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战后,中东的产业结构由一种单一走向了另一种单一,目前,中东各国正向着多元化的目标发展。(一)农业状况二战后,由于中东各国政府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战略,片面地注重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资相形见绌,农业发展缓慢,导致农产品进口的扩大化,同时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在产油国尤为严重。相对于产油国来说,非产油国情况良好。

二战后,中东的产业结构由一种单一走向了另一种单一,目前,中东各国正向着多元化的目标发展。

由于殖民主义的统治,殖民者强迫农民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使得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的农业逐渐呈现畸形发展。二战后,为了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各国纷纷采取国有化和保护主义的政策,使得农业和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十分有限。石油经济的发展使得中东大部分国家原有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却从单一走向了另一种单一,产油国的经济高度依赖于石油之上,而非产油国的经济也间接地依赖于石油,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存在着高风险和脆弱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各国的经济调整重点开始转向结构调整。因此,三大产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国家在注重石油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以保证农业的自给自足,有的甚至出口到国外,虽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比较低,但是绝对值处于增长状态;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石油产业的发展,给产油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所占比重仍然很大。在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一)农业状况

二战后,由于中东各国政府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战略,片面地注重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资相形见绌,农业发展缓慢,导致农产品进口的扩大化,同时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在产油国尤为严重。如20世纪50年代,伊朗农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到70年代末,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由60年代的22%下降到8%。[1]60年代初,沙特农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70年代后占到2%以下,退居炼油业、建筑业和运输业之后占第八位。相对于产油国来说,非产油国情况良好。如土耳其70年代后期恢复了粮食出口,叙利亚早在1943年农业在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占到3/4。70—80年代,埃及、土耳其、以色列、沙特、阿联酋、也门等国家的农业增长率均在3%以上(详见表4-1)。

表4-1 中东部分国家农业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伯索尔:《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1984年。

80年代之后,全面的经济现代化开始,各国开始注重经济全方位的发展,由于发展种植业的机会成本很高,因此产油国向着以提高自给率的方向调整,尽量满足内需,但是缺粮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需求依赖进口的局面还难以改变。据报道,1970年中东进口粮食的金额为17亿美元,1984年上升为270亿美元。从1980年起,阿拉伯国家粮食进口值的年增长率为26%。[2]据美国农业部数字表明,1983—1984年中东进口小麦1420万吨,占世界小麦进口总额的13.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市场之一。[3]但是产油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渺小,它们大部分至今仍然不能满足内需。伊朗是这些国家中农业发展相对较为稳定的国家,进入80年代,该国农业比重一直保持在18%[4]左右,发展至今,其农业比重又有所提高。沙特在80年代农业收入只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1990年和1993年分别为8%和7%。[5]发展至今,农业状况有了较大改观,成为国内仅次于石油工业的第二大产业,农业比重已经超过了10%。除上述两国外,其余国家的农业均不够理想。对于非产油国来说,情况稍好一些。例如,1990年,土耳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为18%,[6]2000年为14.5%,[7]2006年为9.0%,此后,土耳其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减少,但是农业总产值却持续增加。[8]埃及等非产油国的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均保持在10%以上,叙利亚甚至超过了20%。

在农业产值增长之外,各国的农业政策有了新的变化,埃及政府对农业实行补贴和支持政策,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并且重视农业科学研究,1960年,在全国各地成立了13个农业研究站,1971年又成立了埃及农业研究中心,下设10个研究所,1972年又成立了埃及农业发展中心,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有比较完整的合作社组织系统,实现了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农业生产实现了稳定增长,是经济开放首当其冲和见效最快的部门。叙利亚开始逐步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允许开办公私合营的农业公司,并且积极鼓励投资和吸引外资,与阿拉伯其他国家签署了许多双边协议以促进农业生产交流,在国营、私营和合资企业进行项目实施以推动经济生产。

以色列农业是中东国家中发展最好的地区,农民收入非常高,现代化程度最高。近十年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不仅以占总人口不到3%的农民供给全国农林产品,还大量出口,出口额在过去的50年里翻了12倍之多。[9]但是农业在GN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的11%下降为2009年的2.4%。[10]60多年来,以色列以其先进的科技在这片贫瘠的荒漠上创造出令人赞叹的奇迹。以色列农业实行经营组织形式,包括基布茨和莫沙夫两种形式。基布茨是集体农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归集体所有,收入分配实行供给制;而莫沙夫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村庄,是一种农村合作组织,既是一个行政村又是合作社,具有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的双重功能,因此,以色列的经营模式高度集中化,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生产组织的高度集约化,尤其是水资源,以色列淡水资源比较匮乏,他们利用高科技诞生了以色列高度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以色列的节水滴、渗灌技术、沙漠菜田,创造了奇迹,也为各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先例。20世纪70年代,政府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从以粮食生产为主,逐步转向发展高质量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农产品和技术。同时以色列以高科技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化学化水平,走生态农业之路,改造沙漠,发展无土农业,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根据近两年的较新数据统计,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人均占有量还十分低下,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有些国家仍旧面临着粮食危机。

(二)工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石油的开采为工业提供了保障,工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升高,尤其是制造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工业部门逐步健全,工业产业结构发展逐渐完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居于首位,成为阿拉伯国家的支柱产业。

