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环境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应当说,环境科学是研究由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以及环境保护与改善的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的严重现实和社会的迫切需要是环境科学诞生的强大的社会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环境科学兴起的必要条件。各学科向环境科学渗透进一步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篇 环境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18世纪后半叶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形成,煤炭、化工、交通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煤燃料排放的大量废气使空气受到污染。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日、英等国出现了氮气、石油对土地、河流、海洋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威胁。因而,世界各国开始了环境污染与公害治理理论的研究,这也为全球环境科技的诞生与兴起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绿色科技的萌芽和绿色科技的发育和发展,为环境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环境科学的诞生与兴起

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是在人类面临一系列环境问题,并且要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科学体系,也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科学体系。环境科学显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随着环境保护实际工作的迅速扩展和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和完善。应当说,环境科学是研究由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以及环境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广义上讲,它是对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狭义上讲,它是研究有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环境学中,人和社会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决定环境状况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环境科学绝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兼有社会和技术科学的内容和性质。它不仅要研究和认识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而且要认识和了解社会经济因索及其技术因素与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等。

img63

2004年四川等西部省区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作者(中)获一等奖

1.环境问题的由来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在近30年来显得尤为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改变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另一类则是污染性的环境破坏。前者主要是由于无计划地砍伐森林,破坏牧地,无穷尽的开发地下资源,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使资源枯竭。污染性的环境破坏变得越来越严重,尽而成了“环境公害”。

2.历史上的环境污染

18世纪后半叶,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形成,煤炭、化工、交通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煤的燃烧和工业排放的大量废气使空气遭到污染。在1873年、1880年、1891年和1892年伦敦发生的可怕毒雾事件就是由于烟尘和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使空气污染而引起的,每次都有上千人丧生。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附近发生因氮气毁坏大片森林事件,使足尾周围24平方公里成了不毛之地,污染总面积达400平方公里。20世纪20年代,石油、天然气产量猛增,人类又面临着石油污染。石油大量开采、运输和使用,使土壤、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汽车数量猛增,排放的废气使空气污染愈加严重。从1943年起,英国伦敦上空时常出现浅蓝色的光亮,后来的分析表明,这是由汽油蒸气和汽车向空气中大量排放的废气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这些光化学烟尘和废气对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大工业的飞速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更是发生急剧变化。一方面人对自然的改造手段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改变了的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更加明显。英国在20世纪以前,平均每隔10年左右发生一次煤烟烟雾事件,而20世纪以后,平均每隔四五年就发生一次,20世纪50年代,污染程度更为严重,仅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4天内就有4000人死亡。1955年以来的日本四日市因石油化工废气和含金属屑粉尘污染空气,诱发“四日市气喘病”。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县湾被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污染,诱发“水俣病”。后来随着核工业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如放射性元素锶若为杂草大量吸收,经过牛吃青草、人喝牛奶的途径进入人体,可以致使人患白血病和骨髓癌。

3.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都加强了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对环境的治理,许多国家建立了行政机构统一管理污染防治,并设立了研究机构。1954年美国一些科学工作者、教育家发起成立环境科学学会,创办《环境科学》杂志。1968年第二十一届国际地理学大会,首次设立“人类与环境”学术委员会,发表了大气污染与防治的学术论文。1979年美国科学院集中了物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科学家组成一个研究室进行海洋环境质量的综合研究……这些都将为环境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环境问题不仅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环境研究对象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环境的防护与治理更与社会条件有关。人类的生存迫切需要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1979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环境问题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展环境科学研究。

二、环境科学的兴起

环境污染的严重现实和社会的迫切需要是环境科学诞生的强大的社会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环境科学兴起的必要条件。

生态学是把人与环境、种群、群落乃至整个生态作为系统来考察和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也是环境科学工作者的组成部分。1886年,德国人海克尔(E·H·Hackel,1834~1919)即定义生态学科研究生物与其两栖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20世纪以后,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与生物学相互渗透以及生物学本身都有的巨大发展。食物链概念的提出深化了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学的研究为环境科学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1.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各学科向环境科学渗透进一步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发展规律。然而,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有很大影响,环境问题的出现,再次证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环境科学目前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它的研究范围广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环境科学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它是以整个自然环境为对象,以生态学为基础理论,充分利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地学、医学、工程学等各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对人类与空气、水、土壤、生物环境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大科学”。

2.环境科学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把环境科学工作者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主要开展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无污染和少污染的工艺技术研究以及资源环境利用的途径,发展环境监测预报技术等,因此,又萌发了绿色科技。

