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

时间:2022-10-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场地平整、土方开挖、施工降水、永久及临时设施建造、场地废物处理等均会对场地上现存的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造成影响,还会对场地内现存的文物、地方特色资源等产生破坏,影响当地文脉的继承和发扬。如在雨期来临之前,完成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的施工,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对施工的影响,减少其他需要增加的额外雨期施工保证措施。绿色施工要求减少环境污染。

11.3.1 绿色施工的概念

1.绿色施工的基本概念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通过施工策划、材料采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它强调的是从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核心理念。

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应用的体现,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内容,它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2.绿色施工原则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

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如下:

(1)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绿色施工要减少场地干扰。工程施工过程会严重扰乱场地环境,这一点对于未开发区域的新建项目尤其严重。场地平整、土方开挖、施工降水、永久及临时设施建造、场地废物处理等均会对场地上现存的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造成影响,还会对场地内现存的文物、地方特色资源等产生破坏,影响当地文脉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施工中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地方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业主、设计单位和承包商应当识别场地内现有的自然、文化和构筑物特征,并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将这些特征保存下来。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对于减少这种干扰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工程施工而言,承包商应结合业主、设计单位对承包商使用场地的要求,制订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尽量减少场地干扰的场地使用计划。计划中应明确:

1)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保护、哪些植物将被保护,并明确保护的方法。

2)怎样在满足施工、设计和经济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清理和扰动的区域面积,尽量减少临时设施、减少施工用管线。

3)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用作仓储和临时设施建设,如何合理安排承包商、分包商及各工种对施工场地的使用,减少材料和设备的搬动。

4)各工种为了运送、安装和其他目的对场地通道的要求。

5)废物将如何处理和消除,如有废物回填或填埋,应分析其对场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6)怎样将场地与公众隔离。

(2)施工结合气候。承包商在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安排施工顺序,布置施工场地时应结合气候特征。这可以减少气候原因所带来的施工措施的增加、资源和能源用量的增加,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可以减少因为额外措施对施工现场及环境的干扰;有利于施工现场环境质量品质的改善和工程质量的提高。

承包商要做到结合气候施工,首先要了解现场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及特征,主要包括降雨、降雪资料,如全年降雨量、降雪量、雨期起止日期、一日最大降雨量等;气温资料,如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及持续时间等;风的资料,如风速、风向和风的频率等。

施工结合气候的主要体现有:

1)承包商应尽可能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使会受到不利气候影响的施工工序能够在不利气候来临前完成。如在雨期来临之前,完成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的施工,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对施工的影响,减少其他需要增加的额外雨期施工保证措施。

2)安排好全场性排水、防洪,减少对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3)施工场地布置应结合气候,符合劳动保护、安全、防火的要求。产生有害气体和污染环境的加工场(如沥青熬制、石灰熟化)及易燃的设施(如木工棚、易燃物品仓库)应布置在下风向,且不危害当地居民;起重设施的布置应考虑风、雷电的影响。

4)在冬期、雨期、风期、炎热暑期施工中,应针对工程特点,尤其是对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深基础工程、水下工程和高空作业等,选择适合的季节性施工方法或有效措施。

(3)绿色施工要求节水节电环保。建设项目通常要使用大量的材料、能源和水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节约能源,提高效益,保护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施工中资源(能源)的节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监测水资源的使用,安装小流量的设备和器具,在可能的场所通过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等措施来减少施工期间的用水量,降低用水费用。

2)节约电能。通过监测利用率,安装节能灯具和设备、利用声光传感器控制照明灯具,采用节电型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降低用电量,节约电能。

3)减少材料的损耗。通过更仔细的采购、合理的现场保管,减少材料的搬运次数,减少包装,完善操作工艺,增加摊销材料的周转次数等降低材料在使用中的消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4)可回收资源的利用。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资源的主要手段,也是当前应加强的方向。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可再生的或含有可再生成分的产品和材料,这有助于将可回收部分从废弃物中分离出来,同时减少原始材料的使用,即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加大资源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如在施工现场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再回收或重复利用在拆除时得到的材料,这可减少施工中材料的消耗量或通过销售来增加企业的收入,也可降低企业运输或填埋垃圾的费用。

(4)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绿色施工要求减少环境污染。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废物等会对环境品质产生严重的影响,也将有损于现场工作人员、使用者以及公众的健康。因此,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也是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提高与施工有关的室内外空气品质是该原则的最主要内容。施工过程中,扰动建筑材料和系统所产生的灰尘,从材料、产品、施工设备或施工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微粒均会引发室内外空气品质问题。许多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微粒会对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和损害,需要特殊的安全防护。这些威胁和损伤有些是长期的,甚至是致命的。同时,在建造过程中,这些空气污染物也可能渗入邻近的建筑物,并在施工结束后继续留在建筑物内。那些需要在房屋使用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改建项目,在这方面的影响更需引起人们的重视。常用的提高施工场地空气品质的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有:

1)制订有关室内外空气品质的施工管理计划。

2)使用低挥发性的材料或产品。

3)安装局部临时排风或局部净化和过滤设备。

4)进行必要的绿化,经常洒水清扫,防止建筑垃圾堆积在建筑物内,储存好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

5)采用更安全、更健康的建筑机械或生产方式。如用商品混凝土代替现场混凝土搅拌,可大幅度地消除粉尘污染。

6)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尽量减少一些建筑材料如地毯、顶棚饰面等对污染物的吸收。

7)对于施工时仍在使用的建筑物而言,应将有毒的工作安排在非工作时间进行,并与通风措施相结合,在进行有毒工作时以及工作完成以后,用室外新鲜空气对现场通风。

8)对于施工时仍在使用的建筑物而言,将施工区域保持负压或升高使用区域的气压有助于防止空气污染物污染使用区域。

对于噪声的控制也是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的一个方面。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规定对施工噪声进行限制。绿色施工也强调对施工噪声的控制,以防止施工扰民。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实施封闭式施工,采用现代化的隔离防护设备,采用低噪声、低振动的建筑机械如无声振捣设备等是控制施工噪声的有效手段。

(5)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实施绿色施工,必须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响应,使企业实施绿色施工制度化、规范化。这将充分发挥绿色施工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加绿色施工的经济性效果,增加承包商采用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实施绿色施工,尽可能减少场地干扰,提高资源和材料的利用效率,增加材料的回收利用等,采用这些手段的前提是确保工程质量。好的工程质量可延长项目寿命,降低项目的日常运行费用,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3.绿色施工的基本要求

(1)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2)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3)绿色施工导则用于指导绿色施工,在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中应贯彻执行。

(4)绿色施工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6)运用ISO14000和ISO18000管理体系,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7)鼓励各地区开展绿色施工的政策与技术研究,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推行应用示范工程。

4.绿色施工总体框架

«绿色施工导则»作为绿色施工的指导性原则,共有六大块内容:①总则;②绿色施工原则;③绿色施工总体框架;④绿色施工要点;⑤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⑥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

