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的环境道德责任

企业的环境道德责任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企业可以从产业链上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以广州2000年6月, 广州被列为全国8个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之一。以广州为例, 广州生活垃圾日处理量已达2郾26万吨, 如何化解 “垃圾围城” 和垃圾日益增长的矛盾, 成为每任市长的头号难题。

企业的道德责任有多种内涵和外延, 本书仅从几个方面予以阐释, 宏观战略上, 企业经营秉承绿色发展; 从微观事项上, 企业运营垃圾分类回收; 从横向的认同上, 企业产品加入 “十环认证” 体系。

1.企业契合绿色发展, 从宏观战略上把握方向

结合五个产业着力点, 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 具体包括将传统产业升级; 发展节能产业; 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发展新能源产业; 发展环保产业。[1]

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加强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 对重点行业、 重点企业、 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资源生产效率, 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 安全、 能耗、 水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 严格控制高耗能、 高污染工业规模。 依法关闭一批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 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节能产业。 据测算, 我国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 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 推动节能产业发展。 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我国累计堆存工业固体废弃物近70亿吨, 大量的废旧资源没有得到回收利用, 随着蓄积量的不断增加, 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尽快建设完善以城市社区和乡村分类回收站和专业回收为基础、 集散市场为核心、 分类加工为目的的 “三位一体”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一要推动再生资源国际大循环, 增强国际再生资源的获取能力。 发展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具有低碳清洁的特点, 目前几乎供应着世界电力的1/5。 我国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每年可再生能源资源可获得量达73亿吨标准煤, 而现在开发量不足5000万吨标准煤, 提升空间巨大。 发展环保产业; 二要加强水环境保护。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 推动严重缺水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 三要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深入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重点耗能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整治; 加快实施燃煤电厂和机动车氮氧化物控制示范工程; 实施城市空气清洁行动计划; 四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推动垃圾焚烧发电场建设, 大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 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企业勇于在环境问题突出的新时期选择主动作为, 使用绿色技术、 推行绿色消费、 推行绿色生产、 提供绿色产品、 塑造绿色企业文化, 打造绿色企业。

2.企业推动垃圾回收分类, 在具体事项上积极作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乡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 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突出, 生活垃圾的污染防治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有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 有2/3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 “垃圾围城” 现象日益严重,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城市垃圾历年堆放总量高达70亿吨,而且产生量每年以约8郾98%速度递增, 北京每天产生垃圾1郾83万吨, 每年增长8%。 而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能力, 仅为每日1郾041万吨, 缺口高达8000吨。 据2010年上海市社科院调查, 截至2010年年底, 上海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达两万吨。同样,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 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多达1郾8万吨。

解决生活垃圾问题的目标是努力将垃圾实现 “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按国家要求, 要在2015年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达到50%目标, 到2030年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目标, 这需要各方的全力推动。 政府、 居民、 企业及社会组织在垃圾回收中都可以各有所长, 积极推动, 其中企业的运作是其中重要环节。

企业的积极作为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企业对废旧产品的回收。 我国为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活动, 通过了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环境和保障人体健康。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电视机、 洗衣机、 电冰箱、 空调和电脑在所有废旧家电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处理技术相对成熟, 因此将 “四机一脑”列入首批回收目录。 我国手机、 计算机、 彩电等主要电子产品年产量超过20亿台, 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超过两亿台, 重量超过500万吨, 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废弃大国。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 如回收处理不规范, 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和伤害。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国家电产品进入了更新换代的集中期, 而一些移动电子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 废旧的电器电子产品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在被淘汰后, 由于回收和处理不当, 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还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污染。2015年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商务部科技部印发 《关于组织开展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的通知》, 探索建立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以从源头解决我国废旧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回收问题。[2]企业可以从产业链上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

第二, 企业介入环保产业的运营。 以广州2000年6月, 广州被列为全国8个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之一。2015年8月, 荔湾区西村街道引入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 以有害垃圾和低附加值垃圾回收处理为突破口, 在垃圾减量化、 资源化和无害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引来众多关注。 以广州为例, 广州生活垃圾日处理量已达2郾26万吨, 如何化解 “垃圾围城” 和垃圾日益增长的矛盾, 成为每任市长的头号难题。 尽管市政府早在1999年就正式倡议垃圾分类,2000年更被列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 但要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谈何容易? 以混合收集为显著特征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始终未能突破。 从2008年开始, 东湖街尝试引入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 探索市场化运作的社区垃圾分类方式。 公司在当地中小学校推广垃圾分类知识, 为每家每户发放垃圾分类回收箱, 还组织社区内10多位退休老人, 以分类方式上门回收生活垃圾, 并通过 “积分制” 来奖励主动参与的居民。 每户居民主动分类垃圾并交付回收后,按垃圾重量折算成积分, 再凭着积分到与公司合作的超市优惠购物。 经过一年的推广, 东湖街有6000多户居民开始主动参与家庭垃圾分类, 奠定了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一体化解决方案” 的研究基础。 “东湖样本” 随后得到一些街道和单位效仿。 以此为基础, 研究团队选址西村, 探索更具规模和效能的垃圾分类循环体系和管理机制。 共有8个社区的西村街, 面积1郾44平方公里, 常住居民1郾6万户, 日产垃圾58吨。 促进中心组织人力对全街730个路面商铺、 机关单位的生活废弃物排放种类、 数量等进行摸底调查, 逐步厘清各单位、 各类型垃圾的产出与流向; 再结合日常从一线服务队员处收集的对各户居民垃圾回收种类与数量详细记录, 最终形成整个西村街垃圾产出的分类数据库——全广州第一个分类垃圾数据库。 调查数据可有效引导垃圾回收方与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形成对接, 促成资源循环利用与废物利润变现。 据显示,2015年全街资源分流减量912郾02吨,其中废木材769郾09吨、 废玻璃127郾45吨, 另外调查得知138家正常营业的饮食店产生餐厨垃圾约1269郾6吨。 按照目前市场价格及广州现行垃圾处置补贴政策计算, 每年仅西村街回收木材、 玻璃、 餐厨垃圾所产生的收入就接近20万元,同时避免木材、 玻璃、 餐厨垃圾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经济收益超过80万元。 “西村模式” 体现了 “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 企业运作、 社会组织推动” 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 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 创新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 建立了街道垃圾分类促进中心, 引入市场机制让专业企业全面统筹街道垃圾分类回收, 构建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建立城市垃圾产出点分布数字地图和垃圾管理数据库, 有助于城管部门调配运输车辆和垃圾运输路线、 有助于政府出台垃圾分类减量补贴政策、 有助于城市矿产交易平台的建立, 为落实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全市垃圾分类奠定基础。

