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榜圩,清初成圩,因州府张榜得名。10月29日,正值榜圩圩日,记者前往榜圩采访。下午1点半,满街的手扶拖拉机、三轮车载着人、货,涌出圩外。客车走走停停,约莫10分钟的工夫,才开到街中心的上落点。
车子行进中,但见楼宇相接,摊铺林立。想象中古州府张榜的颓垣残壁已经无处寻觅了。赶圩的壮汉瑶民,从衣着上已分不出彼此,他们或坐或站,乘车而归,全不见了十几年前的青箬裹盐客,绿荷包饭人。
同车的一中年汉子热情地说:“大化、巴马、马山三县的部分乡镇赶榜圩,本县海城、黎明、同老等乡自不待说。近两年来,随着圩镇的不断繁荣,榜圩和巴马对开了客车,巴马发出的车中午11时圩场交易高潮时到站。这个平果北部的商品集散地在山区群众中久负盛名,每圩赶街人数在万人以上。”
榜圩所辐射的地区,人们的商品观念比较强,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壮瑶人民也都热衷于搞交易。
大化江南乡的瑶族人除了名贵的山货外,还在附近的圩场出售一种特殊商品——构树叶。那是一种廉价的猪饲料。如今,除工业品外,粮食、禽畜、芭蕉芋粉、竹席等交易活跃。榜圩是平果最大的牛市,今年到10月止牛马成交额达120万元。
榜圩镇税所所长韦俊伟自豪地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榜圩的街道铺成了沥青、水泥路面,建成了全地区第一个乡镇级贸易商场。”站在井字形的二层贸易大楼旁,市井之声不绝于耳。据了解,商场开业以来,每年的屠宰、营业税等3项税收均在13万元以上,仅次于平果县城马头镇。
“榜圩有多少个体经营户?”榜圩镇工商所的负责同志毫不含糊地答道:“大大小小的个体经营户有800多户,他们富着呢,有450户建了楼房。”记者还了解到:榜圩月营业额在7000元左右的个体户有六七个,至于供销社,营业额就高得多了。
原载《右江日报》1992年11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