在这六大块内容中,总则主要是考虑设计、施工一体化问题。施工原则强调的是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控制。

紧扣“四节一环保”内涵,根据绿色施工原则,结合工程施工实际情况,«绿色施工导则»提出了绿色施工的主要内容,根据其重要性,依次列为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绿色施工总体框架,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的子集,如图11-1所示。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构相同,明确这样的指标体系,是为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评价标准”打基础。

在绿色施工总体框架中,施工管理被放在第一位是有其深层次考虑的。我国工程建设发展的情况是体量越做越大,基础越做越深,所以施工方案是绿色施工中的重大问题。如地下工程的施工,无论是采用明挖法、盖挖法、暗挖法、沉管法,还是冷冻法,都会涉及工期、质量、安全、资金投入、装备配置、施工力量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对此,«绿色施工导则»在施工管理中,对施工方案确定均有具体规定。

11.3.2 绿色施工技术措施

绿色施工技术要点包括绿色施工管理、环境保护技术要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要点、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要点、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要点六方面内容,每项内容又有若干项要求。

图11-1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

1.绿色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以及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1)组织管理。

①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

②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2)规划管理。

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该方案应在施工组织设计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保护措施,编制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3)实施管理。

1)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2)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

3)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的绿色施工意识。

(4)评价管理。

1)对照导则的指标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

2)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

(5)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1)制定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

2)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在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

3)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的管理,明显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2.环境保护技术要点

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工程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源之一是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可以被人类吸入肺部,其对健康十分有害。悬浮颗粒包括道路尘、土壤尘、建筑材料尘等。«绿色施工导则»(环境保护技术要点)对土方作业阶段、结构安装装饰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明确提出了量化指标;对噪声与振动控制、光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土壤保护、建筑垃圾控制、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等,也提出了定性或定量要求。

(1)扬尘控制。

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对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严密封闭,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

2)在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使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污染物不扩散到场区外。

3)在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应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在高层或多层建筑中清理垃圾时,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4)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挡、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5)拆除构筑物机械前,应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取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挡等措施。

6)爆破拆除构筑物前,应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用清理积尘、淋湿地面、预湿墙体、屋面敷水袋、楼面蓄水、建筑外设高压喷雾状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和直升机投水弹等综合降尘措施。选择在风力小的天气进行爆破作业。

7)在场界四周隔挡高度位置测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

(2)噪声与振动控制。

1)现场噪声排放不得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

2)在施工场界对噪声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

3)使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声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声和振动。施工车辆进入现场时严禁鸣笛。

(3)光污染控制。

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2)对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4)水污染控制。

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污水排放的相关的要求。

2)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

3)排放污水时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

4)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5)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的收集和处理。

6)在使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过程中,应对水质进行检测。

7)砂浆、混凝土搅拌用水应达到«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的有关要求,并制定卫生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8)施工现场存放的油料和化学溶剂等物品应设有专门的库房,应对地面作防渗漏处理。废弃的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9)施工机械设备检修及使用中产生的油污,应集中汇入接油盘中并定期清理。

10)食堂、盥洗室、淋浴间的下水管线应设置过滤网,并应与市政污水管线连接,保证排水畅通。食堂应设隔油池,并应及时清理。

11)施工现场宜采用移动式厕所,委托环卫单位定期清理。

(5)土壤保护。

1)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对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若施工可能造成地表径流而使土壤流失,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

2)保证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3)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以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施工后应恢复被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植物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所造成的土壤侵蚀。

(6)建筑垃圾控制。

1)制订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对于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t。

2)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拆除建筑物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应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3)施工现场应设置封闭式垃圾站(或容器),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存放,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消纳。对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分类率应达到100%;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必须单独储存,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并设置醒目标识。

(7)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1)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地下的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2)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协助做好工作。

3)避让、保护施工场区及周边的古树名木。

4)逐步开展统计分析施工项目的CO2排放量,以及各种不同植被和树种的CO2固定量的工作。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

(1)节材措施。

1)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从而使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6)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7)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3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2)结构材料。

1)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

2)推广使用高强度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以减少资源消耗。

3)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

4)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制作钢筋及钢结构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

5)优化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方法。大型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宜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减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

6)采取数字化技术,对大体积混凝土、大跨度结构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3)围护材料。

1)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在施工时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

2)门窗采用密封性能、保温隔热性能、隔声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

3)屋面材料、外墙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

4)当屋面或墙体等部位采用基层加设保温隔热系统的方式施工时,应选择高效节能、耐久性好的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小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及材料用量。

5)屋面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隔热系统采用专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强各层次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强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6)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优选屋面或外墙的保温隔热材料系统和施工方式,例如,保温板粘贴、保温板干挂、聚氨酯硬泡喷涂、保温浆料涂抹等,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

7)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的保温隔热特点,选用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以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

(4)装饰装修材料。

1)施工前,应对贴面类材料进行总体排版策划,减少非整块材的数量。

2)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

3)防水卷材、壁纸、油漆及各类涂料基层必须符合要求,避免起皮、脱落。各类油漆及胶粘剂应随用随开启,不用时及时封闭。

4)幕墙及各类预留、预埋应与结构施工同步。

5)木制品及木装饰用料、玻璃等各类板材等宜在工厂采购或定制。

6)采用自粘类片材,减少现场液态胶粘剂的使用量。

(5)周转材料。

1)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

2)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3)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

4)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多层、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

5)优化高层建筑的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等方案。

6)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

7)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使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

(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绿色施工要点中关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部分,是«绿色施工导则»的特色之一。此条对节材措施、结构材料、围护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及周转材料,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受体制约束,我国工程建设中木模板的周转次数低得惊人,有的仅用一次,连外国专家都抗议我国浪费木材资源的现状。绿色施工规定要优化模板及支撑体系方案,采用工具式模板、钢制大模板和早拆支撑体系,采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代替木模板。

(7)钢筋专业化加工与配送要求。钢筋加工配送可以大量消化通尺钢材(非标准长度钢筋,价格比定尺原料钢筋低200~300元/t),降低原料浪费。

(8)结构材料要求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

如果预拌砂浆在国内工程建设中全面实施,我国水泥散装率将提高8%~10%,并能有效地带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是落实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节能减排的一项具体行动。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要点

(1)提高用水效率。

1)在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2)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3)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应做到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4)对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有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5)在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6)在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

7)大型工程的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凡具备条件的应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8)对混凝土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施工现场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

(2)非传统水源利用。

1)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

2)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宜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3)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

4)在大型施工现场,尤其是在雨量充沛地区的大型施工现场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充分收集自然降水用于施工和生活中的适宜部位。

5)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3)用水安全。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以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5.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要点

(1)节能措施。

1)制定合理的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2)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基于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3)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4)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或其他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5)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2)机械设备与机具。

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选择功率与负载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以节约油量。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能耗。

