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体制改革讨论

关于体制改革讨论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建立创新型陕西,依靠科技进步驱动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体制改革,使其成为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一项内容,为全国提供具有示范作用的样本。由表5—7可知,在上一轮国家体制改革中,已将一些中央部委所属研究所改制转企,目前陕西省属企业主办的期刊53种,编辑部属于企业的一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内部经营单位,一切活动要为公司增加利润而服务。

2009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依据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期刊改革要在近3年内完成,并确定2010年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决胜年。刚过去的2011年又是党中央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的一年,是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一年——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陕西省科技期刊界的改革状况看,观望的期刊编辑部多,关心改革的编辑从业人员多,但真正进行改制转企的编辑部基本没有。尽管如此,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创新发展从未停止。

2.1 科技期刊改革的动力

事物发展与变化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技期刊的转企改制同样需要有推动的动力。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胡锦涛在庆祝中共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2011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批示中特别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可见,进行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趋势。

陕西省2009年发表SCI论文总数为4955篇,比2008年增加1259篇,约占大陆SCI论文总数的4.14%,位居全国第8位;2009年陕西省国内论文总数为2.64万篇,比2008年增加1295篇,约占全国论文总数的5.06%,位居全国第6位。而上述6类期刊的发展指标及揭示的生存状态特征表明:陕西省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的典型缩影,即陕西省是科技期刊大省,期刊种类齐全,整体发展水平如同陕西省的科教实力一样,位居全国前列,各种类期刊都在进步和发展,通过传播功能在相关学科一定的学术范围内起到交流成果的作用;从发表论文的资助基金或项目看,亦对促进国家或地方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与功能已不能显示出其应有的办刊目的,集中表现在各期刊主办单位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缺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在动力和有效机制方面,也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陕西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建立创新型陕西,依靠科技进步驱动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体制改革,使其成为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一项内容,为全国提供具有示范作用的样本。

(2)市场需求的推动。

目前,中国科学院、一些重点高校已对发表论文从数量转向质量要求,其博士毕业、晋升高级职称评价考核指标也对发表学术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要求有所提高。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水土保持学报》的统计分析知,其主要发表的是在读硕士、博士研究课题成果中不是最具创新性内容的一部分,成果中最好的内容作者基于学位或职称的考虑发到了国外SCI期刊。

表5—19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其学报发表论文数比较

注:SCI论文数统计含凡有大学署名的SCI(2011年时间至12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影响因子最高的论文是发表在《science》《nature》上的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影响因子最高的论文是在《cell》上发表的文章。

从表5—19可看出,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在SCI期刊发表的论文是学报自然版的7倍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也近2倍,趋势是越来越明显,说明大学学报自然版基本上失去了其“窗口”的基本功能。

陕西省境内登记出版的国家事业性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96种(未改制转企的研究所、高校主办的期刊),占总数的63.57%(表5—7),基本上是靠收取发表费维持出版业务,一些企业主办的期刊也是如此。而随科研成果或人才评价体系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硕士毕业生论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不再以此作唯一的刚性要求,这类期刊无市场需求或需求量小,因而面临失去存在的市场条件。

另外,从第二届(2011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收录的生物学期刊看,有些期刊近些年的论文水平基本上是在校硕士生的试验报告,还不如前些年发表的一些专家、导师的论文,但其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却为何大为提高,究其原因就是低水平论文的大量刊发,大量相互引用所致。这一现象有其普遍性,经不起真正规范的学术评价和科技发展的市场检验。而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院主办,2008年创刊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在主编栾升教授和陈晓亚院士领导下,开创了全新办刊模式,据ISI201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其影响因子为4.296,在国际植物科学领域的187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首次进入前8%,在亚洲所有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

(3)部分从业编辑者的心态。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普遍关注期刊的改制转企改革,存在复杂的心态。一方面,编辑出版的期刊因未起到主办单位期待的作用,期刊与办刊人越来越被“边缘化”,期望一种变革使期刊得到突破性发展,受到重视,有事业成就感;另一方面,这次改革关系到切身经济利益,怕失去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编制和单位出版费用补贴,特别是怕失去通过收取版面费等补全个人收入中的绩效等部分,认为不改革最好。由上述高校学报、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周期统计知,它们基本上为6个月至12个月,表明期刊不缺稿件。尤其是助长一些将编辑出版期刊作为职业而不是作为事业的从业者,本着顾好自己当下的利益为根本的心态对待此次改革。

