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关于产业兴衰的一般理论

国内外关于产业兴衰的一般理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先庆在国内较早对产业兴衰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成果见其著作《产业扩张》⑵。他们认为,产业兴衰的动力机制、供求机制、内在本质性机理、外部推动机理、创新机理及竞争机制构成了产业兴衰机理。刘志彪较早探讨了衰退产业的调整和成长产业的保护。
国内外关于产业兴衰的一般理论_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构成实证:基于产业市场开发的研究

8.2.1 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

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市场分工理论。他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这段话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斯密教条,斯密定理即由此而来。斯密还分析了社会分工的发展顺序。他认为,社会分工的“自然顺序”是农业—工业—商业。

斯密的市场分工理论是最早系统阐述分工的理论,其贡献在于强调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效应及其原因,即企业作为一种分工组织,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分工使更高的产量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因此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同时随着分工的细化,新企业会不断形成。斯密的市场分工理论影响了后一辈的经济学家,包括马克思、马歇尔、施蒂格勒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就是在斯密的市场分工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8.2.2 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

马克思首创的唯物辩证法分析方法使他独辟蹊径地研究了经济周期问题,即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中寻找经济周期的制度成因,把经济周期界定为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冲突的展开形式,从而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周期紧密地联系起来。

马克思提出了产业周期的一种形式——实体产品周期。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产品必须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难以正常进行下去而产生危机。要实现社会生产成比例发展是相当偶然的,而非均衡则是经济运行常态。“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的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规律的论述,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产业发展、成长与衰退的规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8.2.3 马歇尔的企业成长理论

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马歇尔对产业演进的研究是建立在企业成长理论基础上的。通过引入外部经济、企业家生命有限性和居于垄断的企业避免竞争的困难性这三个因素,将规模经济决定企业成长与稳定的竞争均衡条件相协调起来。同时,马歇尔还采用了进化论对产业演进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单个企业的成长和衰落是经常性的,而一个产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甚至会出现长期平稳向前发展的态势”。企业成长理论启发了一大批学者对此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包括以科斯(1937)和威廉姆森(1975、1985)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以钱德勒(1977)和马里斯(1964)为代表的管理理论的企业成长理论以及以彭诺斯(1977)为代表的规模经济理论等。

8.2.4 施蒂格勒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施蒂格勒在斯密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假说。他以企业的功能为基础,根据产业寿命周期分析了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重新解释了基于规模经济的企业成长与稳定的竞争均衡条件相容的原因。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各个再生产环节的规模大到足以独立进行时,企业内部分工便转化为社会分工,各专业化企业便诞生出来承担各个再生产环节;在产业衰落期,随着市场和生产规模的缩小,各个再生产环节只能再回归到一个企业当中,社会分工“退化”为企业内部分工,形成新的产业生命体征。

8.2.5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兴衰的理论阐释

国内较早涉及这一问题的郑林,在《产业经济学》中指出,产业周期性波动表现为产业由高峰到低谷,再由低谷走向高峰的运动形式。产业波动是经济波动的产业体现,其主体是产业,波动的内容是增长速度的跌宕。王先庆在国内较早对产业兴衰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成果见其著作《产业扩张》。在该书中,他探讨了产业兴衰各个过程的条件、产业兴衰的运动方式和产业兴衰机制等。毛林根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论及衰退产业概念,认为衰退产业应该定义为“增长出现有规则减速的老化产业部门。”周新生认为,产业兴衰研究的范围拟界定在大产业内主层次产业,即介于大产业与小行业之间层次的产业,而且它主要研究内部各层次产业;在其著作《产业兴衰论》一书中,还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产业兴衰的一般过程、产业兴衰的机理等。戴伯勋等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一书中,专门有一章探讨了产业成长周期与产业的兴衰机理。他们认为,产业兴衰的动力机制、供求机制、内在本质性机理、外部推动机理、创新机理及竞争机制构成了产业兴衰机理。刘志彪较早探讨了衰退产业的调整和成长产业的保护。他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制造业衰退的六个经验性假设,即投资假设、行政垄断假设、衰退程度不足假设、用户预期假设、产业选择理论不当假设和进人壁垒假设。此外,他认为,中国的产业衰退不仅是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而且在较大程度上与企业制度、经济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等“制度性”因素有较大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国内许多学者对产业兴衰与转化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在衰退产业的运行机理以及某些产业(如汽车、纺织等)的成长与衰退方面,专门化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但是对产业存在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消费作用涉及很少或没有涉及。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必要通过消费及其结构,对产业兴衰与转化的规律性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进一步的探讨,以充实和丰富产业经济学理论。这点构成了本章的主要目标和目的。见图8—1。

图8—1 本章研究的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根据文中的思路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