(3)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南方地区可根据需要在其外墙窗设遮阳设施。

2)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能量消耗。

3)合理配置采暖设备、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4)施工用电及照明。

1)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设计、布置合理,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2)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6.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要点

(1)临时用地指标。

1)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2)临时用地保护。

1)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2)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红线外临时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的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3)施工总平面布置。

1)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2)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

3)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生活区与生产区应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

4)施工现场围墙可采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挡,减少建筑垃圾,保护土地。

5)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的情况。

6)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本期工程与下期工程),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我国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应通过试点和示范工程,总结经验,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和统计制度,制定引导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政策,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

11.3.3 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应实施目标管理。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参建各方的责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设单位

(1)向施工单位提供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相关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在编制工程概算和招标文件时,建设单位应明确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要求,并提供场地、环境、工期、资金等方面的保障。

(3)建设单位应会同工程参建各方接受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实施绿色施工的监督、检查工作。

(4)建设单位应组织协调工程参建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

2.监理单位

(1)监理单位应对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承担监理责任。

(2)监理单位应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或专项绿色施工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3.施工单位

(1)施工单位是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绿色施工的实施。

(2)实行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建设工程,总承包单位对绿色施工过程负总责,专业承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管理,并对所承包工程的绿色施工负责。

(3)施工项目部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制定绿色施工管理责任制度,组织绿色施工教育培训。定期开展自检、考核和评比工作,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4)在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和生活区应设置明显的有节水、节能、节约材料等具体内容的警示标识。

(5)施工现场的生产、生活、办公和主要耗能施工设备应有节能的控制措施和管理办法。对主要耗能施工设备应定期进行耗能计量检查和核算。

(6)施工现场应建立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资清单,制定并实施可回收废料的管理办法,提高废料利用率。

(7)应建立机械保养、限额领料、废弃物再生利用等管理与检查制度。

(8)施工单位及项目部应建立施工技术、设备、材料、工艺的推广、限制以及淘汰公布的制度和管理方法。

(9)施工项目部应定期对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并根据绿色施工情况实施改进措施。

(10)施工项目部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做好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11.3.4 绿色施工规范要求

为了在建筑工程中实施绿色施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施工人员健康的目的,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对绿色施工提出了具体要求。

1.施工准备

(1)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应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管理。

(2)施工单位应按照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周边建设规划和设计资料,在施工前做好绿色施工的统筹规划和策划工作,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并合理组织一体化施工。

(3)建设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时要明确绿色施工的内容、指标和方法。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涵盖“四节一环保”要求。

(5)施工单位应积极推广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6)施工现场宜推行电子资料管理档案,减少纸质资料。

2.土石方与地基工程

(1)一般规定。

1)通过有计划的采购、合理的现场保管,减少材料的搬运次数,减少包装,完善操作工艺,增加摊销材料的周转次数等措施,降低材料在使用中的消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2)灰土、灰石、混凝土、砂浆宜采用预拌技术,减少现场施工扬尘,采用电子计量,节约建筑材料。

3)施工组织设计应结合桩基施工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绿色施工措施,主要内容应包括组织管理措施、资源节约措施、环境保护措施、职业健康与安全措施等。

4)桩基施工现场应优先选用低噪、环保、节能、高效的机械设备和工艺。

5)土石方工程施工应加强场地保护,在施工中减少场地干扰、保护基地环境。施工时应当识别场地内现有的自然、文化和构筑物特征,并通过合理的措施将这些特征保存。

6)土石方工程在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安排施工顺序、布置施工场地时应结合气候特征,减少气候原因所带来的施工措施的改变和资源消耗的增加,同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易受不利气候影响的施工工序应在不利气候到来前完成。

②安排好全场性排水、防洪,减少对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7)土石方工程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应选用高性能、低噪声、少污染的设备,采用机械化程度高的施工方式,减少使用污染排放高的各类车辆。

②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间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做到连续、稳固、整洁、美观。

③易产生泥浆的施工,应实行硬地坪施工;所有土堆、料堆应采取加盖防止粉尘污染的遮盖物或喷洒覆盖剂等措施。

④土石方施工现场大门位置应设置限高栏杆、冲洗车装置;渣土运输车应有防止遗撒和扬尘的措施。

⑤土石方类建筑废料、渣土的综合利用,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再利用率应大于50%。

⑥搬迁树木应手续齐全;在绿化施工中应科学、合理地使用、处置农药,尽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8)在土石方工程开挖过程中应详细勘察,逐层开挖,弃土应合理分类堆放、运输,遇到有腐蚀性的渣土应进行深埋处理,回填土质应满足设计要求。

9)基坑支护结构中有侵入占地红线外的预应力锚杆时,宜采用可拆式锚杆。

(2)土石方工程。

1)土石方工程在开挖前应进行挖、填方的平衡计算,综合考虑土石方最短运距和各个项目施工的工序衔接,减少重复挖填,并与城市规划和农田水利相结合,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2)粉尘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土石方挖掘施工中,表层土和砂卵石覆盖层可以用一般常用的挖掘机械直接挖装,对岩石层的开挖宜采用凿裂法施工,或者采用凿裂法适当辅以钻爆法施工;凿裂和钻孔施工宜采用湿法作业。

②爆破施工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应采用清理积尘、淋湿地面、外设高压喷雾状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和直升机投水弹等综合降尘措施。同时,应选择在风力小的天气进行爆破作业。

③土石方爆破要对爆破方案进行设计,对用药量进行准确计算,注意控制噪声和粉尘扩散。

④土石方作业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⑤四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应进行土石方工程的施工作业。

3)在土方作业中,对施工区域中的所有障碍物,包括地下文物,树木,地上高压电线、电杆、塔架和地下管线、电缆、坟墓、沟渠以及原有旧房屋等,应按照以下要求采取保护措施:

①在文物保护区内进行土方作业时,应采用人工挖土,禁止机械作业。

②施工区域内有地下管线或电缆时,禁止用机械挖土,应采用人工挖土,并按施工方案对地下管线、电缆采取保护或加固措施。

③高压线塔10m范围内,禁止机械土方作业。

④发现有土洞、地道(地窖)、废井时,要探明情况,制定专项措施方可施工。

4)喷射混凝土施工防尘应遵照以下规定:

喷射混凝土施工应采用湿喷或水泥裹砂喷射工艺。采用干法喷射混凝土施工时,宜采用下列综合防尘措施:

①在保证顺利喷射的条件下,增加集料含水率。

②在距喷头3~4m处增加一个水环,用双水环加水。

③在喷射机或混合料搅拌处,设置集尘器或除尘器。

④在粉尘浓度较高地段,设置除尘水幕。

⑤加强作业区的局部通风。

⑥采用增黏剂等外加剂。

(3)桩基工程。

1)工程施工中成桩工艺应根据工程设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参照相关规定控制指标进行优选。常用桩基成桩工艺对绿色施工的控制指标见表11-2。

表11-2 常用桩基成桩工艺对绿色施工的控制指标

注:“√”表明该类型桩基对对应绿色施工指标有重要影响;

