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物流风险管理

国际物流风险管理

时间:2022-10-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保障效益。损前目标是指通过风险管理消除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为人们提供较安全的生产、 生活环境。损后目标是指通过风险管理在损失出现后及时采取措施,组织经济补偿, 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安全状况目标就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稳定的收益意味着企业的正常发展, 为了达到收益稳定目标, 企业必须增加风险管理支出。

一、 风险管理流程

1. 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保障效益。 风险管理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损前目标和损后目标。 损前目标是指通过风险管理消除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为人们提供较安全的生产、 生活环境。 损后目标是指通过风险管理在损失出现后及时采取措施,组织经济补偿, 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风险管理不仅是一个安全生产问题, 还包括识别风险、 评估风险和处理风险, 涉及财务、 安全、 生产、 设备、 物流、 技术等多个方面, 既是一套完整的方案,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1) 损前目标。

①经济目标。 企业应以最经济的方法预防潜在的损失, 即在风险事故实际发生之前, 就必须使整个风险管理计划、 方案和措施最经济、 最合理, 这要求对安全计划、 保险以及防损技术的费用进行准确分析。

②安全状况目标。 安全状况目标就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风险管理者必须使人们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而不是隐瞒风险, 这样有利于人们提高安全意识, 防范风险并主动配合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

③合法性目标。 风险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与经营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 对每一项经营行为、 每一份合同都加以合法性的审视, 不至于使企业蒙受财务、 人才、 时间、 名誉的损失,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

④履行外界赋予企业的责任目标。 例如, 政府法规可以要求企业安装安全设施以免发生工伤, 同样一个企业的债权人可以要求贷款的抵押品必须被保险。

(2) 损后目标。

①生存目标: 一旦不幸发生风险事件, 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损失发生后风险管理的最基本、 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维持生存。 实现这一目标, 意味着通过风险管理人们有足够的抗灾救灾能力, 使企业、 个人、 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能够经受得住损失的打击, 不至于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发生而元气大伤、 一蹶不振。 实现维持生存目标是受灾风险主体在损失发生之后, 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能够部分恢复生产或经营的前提。

②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目标: 风险事件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危害, 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严重者可使生产和生活陷于瘫痪。 对公共事业尤为重要, 这些单位有义务提供不间断的服务。

③收益稳定目标。 保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便能实现收益稳定的目标, 从而使企业保特生产持续增长。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 一个收益稳定的企业要比高风险的企业更具有吸引力。稳定的收益意味着企业的正常发展, 为了达到收益稳定目标, 企业必须增加风险管理支出。

④社会责任目标。 尽可能减轻企业受损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不利影响, 因为企业遭受一次严重的损失会影响到员工、 顾客、 供货人、 债权人、 税务部门以至整个社会的利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风险管理人员必须辨识风险、 分析风险和选择适当的应对风险损失的方法和措施。

2. 风险来源

风险源 (Sources of Risk) 是指那些可能导致风险后果的因素或条件的来源。 例如, 洪水风险的风险源就包括降水、 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 大量集中的降水可能使局部地区排水不畅, 即使降水不是那种短期大量的暴雨, 低洼的地形、 河道两侧以及山脚下都有可能在普通的降水过后被淹没,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洪水风险损失的一个来源, 如果在蓄滞洪区没有居民、 耕地和工厂, 即使这个地方完全被水淹没, 也不会造成大量的损失。 风险的最终来源, 一个是自然环境, 一个是人为环境; 有的环境是由客观规律控制的, 也有的环境出自风险管理者的主观认知。 来自客观风险源和主观风险源的不确定可以分别被称为随机不确定和模糊不确定。

随机不确定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 一种统计意义上的不确定, 是由大量的经历或试验所揭示出的一种性质。 它是指那些有明确的定义, 但不一定出现的事件中所包含的不确定。例如投币试验就是一个典型的随机不确定的例子, 我们无法确定未来一次投币的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其正、 反面出现的概率皆为50%。 由此可知, 随机不确定不是由于人们对事件不了解, 而是由于事件结果所固有的狭义的不唯一所造成的。 即虽然结果是正或是反不能唯一确定, 但结果的概率分布唯一确定。 又如 “一个县在某一年的水灾受灾面积占当年播种面积的比例大于10%” 这个事件是有明确定义的, 但在未来的任何一年里, 谁都无法预料它是否一定发生, 而只能给出一个概率值, 表示其在未来任何一年里发生的概率是多少。 因此, 我们用概率论来处理随机不确定。