3.企业主动纳入认证体系, 形成横向的认同

企业责任的提倡是为了形成企业的社会认同。 发达国家许多成熟的企业主动要求进行社会责任标准认证 (SA8000标准[3]), 并将该标准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童工、 强迫性劳工、 健康与安全、 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 歧视、 惩戒性措施、 工作时间、 工资、 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规定。 强化企业的人性化管理促使其内部环境更加融洽, 与周边自然环境和公众的关系更加和谐, 推动了社会的平稳发展也为企业的长远利益创造了条件。

在环境保护方面, 企业主动加入十环认证体系, 形成横向认同。 绿色产品是指从设计、 制造、 销售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少, 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 有利于资源再生的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俗称 “十环认证”, 因为中国环境标志的图形由中心的青山、 绿水、 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 环环紧扣, 表示公众参与, 共同保护环境。 整个标志寓意为 “全民联合起来, 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十环认证” 是标示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一种 “证明性商标。” 可认证产品分类包括办公设备、 建材、 家电、 日用品、 办公用品、 汽车、 家具、 纺织品、 鞋类等。 它表明产品不仅质量合格, 而且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 与同类产品相比, 具有低毒少害、 节约资源能源等环境优势。

国际上最早将绿色认证用于产品的是原联邦德国的 “蓝色天使” 环保认证。1990年年初, 我国的环保工作者借鉴这些国际认证, 根据中国国情, 提出 “让百姓手中的钞票变成支持环保的选票”, 十环标志由此诞生。1994年, 当时国家环保局、 技监局、 商检局等和消费品相关的部委联合成立了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 然而环境标志普及进展缓慢。9年之后, 才成立了第三方认证机构 “中环联合 (北京) 认证中心有限公司”。20多年来, 绿色认证也在各个行业兴起, 最为熟知的是印在冰箱、 空调上的蓝白背景、 由绿到红的能效标识。 通过十环、 节能节水认证的产品还被优先列入了政府采购清单。 最新的标识则是 “生态设计产品”。2016年9月5日发布的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从厨房卫生间到卧室, 空调、 洗衣机、 净化器、 陶瓷砖等13项产品都包括在内,与国家标准相比, 相应产品的生态设计产品要严格得多, 比如净化器的颗粒物洁净空气量要求提高了10%以上, 除菌率要求提高了98%。 如今, 约4000家企业获得十环认证, 中国已是世界上环境标志认证企业最多的国家。 然而, 它们都面临着尴尬的现实: 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知。 这是我国环境认证体系正面临的考验, 亦是这一体系启动20余年来的痼疾: 企业为认证而认证, 而消费者难辨标识真伪。 据称获得十环认证的企业约占市场份额的15%—30%, 每次标准的更新, 都会撤销一部分企业。 但有些所谓的 “认证” 却是 “给钱就给证。”

针对各种乱象,2015年的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提出 “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 要求将环保、 节能、 节水、 循环、 低碳、 再生、 有机等分头设立的各类绿色产品统一起来, 并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为2016年重点改革任务。 这项庞大的工程由国家认监委牵头, 成立了政策研究组、 产品组等6个项目组, 其中产品组又包括涉水产品、 建筑建材类、 交通运输、 农食产品、照明产品组等12个产品小组。 国际层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中国推行可持续消费, 联合宜家、 国美、 沃尔玛和H&M等零售机构推广绿色标识。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以零售业作为突破口, 直接面对消费者, 告诉消费者什么选择是对的。 通过知识的普及和认证的规范, 消费者会做出越来越多为更贵的绿色产品埋单的选择。

说到底, 绿色认证更多是企业的一种自我选择、 自我认同, 所以让企业自我声明, 减少政府干预。 政府需要做的是对企业声明的绿色产品进行定期抽查, 对抽查不合格的产品企业纳入社会诚信体系的监管中。

[1] “中国绿色发展战略路径”, 新闻周刊 《瞭望》, 2010年5月10日, http: //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0-05/10/c_1284628_3. htm, 最后一次访问2013年3月24日。

[2] “每年两亿报费电器浪费惊人”, 工人日报2015年7月8日, 新华网, http: //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07/08/c_127997782. htm郾

[3] 社会责任标准 “SA8000”, 即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Internationalstandard.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 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 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 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 任何行业, 不同规模的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