“○”表明该类型桩基对对应绿色施工指标有一定影响。

2)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施工时,施工方案应充分考虑施工中的噪声、振动、地层扰动、废气、废油、烟火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制定针对性措施。

3)混凝土灌注桩施工。

①施工现场应设置专用泥浆池,用以存储沉淀施工中产生的泥浆,泥浆池应可以有效防止污水渗入土壤,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当泥浆池沉积泥浆厚度超过容量的1/3时,应及时清理。

②钻孔、冲孔、清孔时清出的残渣和泥浆,应及时装车运至泥浆池内处置。

③泥浆护壁正反循环成孔工艺施工现场应设置泥浆分离净化处理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泥浆池、沉淀池、循环槽、废浆池、泥浆泵、泥浆搅拌设备、钻渣分离装置组成,并配有排水、清渣、排废浆设施和钻渣运转通道等。施工时泥浆应集中搅拌,集中向钻孔输送。清出的钻渣应及时采用封闭容器运出。

④桩身钢筋笼进行焊接作业时,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同时,焊渣应随清理随装袋,待焊接完成后,及时将收集的焊渣运至指定地点处置。

⑤在市区范围内严禁敲打导管和钻杆。

4)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时,开挖出的土方不得长时间在桩边堆放,应及时运至现场集中堆土处集中处置,并采取覆盖等防尘措施。

5)混凝土预制桩。

①混凝土预制桩的预制场地必须平整、坚实,并设沉淀池、排水沟渠等设施。混凝土预制桩制作完成后,作为隔离桩使用的塑料薄膜、油毡等,不得随意丢弃,应收集并集中进行处理。

②现场制作预制桩用水泥、砂、石等物料存放应满足混凝土工程中的材料储存要求。水泥应入库存放,成垛码放,砂石应表面覆盖,减少扬尘。

③沉淀池、排水沟渠应能防止污水溢出;当污水沉淀物超过容量的1/3时,应进行清掏;沉淀池中污水无悬浮物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或进行绿化降尘等循环利用。

6)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时,控制振动箱的振动频率,防止产生较大噪声,同时应避免对桩身造成破坏,浪费资源。

7)采用射水法沉桩工艺施工时,应为射水装置配备专用供水管道,同时布置好排水沟渠、沉淀池,有组织地将射水产生的多余水或泥浆排入沉淀池沉淀后,循环利用,并减少污水排放。

8)钢桩。

①现场制作钢桩应有平整、坚实的场地及挡风、防雨和排水设施。

②钢桩切割下来的剩余部分,应运至专门位置存放,并尽可能再利用,不得随意废弃,浪费资源。

9)地下连续墙。

①泥浆制作前应先通过试验确定施工配合比。

②施工时应随时测定泥浆性能并及时予以调整和改善,以满足循环使用的要求。

③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理干净,使用后的旧泥浆应该在成槽之前进行回收处理和利用。

(4)地基处理工程。

1)污染土地基处理应遵照以下规定:

①进行污染土地基勘察、监测、地基处理施工和检验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污染土、地下水等对人体造成伤害或对勘察机具、监测仪器与施工设备造成腐蚀。

②处理方法应能够防止污染土对周边地质和地下水环境的二次污染。

③污染土地基处理后,必须防止污染土地基与地表水、周边地下水或其他污染物的物质交换,防止污染土地基因化学物质的变化而引起工程性质及周边环境的恶化。

2)换垫法施工。

①在回填施工前,填料应采取防止扬尘的措施,避免在大风天气作业。不能及时回填土方应及时覆盖,控制回填土含水率。

②冲洗回填砂石应采用循环水,减少水资源浪费。需要混合和过筛的砂石应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③机械碾压优先选择静作用压路机。

3)强夯法施工。

①强夯法施工前应平整场地,周围做好排水沟渠。同时,应挖设应力释放沟(宽1m×深2m)。

②施工前需进行试夯,确定有关技术参数,如夯锤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在达到夯实效果的前提下,应减少夯实次数。

③单夯击能不宜超过3000k Nm。

4)高压喷射注浆法施工。

①浆液拌制应在浆液搅拌机中进行,不得超过设备设计允许容量。同时,搅拌机应尽量靠近灌浆孔布置。

②在灌浆过程中,压浆泵压力数值应控制在设计范围内,不得超压,避免对设备造成损害,浪费资源。压浆泵与注浆管间各部件应密封严密,防止发生泄漏。

③灌浆完成后,应及时对设备四周遗洒的垃圾及浆液进行清理收集,并集中运至指定地点处置。

④现场应设置适用、可靠的储浆池和排浆沟渠,防止泥浆污染周边土壤及地下水源。

5)挤密桩法施工。

①采用灰土回填时,应对灰土提前进行拌和;采用砂石回填时,砂石应过筛,并冲洗干净,冲洗回填砂石时应采用循环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砂石应保持一定的湿润度,避免在过筛和混合过程中产生较大扬尘。

②桩位填孔完成后,应及时将桩四周撒落的灰土、砂石等收集清扫干净。

(6)地下水控制。

1)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施工应选择抽取地下水量较少的施工方案,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宜选择止水帷幕、封闭降水等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进行施工。

2)地下水控制、降排水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降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图,应根据现场条件合理设计场地,布置应紧凑,并应尽量减少占地。

②降水系统中的排水沟管的埋设及排水地点的选择要有防止地面水、雨水流入基坑(槽)的措施。

③降水再利用的水收集处理后应就近用于施工车辆冲洗、降尘、绿化、生活用水等。

④降水系统使用的临时用电应设置合理,采用能源利用率高、节能环保型的施工机械设备。

⑤应考虑到水位降低区域内地表及建筑物可能产生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井点降水。

①根据水文地质、井点设备等因素计算井点管数量、井点管埋入深度,保持井点管连续工作且地下水抽排量适当,避免过度抽水对地质、周围建筑物产生影响。

②排水总管铺设时,避免直接敲击总管。总管应进行防锈处理,防止锈蚀污染地面。

③采用冲孔时应避免孔径过大产生过多泥浆,产生的泥浆排入现场泥浆池沉淀处置。

④钻井成孔时,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完成并用水冲洗干净后才准使用;钻井产生的泥浆,应排入泥浆池循环使用。

⑤抽水设备设置专用机房,并有隔声防噪功能,机房内设置接油盘防止油污染。

4)采用集水明排降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基坑降水应储存使用,并应设立循环用水装置。

②降水设备应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施工机械设备,同时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并应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

5)地下水回灌。

①施工现场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采取地下水回灌,以保证地下水资源平衡。

②回灌时,水质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要求,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3.基础及主体结构工程

(1)一般规定。

1)在图纸会审时,应增加高强度高效钢筋(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利用大体积混凝土后期强度等绿色施工的相关内容。

