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联圩并圩的兴起与发展

联圩并圩的兴起与发展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杭嘉湖等地的联圩并圩也开始兴起。同期,各县水利部门也选择部分圩区进行联圩并圩和圩内治涝工程的试点。昆山、常熟、太仓也纷纷举办联圩并圩工程。联圩内电力灌排面积达到117万亩,占联圩耕地的66%,圩内排水从“三车”为主发展到以机电排水为主。

1.联圩并圩的出现与试点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吴江县城厢区南厍乡将39个小圩之间的河港筑坝,联并成8个较大的圩,缩短了堤线,修圩土方从原计划的6万立方米减少到7 000立方米。[17]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联圩雏形。

此后,为抵御类似1954年的洪灾,提高防洪能力,各地联圩并圩逐步兴起。例如,1955年吴江县城厢、同里、大庙三区将342个小圩合并成46个联圩;1956年又结合灌区建设形成湖滨、长板、团结、城东、安惠、南厍东、南厍西7个联圩。[18]无锡县在1953—1956年期间,先后将原横排圩、泛水圩、团心圩、百家圩、界泾圩、匡家圩、长古弄圩和旺公岸、祠堂岸、安桥岸、西横岸、旺房湾、洼里、满门浜、上场浜、史家湾、冯家宕10处无堤摊田联并成解放大联圩;将犁洋岸、上下尖岸、东西河圩、高圩岸、东洛圩、五大圩、西封岸、成流圩、肖公岸、菱塘圩、黄公岸、浮舟圩、西北圩、新泾滩、姚家圩、村西圩、村前圩、唐大岸、华家圩、刘太圩、南北华岐圩等27只小圩联并成玉北联圩;将祝家尖、东西北堵圩、南堵圩、新四圩等小圩联并成石幢南联圩;将里伶仃岸、外伶仃岸、陈四圩、庄上圩、中圩、上圩6小圩联并成石幢北联圩[19]。吴县从1955年开始,先后在渡村、越溪、胜浦、车坊、湘城、沺泾等乡合并小圩,联建大圩,规模一般在千亩以上,最大的唯亭区胜浦、界浦、亭南3个乡联建的“保家圩”,面积达38 411亩,至1957年建成联圩42只。[20]杭嘉湖等地的联圩并圩也开始兴起。

同期,各县水利部门也选择部分圩区进行联圩并圩和圩内治涝工程的试点。如1955年冬,昆山县水利局对石牌乡进行联圩试点,工程内容有:将原来的7只小圩联并成栏杆联圩,面积2 640亩;在圩内修筑戗岸田埂、集体车基,开挖排水沟系和改装弹子水车等治涝工程;建立两分开(内外分开、高低分开)、一控制(控制内河水位)的管理制度[21]。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外水倒灌,提高了防洪的能力。常熟的西湾联圩也由县水利局进行试点,并于1956年冬至1957年春实施完成,“工程建成后,经受了当年6月25日至7月9日连续阴雨353.7毫米的考验,强度超过1954年同期,受淹面积却比1954年减少34.9%,稻麦亩产均高于周围农田,曾被华东区摄成片名《征服内涝》的电影”[22]

2.联圩并圩的全面实施

1958年后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下,太湖流域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走向高潮,联圩并圩工程全面推开。江苏的阳澄、淀泖地区是太湖水网圩区最低洼的地区,全区各县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圩并圩。如吴江县1958年在八坼公社建成友谊联圩;1959年在太浦河以南地区兴办电力排灌工程,并在平望、黎里、盛泽、坛坵、梅堰、震泽、八都7个公社建成19个联圩,耕地23万亩;1960年又在铜罗、青云、桃源、七都、平望、黎里、八坼、北厍、盛泽、震泽等公社建成17个联圩,耕地16万亩[23]。吴县1958年至1960年,在大搞机电排灌过程中建成联圩22只,使全县联圩总数达64只[24]。昆山、常熟、太仓也纷纷举办联圩并圩工程。至1962年,上述5县已初步建成千亩以上联圩281只,圩田面积176.1万亩,占全县圩田总面积的75.5%,其中万亩以上联圩56只,74.5万亩;5 000亩以上至1万亩联圩83只,58.0万亩;千亩以上至5 000亩联圩142只,43.6万亩(见表8-2)。联圩内电力灌排面积达到117万亩,占联圩耕地的66%,圩内排水从“三车”为主发展到以机电排水为主。[25]然而由于联圩工程一度片面追求高速度,再加之地形复杂,在省际、县际之间产生了一些水利纠纷与矛盾,各县被迫进行了分拆和调整。至1972年年底,5县千亩以上联圩共404个,其中万亩以上大圩30个,5 000亩以上至1万亩大圩104个,1 000亩以上至5 000亩圩270个,圩内耕地184万亩,平均每圩耕地4 554亩。[26]

表8-2 1962年8月昆山等5县已建联圩统计表(面积:万亩)

资料来源:苏州市水利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水利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联圩工程逐步由低洼地区向半高田地区推开。各地以“四分开,两控制”(内外分开、高低分开、灌排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控制地下水位)为原则进行联圩建设。至70年代末,吴县已先后在长桥、枫桥、斜塘、车坊、角直、郭巷、保安等17个公社建圩78只,使全县联圩总数由原来的64只发展到142只,堤防长度从1 569公里缩短到1 325.7公里。[27]据1977年5月调查统计,苏州地区已建半高田联圩85只,控制面积50余万亩。[28]