三、绿色科技的萌芽

1.绿色科技的萌芽期

绿色科技在我国的萌芽,不是与我国人民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某种灵感有关,也不是我国人民和环保主义者标新立异,而是来自我国国情的逼迫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2.里约会议——“地球之肺”

1992年6月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里拉开序幕,历时12天。会址选在这里,是因为巴西的亚马逊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举世无双的自然资源博物馆,这里生长着号称“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

“地球最高级会议”

内容:覆盖了生物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的、长久的利益。

规模:来自五大洲183个国家,有102个国家的元首参加了会议。

成果:发表了称为“地球宪法”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等4个永载史册的文件。最重要的一点是,国际社会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上了自己的旗帜。

●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说:“确保全球环境安全是人类历史上所面临的空前绝后的巨大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说:“这个历史性的日子象征着联合国组织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代表团团长宋健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笹川国际环境奖——曲格平局长授牌

6月6日,在里约市政剧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隆重举行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笹川国际环境奖”颁奖仪式。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获得联合国环境最高奖——“笹川国际环境奖”。评委会主席、哥伦比亚前总统博雷罗在对评奖委员会所做决定的说明中,赞扬了曲格平长期致力于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事业的模范献身精神。他还指出,评委会的这一决定也是为了表彰中国在环保方面矢志不渝的努力。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工业化战略时一向重视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避免空气和水的污染,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国家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教益。

img64

1992年6月6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行的纪念“6·5”世界环境日暨“笹川国际环境”颁奖仪式上,中国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获得联合国环境最高奖——笹川国际环境奖

1992年“笹川国际环境奖”获得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特殊贡献。它既是曲格平这位不懈的中国环保战士的特殊荣誉,也是与他紧密相连的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特殊荣誉。

4.中国代表团主张——李鹏总理讲演

6月12日,李鹏总理在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关于解决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5项主张。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

●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

●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1990年,穆斯塔法·托尔巴博士第五次到中国访问。他说,中国人均收入不高,但能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又有那么强大的机构,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真了不起!当他到安徽省颖上县小张村,他惊喜地看到,这个位于低洼地区的小村庄,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改造了恶劣环境,建成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立体开发多层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他感慨地说:“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是发展中国家里环保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对于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成就,1992年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作了很好的概括: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进行了生态农业的实践,寻求了一种既提高土地生产率,又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发展模式。

●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森林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8.6%上升到现在的13.92%。

●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构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防洪体系,灌溉事业长足发展。

●水土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对一些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危害很大的地区进行了重点防治。

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防治工业污染的综合能力有所增强,80年代以来工业污染相对排放量实现了较大幅度下降,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不断上升。

●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

●动植物保护基地不断扩大,使6000多种动物和1000多种植物得到了保护,拯救和繁育了一批濒危动物。

●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991年,美国田纳西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拉塞尔说: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中国一直在尽力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环保工作。中国不尚空谈,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5.我国环境科技事业的奠基人

当里约大会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在荧屏上出现的时候,国人无不欢欣鼓舞,而那些长期奋斗在环境保护第一线的老战友们,则有更为深刻的感受。他们不会忘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艰辛历程,更不会忘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伟绩。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我国对大江进行了治理,发动群众植树造林,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步改造了旧城市。在当时提出的“移风易俗,改造中国”的号召下,全国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这些措施在客观上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针对工业生产地排废问题,毛泽东主席多次作出关于综合利用的指示。

197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卫生部军管会的代表时说:主席讲“预防为主”,要包括废气和废水。要综合利用,把废水、废弃物都回收利用。卫生部要想办法把污水、废气都解决了,人的身体健康了,就什么财富都可以创造。1970年8月7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全国轻工业抓革命促生产座谈会议的代表时说:发展工业要注意变有害为利,否则很容易把水污染了。原子弹的污染是暂时的,工业上的污染则天天有,综合利用就变害为利,没有不可利用的东西。但是资本家怕投资多、利润少,我们社会主义就是讲综合利用,废物利用。轻工业不能为害人民,要造福人民,如果你们污染了空气,唯你们是问。你们年轻人要学习,要抓这项工作,现在给你们加一条,要搞综合利用。

