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纺织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产业,也是中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增加就业、繁荣市场、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要促进纺织产业升级,首先要了解世界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GDP的历史变化的研究发现,人均GDP突破3 000美元,纤维消费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对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纺织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产业,也是中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增加就业、繁荣市场、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全球价值链片断化的条件下,如何适应国际产业组织的变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已成为中国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要促进纺织产业升级,首先要了解世界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纺织品服装需求的变化影响了纺织产业生产模式的变革,所以先要分析世界纺织品服装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一、世界纺织品市场需求总量的变化

纺织品包括棉、化纤、毛纺织品、丝绸、针织纺织品、麻纺织品、非纺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等。纺织产品按其应用领域分为衣着用、家用、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服装产品,包含衣服、鞋类等衣着产品以及玩具中的软产品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市场潜力增加,纺织品市场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消费增长0.8%,服装消费增长0.4%。经济的增长带动了纺织品消费的增长,2009年世界人均纤维消费量已达到10.2千克(参见表2.1)。

表2.1 世界纤维消费量

资料来源:2000~2004年数据来自《2006/2007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研究报告》,2007年数据来自2008年9月28日《中国纺织报》。2010年数据分别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日本化纤协会《行业新闻》。其中,纺织纤维消费总量和人均量的最后一个数据是2009年的数据。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发达国家衣着类商品消费需求出现疲软。2008年全球纤维产量同比下降6.71%,是21世纪首次出现纤维产量下降。2009年世界纺织纤维消费总量比2007年的低,主要原因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的世界纤维消费下降。

2000~2008年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一直在上升,年均增速为7.05%(参见图2.1),比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

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 382美元。GDP的历史变化的研究发现,人均GDP突破3 000美元,纤维消费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对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从1981年到2010年,中国纤维消费总量由355万吨增加到4 310万吨,2010年国内纤维消费的总量占全球纤维消费的50%以上,人均纤维消费量为18千克,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根据发达国家数字,家用纺织品在纤维消费中的比重一般在30%~40%,而2010年中国服装、家纺和产业用三大终端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68∶19∶13提升至51∶29∶20,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外被称为“技术性织物”,附加值比较高。随着国内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一批铁路、公路、港口、水利、建筑等工程项目建设开工以及汽车、环保、医用、卫生行业及国防需求的增长,产业用纺织品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说明中国具有庞大、快速发展的纺织品服装潜在内需市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图2.1 2000~2008年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根据《2009/2010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第231页数据整理。

二、纺织品需求结构的变化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社会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这不仅是纺织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而且也是纺织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动因。

在人均收入低水平阶段,恩格尔系数较大,人们的生活处于温饱水平,对吃穿所需产品需求占主导地位,对纺织品的需求基本处于一种遮体御寒的水平,在这种消费结构下,纺织产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必然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

在人均收入中等水平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日趋时尚化、个性化和高档化,这种变化拉动了纺织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纺织产业中的设计、面料、服务及品牌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这些部门的发展。

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阶段,物质产品已相当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余地大为扩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大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日渐被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方式取代,同时售后服务空前发展,这些都促进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纺织品市场需求将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档次也在不断提高,如表2.2所示。纺织品市场需求变化必然会引起纺织产业内结构的变化,纺织品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中国国内大部分地区生活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对于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将越来越时尚化、个性化、舒适化和高档化。

表2.2 生活水平和衣着更新期与消费需求变化

资料来源:裘愉发.纺织新产品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06,(9):22-24。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产业内生产组织的变化。时尚化、个性化的需求特点,相应对纺织品服装的供给提出了小批量、多品种、变化快的要求,从而导致企业订单订量的减少。垂直分离和网络化治理的产业组织形式之所以在20世纪末期开始表现出勃勃生机,是由于这种产业组织形式适应了竞争程度提高,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社会经济环境,同时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交易费用降低、模块化、IT技术等成果,表现出比旧的垂直一体化组织模式更高的绩效。

三、纺织品服装全球价值链驱动力的变化

纺织品服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企业不断推陈出新,而激烈的竞争使纺织品服装价格弹性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纺织品服装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发生变革。由生产者“推式系统”变成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拉式系统”(见图2.2),即由生产者驱动型变成今天的购买者驱动型。今日的纺织服装供应链是购买者驱动型,消费导向凌驾于生产导向,结果控制权与影响力产生了变化。例如,20世纪80年代,服装、面料等供应链的制造商不仅决定潮流,还是市场的主导者,通过供应链将纺织品和服装“推向”市场。而时至今日,大型且有组织的营销商和品牌运营商,通过供应链来“拉抬”纺织品服装,事实上,消费者是通过零售来主导供应链的。

图2.2 纺织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驱动力的变化

另一个变革是生产时间缩短,供应商能更迅速、更有效地响应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品牌供应链需要40~50周的前置时间,现在产品上市时间只需8~10周,在快速反应与垂直供应链中,产品供应时间更短。

福特制被大规模定制(或者柔性专精)替代的原因在于它不能适应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和多元化的需求。在垂直分离和网络化的组织模式下,专业化于特定产品的生产环节的企业能够积累起关于消费者需求、产业发展方向、研发以及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知识,企业间的网络化能够更好地促进研发、生产和市场信息的交流,因此企业能够更好地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

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对市场的控制力却在下降,重要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纺织服装产业竞争优势的确立主要来源于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新装备和新材料的应用水平和环保水平等方面;而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却转移到了贸易联系、品牌、融资能力等方面。由此说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所要面对的市场规则和竞争原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不变的。

四、亚洲几个国家和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比较

东亚发展模式均具有“追赶”型相似特征,因此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产业发展经历对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表2.3主要分析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纺织业发展周期变动,并与中国进行比较。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均是在出口导向策略下,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即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开始发展本国(和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日本、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均经历了生产和就业的增加及出口增加(成长期到成熟期);之后,均面临了本币升值、劳动成本上升、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内外环境,生产、就业和出口均开始下降(衰退期),需要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整合期)。详见表2.3。

日本、韩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均采取了产业转移的对策,均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阶段转移。日、韩对国内创新体系进行了大量投资,采用新技术对纺织服装产业进行改造,日本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设计师,奠定了日本曾经的纺织服装制造中心的地位;韩国更注重供应链管理和协调,成为中间商。

表2.3 亚洲几个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周期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陈介英(1994)和邬关荣(2006)数据整理。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加入GVC的背景与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类似,是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战略,从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模式开始的。21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贸易摩擦增加,众多小企业开始倒闭的内外交困环境,需要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由于与这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经历类似,所以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措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这几个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价值链的全球分割更普遍;市场需求更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生命周期更短;生产更强调柔性组织和信息化管理。与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政府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不稳定,缺乏指导性,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缺乏技术人员,新材料的研发明显不能满足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对终端渠道的控制力弱,缺乏对本国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

另外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是大国,具有上升的巨大的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中国政府与发达国家之间有一定的谈判力;国内不同地区生产率呈现梯度性。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在国内进行产业转移,充分研究本国的消费特点,依靠日益上升的国内消费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