80年代后期以来,虽然石油价格趋于平缓,但是中东国家的制造业仍然保持上升趋势。如,1996年,巴林的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科威特在1994年该比值为10.5%;埃及制造业的增长尤为突出,在199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6.6%,[11]其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80年的13%上升到16%;[12]其他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是所占比例仍然较小。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1995年中东国家工业产值增长率为8.1%,1996年为15.7%,同期工业增加值由1570亿美元增加到1817亿美元,2003年发展速度达到17.1%,工业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41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283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来自采掘工业,这主要得益于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和石油利润的提高。采掘业和加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分别为28.3%和10.9%,而2004年是25.1%和11.4%。[13]因此,大多数中东国家的工业产值的构成,除了制造业,还有开采业和加工工业两大类,其中后两种是主要的部分。开采业以石油为主,1996年其增加值为119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8%,而同期加工工业增加值为61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7%,2003年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增长幅度为14.5%,石油总收入达到1735亿美元,可见以石油为主的开采业是中东地区工业的支柱,石油收入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

2003年,中东国家的加工业有所发展。沙特致力于工业多元化,兴建了一些石化加工方面的项目;埃及兴建阿拉伯天然气管线,把这条管线从埃及的阿里什延伸到约旦的亚喀巴港。钢铁生产有所增加,同比增加400万吨。在医药工业方面,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医药公司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不断向国外市场发展,其中,在阿曼和阿联酋就有好几家新药厂开始投入生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工业发展各具特色。主要产油国的工业化目标是利用石油收入来建立一个立足于国内市场,又能独立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并且致力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沙特的工业发展较快,海湾战争虽然使得沙特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但是它抓住伊拉克和科威特两国减产的机会,提高石油产量,促进经济的恢复,并建立了以石化工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沙特已经建立两千多家工厂,其中包括炼油、石油化工、化肥、化纤、天然气液化、冶金、食品加工、机械、发电、海水淡化、汽车装配等领域。近年来,钢铁工业和水泥工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沙特于1976年建立的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即萨比克拥有13家大型企业,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集团。阿联酋的工业增长速度也非常高,年均增长率达到24%,在9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发展非石油工业,对非石油工业的投资达到年均10亿美元,目前已经建立1000余家工厂,主要项目涉及炼铝、化肥、化工、水泥、服装、食品加工、金属制造和海水淡化等。作为非主要产油国的埃及,自90年代以来也在工业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制造业比重较高,但由于国内人口增长迅速,消费剧增,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反而减少。除了轻工业和重工业以外,近年来埃及还将化学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同时依靠高科技力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总之,产油国将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石化、海水淡化、制造业和运输业等方面,其生产的化工产品不仅已经满足国内需求,部分还可以出口。此外,冶金业成为产油国近年来工业发展的亮点,其中,卡塔尔的钢铁工业和巴林的炼铝业已经达到世界同类工业的先进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的工业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石油工业仍然是其经济命脉,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结构仍然比较单一,虽然海湾国家拥有丰富的原料,但是市场狭小,只能以原料或初级产品的出口为基本单位。

(三)第三产业

中东国家和地区努力摆脱石油的依赖,实现经济的多元化,促进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埃及、约旦等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发旅游业,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增长。从1965—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的增长比例来看,伊朗提高了9个百分点,沙特提高了10个百分点,土耳其提高了14个百分点,埃及提高了15个百分点,科威特提高了16个百分点,阿曼提高了28个百分点。在多数年份里,埃及等16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是由服务业创造的,以1990年和1993年为例,约旦国民生产总值的66%来自服务业,为该地区之最,埃及、土耳其、伊朗、也门、叙利亚的服务业在本国国民生产中的比例均不低于47%,具体来说,在这两年中,埃及该比例为53%和60%,土耳其为49%和55%,伊朗为58%和47%,也门为47%和55%,叙利亚为50%和48%(1992年)。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的同一比值稍低一些,分别为48%和41%,43%和45%,43%和40%,18%和44%。[14]

阿联酋在实施经济多元化政策中取得了最显著的成绩,2006年的非石油产量达到了3758亿迪拉姆,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2.7%。[15]而迪拜作为发展的火车头,实现了从石油经济转型到以贸易、航运、旅游、金融、服务和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服务型经济。它设立了一系列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自由贸易区,包括杰布阿里口贸易区、迪拜网络城和迪拜媒体城等,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和迪拜黄金及钻石工业园也已建成。一份报告显示:迪拜经济多元化的成果最明显,甚至高于转型经济发展最好的挪威和加拿大,而阿布扎比的经济多元化指数则仅仅高于卡塔尔。[16]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石油收入开始相对减少,巴林政府向多元化经济发展,鼓励在其他行业投资。服务业、旅游业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并且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经济,为了引进外资,巴林设立了专门的辅助机构,主要由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巴林开发银行以及国家展览中心、海湾国际会议中心和巴林会议中心构成,使得巴林成为海湾地区的银行和金融中心,享有中东地区金融服务中心的美誉。该国石油占GDP比例不到20%,金融占据GDP超过20%,此外,第三产业等发展也很好。[17]目前,有400多家地区和国际金融服务机构在巴林设立办事处,各国银行在巴林总资产达855亿美元。2008年,巴林股市共有上市公司51家,市值201亿美元,成交额约21亿美元,[18]金融成为了巴林经济的一大支柱,保持了连续多年较高的经济增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