1983年,昆山开始千东大联圩工程,将吴淞江以南、千灯浦以东24个半高田小圩及部分圩外耕地计15万亩联并成可分可合的大圩。1986年冬又开始进行千西联圩工程。至1987年,湖东水网圩区已建成联圩610个、耕地229万亩,其中低洼田联圩326个、127万亩,半高田联圩284个、102万亩,已全面普及机电灌排。[29]

在上海市郊区,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全面开展了圩区建设,实行联圩并圩,采取“大控制小包围”和推广应用管道排水,共联圩并圩117个,圩区范围在2 000亩至3 000亩之间,修建圩区水闸281座,排涝泵站157座。[30]70—80年代又兴建了青(浦)松(江)大包围,其范围位于黄浦江与吴淞江之间,淀山湖、拦路港以东,古沙咀(岗身地带)以西,总面积750平方公里,实施二级控制[31]

在浙江杭嘉湖地区,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也先后进行了联圩规划与建设。嘉北地区至70年代已建设399只圩子,总水田面积73万亩,堤线缩短2 034公里。80年代,又推行标准较高的中格局方案,计87只圩子,堤线进一步缩短到1 389公里。[32]湖州市1950—1990年建成圩田包围38个,其中万亩以上者4个,0.5万—1.0万亩者1个,0.1万—0.5万亩者15个,0.1万亩以下者18个。[33]据统计,至80年代杭嘉湖地区,共建成圩区3 699个,耕地面积390万亩。[34]

3.联圩的调整和标准化的推行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城市化的推进及市区不断向郊区的延伸扩展,太湖流域圩区建设也面临新的局面,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发生的洪灾,更是促进了联圩整治和标准化建设的推行。

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其最大30天和60天雨量均超过1931年和1954年,分别达到了491.4毫米和681.2毫米;其最高水位,洮湖为6.11米、宜兴为5.30米、金坛为6.11米、溧阳为6.0米、无锡为4.88米,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滆湖为5.45米、常州为5.53米,也超过1954年水位。这场洪灾使全流域2 000多个圩区被洪水所淹,受灾农田约700万亩,苏锡常地区破圩面积55.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110亿元,其中苏州18亿,无锡34亿,常州29亿,镇江6亿,嘉兴6亿,湖州7亿,上海10亿。[35]这次圩区被淹,“可分三种情况:①圩堤不够高被洪水漫溢;[36]圩堤质量不好而溃决;[37]圩区进出口闸门失灵无法挡水。部分圩堤顶高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虽挡住了外洪,亦因当地暴雨致涝,排涝能力低的,涝灾更严重”

此后1993年、1995年、1996年、1999年均发生了洪水,尤其是1999年的特大洪水“波及流域内包括湖州、嘉兴、杭州、苏州等内的重要城市,大量中小城镇受淹,湖、嘉两市12个县级以上城镇和苏南33个中小城镇都不同程度进水,全流域受灾农田500万亩,倒塌房屋3.8万间,1.75万家厂矿企业停产,公路中断341条次,主要水路长湖申线、申张线、苏申外港线、苏申内港线均有部分断航”。流域内,“部分圩区圩堤和圩口闸垮塌,仅浙江省破圩895个,受淹圩区面积873平方公里”[38]。圩区排水引起汛期河水高水位,也导致无锡、常州及上海浦东区的部分圩区排水困难,积涝成灾。

系列洪灾表明,过去的联圩并圩虽有一些优点,但由于防洪标准低也还存在严重问题,如圩堤高度、宽度、坡度不足,堤防外坡未建硬质化护岸,未采取有效的绿化措施,圩堤坍塌严重,配套设施老化等。为此,一些圩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圩区达标工程建设。如嘉湖地区兴建了标准较高的中格局圩区57个,其中嘉兴42个,湖州15个,含667公顷以上的20个,从而使该地区近1/3的圩区修建成“中格局”的高标准圩区。[39]松江区根据“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对西部地区进行防洪除涝配套工程和低洼圩区达标工程的建设,至2006年,共建成圩区106个,总控制面积5.25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6.6%。[40]无锡市于90年代开始圩区达标建设,并于2004年制定了《无锡市2004~2010年万亩圩区达标建设规划》,对圩堤高度、堤顶宽度及路面、圩堤内外坡及护坡、配套建筑物的标准都做了明确规定,计划用7年时间,把全市万亩以上圩区全部建成标准圩区。共加高加固圩堤561.55公里,土方946.1万立方米;外坡硬质护岸489.02公里;绿化526.98公里,植树62.18万棵,种草坪86.23万立方米,修筑硬质路面536.38公里;新建排涝站125座,改造排涝站201座,新建、改造防洪三闸91座。其中2005年,加高加固圩堤124.38公里,土方214.26万立方米;圩堤外坡硬质护岸110.73公里;绿化106.29公里;新建排涝泵站21座,改造排涝泵站39座;新建、改造防洪三闸13座。[41]见表8-3:

流域内其他各地也开展了圩区整治,联圩并圩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990年年末苏州市已建成联圩782只,圩内耕地272万亩,占圩田总数的94.3%,全市能联并的小圩基本上都已建成联圩(见表8-4)。

同期,整个太湖流域内已建圩区面积达14 54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近40%,占平原面积约60%。其中杭嘉湖区圩区率达67.2%,阳澄淀泖区圩区率为45.5%。[42]对流域的防洪、排涝、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