模糊不确定是一种广义的结果不唯一, 在这里, 不仅结果的取值不唯一, 而且各种可能取值的概率也不能确定, 即不能确定结果概率分布函数中的参数或函数形式本身。 这种不确定是由于我们对系统的动态发展机制缺乏深刻的认识而造成的。 我们对风险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当我们对风险的认识和实际有差别时, 事先的决策就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会带来新的损失。

1) 客观风险源。

(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最基本的风险源, 地震、 干旱和过度降水都可能导致损失。 当然, 它也可能是机遇的来源, 例如, 晴朗的天气就可能使旅游业收入增长。

(2) 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但随着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 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规律, 一些自然现象可以准确预测, 还有一些自然现象可以在概率的意义上预测, 而人为环境由于有人的因素在起作用, 其规律摸索起来就较为困难, 在分析风险的来源时, 可以将人为环境来源进一步细分如下:

①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的道德信仰、 价值观、 行为方式、 社会结构和制度。 当人们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受到冲击时, 就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此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可能有很大差别。 当一个公司要拓展国际业务时, 就会面临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 例如, 美国人和日本人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许多美国的商业经理在开始要进入日本市场时都觉得日本社会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给他们的业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对一个企业产生影响, 如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等。 在一个国家, 政治环境可能是非常重要的风险源, 尤其是国家领导人更换时, 原来的很多政策就可能发生改变, 从而对某些特定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如减少对地方政府的资助、 制定严格的有害废料处理条例等。 政策的变化有时也会使企业受益, 如我国的西部开发政策和东北发展战略, 都会给这些地区的一些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在国际领域, 政治环境非常复杂, 一些政府是民主政府, 也有一些政府可能会对业活动抱有敌意, 外资可能被当地政府充公没收, 税收政策也可能突然发生变化。 跨国公司在识别风险时, 都要考虑东道国的政治环境, 风险经理要了解东道国政府是如何上台的、 权力是如何交接的以及政治管理中的参与者和政治组织机构是怎样一种状况。

③经济环境。

企业的很多风险, 尤其是市场价格风险, 都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经济环境可以直接从政治环境中延伸出来, 但经济全球化、 金融一体化也导致了经济环境中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政府对经济环境有影响, 但政府并不能完全控制经济环境。

④法律环境。

在企业经营中, 相当一部分不确定性来自司法系统。 对于我国这样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法律也在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这些标准的变化很难事先预测。

从整个国际环境的角度来看, 各种不同法律体系的存在对企业提出了重大挑战, 如果是跨国公司, 那么就会面临非常复杂的法律风险, 对于产品责任法、 汽车责任法、 合同法和环境保护法这些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 各国之间的条款可能有很大差别。

⑤操作环境。

操作环境是指企业的运作和程序。 对雇员进行提拔、 雇用和解雇的制度可能产生法律责任, 生产过程可能使雇员面临人身风险, 企业的活动可能危害环境, 根据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受到惩罚。 操作环境也可能带来收益, 因为操作环境是一个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来源。

2) 主观风险源。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人类对风险的认识却并不完全都是客观的, 换句话说, 由于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有限, 或者风险管理者对风险的理解、 估算的能力有限, 实践中对风险的认识往往掺杂了主观的判断, 而当主观判断和客观实际有差别时, 就可能给面临风险的组织带来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不是由它本来面临的客观风险造成的, 而是由进行风险管理的人员造成的, 我们将这种风险的来源称为认知环境 (Cognitive Environment)。

3.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收集风险因素、 风险事故和损失等各方面的信息, 发现可能导致损失的潜在的风险因素。 风险识别是一个复杂、 连续并且长期的过程, 它也是风险管理主要流程的开端。

(1) 风险识别的程序。

风险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潜在的障碍威胁。 企业需要知道损失来自何处, 并能够找出受益于损失控制程序的问题领域。 然而, 风险管理人员不能对未能识别和计量的风险因素采取行动。 作为起点, 风险管理者应通过正式的检查程序来全面分析风险和损失。 风险识别有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 感知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基础, 分析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关键。

①感知风险: 了解各种风险事故。 如在仓库设施风险中, 可能致损的风险事故有火灾、爆炸、 交通阻断等。 这一认识风险的过程是感知风险。

②分析风险: 分析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风险因素, 研究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环节, 称为分析风险。 如对引起火灾的风险原因的分析, 像化学反应、 自燃等。 事实上,风险识别程序在具体的风险识别实际应用当中是很难划分的, 因为很难对其界定。 因此, 风险识别分几个环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列出企业面临的全部风险, 列出每一种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 从而建立、 健全风险数据库: 它们在被执行时可能重复, 也可能是同时进行的。