2)钢、木、装配式结构等构件,应采取工厂化加工、现场安装的生产方式;构件的加工和进场顺序应与现场安装顺序一致;构件的运输和存放应采取防止变形和损坏的可靠措施。

3)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预制装配式结构等大型结构件安装所需的主要垂直运输机械,应与基础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其他工程垂直运输统一安排,减少大型机械的投入。

4)应选用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施工机械设备,并由专人使用,避免空转。

5)施工现场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未经批准不得现场拌制。

6)应制订垃圾减量化计划,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200t,并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定期处理,合理利用,回收利用率需达到30%以上;钢材、板材等下脚料和撒落混凝土及砂浆的回收利用率需达到70%以上。

7)施工中使用的乙炔、氧气、油漆、防腐剂等危险品、化学品的运输、储存、使用及污物排放应采取隔离措施。

8)夜间焊接作业和大型照明灯具工作时,应采取挡光措施,防止强光线外泄。

9)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

(2)混凝土结构工程。

1)钢筋宜采用专用软件优化配料,根据优化配料的结果合理确定进场钢筋的定尺长度。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短筋。

2)积极推广钢筋加工工厂化与配送方式、应用钢筋网片或成型钢筋骨架。现场加工时,宜采取集中加工方式。

3)钢筋连接优先采用直螺纹套筒、电渣压力焊等接头方式。

4)进场钢筋原材料和加工半成品应存放有序、标识清晰、储存环境适宜,采取防潮、防污染等措施,保管制度健全。

5)钢筋除锈时应采取可靠措施,避免扬尘和土壤污染。

6)钢筋加工中使用的冷却水,应过滤后循环使用。应按照方案要求处理后排放。

7)钢筋加工产生的粉末状废料,应按建筑垃圾进行处理,不得随地掩埋或丢弃。

8)钢筋安装时,绑扎丝、焊剂等材料应妥善保管和使用,散落的应及时收集利用,防止浪费。

9)模板及其支架应优先选用周转次数多、能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木材的使用。

10)积极推广使用大模板、滑动模板、爬升模板和早拆模板等工业化模板体系。

11)采用木或竹制模板时,应采取工厂化定型加工、现场安装方式,不得在工作面上直接加工拼装;在现场加工时,应设封闭场所集中加工,采取有效的隔声和防粉尘污染措施。

12)提高模板加工、安装的精度,达到混凝土表面免抹灰或减少抹灰的厚度。

13)脚手架和模板支架宜优先选用碗扣式架、门式架等管件合一的脚手架材料搭设。

14)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应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等工具式脚手架。

15)模板及脚手架施工应及时回收散落的铁钉、铁丝、扣件、螺栓等材料。

16)短木方应采用叉接接长后使用,木、竹胶合板的边角余料应拼接使用。

17)模板脱模剂应由专人保管和涂刷,剩余部分应及时回收,防止污染环境。

18)拆除模板时,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损坏,及时检修维护、妥善保管,提高模板的周转率。

19)合理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中宜添加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工业废料和高效减水剂。

20)现场搅拌混凝土时,应使用散装水泥;搅拌机棚应有封闭降噪和防尘措施;现场存放的砂、石料应采取有效的遮盖或洒水防尘措施。

21)混凝土应优先采用泵送、布料机布料浇筑,地下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溜槽或串筒浇筑。

22)混凝土振捣应采用低噪声振捣设备或围挡降噪措施。

23)混凝土应采用塑料薄膜和塑料薄膜加保温材料覆盖保湿、保温养护;当采用洒水或喷雾养护时,养护用水宜使用回收的基坑降水或雨水。

24)混凝土结构冬期施工优先采用综合蓄热法养护,减少热源消耗。

25)浇筑剩余的少量混凝土,应制成小型预制件,严禁随意倾倒或将其作为建筑垃圾处理。

26)清洗泵送设备和管道的水应经沉淀后回收利用,浆料分离后可作室外道路、地面、散水等垫层的回填材料。

(3)砌体结构工程。

1)砌筑砂浆使用干粉砂浆时,应采取防尘措施。

2)采取现场搅拌砂浆时,应使用散装水泥。

3)砌块运输应采用托板整体包装,以减少破损。

4)块体湿润和砌体养护宜使用经检验合格的非传统水源。

5)混合砂浆掺合料可使用电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6)砌筑施工时,落地灰应及时清理收集再利用。

7)砌块砌筑应按照排块图进行;非标准砌块应在工厂加工,按比例进场,现场切割时应集中加工,并采取防尘、降噪措施。

8)毛石砌体砌筑时产生的碎石块,应用于填充毛石块间空隙,不得随意丢弃。

(4)钢结构工程。

1)钢结构深化设计时,应结合加工、安装方案和焊接工艺的要求,合理确定分段、分节数量和位置,优化节点构造,尽量减少钢材用量。

2)合理选择钢结构安装方案,大跨度钢结构优先采用整体提升、顶升和滑移(分段累积滑移)等安装方法。

3)钢结构加工应制订废料减量化计划,优化下料,综合利用下脚料,废料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定期回收处理。

4)钢材、零(部)件、成品、半成品件和标准件等产品应堆放在平整、干燥场地或仓库内,防止在制作、安装和防锈处理前发生锈蚀和构件变形。

5)制作和安装大跨度复杂钢结构前,应采用建筑信息三维技术模拟施工过程,以避免或减少错误或误差。

6)钢结构现场涂装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涂料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5)其他。

1)装配式构件应按安装顺序进场,存放应支、垫可靠或设置专用支架,防止变形或损伤。

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安装所需的埋件和连接件、室内外装饰装修所需的连接件,应在工厂制作时准确预留、预埋。

3)钢混组合结构中的钢结构件,应结合配筋情况,在深化设计时确定与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筋连接套筒焊接及预留孔应在工厂加工时完成,严禁安装时随意割孔或后焊接。

4)木结构件连接用铆榫、螺栓孔应在工厂加工时完成,不得在现场制榫和钻孔。

5)建筑工程在升级或改造时,可采用碳纤维等新颖结构加固材料进行加固处理。

6)索膜结构施工时,索、膜应工厂化制作和裁减完成,现场安装。

4.建筑装饰装修

(1)一般规定。

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设施和施工技术措施应与基础及结构、机电安装等施工相结合,统一安排,综合利用。

2)应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块材、卷材用料进行排板深化设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减少块材的切割量及其产生的边角余料量。

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采用的块材、板材、门窗等应采用工厂化加工。

4)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五金件、连接件、构造性构件宜采用工厂化标准件。

5)对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使用的动力线路,如施工用电线路、压缩空气管线、液压管线等,应优化缩短线路长度,严禁跑、冒、滴、漏。

6)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宜选用节能、低噪声的施工机具,具备电力条件的施工工地,不宜选用燃油施工机具。

7)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采用的需要用水泥或白灰类拌和的材料,如砌筑砂浆、抹灰砂浆、粘贴砂浆、保温专用砂浆等,宜预拌,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宜采用干拌砂浆,不宜现场配制。

