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环境运动的兴起

当代环境运动的兴起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系列环境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动,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群众运动。它标志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崛起。这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
当代环境运动的兴起_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作用与当代表现

20世纪,随着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些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1930年,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发生了燃煤烟雾致使多人死亡的事件。随后,在1940年到1970年间,又相继发生了美国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日本四日市气喘、骨痛和北九州米糠油等恶性公害事件,这就是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一系列灾难向人们揭示出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后果: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延伸;点源污染向面源(江河湖海)污染扩散;局部污染向区域性污染发展,构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环境问题的高潮。

1.第一次环保高潮的出现

由于公害事件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处在一种不安全、不健康的环境中,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物质上的享受,开始渴望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逐渐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运动”。

在一系列环境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动,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群众运动。1969年4月22日,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当时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森·海斯提出把这一提议变成在全美各地开展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构想,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烈支持。丹尼森提议,以次年4月22日为“地球日”,在全美开展环境保护活动。1970年,首次“地球日”活动中,美国各地有2000万人参加。美国国会当天被迫休会,纽约市最繁华的曼哈顿第五大道不得行驶任何车辆,数十万群众集会、游行,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这是美国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运动。它标志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崛起。这次活动的影响很快扩大到全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后来4月22日成了全球性的“地球日”,即“世界地球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共有113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这是20世纪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它表明生态环境事实上已经从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要素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经济要素。由于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已经短缺,“环境”已经从人类活动的自然前提变成人们争取的目标。同时,由于天然的生态环境对生产排放废弃物的吸纳能力已经饱和,要继续利用它进行生产必须再生产出新的环境容量,需要人类投入资源进行“制造(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劳动“产品”。这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即从生活的角度看它是目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它已经变成生产要素和条件。

2.第二次环境污染的特点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污染问题部分地获得解决,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又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1984年印度的“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是新的环境污染的典型。这两次事件与以前的环境污染不同:

其一,就影响范围而言,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这不但包括了发达国家,也包括众多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不仅认识到全球性环境问题与自己休戚相关,而且认识到本国的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生态恶性循环比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危害更大、更难解决。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体健康,而且还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源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如果说20世纪中期的公害事件是人类认识局限所致,此后的一系列事件则揭示出环境问题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自然的机械式理解,对现代化模式的片面追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人口过多,国际发展的不平衡等等现象都与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污染与反污染、公害与反公害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追求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品成为人们第二次理想生活的重要目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因环境生态问题而显示出新的特征,现时代是一个生态化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