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志中的上海旅游资源

方志中的上海旅游资源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地处富庶的江南地区。1.自然景观上海地区的自然景观,首推淀山湖风景区。现为风景区的地方,河港交错,是九条小浜交汇之处,又称九龙村。据史志记载,在上海尚未建县,还不是贸易港口时,青龙镇就已成为中国东南地区贸易发达的重要港口了。
方志中的上海旅游资源_中国地方志精读

五、方志中的上海旅游资源

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可以上海为例。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地处富庶的江南地区。明万历《上海县志》概括上海的地形说:“南瞰黄浦,北枕吴淞,大海东环,九峰西拱,广原沃壤,尽境皆然。”在上海境内,吴淞、黄浦两江支流纵横交错,使上海地区成为著名江南水乡。这里气候温和,土沃物丰,自古以来条件得天独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因此留下了许多很有价值和尚待进一步资源化利用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在地方志中留下了记载。它们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

上海地区的自然景观,首推淀山湖风景区。它距离青浦县城20公里,从上海出发,今有水泥路面公路直达,交通十分方便。

淀山湖原名薛淀湖,在青浦县与江苏省昆山市之间,面积60多平方公里,南部四分之三在青浦县境内,为上海市最大的湖泊。相传秦始皇时,曾遣囚徒十万在这里挖掘地表,以杀王气,遂成湖泊。也有说淀山湖原是一座城,因地壳变动,下陷成湖。志书还说,晴朗天气船过淀山湖,能清晰看到湖底的石砌街道。在淀山湖东南2公里处,有一高48米、周长630米的山,名淀山。清光绪《青浦县志》载:“淀山因湖得名,陈继儒诗云:‘谁知石一拳,遥做九峰祖。’盖本郡诸山,皆自天目来,此山为始。山离湖日远,陟其巅,可望湖云。”宋时山还在湖中,山上有普光王寺、三姑祠、鳌峰塔、明极亭、一色轩、彻见阁、回经石、龙渊桥、通娄泉、白莲池十景。

淀山湖呈葫芦形,为泄湖遗迹,西纳太湖水,东南经拦路港、泖河而达黄浦江;东北经淀浦浜,属青浦县商榻乡。湖多小湾,湖滨风景秀丽,湖中水位稳定,温差很小。1979年,在淀山湖西岸杨舍村着手兴建了淀山湖风景区。杨舍村原属金泽乡,西濒元荡,东滨淀山湖,北与商榻乡湖薛村相连,南与金泽乡金姚村毗邻。杨舍村来历,据传是宋南渡时,有杨庆二者避难隐居于此,后子孙繁衍,筑室耕读,遂成村落,以杨姓聚居而定名。据志书记载,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到崇祯七年(1634年),杨舍村姓杨的有8人考中进士,其中万历年间的杨汝成官至礼部右侍郎,因而杨姓成为邑中望族。现为风景区的地方,河港交错,是九条小浜交汇之处,又称九龙村。清代末年杨舍曾为市集,称杨扇市。

淀山湖风景区现已建成开放,其中一部分取名“大观园”,按照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描述,建造了怡红院、潇湘馆等,配以女娲遗石、梅坞春浓、金雪飘香、群芳争艳、碧波楼等十多个风景点,布缀古朴典雅,湖光水色,分外诱人,驾舟湖上,别有风味。近年,风景区附近有上海水上运动场,这是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占陆地面积120亩,水上面积750亩,宽150米,水深3米;四周大堤宽15米,长5 000米;有遥控和精确的计时装置,终点指挥塔为七层圆形,三面有弧形玻璃窗,视野开阔,又可通过电脑屏幕掌握比赛全过程。主航道外湖面宽广,水质清冽,是帆船、帆板、划水运动较理想的训练比赛场所。主航道南端临湖有水上船坞,可停泊各种帆船200艘,坞内有400平方米的船库,规模和设施均符合国际比赛的要求。

在淀山湖南岸拦路港口,有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造的关帝庙。庙的规模原来较大,后因兵灾破坏,仅存东西两殿,殿后有棵围长6米的银杏树,历来为船只往来的天然航标,每当风雨天气,船民望见大树,即知行将抵岸。庙中原祀关羽,“文化大革命”中神像被毁,近年已在原址修复建造了上海玉佛寺下院——报国寺,成为风景区的一个新的旅游点。淀山湖盛产鱼虾,游览湖光水色后,在鱼味饭店品尝古人张翰因之辞官的鲈脍和莼羹,吟咏古诗名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令人感慨万千,余韵无穷。

环绕着淀山湖,附近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也相继被开发利用。如唐代建造的泖塔所在的无名岛,现已开辟为太阳岛旅游度假区,每天都有众多游客前往游览。

2.人文景观

上海地区的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其中尚待开发利用的青龙镇尤为引人注目。

青龙镇又称龙江,位于吴淞江南岸支流龙江畔。据史志记载,在上海尚未建县,还不是贸易港口时,青龙镇就已成为中国东南地区贸易发达的重要港口了。人们流传有“先有青龙港,后有上海浦”的谚语。相传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曾在此建造青龙战舰,江和镇因而得名。

