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定应用领域的分析

特定应用领域的分析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传播和推广先于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实践,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与商情决定的。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下,电子商务物流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着一系列障碍。电子商务物流领域的立法问题是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又一障碍。第六,信息共享只是更好地开展合作和制定供应链计划的一个推动力,企业必须充分挖掘信息共享的效率,而不应当抱有一劳永逸的思想。

8.2.2 特定应用领域的分析

1.电子商务领域

电子商务是指从事贸易活动的各经济行为者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电子化的无纸商务运作模式。电子商务的勃兴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活动国际化的需要;二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贸易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作为一个名词概念,电子商务几乎于1996年前后同时在美国和中国提出、传播和推广。但是作为一种实践,它在两个国家却存在明显的区别。现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实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在中国,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传播和推广先于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实践,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与商情决定的。中国电子商务活动在1996年以前几乎是空白。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商务活动需求的不断增多以及因特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电子商务实践开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信息资源共享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共享面临着一些障碍

(1)物流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共享障碍

目前,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也是电子商务的支撑和保障。解决物流问题有利于改善电子商务的生存现状,使得其成为最具竞争实力的商务模式。而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并且单一企业要想拥有其全部所需的信息资源是不现实的,因此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解决物流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下,电子商务物流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着一系列障碍。

①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相对较少。许多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设施陈旧,物流管理的电子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要求。观念的陈旧落后,技术发展的滞后,使得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共享信息资源认识不足,能力有限,这也是共享障碍所在。

②“无法可依”,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没有法律的保障,没有安全的网络环境,许多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不敢将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传到网上,也不敢从网上共享网络中已有的信息资源。电子商务物流领域的立法问题是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又一障碍。

③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需求不足,而且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专业的物流代理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大批功能单一的货运企业服务范围窄,横向联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在时间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无法享用到充足的信息资源,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信息的不对称,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一系列不好的连锁反应,更加剧了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

④物流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物流体系的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来从事信息资源的获取、整理及应用,使得信息资源共享存在障碍。[8]

(2)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资源共享障碍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是伴随着供应链竞争理念的出现而在管理领域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使“地球村”的梦想变为现实。相对于现实世界,网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虚拟社区、虚拟学校、虚拟医院、虚拟画廊、虚拟购物、虚拟工厂、虚拟企业……虚拟的东西打破时空的阻隔,带给人类更多的幻想和变动的需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以其所具有的战略内涵而日益受到研究人员、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关注。

供应链中已实现或可能实现的信息共享有库存信息共享、销售数据共享、销售预测信息共享、订单状态跟踪信息共享、新产品开发信息共享、供应链的运行参数(如产品前置期、车站排队延误和服务)共享等。但是,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还面临着许多障碍。第一,技术问题。不同的节点企业自身自动化管理水平不一样,自动化水平高低不等的企业在参与信息共享时常常会表现出冲突和抵抗。实施企业间信息系统有相当的困难,如开发和维护成本高、时间长、风险大。另外,数据交换标准是信息共享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涉及底层数据交换如XML的应用,也涉及面向流程的应用标准,如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地域也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第二,合作伙伴抱有不纯的信息共享动机。每一个合作伙伴都担心其他伙伴可能会进行信息欺诈,担心自己不能得到信息共享所带来的应得利益,因此在信息共享时总是心存保守。例如,供应链伙伴很少共享与敏感成本数据有关的产品生产或部件购买价格等信息,企图通过保守成本信息来维持信息优势。第三,即使是每一位合作者都能获取信息共享所带来的正当利益,也仍然会出现非合作博弈并展开竞争,这将潜在地导致信息共享失败。因此,信任成为供应链伙伴中合作的关键因素,但信任需要与相应的经济回报成比例。在某种情形下,合作博弈提供了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但现实中存在许多因素和特殊的考虑使得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第四,共享信息的可信度问题。例如,假设某供应商同时向两个在最终产品市场竞争的厂家提供某一关键部件,任何一个厂家都不会与其供应商共享数据(如销售数据),除非供应商保证数据不会向另一厂家泄露。当供应商和两个厂家之一是一家企业时,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利益驱动等原因也会带来共享信息的不真实。第五,共享信息的时机和准时是另一个主要的障碍。例如,PC厂家常常抱怨无法获取转销商的销售数据。一些转销商以月为单位共享这类数据,但每个转销商关于月的概念又有很大的区别,如有的从某月的第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而有的则从某月15日到下月15日。还有一些转销商以星期为单位共享数据。这种不一致现象的存在对产品销售数据聚类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第六,信息共享只是更好地开展合作和制定供应链计划的一个推动力,企业必须充分挖掘信息共享的效率,而不应当抱有一劳永逸的思想。最后,应当正确处理和把握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和保密问题。从表面上看,共享和保密是一对矛盾,但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享是为了打破供应链成员间的相互分隔和疏远,通过企业间的集成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保密则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排除障碍,以确保特定对象对特定信息的有效共享。信息共享和保密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某个时候的保密信息过一段时间后可能成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的信息。

