后殿的上层,复原出面阔11间、进深9间的楼上厅堂,这里可能就是相关文献所提到的面积宽大的景云阁。主轴线的两侧,对称地耸立着郁仪楼、结邻楼和东亭、西亭,这些楼宇都是坐落在高台之上的亭、楼,以架空的天桥与景云阁连接。两座楼台还另设斜廊式的登楼阶道,东楼阶道在南面,西楼阶道在北面,这种不对称的处理当是为了通往南北院庭的便捷联系。麟德殿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在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丰富。麟德殿是从早期聚合型的台榭建筑向后期离散型的殿庭建筑演变的一种过渡形态,如图2-42所示。

img52

图2-40 大明宫遗址

img53

图2-41 大明宫麟德殿平面图

img54

图2-42 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

隋唐在佛寺建筑方面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向中轴线。由三门(象征“三解脱”,亦称山门)开始,纵列若干重殿阁。中间以回廊联成几进院落。在主体建筑两侧,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主体与附属建筑的回廊常绘壁画,成为画廊,其次隋唐寺院既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公共文化中心,带有民俗文化娱乐性质的俗讲和歌舞戏的演出,使佛寺建筑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质。第三方面寺院经济大发展,生活区扩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有的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许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带有客馆性质。如佛光寺就是隋唐佛寺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如图2-43,图2-44所示。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99年)。隋唐时期,佛光寺寺名屡见于各种传记,按五代时记载,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依地势推测,阁可能建于现在的第二层平台上,为全寺主体,当时与东大殿并存,极为兴盛。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交相辉映。东大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大有俯瞰全寺,压倒一切的气派。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m2。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檐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中,深一间,好像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梁(即四椽栿),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殿的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两大类,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栿在天花板以上。平梁上面用大叉手,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是唐朝时期建筑固有之规定。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总之,东大殿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反映出木构架建筑进入了成熟时期的夺目风采。

img55

图2-43 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图

img56

图2-44 佛光寺东大殿剖面图

2.3.5 宋代的建筑空间

北宋东京汴梁宫城是在唐汴州衙城的基础上,仿洛阳宫殿改建的,如图2-45所示。

img57

图2-45 北宋汴梁宫殿平面示意图

宫城由东、西华门横街划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中轴线上建大朝大庆殿面阔9间,两侧有东西挟殿各5间,东西廊各60间,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其后北部建日朝紫宸殿是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又在西侧并列一南北轴线,南部为带日朝性质的文德殿,北部为常朝垂拱殿是皇帝和后妃们的居住区。紫宸殿在大庆殿后部,而轴线偏西不能对中,整体布局不够严密。但各组正殿均采用工字殿,是一种新创,对金、元宫殿有深远影响。汴梁宫城正门宣德门,墩台平面呈倒凹字形,上部由正面门楼、斜廊和两翼朵楼、穿廊、阙楼组成。从宋赵估所绘《瑞鹤图》上,可以见到宣德门正楼为单檐庑殿顶,朵楼又向前伸出行廊,直抵前部的阙楼,朵楼为单檐歇山顶的形象,如图2-46所示。宣德门为“冂”形的城阙,中央是城门楼,门墩上开五门,上部为带平座的七开间四阿顶建筑,门楼两侧有斜廊通往两侧朵楼,朵楼又向前伸出行廊,直抵前部的阙楼。宣德楼采用绿琉璃瓦,朱漆金钉大门,门间墙壁有龙凤飞云石雕。

北宋宫殿建筑群在回廊院的布局单元基础上,发展成廊庑院,并以廊庑院作为空间布局的单元。大庆殿群组是一组带廊庑的建筑群,正殿面阔九间,并带左右挟屋各五间,殿后有阁,东西廊各六十间,前有大庆门及左右日精门,殿址现已发掘,其台基成凸字形,东西宽约80m,南北最大进深60m。另外,北宋宫殿主殿有些是工字殿形式,这种工字形式通过北宋的后土庙得到验证。

img58

图2-46 《瑞鹤图》单檐庑殿顶

正定隆兴寺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东隅,创建于隋代。寺院主要建筑沿纵深轴线布置。从隆兴寺平面图可以看出,由山门内第一进院是大觉六师殿,第二进院有摩尼殿及其东西配殿。一、二进院现连通成一深度很大的纵长方形院。第三进院有主殿佛香阁(也称大悲阁)及其两侧的转轮藏殿与慈氏阁。第四进院以弥陀殿及其毗连的朵殿作为轴线终结。这条贯通全寺的纵深轴线,院落空间纵横变化,殿宇楼阁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寺内主体建筑佛香阁高33m,阁内供奉24m高四十二臂的铜制观音像(即千手观音)。寺内摩尼殿,建于宋皇四年(公元1052年),面阔、进深皆七间,十字形平面,内部采用殿堂型构架,重檐歇山顶,四面出抱厦。转轮藏和慈氏阁皆为宋代楼阁,反映出唐末至北宋期间以高阁作为全寺中心的高型佛寺建筑的特点。再如蓟县独乐寺重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屋顶为五脊四坡形,也称为四阿大顶、四注顶,坐落在低矮的台基上。该建筑柱子有生起和侧脚,柱上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如飞翼,屋顶平缓,是辽代继承唐代风格的典型代表。寺中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外观两层,内部带有一暗层,共计三层,阁高23m,造型古朴端庄。因梁柱接榫位置、功能不同,共用斗拱24种。柱子布置成内外两环,中部空间作成六角形空井,直通三层,以容纳16m高的观音像。在构架的四个角部及空井,均有柱间斜撑或斜梁,形成空间型结构体系,如图2-47、图2-48、图2-49、图2-50所示。