2.2 科技期刊改革的关键

一些论文也曾论及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问题,但实践中一直推行得不够理想,其原因就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是文化产业,但其主办单位基本上是科技和教育系统的国家事业单位,不属于此次文化体制改革范围。因此,认为科技期刊改制转企的关键在于主办单位,由主办单位的属性而决定。由表5—7可知,在上一轮国家体制改革中,已将一些中央部委所属研究所改制转企,目前陕西省属企业主办的期刊53种,编辑部属于企业的一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内部经营单位,一切活动要为公司增加利润而服务。如《中国油脂》2009—2010年,在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围绕主办单位的经营市场,扩大发行市场和聚集市场信息,年广告收入近3年也由200多万元增长到400多万元,成为其主办单位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创造年效益的一个重要经营单元。这类期刊已基本具有市场活动的基本特征,已经改到位,作为其上级主管单位的中粮集团设置三级经营机构的核算单位,编辑部未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企业。其中个别期刊,如《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随主办单位转制而注册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但仍属原主办单位集团公司的一个小子公司。

当前,依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意见》,及隅人的解读:“谁主管谁负责,明确改革责任,落实改革任务。”“出版单位回归企业性质对于今天的出版单位发展来说至少有3个方面的意义:强调责任、突出效率、追求持续”是改革的重点。在陕西省境内登记出版的国家事业性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96种,占到总数的63.57%,而这些期刊如何改革不由新闻出版部门决定,而受国家或省市科教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决定。一所大学或大型研究所,不会简单地将单位主办的期刊及编辑部人员交向社会,改成企业。陕西省目前无一种期刊因主办单位不愿承担办刊费用,而将期刊主办权出卖或停刊、退出。反而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经不懈努力,依靠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研究水平团队,申请到刊号并正式出版发行《地球环境学报》,旨在短期内努力打造成国际地区环境学科的知名期刊。

因此,同意许昌淦提出的“在当前条件下,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领导层的决心与行动;如果从现有的事业机构中剥离出来,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根本无法启动”。

3 建议

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围绕主题主线,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域、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为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整体效能。

这表明,科技体制改革将会逐渐地展开实施,国家或省市科教事业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将迎来真正的改革,因其在单位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可能是首当其冲。为此,要做好积极应对工作,利用转企改制的机遇,做好期刊发展(如图5—10所示)。

图5—10 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数字化、市场需求(科研评价)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3.1 积极响应,努力探索

高校学报或大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是高校、研究机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科研、传承文化的重任,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特别强、受众群体小的前沿学科等期刊编辑部,主办单位可在出版活动过程中实施企业化管理和目标激励考核。

如果将期刊编辑部从现有的事业机构中剥离出来,牵涉人员的工资、福利及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得到相应领导机关调拨经费与许诺优惠条件,不宜急于实施。实践证明,若急于实施,也不能持久,将会形成一些影响期刊发展的不利因素。如《计算机技术与发展》(《陕西电子》)编辑部在经历数年的改制转企试点后,由于编辑部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受到影响,又由原主办单位管理。

但是,也不能畏惧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科技期刊的做大做强。近年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积极推进期刊学术管理和经营管理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新型的出版管理体制,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创新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国家将文化安全列为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国家,科技期刊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如陕西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为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管理的国有企业,陕西省第一家从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业务的专业公司,主要业务有: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复垦、地籍测绘、规划设计以及土地工程相关科学研究。2010年8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此,该公司出版印制精美的内部期刊《陕西土地工程》,双月刊,栏目有“工作动态”“领导讲话专题报道”“学术精粹”“工作研究”“交流借鉴”等,集企业文化与学术交流于一刊,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统筹规划,分类实施

从上述对《西北农业学报》的发展指标分析知,其主要是发表地方性农业项目的论文,期刊处于学术质量提高期,发挥了传播、交流、促进区域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研究成果交流与转化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这类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政策是杂志社业务指导,二级学院具体管理,不予办刊经费,编辑部人员的绩效工资等需要依靠出版活动自筹一半。而《中国有线电视》是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一份主要面向基层广播、电视系统技术人员的技术性期刊,属学校资产公司管理处管理的自收自支单位,基本依靠经营行业广告、期刊销售、承办会议、销售资料、收取版面费等运转出版活动。服务“三农”的《西北园艺》属典型公益性的农业科普期刊。建议陕西省或主办单位在实施改革进程中,在制定期刊管理改革政策的同时,参照执行2010年5月召开的省科技大会出台的《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区域的决定》的优惠配套政策,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陕西省期刊发展的合力,使不同期刊都可以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优惠的政策和体制优势。特别是依据学科发展和期刊发展现状,主办单位探索将目前松散管理的杂志社模式与大学出版社改革组建成有产业链条的专业期刊集群出版联盟,以改变大学或研究所期刊资源配置方式,粗放经营、低水平重发稿件,同质同构等结构性矛盾,实行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的发展转型,也利于构建大学或区域的科技期刊数字平台。《中国激光》杂志社集群化发展与体制改革的经验可借鉴。