(3)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软件资源共享障碍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共享和基于人力理解的信息内容的共享上,而应通过共享形成真正的无缝集成以发挥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Web服务的产生受到电子商务B2B集成应用的拉动,这种集成是指在用于多种业务活动的计算机之间,通过Web来直接通信,且通信时很少需要人工干预或不需要人工干预。Web服务是一种软件资源,是开发下一代分布式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分布式体系结构可分为内部分布式体系结构和外部分布式体系结构,内部分布式体系结构涉及机构如何通过其内部网络来部署应用程序,而外部分布式体系结构则涉及企业如何将其应用程序和业务过程与外部机构相集成。内部分布式体系结构带来的挑战之一是要与新加入的组织相集成,而该组织可能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解决架构。Web服务能够简化这样的集成,因为它不需要强迫任何人来使用任何特殊的技术,开发人员可以在不中断所需要的正常操作过程的前提下提供和使用相关的信息。另外一个挑战是要扩充当前的应用程序,在扩充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考虑如何使新添加的内容适应已有的基础结构,因为不论添加什么,Web服务均能够简化在全异设备之间的通信。与此类似,在分布式处理的外部体系结构中,只要两个公司都使用Web服务语言,则公司之间业务关系将得到简化并能形成真正的无缝集成。[9]Web服务缺乏语义描述,这将对企业间的无缝集成产生障碍。

2.电子政务领域

电子政务是20世纪末为迎接网络时代政府行政职能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和效率化的挑战而涌现出来的新现象,主要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信息相关技术,连接各级政府及其内部各部门,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通过资源整合,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形成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为企业及其他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和其他服务。

电子政务的实质就是构建“虚拟政务(virtual government)”,即构建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实现政府内部政务活动的信息化,形成跨越时间、空间和部门障碍的全天候的政务体系,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全天候的一站式在线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政府的行为方式,使政府管理和服务业务计算机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率。1993年,美国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Committee,简称NPR)提出《创建经济高效的政府》和《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研究报告,从而揭开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序幕。目前,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站点体系,以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工作人员以及政府部门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或者将需要公开的政务信息资源及时发放到网上,供企业和社会公众了解与使用。电子政务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解决萦绕行政学界一百多年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契机。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仅为政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开辟了新渠道,降低了政府运作的成本,提高了政府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了政府在社会公众面前的廉政和勤政形象,而且对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各国,政府都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进程中发挥着引导与推动作用。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和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政府发生联系,电子政务为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为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用电子政务带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也是电子政务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电子政务应用的日益普遍,政务信息共享成为当代社会的紧迫性研究课题之一。与其他信息(如公共信息、商务信息)相比,政务信息因其与政府的特殊相伴关系而显示出独特性质,并在信息共享方面提出特别的需求。政府不仅是其他各类信息共享活动的积极推进者和管理者,而且其本身也是信息共享活动的亲身实践者和受益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全面铺开,我国以“金关”、“金桥”和“金卡”工程为突破口,政务信息共享进入引人注目的快速推进阶段。[10]政府上网工程极大地推进了政务信息共享,产生了电子政务,使传统的政府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在政务信息共享过程中,由于政府、网络等方面的特殊性,政务信息共享又面临着许多障碍,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其效率的发挥,阻碍着政务信息共享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1)网上政务信息共享需求及其类型