(2) 风险识别的基本原则。

①全面周详原则。

全面周详原则要求全面系统地考察、 了解各种风险事件的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 风险因素及因风险的出现而导致的其他问题, 以便及时而清楚地为决策者提供比较完备的决策信息。

②综合考察原则。

单位面临的风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中包括不同类型、 不同性质、 不同损失程度的各种风险。 由于复杂风险系统的存在, 某一种独立的分析方法难以对全部风险奏效, 因此必须综合使用多种分析方法。

③量力而行原则。

在经费限制的条件下, 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财务承受能力, 来选择效果最佳、 经费最省的识别方法。 企业或单位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同时, 应将该项活动所引起的成本列入财务报表, 做综合的考察分析, 以保证用较小的支出, 来换取较大的收益。

科学计算原则。

对风险进行识别的过程, 同时就是对单位的生产经营 (包括资金借贷与经营) 状况及其所处环境进行量化核算的具体过程。 风险的识别和衡量要以严格的数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在普遍估计的基础上, 进行统计和计算, 以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果。

⑤系统化、 制度化、 经常化原则。

为了保证最初分析的准确程度, 应该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 将风险进行综合归类,揭示其性质、 类型及后果。 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识别和衡量, 就不可能对风险有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 就难以确定哪种风险是可能发生的, 也不可能较合理地选择控制和处置的方法。 这就是风险的系统化原则。 此外, 因为风险随时存在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 所以, 风险的识别和衡量也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 制度化的过程。 这就是风险识别的制度化、 经常化原则。

(3) 风险识别方法。

现在使用的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流程图法, 又称生产流程分析法。 生产流程是指在生产工艺中, 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 通过一定的设备按顺序连续地进行加工的过程。 该种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流程, 对每一阶段和环节, 逐个进行调查分析, 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 在物流中, 可以按照物流的各个流程使用该种方法。 图6-1所示为风险识别流程图。

图6-1 风险识别流程图

②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 即由风险管理人员将该风险管理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 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专家所涉及的面应尽可能广泛些, 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般的分类标准为: 直接或间接, 财务或非财务, 政治性或经济性等。

③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即按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 财产目录等的财务资料,风险管理人员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 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发现其潜在风险。

④分解分析法, 即将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 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 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威胁。 一个风险管理主体在识别风险时, 应当交叉使用各种方法, 以免遗漏。

4. 风险度量与评估

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程度实质上就是风险的大小。 它主要取决于以下指标:

(1) 损失频率。

损失频率, 又称损失机会、 风险频率, 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实际损失或预期损失的数量与所有可能发生损失的数量的比值。 通常以分数或百分率来表示。 例如, 0.1%或1%,损失频率用于度量事件是否经常发生。

(2) 损失程度。

损失程度, 又称风险程度, 是指每发生一次事故导致风险标的单位的毁损状况, 即毁损价值占被毁损标的全部价值的百分比。 它是发生损失金额的算术平均数, 用来度量每一事故造成的损害。 通常情况下, 发生损失的频率和损失程度成反比关系: 损失频率很高, 但损失程度不大; 损失频率不高, 但损失程度很大。

在研究损失频率与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时, 常用工业意外事故的 “汉立区三角图”(Heinrich Triangle) 来说明: 在工业事故中, 每发生一次大的伤害事故, 就伴随有30次小的伤害事故和300次无伤害的事故。 这个三角图解是对几千件小事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它有利于理解频率与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如图6-2所示。 但也有例外,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 事故发生的频率不高, 而损失程度很高。 如航空风险, 航空事故发生多书是金额, 而不是小事故。

图6-2 汉立区三角

(3) 损失期望值。

损失期望值是风险变量的加权平均值, 是根据一定时期内, 一定条件下大量同质标的损失的经验数据计算所得的平均损失, 它反映了所评价的目标总体在一定情况下损失的一般水平。如n次同类汽车碰撞事故,每次损失值为x1,x2,…,xn,则损失平均值为:

①离散型风险变量, 期望值为:

式中:n为风险变量的状态数;xi为风险变量的第i种状态下变量的值;pi为风险变量的第i种状态出现的概率。

②连续型风险变量, 期望值为:

(4) 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描述风险变量偏离期望值程度的绝对指标, 反映的是损失的变动程度、 损失与平均损失的偏离程度。 一个概率分布的方差等于每一观测值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它可用来度量将均值作为估算可能结果的适用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标准差越大, 风险越大。

①方差的计算公式为:

②标准差, 就是方差的平方根。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5) 离散系数。

离散系数是用来综合反映观察标的变动范围与损失平均值之问相互关系的指针, 可以表示为标准差与损失平均值之比。 如同样的标准差, 若损失平均值小, 则损失波动范围较大,风险较大; 若损失平均值很大, 则表明波动范围较小, 风险较小。 离散系数给出了一个风险的相对值。 离散系数越小, 损失分布的相对危险就越小。 其计算公式为:

5. 风险监管

1) 风险监控的含义和活动内容。

(1) 风险监控的含义。

风险监控 (Risk Monitoring and Control) 就是通过对风险规划、 识别、 分析、 应对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因为风险是随着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它们在决策主体经营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乃至消失, 也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又生成新的风险。

监控风险实际上就是监控情况的变化, 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 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 获取反馈信息, 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 在风险监控过程中, 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 然后及时反馈, 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评定、 风险决策, 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 包括在整个项目周期内, 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 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 第二是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决策计划, 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 分析, 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调整出去。

(2) 风险监控的活动内容。

风险监控的活动内容就是监控设想风险的事件和情况, 是已经发生、 仍然存在还是已经消失, 定期报告风险状态; 检查风险决策策略是否有效, 监控机制是否正常运行; 不断识别新的风险, 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并制定必要的对策、 措施控制风险事件, 降低其可能造成的损失。

2) 风险监控的依据和目标。

(1) 风险监控的依据风险监控主要依据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风险管理计划;

②风险决策计划;

③实际风险发展变化情况;

④可用于风险控制的资源。

(2) 风险监控的目标风险监控的目标是:

①努力及早识别风险;

②努力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③积极消除风险事件的消极后果;

④充分吸取风险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

3) 风险监控过程。

风险监控的具体步骤如图6-3所示。 准确的监控程序是风险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可能已执行了为识别较重大风险而精心设立的程序。 但是仍然必须定期对风险的当前状况进行监察, 必要时对已识别的风险做出变更。 例如, 超市管理层为集团连锁店的营运风险建立了一套监察流程, 所涉及的方面包括:

图6-3 风险监控步骤

①遵循客户服务标准, 如排队付款时间、 处理各项购买所需时间、 大批采购交货的及时性等;

②员工诚信, 如对员工姓名进行存在性检查, 从员工以前的雇主处取得员工的雇用记录;

③财政健全, 如将实际盘存的产品数量与计算机中的存货总数调节一致等;

④遵循政府要求采用的安全及防火措施。 风险监控是按照一定步骤和流程进行的。

4) 风险监控技术。

(1) 审核检查法。

审核多在进展到一定阶段时, 以会议形式进行, 审核的内容包括有关文件、 实施计划、必要的试验等。 审核结束后, 要把发现的问题及时交代给原来负责的人员, 让他们马上采取行动, 予以解决, 问题解决后要签字验收。

检查一般以完成的工作成果为研究对象, 如审查某个工程, 则包括项目的设计文件、 实施计划、 试验计划、 试验结果、 正在施工的工程、 运到现场的材料、 设备等。 检查结束后,要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向负责该工作的人员反馈, 使他们能马上采取行动, 予以解决, 问题解决后要签字验收。

(2) 监控单。

监控单, 是影响重大的风险清单, 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关键风险区清单。 监控单可以仅列出已识别出来的风险, 也可以列出更多内容: 风险在监控单中已停留的时间、 风险处理活动、 各项风险处理活动的计划完成日期和实际完成日期、 有关问题的解释等。 如果某项风险因风险处理无进展而长时间停留在监控单之中, 则说明可能需要对该风险或其处理方法进行重新评估。

(3) 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是用来向决策者和项目组织成员传达的, 关于已辨识问题的整个风险状况和风险处理活动效果的报告。

(4) 费用偏差分析法。

费用偏差分析法, 这是一种测量项目预算实施情况的方法。 该法将实际上已完成的项目工作同计划的项目工作进行比较, 确定项目在费用支出和时间进度方面是否符合原定计划要求。 费用偏差的公式为: 费用偏差=已完工作预算付费 (BCWP) -实际付费 (ACWP),其中: BCWP=实际完成的工作量×预算价格。 如若费用偏差大于0, 表示项目未超支。 进度偏差的公式为: 进度偏差=已完工作预算付费-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BCWS), 其中:BCWS=计划完成的工作量×预算价格。 若进度偏差大于0, 表示项目进度提前。

5) 风险监控的措施。

风险监控是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 应该对组织整个流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监控和控制。

