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学术讨论会

关于学术讨论会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常的学术讨论会,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这些年来,我们国内学术讨论会非常多。据我所知,我们的研究机关,属于这种性质和范围的小型学术讨论会,不是经常都有。因此,重要的是在于讨论,也就是中国所谓切磋的意思。远东历史系自己举办学术讨论会,也和同一个院的中国研究中心合办学术讨论会。学术讨论会一般每周举行一次,固定在星期二的上午。遇有临时来的访问人员,则举行特别的讨论会。

我上面说,研究人员日常都钻在自己的洞里,各不相关。那么,学术上的沟通和交流靠什么?并非只是有待成果出来,大家纸上见。日常的学术讨论会,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学术讨论会,这里称为Seminar。讨论会之多,实在有些惊人。这些年来,我们国内学术讨论会非常多。各门学术之间,各门学术之内,以至于各个专题,全国性与地方性,大大小小,一年之内,不知道要举行多少。但是,我这里所说的学术讨论会,不属于这种范围,仅指一个学校的一个系的范围之内的小型学术讨论会。这种小型学术讨论会,内容繁多,小巧玲珑,更重要的是,经常举行,每周不断。据我所知,我们的研究机关,属于这种性质和范围的小型学术讨论会,不是经常都有。恰恰这种形式的讨论会最有利于研究工作。

这种小型学术讨论会的好处很多。主旨自在沟通交流,但是,如果仅仅是相互了解在做什么研究,主要内容是什么,那并不对于彼此的研究有更多裨益。因此,重要的是在于讨论,也就是中国所谓切磋的意思。十载寒窗,埋头不问学术情报的时代,早已过去。各门学术,一方面是分工愈来愈细,一方面又是各门学科紧密相关,跨学科的学术也更显需要,相互切磋就更为必须。埋头搞了多年,而别人早有深入钻研,如果不早早提出讨论,岂非白费精力。成熟了的思想,将因讨论而有所前进,甚至抑或是改变。不成熟的想法,那就更有讨论的必要。

远东历史系的不少研究项目和成果,卓有成效,为各国学人所注意。王赓武教授领导这个系,他既是一位著名学者,又擅长行政管理,受到他的同事们的赞赏。我访澳期间,逢他休假出国,直到我回国将近一年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在上海见面。倾谈之际,更感远东历史系学术成就之得来,有其必然。王赓武教授将于一九八六年八月往就香港大学校长之任,远东历史系朋友来信,告及无限惜别之情,而于香港大学,则庆得人。

这个系的研究人员不足十人,另有一些研究生。所研究的国家,包括了中国、日本、朝鲜、蒙古以及其他中亚民族,主要自是中国。就研究人员对中国史的研究范围看,则有史前史、先秦史、元史、近现代史、科技史、十九世纪中外关系史、东南亚华侨史等等。而研究生所写论文范围,则远自商周,下迄民国,内容包罗众多。学术讨论会起了沟通交流,以至相互切磋的重要作用。

远东历史系自己举办学术讨论会,也和同一个院的中国研究中心合办学术讨论会。学术讨论会一般每周举行一次,固定在星期二的上午。总是预先将两三个月内要举行的讨论会安排好,通知大家。遇有临时来的访问人员,则举行特别的讨论会。

我参加了多次的学术讨论会,感到它有其特点:那就是短小精悍,有来有往,做到了交流切磋。主讲人报告,一般不超过三刻钟,然后是大家提问题,发表意见。全部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钟头。此所谓短小精悍。至于交流切磋,则是效果显然。是讨论会,不是报告会,不是大家只听一人讲,做到了大家发表意见。大家发表的意见,亦非虚应故事,而是提出实质性看法,同意反对,以及为什么同意或反对,都很鲜明。主讲人也绝不客气,直率地予以反驳,或表示接受,或加以解释。提问题不绕圈子,谈意见不含糊其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交流而后能切磋。至于什么火气上升、出言见刺之事,我未尝见。这种会风与学风,是值得提倡的。

就我所参加的讨论会看,有的是讲解中国书法艺术,有的根据中国碑刻谈清代江南经济发展,有的以自己在中国所拍幻灯片讲述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有的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经济发展,如此等等。参加的人,都表示了兴趣,提出疑问和看法,哪怕看法并不成熟,而仍勇于提出;主讲者也不因对方或者对此无研究而有所轻视,一得之愚常能启智者之思。一个澳洲籍研究生是研究罗隆基的,我对他说,你恐怕是全世界唯一研究这个题目的。他说不,美国还有一个。他的报告,对罗隆基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所受拉斯基影响,作了分析。与会人对当时另一些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情况作了补充,这对于他的研究有用。类似罗隆基研究这样的专题,我看近乎窄了,这里的研究趋势如此,而又不太管研究对象(无论人物或事件)的影响大小,这是和我们不同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非本文所能尽述。我所要说的,只是这种经常性的小型学术讨论会之可取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