由于各级政府部门总以某种方式与人们的工作或生活相联系,因此,政务信息的总量常常多得惊人。特别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政府机构职能的不断增多,政务信息甚至达到无法计数的地步。据统计,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大约集聚了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政府部门掌握的社会信息80%是有价值的。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多是以网页、文档等非结构或半结构化的形式分散存储在各级政府机构网站、政府专网、用户本地机等各种不同的物理空间位置上,无法整合为统一的形式和统一的接口供政府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方便使用。[11]

政务信息需要通过交流才能成为资源和财富。大量的政府实践表明,为了获得满意的信息交流效果,各种纸质的政府档案和文件通常会被大量复制分发。但与此同时,信息冗余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各级政府庞杂的政府档案和文件中,海量化、冗余化正日益困扰着政府官员的信息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初步形成,政务信息交流活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政府档案和文件倾向于以数字形式表达,通过网络存取、传递和提供利用,载体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几乎覆盖全社会所有领域。网络数字资源形式已经成为政务信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由于信息具有天然的可共享性,因特网的出现更是为其实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各级政府的政务信息共享需求日益增多,不仅存在于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而且存在于政府和社会公众、政府与各类机关团体之间。因此,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也是政务信息共享的主要问题。

这些信息共享需求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如:按内容划分,包括政治情报、军事情报、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按信息运行状态划分,包括连续性信息、间隔性信息、常规性信息和突发性信息;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包括语音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图形信息、图像信息;按信息传递方向和特点划分,包括上情下达类信息(如政府宣传性信息)、下情上传类信息(如公众反馈性信息)、横向沟通类信息(如政府部门之间的双向交流性信息);按信息能否公开划分,包括可以完全对社会公开的信息(如国家信息政策和法规信息)、只在指定的系统或部门之间(含内部)共享的信息(如在财政部门与银行之间的外联网上流通的信息)、只在本系统或部门内部共享的信息(如内部会议纪要)、只对某一或某些特定的个体开放的信息(如有关国防部署、尖端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秘密谈话或行动计划等尚未解密的绝密信息)。

网络环境下,政务信息共享的主要形式是构建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上网,包括制定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和要求的开放式、原则性的法规,统一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将现有的、未来要建设的纵横向的各级政府网络和应用系统联结起来,使之成为有总体规划的互联互通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包括内部局域网、外部互联网、系统通信系统和专用线路等硬件部分,以及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传输平台、权限管理平台、文件形成和审批上传系统、新闻发布系统、服务管理系统、政策法规发布系统、用户服务和管理系统、人事及档案管理系统、福利及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等软件部分。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务信息的发布、管理、服务、沟通等功能迁移到因特网上,实现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公务员、政府与各类机关团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通过政务信息共享,使政府机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有助于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如政府职能宣传、政府公文系统、政府事务协作、网上信息查询、网上便民服务、电子报税、网上报关、网上采购及招标、网上福利支付、网上身份认证等。显然,这对于全面树立各级政府在世人面前的公开形象、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的。

在上述各种类型的政务信息中,各级政府机构是当之无愧的信息搜集者、生产者、发布者和管理者。例如,在美国,绝大部分政务信息是由联邦政府搜集、生产和发布的,数百个联邦政府机构(如普查局、经济分析局、劳工统计中心、教育统计中心、医疗保健统计中心等)拥有政务信息搜集、统计和调查的职能。这些信息除了一部分仍以传统的印刷品形式存在外,主要以数字化形式,通过各级政府机构的Web站点在网络环境下发布。