img59

图2-47 独乐寺山门平面图

img60

图2-48 独乐寺山门剖面图

img61

图2-49 独乐寺观音阁平面图

img62

图2-50 独乐寺观音阁剖面图

2.3.6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空间

元代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境内宋、金、西夏诸政权之间对峙的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西藏、台湾、漠北等地都归入版图,元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元朝的宗教信仰比较自由,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都有所发展,尤其对藏传佛教的尊崇。在建筑方面元大都大内宫殿的形制,反映出元代“帝后并尊”的思想;由于藏传佛教(喇嘛教)被奉为国教,促进了喇嘛教建筑的发展,加强了汉藏建筑文化的交流;来自中亚的伊斯兰建筑在大都等地区陆续兴建,并开始出现中国式的伊斯兰建筑空间。

元大都大内宫殿(即宫城)在皇城东部,居大城中轴线上。根据大内宫殿复原图可以看出,宫城四角设有角楼,辟南、北、东、西四门,如图2-51所示。沿东、西华门横向轴线将宫城分为前后两部分,纵向中轴线上分别有一组以工字殿为主体的宫院。前宫是主殿,后宫以延春阁为主殿。主殿后部通过柱廊连接寝殿。寝殿左右带挟掖屋并出龟头屋香阁。工字殿抬起三重工字形大台基。大明殿和延春阁前东西庑均建钟楼、鼓楼。前宫和后宫差别在于殿、阁之区别,在形制上两组宫院大体相同,在规模上后宫宫院略小于前宫,反映出了元代“帝后并尊”的特点。大都的宫前广场继承金中都的丁字形,但位置从宫城正门崇天门移到皇城正门灵星门前,并在灵星门与崇天门之间设置第二道广场,由此加强了宫禁的森严,也强化了宫前纵深空间的层次和威严,为明清北京的宫前广场奠定了初型。元大都宫殿上承宋、金,下启明、清,是中国宫殿建筑形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如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km的霍山南麓,毗邻水神庙。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下寺由山门、前殿、后大殿、垛殿等组成。山门高耸,3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前殿5开间,进深3间6掾,单檐歇山顶,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7间,单檐,进深3间6掾,单檐歇山顶,其构架有两大特点:一是殿内使用减柱、移柱法,大殿的内柱由12根减少到6根,使殿内起支撑作用而设的内额长达11.5m。二是大胆地使用斜梁,并把上端放置于内额上直接加上,省去了一条大梁。但这种方法在当时因技术还不成熟,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以至于下寺的大殿后来也不得不再加支柱以保证梁架的稳固。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殿内四壁满绘壁画,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如图2-52所示。

img63

图2-51 元大都平面示意图

img64

图2-52 广胜寺殿内壁画

明代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初,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各类建筑的发展。首先是明初定都南京,后迁都北京,两地大规模建设宫殿、坛庙和寺观等建筑。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在经济、政治上带有特殊性质的社会阶段,是封建主义经济日趋没落,并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历史阶段。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形成文化落后的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治局面。因此,清朝政府在各方面建立积极的民族政策,全面接受汉族文化,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语及传统的文学艺术等。同样,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保留了明代的北京宫殿建筑,陵寝制度亦是沿袭明代规制,稍有改进,至于民居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汉族的四合院形制。同时,清代对蒙古族、藏族亦实行“怀柔”政策,“因俗习为治”,大力提倡藏传佛教,以为统治的助力。清初经几十年的努力,配合以武力镇压,终于在中国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体制。在建筑上也出现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例如:藏式碉房建筑形式移入蒙古族地区及京畿热河地区;回族建筑接受了汉式结构方式及装饰手法;苗族、壮族、彝族的一部分地区亦采用汉族的建筑方式等。在康熙、乾隆时期国家积累了财力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建设,这一时期营造了许多宏伟的离宫、园林及宗教建筑。在民间,中产阶级也将园林引入宅内,形成宅园建造的高潮。并在造园领域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

清代对宗教采取普遍开放的政策,尤对藏传佛教给予极大的重视,成为协助政府统治蒙藏的得力工具。藏传佛教建筑具有神秘的艺术色彩,其空间布局、艺术造型、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创造与发展,为传统佛教建筑增添了新的艺术营养,并为其他宗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明代建筑状况相对比,清代在宫殿建筑、园林建筑、佛教建筑、民居建筑四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