(1)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管理, 是指对组织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超前或预先采取防范的管理方式, 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有发生风险的征兆, 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并采取校正行动, 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利后果发生。

(2) 制订应对风险的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是指为控制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或突然发生的特定情况做好的事先准备。 计划应包括对突发风险的描述, 对完成计划的人、 财、 物等方面约束条件的掌握, 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估计, 所要采取的适当反应等方面。 应急计划中应明确启动风险应急行动的触发方式有四种:

①定期进行。

②以具体某一时间为行动信号。

③以实际值与预先确定的定量目标之间的差距为行动信号。

④以预先设定阈值为行动信号。

(3) 确定合理的风险监控时机。

应兼顾既要避险又要经济可行的原则。 最好的规避策略付出的代价太大, 不采取措施,风险损失太大。

(4) 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进行动态管理。

企业的各级领导、 业务部门要经常到项目中进行检查与指导, 并加强与业主的沟通, 听取客户的意见, 及时把各种新的法律法规、 内外形势变化、 企业和客户的要求等传达到项目监理人员当中, 并在检查中及时发现项目监理机构的不足, 企业管理者应针对项目存在的风险隐患, 及时加以处理, 使其消失于萌芽状态, 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

二、 国际物流风险管理流程

国际物流风险管理通常由风险识别、 风险度量、 风险处理、 风险监控与反馈等几个主要环节构成, 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特点。

1. 国际物流风险识别

国际物流风险识别是指国际物流风险管理主体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 通过调查与分析识别国际物流风险的存在; 通过归类, 掌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以及风险具有的性质。

国际物流的风险识别阶段是供应链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步, 也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一步。 许多学者认为, 没有风险识别就没有风险评估、 风险控制和管理, 也不会有预防和保险。 国际物流风险识别是国际物流风险管理的前提,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风险的存在的客观性、 普遍性与风险识别的主观性存在差异, 因此, 正确识别风险成为风险管理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

2. 国际物流风险度量

国际物流风险度量是指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与度量。 仅仅识别风险, 了解灾害损失的存在, 对实施风险管理来说远远不够, 还必须对在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损失结果、 损失的严重程度予以充分的估计和衡量。 只有准确地度量风险, 才能选择有效的工具应对风险, 并达到以最少费用支出获得最佳风险管理效果的目的。

在评估国际物流风险时, 不仅要考虑到风险对于某个国际物流企业的影响, 还要考虑到国际物流风险的发生对国际物流整体造成的后果; 不仅要考虑到国际物流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还要考虑到国际物流带来的非经济损失, 如信任危机、 企业的声誉下降等无形的非经济损失。 这些非经济损失有时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

3. 国际物流风险处理

国际物流风险处理是国际物流风险管理的核心。 识别国际物流风险和度量国际物流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国际物流风险, 减少国际物流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 处理国际物流风险的方法包括国际物流风险回避、 国际物流风险控制、 国际物流风险转移和国际物流风险自担。

①国际物流风险回避。 它是彻底规避国际物流风险的一种做法, 即断绝风险的来源。 国际物流风险回避的方法是放弃或终止某项国际物流合作, 或改变国际物流的合作环境, 尽量避免一些外部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当然, 国际物流风险回避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丧失可能获利的机会。

②国际物流风险控制。 它是国际物流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防范控制措施的行为。 国际物流风险控制的目标是: 在风险发生之前, 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在风险发生之后, 降低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 从而使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风险管理方法, 但经常受到技术条件、 成本费用、 管理水平等限制。

③国际物流风险转移。 它是将国际物流中可能发生的一部分风险转移出去的风险防范方式。 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 保险转移是向保险公司投保, 将国际物流的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 非保险转移是将国际物流部分风险转移给国际物流以外的企业, 或由整个供应链企业来共同承担风险。

④国际物流风险自担。 它是国际物流中的企业将可能的风险损失留给自己承担的方式,是被动的措施。 一种可能是, 对于企业而言, 可能与之风险存在, 但为获得高额利润回报而甘愿冒险。 另一种可能是, 由于国际物流系统风险无法回避, 因此各国际物流企业只能通过系统吸纳接受风险。

4. 国际物流风险监控与反馈

制定出风险处理方案后, 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一旦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应及时进行反馈。 国际物流风险的监控与反馈就是将在危险识别、 风险分析以及风险处理中得到的经验、 新知识, 或者从损失或接近损失中获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并反馈到与国际物流相关的经营活动中, 从而避免犯同样错误的过程。 国际物流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 艰巨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动态地重复风险管理过程的各步骤, 以使这一过程融入国际物流管理运作, 真正做到长期有效地管理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