青龙的建镇,是在唐天宝五年(746年)。那时上海地区海岸线尚处于入海口的沪渎,就在青龙江与吴淞江连接处。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东海,向西可溯吴淞江而上,经达当时的郡城苏州。它占了“控江连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内航海运均极方便。加上当时东南沿海商业经济逐渐繁荣,青龙就发展成为名震东南的海港。晚唐和五代时,北方战事频繁,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青龙镇经济又有所发展。到了宋代,青龙的贸易地位愈显重要。南洋、日本、暹罗等地商人都来此交易。淳化三年(992年),于此置镇防御。景祐年间,设监镇治理镇务,设水陆巡检司负责缉私巡逻。大书画家米芾,曾于元丰时任青龙镇监。政和四年(1114年),在青龙镇设立了市舶务,管理中外船只来港的贸易及税收事宜,镇名改名为通惠。绍兴二年(1132年),恢复青龙镇名,设市舶提举司,有镇将和副将缉私守御,市镇建置较为完备。宋杨潜在绍熙《云间志》中对青龙镇有这样的描述:“青龙镇瞰松江上,据沪渎之口,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舶,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其时青龙镇规模甚大,有坊36座、桥22座、亭3座、塔7座、寺院13所,人称“小杭州”。

后来因为海岸向东延伸,青龙江堙塞,市舶区迁徙至太仓刘家港和上海浦;又因不断兵燹,镇渐衰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此建成青浦县治。清光绪《青浦县志》记载了青龙镇的盛衰:“青龙镇在四十五保二区四图,一称龙江。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唐时,挖江连海,置镇防御。宋政和间改曰通惠,后复旧名,设监镇理财。镇有学,有仓,水陆巡司,茶场酒务,为海舶辐辏之地,人号‘小杭州’。自宋及明,兵燹频仍,胜概十不存一,已而市舶之区徙于太仓,遂鞠为茂草,潮淤水涸,民业渐衰。嘉靖初,尝建县于此,不久寻废,今仅存旧青浦市集而已。”

青龙镇名胜古迹较多,13所寺院中,以镇南的青龙寺最为著名。青龙寺本名隆福寺,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也有民间传说,孙权母吴国太,以连年战争,发愿修寺造塔祈福,并超度阵亡将士,遂修建了隆福寺。宋康定二年(1041年)至庆历八年(1048年)和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曾先后重修。明清两代亦屡兴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至此,改寺名为“吉云禅寺”。当时建筑雄伟,大殿塑的三世如来与十八尊罗汉,形态生动,栩栩如生。还珍藏有御赐的水晶观音一座。观音于清光绪时被窃,如来与罗汉塑像均于民国时被毁坏,现仅存清代修建的两个大殿。

青龙寺有唐代古塔,建于唐长庆年间,原名隆福教寺塔,清康熙时改为吉云禅寺塔,也叫青龙雁塔,俗称青龙塔。宋、元、明、清各代均相继修缮。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现腰檐无存,楼梯尽毁,塔身已倾斜十四度。民间有传说,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驻兵青龙。《宋史》卷三百六十四《韩世忠列传》有记载:“兀术自广德破临安,帝如浙东,世忠以前军驻青龙镇,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黄天荡之役胜利后,韩世忠曾修塔庆祝,在修理时,缺一塔心木,就令将士把军中大旗杆充当。当年登上塔顶,远眺雁荡,近瞰龙江,雁荡茫茫,龙江泱泱。这是七塔中仅存的一座,也是上海地区著名古塔之一。

青龙镇北的酒瓶山是南宋遗迹。清乾隆《青浦县志》载:“酒瓶山,在青龙镇酒务场旁,相传宋韩世忠以酒劳军,瓶积成山。今遗迹尚存。”酒瓶山的酒瓶系陶土制成,容量二市斤,制作粗糙,是当年极普通的盛酒器,人们为了纪念韩世忠,就称这种瓶为“韩瓶”。酒瓶山旁尚有酒坊桥一座,疑酒坊堆放酒瓶而成。实际上它是四亩许的小土墩,20世纪初地面上还满是酒瓶碎片,后辟为果园。“文化大革命”中,土墩夷为平地。但旧青浦镇上还有很多人家收藏有当年从山上挖来的韩瓶。

现在谈到江南水乡古镇的石桥,人们往往会想到地处江苏境内的周庄。实际上,就在上海境内的金泽镇,也有不少造型独特、年代久远的古桥。

距青浦县城22公里的金泽镇,是宋代以来江南水乡名镇。这里河港交错,古桥众多,历来有“桥桥有庙,庙庙有桥”之说。据《金泽小志》:“金泽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桥各有庙。”现在全镇面积仅0.4平方公里,尚存古桥21座,宋、元、明、清桥梁都有,桥梁密度举世罕见。在21座古桥中,以迎祥、万安、普济、天王阁、如意等桥最为著名。