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使用的易扬尘材料,如水泥、砂石料、粉煤灰、聚苯颗粒、陶粒、白灰、腻子粉、石膏粉等,应封闭运输、封闭存储。

9)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使用的易挥发、易污染材料,如油漆涂料、胶粘剂、稀释剂、清洗剂、燃油、燃气等,必须采用密闭容器储运,使用时,应使用相应容器盛放,不得随意溢撒或放散。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室内装修前,宜先进行外墙封闭、室外窗户安装封闭、屋面防水等工序。

11)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受环境温度限制的工序、不易成品保护的工序,应合理安排工序。

1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应采取成品保护措施。

1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所用材料的包装物应全部分类回收。

14)民用建筑工程室内装修严禁采用沥青、煤焦油类防腐、防潮处理剂。

15)高处作业清理现场时,严禁将施工垃圾从窗口、洞口、阳台等处向外抛撒。

16)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应制定材料节约措施。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应满足以下指标:

①材料损耗不应超出预算定额损耗率的70%。

②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资源。施工现场300km以内的材料用量宜占材料总用量的70%以上,或达到材料总价值的50%以上。

③材料包装回收率应达到100%。有毒有害物资分类回收率应达到100%。可再生利用的施工废弃物回收率应达到70%以上。

(2)楼、地面工程。

1)楼、地面基层处理。

①基层粉尘清理应采用吸尘器,没有防潮要求的,可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

②基层需要剔凿的,应采用噪声小的剔凿方式,如使用手钎、电铲等低噪声工具。

2)楼、地面找平层、隔声层、隔热层、防水保护层、面层等使用的砂浆、轻集料混凝土、混凝土等应采用预拌或干拌料,干拌料的现场运输、仓储应采用袋装等方式。

3)水泥砂浆、水泥混凝土、现制水磨石、铺贴板块材等楼、地面在养护期内严禁上人,地面养护用水应采用喷洒方式,以保持表面湿润为宜,严禁养护用水溢流。

4)水磨石楼、地面磨制。

①应有污水回收措施,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②对楼、地面的洞口、管线口进行封堵,防止泥浆等进入。

③对高出楼、地面400mm范围内的成品面层应采取贴膜等防护措施,避免污染。

④现制水磨石楼、地面房间的装饰装修,宜先进行现制水磨石工序的作业。

5)板块面层楼、地面。

①应进行排板设计,在保证质量和观感的前提下,应减少板块材的切割量。

②板块不宜采用工厂化下料加工(包括非标尺寸块材),需要现场切割时,对切割用水应有收集装置,室外机械切割应有隔声措施。

③采用水泥砂浆铺贴时,砂浆宜边用边拌。

④石材、水磨石等易渗透、易污染的材料,应在铺贴前作防腐处理。

⑤严禁采用电焊、火焰对板块材进行切割。

(3)抹灰工程。

1)墙体抹灰基层处理。

①基层粉尘清理应采用吸尘器,没有防潮要求的,可采用洒水降尘等措施。

②基层需要剔凿的,应采用噪声小的剔凿方式,如使用手钎、电铲等低噪声工具。

2)对落地灰应采取回收措施,落地灰经过处理后用于抹灰利用,抹灰砂浆损耗率不应大于5%,落地砂浆应全部回收利用。

3)对抹灰砂浆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抹灰厚度。

4)采用的白灰宜选用白灰膏。如采用生石灰,必须采用袋装,熟化要有容器或熟化池。

5)墙体抹灰砂浆养护用水,以保持表面湿润为宜,严禁养护用水溢流。

6)对于混凝土面层抹灰,在选择混凝土施工工艺时,宜采用清水混凝土支模工艺,取消抹灰层。

(4)门窗工程。

1)外门窗宜采用断桥型、中空玻璃等密封、保温、隔声性能好的型材和玻璃等。

2)门窗固定件、连接件等,宜选用标准件。

3)门窗制作应采用工厂化加工。

4)应进行门窗型材的优化设计,减少型材边角余料的剩余量。

5)门窗洞口预留,应严格控制洞口尺寸。

6)门窗制作尺寸应采用现场实际测量并进行核对,避免尺寸有误。

7)门窗油漆应在工厂完成。

8)木制门窗存放应作好防雨、防潮等措施,避免门窗损坏。

9)木制门窗应用薄钢板、木板或木架进行保护,塑钢或金属门窗口用贴膜或胶带贴严加以保护,玻璃应妥善运输,避免磕碰。

10)外门窗安装操作应与外墙装修同步进行,宜同时使用外墙操作平台。

11)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不得采用含沥青的水泥砂浆、水泥麻刀灰等材料填嵌。

(5)吊顶工程。

1)在吊顶龙骨间距满足质量、安全要求的情况下,应对其进行优化。

2)对吊顶高度应充分考虑吊顶内隐蔽的各种管线、设备,进行优化设计。

3)进行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吊顶封闭。

4)吊顶应进行块材排板设计,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应减少板材、型材的切割量。

5)吊顶板块材(非标板材)、龙骨、连接件等宜采用工厂化材料,现场安装。

6)吊顶龙骨、配件以及金属面板、塑料面板等下脚料应全部回收。

7)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不宜进行吊顶。

(6)轻质隔墙工程。

1)预制板轻质隔墙。

①预制板轻质隔墙应对预制板尺寸进行排板设计,避免现场切割。

②预制板轻质隔墙应采取工厂加工,现场安装。

③预制板轻质隔墙固定件宜采用标准件。

④预制板运输应有可靠的保护措施。

⑤预制板的固定需要电锤打孔时,应有降噪、防尘措施。

2)龙骨隔墙。

①在满足使用和安全的前提下,宜选用轻钢龙骨隔墙。

②轻钢龙骨应采用标准化龙骨。

③龙骨隔墙面板应进行排板设计,减少板材切割量。

④在墙内管线、盒等预埋进行验收后,方可进行面板安装。

3)活动隔墙、玻璃隔墙应采用工厂制作,现场安装。

(7)饰面板(砖)工程。

1)饰面板应进行排板设计,宜采用工厂下料制作。

2)饰面板(砖)胶粘剂应采用封闭容器存放,严格计量配合比并采用容器拌制。

3)用于安装饰面块材的龙骨和连接件,宜采用标准件。

(8)幕墙工程。

1)对幕墙应进行安全计算和深化设计。

2)用于安装饰面块材的龙骨和连接件,宜采用标准件。

3)幕墙玻璃、石材、金属板材应采用工厂加工,现场安装。

4)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件,宜采取预埋方式施工。幕墙构件宜采用标准件。

(9)涂饰工程。

1)基层处理找平、打磨应进行扬尘控制。

2)涂料应采用容器存放。

3)涂料施工应采取措施,防止对周围设施的污染。

4)涂料施涂宜采用涂刷或滚涂,采用喷涂工艺时,应采取有效遮挡。

5)废弃涂料必须全部回收处理,严禁随意倾倒。

(10)裱糊与软包工程。

1)裱糊、软包施工,一般应在其环境中其他易污染工序完成后进行。

2)基层处理打磨应防止扬尘。

3)裱糊胶粘剂应采用密闭容器存放。

(11)细部工程。

1)橱柜、窗帘盒、窗台板、暖气罩、门窗套、楼梯扶手等成品或半成品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安装。