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宫城,紫禁城位处北京内城中心,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72万m2;宫城是不规则的方形,紫禁城主要建筑都建在长达7.5km的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是全城的主干线。在这条中轴线上,紫禁城以午门门庭、太和门门庭、太和殿殿庭、乾清门门庭、乾清宫殿庭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建筑、乾清、交泰、坤宁后三宫建筑,组织了严谨的、庄重的、脉络清晰、主次分明、高低起伏、纵横交织的空间序列,体现了帝王宫殿的磅礴气势,如图2-53所示。

紫禁城明确地体现了“择中立宫”的意识。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后门为神武门(明称玄武门),东西两侧为东华门、西华门;城墙四角各有一座角楼。角楼采用曲尺形平面,上覆三重檐歇山十字脊折角组合屋顶,以丰美多姿的形象,与紫禁城城墙的敦实壮观形成强烈的对比。紫禁城建筑大体分为内廷、外朝两大部分。内廷布局符合“前朝后寝”的规制。内廷在后部,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寝”,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沿中轴线布置正宫,依次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通称“后三宫”,其后为御花园。东西两路对称地布置东六宫、西六宫作为嫔妃住所。东西六宫的后部,对称地安排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10组三进院,原规划用做皇子居所。东六宫前方建奉先殿(设在宫内的皇帝家庙)、斋宫(皇帝祭天祀地前的斋戒之所)。西六宫前方建养心殿。从雍正开始,养心殿成为皇帝的住寝和日常理政的场所。西路以西,建有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和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英华殿佛堂等,供太后、太妃起居、礼佛,这些建筑构成了内廷的外西路。东路以东,在乾隆年间扩建了一组宁寿宫,作为乾隆归政后的太上皇宫。这组建筑由宫墙围合成完整的独立组群,其布局仿照前朝、内廷模式,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以皇极殿、宁寿宫为主体,前方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铺垫。后部也像内廷那样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设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供起居的殿屋;东路设畅观阁戏楼、庆寿堂四进院和景福宫;西路是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这组相对独立的“宫中宫”,构成了内廷的外东路。在其南面还安排了3组并列的三进院,是供皇子居住的南三所。除这些主要殿屋外,紫禁城内还散布着一系列值房、朝房、库房、膳房等辅助性建筑,共同组成这座规模庞大、功能齐备、布局井然的宫城。外朝遵循周礼“三朝”古制,太和殿是外朝,举行最隆重庆典的场所,皇帝登极、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和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都在这里行礼庆贺;中和殿是常朝,是庆典前皇帝的休憩处;保和殿是燕朝,在明代是庆典前皇帝的更衣处,清代改为皇帝的赐宴厅和殿试考场。以最具代表性的太和殿为例,太和殿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5间的高体制,建筑面积2 377m2。上覆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下承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斗拱为上檐九踩,下檐七踩,仙人走兽达11件,彩画为金龙和玺。这些都是最高形制、最尊规格,保证了主体建筑自身的宏大威严和金碧辉煌的壮丽;采用了3万多平方米的、可以容万人盛典的巨大殿庭。殿庭前有从大清门开始的5座门楼铺垫,后有内庭宫殿烘托,左右有文华、武英两殿簇拥,突出了核心空间的最优越地位;在殿与庭的处理上,太和殿殿身没有凸入殿庭,前檐几乎与殿庭北墙拉平,由此保持了殿庭的最大深度和规整形态。面对巨大的殿庭,太和殿殿身体量偏小,不够相称,三层带月台的须弥座台基在这里起到了重大作用。台基不仅标志着太和殿的最尊等级,而且提升了殿的总高,壮大了主殿的整体体量,使主殿与殿庭取得尺度上的协调,并且通过触目的丹陛,把主体建筑有机地嵌入殿庭,主殿殿身单薄的二维立面转化为敦实的三维体量,既有助于强化主殿的壮观气势,也有助于避免殿庭的过于空荡;恰当安排了殿庭的辅助建筑和陈列小品。殿庭周边的掖门、崇楼和体仁、弘义两阁,都划分成较小的尺度,以衬托主殿的分外宏大。丹陛上不仅排列着标志至尊的18个鎏金的铜鼎,而且陈列着象征治理国家权力的日晷、嘉量,寓意龟龄鹤寿、江山永固的铜龟、铜鹤,用以渲染至高至尊的皇权神圣境界。可以说,太和殿及其殿庭是综合了总体布局、环境艺术、建筑规制、空间层次等于一体,营造了一个气势磅礴的皇权圣境。

img65

图2-53 紫禁城平面图

中国古代建筑在明代和清中叶之前,经历了最后一次发展高峰。清中叶以后,随着清朝国势的衰落和王朝的覆灭,清宫庭式建筑同步走向衰颓,最后终结了帝王宫殿、坛庙、陵寝、苑囿的建筑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