迎祥桥建于元至元年间,明天顺间、清乾隆间两次重修,为六柱五孔梁式石桥。全长34.25米,宽2.14米,其特点为砖、木、石组合结构。以长青石块拼成桥柱,上架条石为横梁,横梁上密排楠木作纵梁,纵梁上铺砌青砖作桥面,桥面两边外侧,复贴水磨箩底砖,不仅遮护了木梁,而且增加了桥的外观美。桥身极薄,结构精巧,造型优美,远眺如长虹横跨于江上。据《金泽镇志》记载,元代桥旁建有万寿庵,明万历十九年(1581年),徐重炎出资重修,香火极盛时,人称之为“小天竺”。现庙毁桥存,桥南为平畴沃野,翳林水泽,金泽八景之一的“观桥夜月”,即指此处胜景。

万安桥又叫万安亭桥,在金泽镇北市,为南宋景定年间修建的紫色花岗石桥,坡度平缓,跨拱大,为宋代石桥的典型结构。元至正二年(1342年),于桥上建廊亭,遂名亭桥。明嘉靖、清乾隆间曾两次重修。桥为圆弧形单孔石桥,长29米,宽2.6米,横跨径9.8米,是现存古桥中不多见的。《金泽镇志》有下面一段记载:“万安亭桥,跨北市,亭建如穿廊,安息间飞出。其出尽处,又有佛庐相向,高与亭埒。亭中四望,水天一碧,淀山峙其东,真奇观也。谚云金泽四十二虹桥,万安为首。”王桓有《亭桥诗》:“湖西风光好,亭榭映垂虹。潇洒秋烟外,玲珑夕阳中。渊灵营别室,僧呗出禅宫。夜泊闻歌咏,凭栏有醉翁。”桥东堍原建有佛阁亭桥,俗称为旱桥。

普济桥在金泽镇南市,通名圣堂桥,因与万安桥所用石料相同,均系紫石,故又称紫石桥。其式样也与万安相仿,而一南一北,遂有姐妹桥之称。桥也为单孔圆弓形,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清雍正年间重修。桥长26.7米,宽2.75米,跨拱径10.5米,坡度也极平缓。桥顶圈镌有“咸淳三年”的题证。桥石基本上均为紫石,每当雨后,光亮晶莹,色彩夺目,如宝石铺成一般。桥本位于颐浩古寺之前,颐浩寺原为南宋宰相吕颐浩故宅,后改建为寺,规模宏大,有“称名刹国”之誉。几经兵燹,寺已毁,桥则保存完好。它和迎祥桥、普济桥同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阁桥建于元代,清初重建,是金泽仅存的一座三孔石拱桥,中孔大,边孔小,利于大小船只分孔运行。桥墩狭薄,坡度平缓,便于行人上下。这是一座连续拱桥,一个孔受载,其余两孔分担压力,搭配适宜,造型别致,用料经济,庄重玲珑。

如意桥建于元至元年间,用打磨得十分整齐的花岗石砌筑而成。桥间壁上刻有“后果前因如意桥,发心遂意;顾名思义祖师庙,主善为师”的对联。它是金泽现存石桥中最坚挺、爽朗、整洁、美观的石拱桥。桥拱半圆,倒影碧水,虚实相接,融成一体。

金泽古桥中的亭桥有三座,除万安桥外,还有佛阁桥、里仁亭桥。里仁亭桥是元代至正年间建造的。其他古桥如放生桥、建寿桥、百步桥等,在造桥技术和工艺美术上也各有特点。

发展旅游业,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旅游资源,这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研究课题,而在这方面,作为历史文献的地方志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在上海以外的地区,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浙江省建德县规划发展旅游业时,首先反复查阅地方志,发现了有关灵栖洞的记载。清光绪《严州府志》载:“灵栖洞,在县西四十里,洞极深邃,常有鱼跃出。唐有县令穆君常来游,山中洞穴不一,有风洞,夏凉冬温,又有气洞,将雨则云气霭然。”这里明确记载有三洞,但实地考察时,仅找到清风洞和云气洞,灵栖洞尚未发现。于是又认真查阅了民国《寿昌县志》,从中找到了新的线索,并按这部地方志中提示的地点探寻,终于找到了溶洞和地下河。从洞内几十处题刻得知,这就是湮没六百多年的灵栖洞,现已被开发利用,改名为娄泉洞,接待四方游客。

凡此均说明,在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化利用时,应充分重视地方志的有关记载,以求事半功倍之效。如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利用地方志等历史文献,为建立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提供大量开发建设基础性资料;为“上海之根”大型文化旅游活动、纪念松江建县1250周年,提供大量历史资料;为开发松江古城,建设华亭老街、开发仓城风貌区等,整理了大量历史资料;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料,大力宣传松江顾绣、松江棉纺织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注释】

(1)金淮纂:《濮川所闻记》卷四,李培:“翔云观碑记”,《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等1992年影印本。

(2)巴兆祥:《方志学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8~51页。

(3)孙建平:《存史资治 彰往昭来》,(上海)《解放日报》2007年7月27日,第8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