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一五”时期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高技术产业开始走出低谷,“十一五”时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全球经济的回升和步入新的增长周期,为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因此,就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十一五”时期,主要呈低速平稳增长的态势。“十一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有更大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走出低谷,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十一五”时期,将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经过几年的调整,世界经济已呈现出恢复增长的迹象。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形势看,美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仍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日本经济已经出现较强的复苏势头,有望摆脱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的长期低迷状态而步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虽然相对较弱,但也已显现复苏迹象;东亚经济增长继续领先于其他地区,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拉美地区经济金融形势基本恢复稳定,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经济增长形势良好,中东欧地区也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因此,“十一五”时期,全球经济将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世界通货紧缩趋势得以缓解,国际贸易和投资恢复正常增长,结构调整和市场重组进一步深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望,2006—2009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有望达到4.2%,比2002—2005年4%的年均增长率提高0.2个百分点。

(2)世界高技术产业开始走出低谷,“十一五”时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全球经济的回升和步入新的增长周期,为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增长必将推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需求的增长和产业投资的加大,从而推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首先,由于网络泡沫的破灭,2001—2002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03年开始呈现逐步好转趋势,2004年走出谷底,进入恢复期。此后,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调整积蓄能力阶段,有可能迎来新一轮发展,但出现高速或超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就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十一五”时期,主要呈低速平稳增长的态势。但不能排斥由于重大新技术的突破而推动新的快速增长。

其次,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世界生物技术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生物产业将快速增长。目前,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多种进入临床试验。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有200种以上新的生物技术药物上市,其中不乏一些“重磅炸弹级”产品。世界范围内批准转基因植物已达100余种、动物10多种,批准进行试验的转基因动植物已超过6000例,转基因瘦肉型猪、高产奶牛等已到产业化阶段。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群体正在逐步形成。

最后,新材料、新能源等正在迅速崛起。新材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材料的高性能化、低成本化以及与环境的相容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目前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碳族材料、生物材料、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领域的新材料及材料的分子、原子设计等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同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瓶颈约束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制和开发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多种新能源,以取代石化能源。“十一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有更大的发展。

此外,先进制造技术将在智能集成制造系统、高速精密加工装备及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出现重大进展,将直接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创造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二、新科技革命正在酝酿新的重大突破,将推动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发生新的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产业革命

(1)信息技术新的突破将带动信息产业更大规模的发展

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快,面临着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转型,为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特别是,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宽带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等正在孕育新的突破,成为带动未来信息产业更大规模发展的主要领域。例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与图像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促进了新的业务、新的产品不断涌现;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将取得新的革命性的进展;计算机结构和功能将向微型化超强功能、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人机界面将更为友好;现代通信技术将趋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和个人化,信息的数字转换处理技术进一步走向成熟;网络应用趋向发展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成倍地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功能,等等。可以说,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信息产业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产业规模将更加壮大,对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将产生新的更加深刻的影响。

(2)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引发新的更加深刻的产业革命

随着近年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全球范围内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逐步形成。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人口、粮食、环境、能源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医药、农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引发新的全方位的更加深刻的产业革命。例如,现代生物技术使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手段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医疗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使人类更健康、更长寿;现代农业的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的应用,推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变革。在新的世纪,生物产业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中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专家预言:继信息经济之后人类将迎来下一个经济时代——生物经济时代。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将生物产业作为抢占新世纪国际经济技术制高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家战略议程。

(3)纳米等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突破将推动新材料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由于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在全新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新材料,采用新的原理,发展和应用全新的合成和制备技术。21世纪,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材料产品实现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化、复合化、低成本化以及长寿命和按用户的要求进行订制。特别是,纳米材料与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各领域快速发展的主导技术。本世纪前20年将是纳米材料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它的发展,一方面是形成纳米加工、纳米电子、纳米医疗及机器人等未来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是对现在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深入改造。也有人预言,纳米技术在21世纪将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此外,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超导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等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发展,都将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全球范围内高技术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1)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世界范围的资源重新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已成为大趋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生产能力的转移不再是个别跨国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生产能力的转移速度和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近些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据初步统计分析的数字,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的规模,几年前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这大体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例如,在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给国外子公司以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从1989年的57%增至1999年的68%。在美国企业中,业务外包到海外的比例2003年为5%,到2007年将提高到23%。特别是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引人注目。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分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据2001年华尔街公布的一份有关业务外包的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电脑及外围设备、电子通信、工业及仪器制造、医疗设备、航空航天、消费类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200家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主要厂商和240位产业专家进行的调查,得出目前全球业务外包与专业代工的特点是,77%的OEM主要厂商计划在未来几年里下达高额的业务外包订单,这种订单占销售额的比例从1998年的30%提高到2002年的54%,其中电子通信产业从36%提高到63%。伴随着跨国公司外包业务的扩大,合同制造商的兴起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生产体系的新趋势。目前,全球最大的四家合同制造商的年营业额都超过了100亿美元。

(2)科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和合同委托研究等,发达国家研发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科技全球化也在向纵深发展。随着国外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和合同委托研究(CRO)等,出现了制造中心、地区总部与研发基地一体化的趋势。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发达国家研发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据Kuemmerle在对医药和电子业世界最大的32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跨国公司共在海外建立了156个研发分支机构,平均每家有海外研发机构49个。如日本佳能公司在5个国家建立了8家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摩托罗拉公司在7个国家建立了14家研究机构。另据美国《工程与技术指标》的数据,1998年有375家外国公司在美国经营着715家研发机构,其中日本251家,德国107家,英国103家。美国公司1997年在国外建立了186家研发机构,其研发支出在1997—1998年从17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美国母公司在国外的150亿美元研发支出的话,这个数字就更为可观了。当然,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表现出国际分工的阶梯性特征。一般而言,母国研发机构主要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基础性研发,核心技术仍然被保留在其总部;设立于海外的研发机构则侧重于开展能够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研发,或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以及利用其他国家丰富资源等。这种特征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3)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发达国家进一步将战略重心前移,通过专利、技术标准等手段牢牢控制高技术产业高端环节;同时,将生产环节以及应用性研究开发等非核心部分向发展中国家加大转移力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全球新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正在形成,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进一步将战略重心前移,同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力度加大。一方面,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将生产环节以及应用性研究开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呈现从简单的加工组装转移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的新特点;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通过专利、技术标准等手段牢牢控制高技术产业高端环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其全球垄断地位,迫使后发国家遵从他们建立的国际分工体系。例如,美国在全球推行所谓“黑洞”战略,利用一切国外资源;在技术上实行”锁定”战略,维持其技术的绝对垄断地位。

在信息产业,随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依据产业链不同环节和产品不同工序进行的水平分工继续得到加强。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力度加大和速度加快,并由递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由整机转移向元器件转移转变,由生产转移向生产和研发共同转移转变,由劳动密集型的制造环节延伸到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研发、营销环节,从而使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竞争加剧,出现几大生产中心、技术中心、运营中心和服务中心的竞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在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国家更多地将实验、临床和药品制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通过医药审批和药品生产、上市批号的发放等手段,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制造条件的改造,如GMF等,并通过CRO、CMO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产业的某些环节或产品的某些工序。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也在采取新的投资战略,由短期行业转为长远打算,由单纯追求高额回报转为综合的战略部署,由一般产品转为高层次项目。对投资地区的选择,也有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要素流动、生产配套、成本低廉和环境良好等综合条件。

(此文发表于《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杂志,2005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