关于各类科技期刊发展和管理中的定位与发展改革措施等问题,笔者曾在一些文章中叙及,可参见文献。

实现数字化,加快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先进程度代表生产力的水平。数字化技术是当今先进生产力工具的代表。早在1998年,斯普林格出版公司就已经采用优先数字出版形式改变传统出版模式。目前,学术期刊在线出版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科技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期刊在进行印刷出版的同时,大部分在Internet上创办网络版。新一代读者更易于接受科技期刊网络版。因此,网络出版给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国数字出版实践表明,作为传统出版和高新技术相互结合的新兴出版业,通过数字出版这条富于资源和市场魅力的纽带,把内容、技术、营销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在改变着传统出版的各个环节,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产业潜力不容忽视。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国际学术期刊出版趋势。

数字化出版包括电子出版与网络传播或在线出版的网络出版2个层面。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大多通过具有集约化出版特点的权威信息机构——万方数字化期刊、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代理上网出版。

目前,一个期刊编辑部可首先实施将论文先于学术期刊印刷版在网络上出版的优先数字出版。中科院系统或高校系统可尝试专业期刊集群化,形成优势学科期刊群,建立专业性的在线数字出版。而像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杂志社可与出版社或一些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申请教育部或陕西省相关数字化出版共享平台建设的科技项目,以项目为推进科技出版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统筹抓手。

定制化数字出版对每期发行量仅有200册左右的大学学报和专业性学术期刊来讲是最为有利的发展技术模式。在按需印刷技术上,美国按需图书公司发明了一种图书快印机,能在6min内全自动完成一本300页的平装书封面、正文印刷及裁切装订的全过程。建议科技期刊逐渐向定制化数字出版发展。出版业的定制化数字出版是建立在传统出版业基础上的,利用传统出版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出版资源等优势,加上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等,整合多方优势,实现个性化出版、按需出版、即时出版、远程出版和一种信息多种载体传播的复合出版目标。

从图5—10可知,科技期刊发展水平是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由编辑部体制和出版数字化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

柳斌杰曾讲,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跨越,新闻出版业就必须加快推动传统出版转变发展方式,而转变的重点就是数字化。随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发展模式不清晰、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数字版权保护还不到位等方面问题的逐渐解决,将使科技期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隅人.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时代背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1—5.

[2]隅人.科技期刊的转企改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67—175.

[3]许昌淦.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见解[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48—349.

[4]张治国.论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难点与出路设计[J].出版发行研究,2011.

[5]王素勤.出版体制改革大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定位与“四化”运行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33—35.

[6]张品纯,梁勇,张伟,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创新探索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56— 659.

[7]李琳.我国科技社团期刊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53—355.

[8]新华社.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1-12-29(01版).

[9]李明德,张行勇.陕西省科技期刊改革思考[J].今传媒,2009(12):62—67.

[10]黄辛.分子植物跨入植物科学期刊前沿[N].科学时报,2011-07-13(A1).

[11]张行勇,李明德.论科技期刊编辑部管理体制创新[J].编辑学报,2002,14(3):198—200.

[12]张行勇.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J].科学新闻,2006(18):17—18.

[13]马春晓.高校学报传播途径的演变与探索——兼论高校学报改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30—32.

[14]石应江,李哲.科技期刊社转企改制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0(6):760—764.

[15]路甬祥.“办好中国科技大刊”系列报道七:承载引领中国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改革与发展[N].科学时报,2011-06-02(A1版).

[16]冯民,王士忠,张士莹.推进高校学报首推应为联合办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82—685.

[17]段家喜,郑继承,童菲,等.《中国激光》杂志社集群化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76—179.

[18]王士忠,张士莹,冯民.河北省高校期刊影响力与转企改制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590—591.

[19]李明德,张薇,张行勇.科技期刊运行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6):941—945.

[20]李明德,张行勇.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75— 682.

[21]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0—92.

[22]价值中国.数字出版离我们有多近?[OL].http://industry.epuber.com/2011/0926/4151.shtml.

[23]代玉梅.媒介融合视阈下出版业的变革与发展[J].新华文摘,2011(24)134—136.

[24]柳斌杰.加快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J].中国出版,201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