2)橱柜、窗帘盒、窗台板、暖气罩、门窗套、楼梯扶手等成品或半成品固定打孔,应有防止粉尘外泄的措施。

3)现场需要木材切割设备,应有降噪、防尘及木屑回收措施。

4)木屑等下脚料应全部回收。

5.屋面工程

(1)屋面施工应搭设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防雷击设施。

(2)屋面结构基层处理应洒水湿润,防止扬尘。

(3)屋面保温层施工,应根据保温材料的特点,制定防扬尘措施。

(4)屋面用砂浆、混凝土应预拌。

(5)瓦屋面应进行屋面瓦排板设计,各种屋面瓦及配件应采用工厂制作。屋面瓦应按照屋面瓦的型号、材质特征进行包装运输,减少破损。

(6)屋面焊接应有防弧光外泄的遮挡措施。

(7)有种植土的屋面,种植土应有防扬尘措施。

(8)遇5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屋面施工。

6.建筑保温及防水工程

(1)一般规定。

1)建筑保温及防水工程的施工设施和施工技术措施应与基础及结构、建筑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工程施工相结合,统一安排,综合利用。

2)建筑保温及防水工程的块材、卷材用料等应进行排板深化设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减少块材的切割量及其产生的边角余料量。

3)对于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应根据其性能,制定相应的防火、防潮等措施。

(2)建筑保温。

1)选用外墙保温材料时,除应考虑材料的吸水率、燃烧性能、强度等指标外,其材料的导热系数应满足外墙保温要求。

2)现浇发泡水泥保温。

①加气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砂浆)宜采用干拌,袋装的方式。

②加气混凝土设备应有消声棚。

③拌制的加气混凝土宜采用混凝土泵车、管道输送。

④搅拌设备、泵送设备、管道等冲洗水应有收集措施。

⑤养护用水应采用喷洒方式,严禁养护用水溢流。

3)陶瓷保温。

①陶瓷外墙板应进行排板设计,减少现场切割。

②陶瓷保温外墙的干挂件宜采用标准挂件。

③陶瓷切割设备应有消声棚。

④固定件打孔产生的粉末应有回收措施。

⑤固定件宜采用机械连接,如需要焊接,应对弧光进行遮挡。

4)浆体保温。

①浆体保温材料宜采用干拌半成品,袋装,避免扬尘。

②现场拌和应随用随拌,以免浪费。

③现场拌和用搅拌机,应有消声棚。

④落地浆体应及时收集利用。

5)泡沫塑料类保温。

①当外墙为全现浇混凝土外墙时,宜采用混凝土及外保温一体化施工工艺。

②当外露混凝土构件、砌筑外墙采用聚苯板外墙保温材料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锚固件打孔等产生扬尘。

③外墙如采用装饰性干挂板,宜采用保温板及外饰面一体化挂板。

④屋面泡沫塑料保温时,应对聚苯板进行覆盖,防止风吹,造成颗粒飞扬。

⑤聚苯板下脚料应全部回收。

6)屋面工程保温和防水宜采用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

7)玻璃棉、岩棉保温材料,应封闭存放,剩余材料全部回收。

(3)防水工程。

1)防水基层应验收合格后进行防水材料的作业,基层处理应防止扬尘。

2)卷材防水层。

①在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对防水卷材的铺贴方向和搭接位置进行优化,减少卷材剪裁量和搭接量。

②宜采用自粘型防水卷材。

③采用热熔粘贴的卷材时,使用的燃料应采用封闭容器存放,严禁倾洒或溢出。

④采用胶黏的卷材时,胶黏剂应为环保型,封闭存放。

⑤防水卷材余料应全部回收。

3)涂膜防水层。

①液态涂抹原料应采用封闭容器存放,严禁溢出污染环境,剩余原料应全部回收。

②粉末状涂抹原料,应装袋或用封闭容器存放,严禁扬尘污染环境,剩余原料应全部回收。

③涂膜防水宜采用滚涂或涂刷方式,采用喷洒方式的,应有防止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的措施。

④涂膜固化期内严禁上人。

4)刚性防水层。

①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施工中,严格按照混凝土抗渗等级配置混凝土,对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进行优化,减少施工缝的数量。

②采用防水砂浆抹灰的刚性防水,应严格控制抹灰厚度。

③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对混凝土基层进行处理时要防止扬尘。

5)金属板防水。

①采用金属板材作为防水材料的,应对金属板材进行下料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

②金属板焊接时,应有防弧光外泄措施。

6)防水作业宜在干燥、常温环境下进行。

7)闭水试验时,应有防止漏水的应急措施,以免漏水污染环境和损坏其他物品。

8)闭水试验前,应制定有效的回收利用闭水试验用水的措施。

7.机电安装工程

(1)一般规定。

1)机电工程的施工设施和施工技术措施应与基础及结构、装饰装修等工程施工相结合,统一安排,综合利用。

2)机电工程施工前,应包括土建工程在内,进行图纸会审,对管线空间进行布置,对管线线路长度进行优化。

3)机电工程的预留预埋应与结构施工、装修施工同步进行,严禁重新剔凿、重新开洞。

4)机电工程材料、设备的存放、运输应制定保护措施。

(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

1)给水排水及采暖管道安装前应与通风空调、强弱电、装修等专业做好管绘图的绘制工作,专业间确认无交叉问题且标高满足装修要求后方可进行管道的制作及安装。

2)应加强给水排水及采暖管道打压、冲洗及试验用水的排放管理工作。

3)加强节点处理,严禁冷热桥产生。

4)管道预埋、预留应与土建及装修工程同步进行,严禁重新剔凿、重新开洞现象。

5)管道工程进行冲洗、试压时,应制订合理的冲洗、试压方案,成批冲洗、试压,合理安排冲洗、试压次数。

8.通风与空调工程

(1)通风管道安装前应与给水排水、强弱电、装修等专业人员做好绘图工作,专业间确认无交叉问题且标高满足装修要求后方可进行通风管道的制作及安装。

(2)风管制作宜采用工厂计算机下料,集中加工,下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风管优化组合,先下大管料,后下小管料,先下长料,后下短料,能拼接的材料在允许范围内要拼接使用,边角料按规格码放,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材料浪费。

(3)空调系统各设备间应进行联锁控制,耗电量大的主要设备应采用变频控制。

(4)设备基础的施工宜在空调设备采购订货完成后进行。

(5)加强节点处理,严禁冷热桥产生。

(6)空调水管道打压、冲洗及试验用水的排放应有排放措施。

(7)管道打压、冲洗及试验用水应优先利用施工现场收集的雨水或中水。多层建筑宜采用分层试压的方法,先进行上一楼层管道的水压试验,合格后,将水放至下一层,层层利用,以节约施工用水。

