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贫穷的理论

关于贫穷的理论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社会引发的需要,其原因力度很强,影响广泛而且程度很深,值得宏观和微观社会工作予以关注。政治原因可能在于政治变化,如不同总统的福利政策导致贫穷的增减;也可能在于不公平及不恰当的社会政策,如缺少最低工资政策。在诸多原因中,负面经济因素对贫穷的推动作用最大。满足需要和舒缓贫穷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其办法显然与如何界定需要不足或贫穷以及如何看待其原因有关。
关于贫穷的理论_社会工作概论

3.关于贫穷的理论

贫穷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议题。贫穷文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结构论、人环两因论等是常见的描析贫穷的理论。

(1)贫穷文化论

代表人物刘易斯(Lewis)。该理论认为,穷人并非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而成为异类;低下阶层人士往往被视为由于自身行为而沦为穷人的一部分。刘易斯根据约70项社会经济心理特征表述贫穷文化,认为贫穷并非单独由环境造成,也有其内在价值、表象和人际关系。这些特性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依然不变。由于其价值观,穷人抗拒求变而只采用符合其文化的行为。罗赛(Rossi)和布卢(Blum)进一步认为,穷人有如下特征:在劳动参与方面,他们长期失业,公共援助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家庭和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婚姻不稳定率高,以女性领导为主,非法婚姻居多;在社区特征方面,他们的居住区域志愿组织极差,低层次参与;在社会联系方面,他们对社会及社会事件无兴趣,知之甚少,受到社会排斥;在价值导向方面,他们需要帮助,自我效能感弱,独行,要求服从;在宗教倾向上,他们带有强烈的、虚幻的追求,低需求和对自我的低期望。因此,贫穷文化论认为,应该在这部分人内部对某些群体施加影响。

(2)社会达尔文主义

代表人物是凯慈(Katz)。该理论运用进化论的“适者生存”(survival the fittest)原理解释贫穷现象,强调贫穷源于个人而非社会,认为贫穷与个人自身有关且多源于懒惰,贫穷人士也往往被称为依赖者。治疗贫穷就应该激励贫穷人士,使他们对自己负责。

(3)社会结构论

该理论认为,影响整个社会或由于社会的短缺和困难而出现的需要可称为社会引发的需要(societally caused needs),这种需要有时可视为一种剥夺,并在物质资源、精神或情感、认知、人际、机会、人权、生理等方面得以体现(Macorov,1995:22)。如,经济转型中的行业调整使许多人失去工作,城市农村的二元体制使农村民众缺乏平等的机会。社会引发的需要与前述的普遍需要和特殊需要不同。(A)普遍需要或特殊需要都是从个体发展出发予以说明,社会需要则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正常需要的负影响,就“人在环境”视角而言,该名词关注人所处的环境或场景,强调外在原因。(B)社会引发需要显示,即使个体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因素也会让这些个体同时面临困境或被剥夺,因此其涉及对象众多。如,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行业调整就使不少企业从厂长、劳动模范到普通工人集体下岗。(C)导致诸多个体面临相同或相近的个人需要。由于是同样因素导致了不同个体被剥夺,被剥夺者由这些原因直接导致的最初困境或危机必然相同,因而社会引发的需要也表现为许多个人具有的需要。(D)危害人类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社会资源的短缺和困难而引发的需要或剥夺会使个人的普遍需要和特殊需要受到影响,干扰个人正常发展。可见,社会引发的需要,其原因力度很强,影响广泛而且程度很深,值得宏观和微观社会工作予以关注。

(4)人环两因论

“人在环境”(person-in-environment)是社会工作的专门术语。该术语认为,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是两者追求的目标;人的困境可能在于个人,也可能在于环境;因此,贫穷可以从个人和环境两个视角予以剖析。(A)贫穷的个人原因在于(Macorov,1995:23):一是“不能”(the incapable),由于某些特征使得人们陷入困境,从而不能自我供养或至少不能完全自我供养,如年老和技能不足;二是“不为”(the unmotivated),无参与冲动,指有能力但不参与社会生活,如懒惰而缺乏行动;三是无准备(the unprepared),指有能力参与但未预料到,如意外事件和失业;四是不守规矩(the unconform-ing),指有能力、有准备、也没有受到灾难但破坏社会规矩,如犯罪。(B)贫穷的环境原因众多。经济原因有:非正式资源和正式资源的短缺,经济转型打破原有市场和社会结构等。这些都能导致失业、就业不足、低收入、无家可归等问题。社会原因在于社会变迁,涉及人口(如老龄化)、家庭(如独生子女)、技术(如基因技术),也可能在于偏见、歧视和剥夺、机会缺乏、遗传性贫穷等。政治原因可能在于政治变化,如不同总统的福利政策导致贫穷的增减;也可能在于不公平及不恰当的社会政策,如缺少最低工资政策。自然或人为灾难也是贫穷的原因,前者如地震和环境污染,后者如市民骚动和失去重要人物。在诸多原因中,负面经济因素对贫穷的推动作用最大。

如何剖析贫穷,反映了解释者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福利的责任、资源和服务三要素的看法,这就决定了他们对舒缓和消除贫困即“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

在上述理论中,贫穷文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分别从个人的内在价值、表象、人际关系以及懒惰与否等视角剖析贫穷或需求不足的缘由,这在社会环境相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个人的差异,但是在诸多个人同时沦入贫穷时缺乏说服力。社会结构论则认为社会的短缺和困难引发了需要,而这种需要表现为社会人士普遍的需要不足或贫穷。但是,这种理论对于同处恶劣环境中的不同人士之间差异缺乏说服力。人环两因论似乎合上述两者之长,认为或是个人原因或是环境原因导致了贫穷。本书认为,鉴于社会工作认为人环失衡是两者不当互动的结果,贫穷就是个人原因与环境原因整合的产物,它可能单独源于个人,可能单独源于社会结构,也可能是某个社会场景中个人根据自身状况积极或消极应变的产物。科学合理地剖析贫穷成因显然是舒缓和消除贫穷的前提。

满足需要和舒缓贫穷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其办法显然与如何界定需要不足或贫穷以及如何看待其原因有关。就人和环境平衡视角而言,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淌滴理论)或进行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税收)改变环境,也可以协助个人或个人所在群体改变。就过程视角而言,满足需要和舒缓贫穷可以针对其原因采用治疗性对策,可以针对其后果采用舒缓性对策,也可以针对未来事件采用预防性对策。改变环境、改变个人、治疗性对策、舒缓性对策和预防性对策正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