1971年10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参加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当看到胜利化工厂催化剂车间有黄烟排出时,周恩来总理对工人说:你们年轻人要有志气,有抱负,把黄烟消灭掉,让祖国的天空是个蓝色的天空嘛!在参观顺丁橡胶聚合装置时,总理又说“:我刚才看到那里有黄烟冒出来,有毒啊!应当想办法把它消灭。”厂领导回答:“我们准备将它当燃料烧掉。”总理说“:烧掉是下策,放空跑更是下下策,应当把它综合利用起来。”总理后来又再次强调“:你们一定要消灭黄烟,污水处理要达到人能饮用,只给你们提这两条。”送走外宾之后,总理指示“:综合利用是个大问题,要立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72年4月5日,周总理会见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苏利克利·格林时说:“要消灭公害就必须提倡综合利用。因此在进行基本建设时,就要从项目方面、设备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更加注意,那才能免去祸害。否则,你们已经造成祸害以后,再去消除,那已经走了弯路。

1972年11月周总理在北海公园白塔平台上,检查了北京的消烟除尘工作,在一次中央负责同志的会议上,总理问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吴德:“北京市消烟除尘怎么搞的?还是乌烟瘴气,烟雾弥漫?”吴德回答:“今年重点搞一线一片地区。”李先念说:“消烟除尘工作在北京还是有成绩的。”总理说:“什么成绩,东郊热电厂不是一线一片?我在北海看了一下,还是烟雾弥漫。”

img65

2003年学会组织专家考察组在银川市考察四翅槟黎植物种植推广

李先念说:“今年北京可以解决四分之一。”总理说:“我看危险了。”吴德说:“今年三废治理设备有些困难。”总理说:“设备有什么困难,有困难解决嘛?”

在1972年的一次讨论工业发展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问:“发展石油化工,对北京污染怎么样?”一位部长说:“据群众反映,污染还很大。”总理问国家计委的同志:“北京石化总厂扩建的装置中哪些有污染?”计委的同志列举了丙烯醛、己内酰胺、有机玻璃等装置。总理说:“你们回去再查一查,还有没有别的?这些有污染但还没有处理措施的装置必须停下来。北京是我们的首都,有几百万人住在这里,搞建设要考虑他们身体的健康,不要一边建厂造福人民,一边又污染祸害人民。”总理的一席话为我国播下了绿色科技的起点。

四、绿色科技的起点

1.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从这里转弯

1972年中国政府派出了以燃料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唐克为团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顾明为副团长,参加斯德尔摩会议。6月5日,大会隆重开幕。瑞典代表团长、瑞典农业大臣因格蒙德笨特森当选为大会主席,中国等27个国家当选为副主席。

6月10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唐克作大会发言,阐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支持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按照自己的需要开发本国的自然资源,逐步提高人民福利。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本国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破坏环境保护,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人类环境宣言从这里诞生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大会一致取得了共同的看法和制定了共同的原则。宣布: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地球,并给他提供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的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缺少的。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3.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从这里起步

img66

2008年11月在彭阳县陡坡村举办宁夏第二期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启动仪式

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在地球上许多地区说明人为的损害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险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者陷于枯竭;在人为的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里存在着有害于人类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严重缺陷。

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不像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它们的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4.人类将确定未来世界环境的格局

人口的自然增长继续不断地给保护环境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民推动着社会进步,创造着社会财富,发展着科学技术,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环境。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善环境的能力也与日俱增。

决定在全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取比较明智的行动,我们就可能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在一个比较符合人类需要和希望的环境中过着比较好的生活。

为了实现这一环境目的,将要求公民和团体以及企业和各级机关承担责任,大家平等地从事共同的努力,各界人士和许多领域中的组织,凭他们有价值的品质和全部行动,将确定未来的世界环境的格局。会议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着全体人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努力。

中国代表团回国后,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总理当即指示:对环境问题再也不能放任不管了,应当把它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

五、绿色科技的发育

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环境工作者们,没有辜负周总理的重托,他们谋划出一个曲线搞环境保护的开拓之路。这条开拓之路的基本做法是,集中宣传“世界环境公害”,用资本主义的环境污染叩开封闭的中华国门。一些地方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回忆当时的做法,还风趣地说,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是靠宣传起家的,起家的开门钥匙,就是借用资本主义的环境公害,打开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门。当时引进国门的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宣传材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此之后,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陆续出台。

环境保护代表着一种理性和约束,它必须要以安定的社会条件为基础,然而,刚刚萌发的绿色科技事业并没遇上良好的气候。即便如此,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和环保战线的广大干部、科技人员依然在艰难的条件下努力工作。为后来发展的绿色科技提供了有利条件。

六、绿色科技的浪潮

1.绿色科技浪潮席卷全球

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地重复进行,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消耗要——不断地得到补偿,而部分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以牺牲环境这一不可替代资源为代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人类这一传统的生存模式,已经得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是生存的必然选择。

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拯救地球的战斗将代替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成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旋律。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可持续发展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等等的兴起,正在成为本世纪的主流。人们称21世纪为“绿色世纪”。