(8)风管、水管管道预埋、预留应与土建及装修工程同步进行,严禁重新剔凿、重新开洞。

(9)机房设备位置及排列形式应合理布置,宜使管线最短,弯头最少,管路便于连接并留有一定的空间,便于管理操作和维修。

9.建筑电气工程及智能建筑工程

(1)加强与土建的施工配合,提高施工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

1)施工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工程师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

2)针对交叉作业制定科学、详细的技术措施,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3)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留预埋工作。

4)在主体结构施工时,根据土建浇捣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预留预埋配合工作。

5)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电气人员将按此线确定管路预埋的位置及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高程。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将所有电气工程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查对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好。

(2)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材料;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3)电气管线的预埋、预留应与土建及装修工程同步进行,严禁重新剔凿、重新开洞。

(4)电线导管暗敷时,宜沿最近的线路敷设并应减少弯曲,注意短管的回收利用,节约材料。

(5)不间断电源柜试运行时应有噪声监测,其噪声标准应满足:正常运行时产生的A级噪声不应大于45d B;输出额定电流为5A及以下的小型不间断电源噪声,不应大于30d B。

(6)不间断电源安装应注意防止电池液泄漏污染环境,废旧电池应注意回收。

(7)锡焊时,为减少焊剂加热时挥发出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量,一般情况下,电烙铁到人体的距离应不小于20cm,通常以30cm为宜。

(8)推广免焊接头,尽量减少焊锡锅的使用。

(9)电气设备的试运行时间按规定运行,但不应超过规定时间的1.5倍。

(10)临时用电宜选用低耗低能供电导线,合理设计、布置临电线路,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11)放线时应由施工员计算好剩余线量,避免浪费。

(12)建筑物内大型电气设备的电缆供应应在设计单位对实际用电负荷核算后进行。

10.电梯工程

(1)电梯井结构施工前应确定电梯的有关技术参数,以便做好预留预埋工作。

(2)电梯安装过程中,应对导轨、导靴、对重、轿厢、钢丝绳及其他附件按说明书要求进行防护,露天存放时防止受潮。

(3)井道内焊接作业应保证良好通风。

11.拆除工程

(1)一般规定。

1)拆除工程应贯彻环保拆除的原则,应重视建筑拆除物的再生利用,积极推广拆除物分类处理技术。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应大于40%。

2)拆除工程施工应制订拆除施工方案。

3)拆除工程应对其施工时间及施工方法予以公告。

4)建筑拆除后,场地不应成为废墟,应对拆除后的场地进行生态复原。

5)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严禁进行拆除工作。

6)实行“四化管理”。“四化管理”包括强化建筑拆除物“减量化”管理,加强并推进建筑拆除物的“资源化”研究和实践,实行“无害化”处理,推进建筑拆除物利用的“产业化”。

7)应按照“属地负责、合理安排、统一管理、资源利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建筑拆除物临时消纳处置场所。

(2)施工准备。

1)拆除施工前应对周边50m以内的建筑物及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对将受影响的区域予以界定;对周边建筑现状采用裂缝素描、摄影、摄像等方法予以记录。

2)拆除施工前应对周边进行必要的围护。围护结构应以硬质板材为主,且应在围护结构上设置警示性标示。

3)拆除施工前应制订应急救援方案。

4)在拆除工程作业中,若发现不明物体,应停止施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现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5)根据拆除工程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制定消防安全措施。施工现场应设置消防车通道,保证充足的消防水源,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3)绿色拆除施工措施。

1)拆除工程按建筑构配件破坏与否可分为保护性拆除和破坏性拆除;按施工方法可分为人工拆除、机械拆除和爆破拆除。

2)保护性拆除。

①装配式结构、多层砖混结构和构配件直接利用价值高的建筑应采用完好性拆除。

②可采用人工拆除或机械拆除,也可两种方法配合拆除。

③拆除时应按建造施工顺序逆向拆除。

④为防粉尘,应用水淋洒拆除部位,但淋洒后的水不应污染环境。

3)对建筑构配件直接利用价值不高的建筑物、构筑物,可采用破坏性拆除。

①破坏性拆除可选用人工拆除、机械拆除或爆破拆除方法,也可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②在正式爆破之前,应进行小规模范围试爆,根据试爆结果修改原设计,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爆破飞石被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③当用钻机钻成爆破孔时,可采用钻杆带水作业或减少粉尘的措施。

④爆破拆除时,可悬挂塑料水袋于待爆破拆除建构物各爆点四周或采用多孔微量爆破方法。

⑤在爆破完成后,可及时用消防高压水枪进行高空喷洒水雾消尘。

⑥防护材料可选择铁丝网、草袋子和胶皮带等。

⑦对于需要重点防护的范围,应在其附近架设防护排架,在其上挂金属网。

4)当采用爆破拆除时,尽量采用噪声小、对环境影响小的措施,如静力破碎、线性切割等。

①采用具有腐蚀性的静力破碎剂作业时,灌浆人员必须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孔内注入破碎剂后,作业人员应保持安全距离,严禁在注孔区域行走。

②静力破碎剂严禁与其他材料混放。

③在相邻的两孔之间,严禁钻孔与注入破碎剂同步进行施工。

④使用静力破碎发生异常情况时,必须停止作业,查清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后,方可继续施工。

5)对烟囱、水塔等高大建构筑物进行爆破拆除,进行爆破拆除设计时应考虑控制构筑物倒塌时的触地振动,必要时应在倒塌范围内铺设缓冲垫层和开挖减振沟。

(4)建筑拆除物的综合利用。

1)建筑拆除物处置单位应不得将建筑拆除物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危险废弃物混入建筑拆除物。

2)拆除的门窗、管材、电线等完好的材料应回收重新利用。

3)拆除的砌体部分,能够直接利用的砖应回收重新利用,不能直接利用的宜运送到统一的管理场地,其可作为路基垫层的填料。

4)拆除的混凝土经破碎筛分机处理后,可作为再生集料配制低强度等级再生集料混凝土,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及地坪垫层。

5)拆除的钢筋和钢材(铝材):经分拣、集中、再生利用,可经再加工制成各种规格的钢材(铝材)。

6)拆除的木材或竹材可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生利用,也可用于制造人造木材或将木材用破碎机粉碎,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

(5)拆除场地的生态复原。

1)对拆除工程的拆除场地应进行生态复原。

2)拆除工程的生态复原贯彻生态性与景观性原则和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

3)当需要生态复原时,拆除施工单位应按拆除后的土地用途进行生态复原。

4)建筑物拆除后应恢复地表环境,避免土壤被有害物质侵蚀、流失。

5)建筑拆除场地内的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并应有应急预案,避免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导致对土壤、水等环境的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