2.绿色科技的分类

1994年美国环保局科技计划中,把绿色技术分为“深绿色技术”和“浅绿色技术”。“深绿色技术”是指污染治理技术,例如,用高分子气体分离膜,浓缩、回收燃烧废气中的二氧化煤,能把二氧化煤浓度浓缩10倍从而能把二氧化煤作为化工原料之用。“浅绿色技术”是指清洁生产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源等综合利用技术。例如,国际上开发的无污染电动汽车技术、聚氯乙烯新工艺等。

绿色技术要求企业在选择生产技术的时候,必须考虑减少从生产原料开始到生产全过程的各环节对环境的破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运营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人类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与对高质量自然环境保护的需求又迫切需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的有效经营目标,必须具有约束性。在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选择的过程中,企业不仅关心经济发展因素,而且更关注社会、环境发展因素。企业进行全过程控制,采用绿色技术成为企业的唯一选择。

3.绿色科技的消费

人们生活水准,随着富裕程度而提高,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转化。这种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商品的多样化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带有实质性的变化。多样化发展意味着人的价值观念演变。在购买物品时,一方面人们更注意对自身健康有益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面效应。因此,市场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引导消费向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企业对消费的引导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产品信息传播方式。通过微观的、单纯产品性能的传播促进消费者加深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正确认识,更具有宏观效应和长远社会效应。因此,“绿色消费”观念在现代企业经营观念的基础上,更强调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4.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具有环境成本意识

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的差异,形成环境是一种资源,应是有价值的。这种营销环境的变化,已经使企业成本扩展到包括生产与发展在内的全部社会成本。同时,重视对环境保护的绿色品牌的设计。

5.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及包装的使用和处理等方面,既要努力降低商品包装费用,又要降低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近年来,随着商品物质的丰富,商品包装废物、消费活动废弃物和生活物质、废水、废气、噪声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良影响日益加重。正是由于绿色包装所能体现的塑造产品形象、提高商品档次的促销作用,在设计包装时,除同类型、异类型、复用型等级包装、更新包装等包装决策之外,加入了为增加用户环境保护意识而设计。

6.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是生产环保设备的有关产业,它们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进行的贸易称为绿色贸易。

所谓绿色贸易就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服务,技术和设备的进出口贸易,1994年美国的出口额达20亿美元,德国为15亿美元,日本10亿美元,从1989年到1994年,美国环保设备出口增长70%,进口增加45%。

1993年全球对环保服务技术和设备的需求为2950亿美元,到1997年,这方面的需求将增长44%,达到4260亿美元。1991年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环保援助达570亿美元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环保援助达30亿美元。1991年,日本在推行其1989年制订的“防止地球变暖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又推出了“绿色行星计划”。加拿大政府已经开始实施耗资30亿美元的5年环境保护——“绿色计划”。

img67

作者(右一)参加产品开发项目论证会

绿色企业的不断涌现,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过去10年,欧洲27个国家中,有17个国家的排放量已减少,其中瑞典减少了50%,法国减少了41%。同一时期法国工业产量增加了25%,污染物却减少了一半。事实证明,企业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力量,人人都希望世界更清洁,在和环境污染进行战斗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成为“绿色企业”。

7.绿色科技的投资

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环境专家预测,发达国家主要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的环境保护科技投资同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92年以后环保投资呈直线上升。例如,美国环保科技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20世纪60年代为1%~1.5%,到1994年达到2.5%,估计到2000年达到3%。

img68

作者在太西洗煤厂“太西煤绿色产品”证书审查会上

1995年,日本用于全球环境保护产业的投资规模达340亿美元,美国达1740亿美元。亚洲每年所需污染治理资金约2000亿美元。

企业界的投资也出现了绿色倾向,美国人正将他们手中的美元用在“环境意识”之所在,一些“绿色基金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

8.绿色科技产品

进入2000年代,许多公司认为牟利机会是以制造“无害环境”的产品为前提,开发清洁工艺,推出无污染产品(例如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以及废物的回收利用等。各国不断推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9.绿色科技的标志

绿色标志就是在商品上印制特定的图形,以标明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符合环境保护科技要求,不危害人体的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

绿色标志是1977年德国首先提出“蓝色天使”计划,进入上世纪80年代,加拿大也开始实施“环境的选择”计划,日本、法国……也都相继效仿。2000年代已经形成一股世界潮流。

绿色标志产品不仅强调了商品的价值观,也强调了商品的环境价值观。德国对油和煤气加热器授予绿色标志后,两年中60%产品达到排放限值。

我国从1994开始实施“环境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