(2)网上政务信息共享的障碍

在我国,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电子政务尚处在起步阶段,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缺少有机整合。随着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政务信息共享已经进入到纵深层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的来看,其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公众信息网络虽然在政务信息公开上有些起色,但对社会其他数字资源特别是蕴藏着大量政务信息的档案资源的融合与集成还远远不够,资源共享不时涌现出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情形。因此,在推行政务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障碍,亟待克服。

①行政体制与管理模式。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必然会涉及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冲突,并具体表现为传统行政体制与管理模式障碍。传统政务由于职能所赋予的权力是按照条块方式划分的,各级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所采集的信息资源往往会形成独家垄断,有效的信息共享制度和机制无法建立。在权力和利益驱动下,政务信息很难实现公开和共享。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必然要求政府管理模式由传统的集权方式走向分权民主方式,原有的金字塔式的权力模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形成扁平化的权力结构。但这一管理模式的变革却不会自动展开,旧有的模式和势力会竭尽全力阻挠这一变革。与此同时,政府官员当中普遍存在的“短视”性、垄断性、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其他种种不良的工作习惯和趋利行为也会产生负面影响。[12]倡导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必然会损害某些心存私念的政府官员的利益,他们会试图阻碍信息共享计划的推进。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多头采集、重复建设、浪费巨大。大部分数据库不共享或只在有限范围内共享,使用成本太高。[13]

②信息技术及其标准化和规范化。网上政务信息共享不仅仅指简单的政务信息的网络传输和基于人力理解的政务信息的网络利用,还包括网上不同系统之间政务信息内容的智能理解和自动交换。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地球村”的形成,使人类共享网上政务信息资源变得十分方便,但是,由于数字鸿沟及其他因素的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在共享网上政务信息资源时,常常缺乏起码的技术支撑。因此,因特网和电子政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有效率的资源共享活动能水到渠成,更不意味着每一个社会公众或组织机构都能平等地拥有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机会。政务信息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在政务信息共享中,离不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信息技术和相应的标准体系。[14]但实际上,我国与电子政务相匹配的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技术的整体研发能力还十分薄弱,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更是相当落后。随着电子政务向纵深层次发展,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统一标准的电子政务必将危机四伏,如系统冲突、重复建设、网络拥塞等。

③信息安全与保障。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务信息共享的生命力。政务信息共享的前提是政务信息公开化,扩大政务信息对公众的透明度。为此,国家有必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公众对政务信息的知情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将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促进政府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目前,我国在计算机和网络立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关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却比较欠缺。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常常随意地以“内部资料”为名拒绝向公众提供有关信息,这势必严重地制约着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

要真正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信息安全应是其考虑的首要问题。信息安全涉及安全的操作系统、安全的硬件平台、安全的数据库、强认证设施等。政务信息安全与保障的重要性在于政府部门(包括网上政府)通常珍藏了大量的具有一定密级要求的高价值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的不适当公开或篡改可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恶果,如危及国家安全或政党利益、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引起社会恐慌等。在政务信息共享过程中,随时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如电脑故障、病毒感染以及遭遇到黑客的侵入、泄密、篡改等。没有安全保障的政务信息共享,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政府上网工程要真正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和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对安全问题的担忧。目前我国信息安全面临许多严峻的形势,在信息产业和经济金融领域,电脑硬件面临遏制和封锁的威胁;电脑软件面临市场垄断和价格歧视的威胁;国外电脑硬件、软件中隐藏着“特洛伊木马”;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很差,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15]

④客观社会条件较差,基础条件薄弱。主要表现在:第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动力不足。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在因特网发展起来后,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发达国家原有的行政体制越来越显露出弊端,以企业为中心的各个经济主体纷纷要求变革政府的管理模式。市场主体的多头性促使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是由国务院牵头、自上而下逐级推进的,政府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推进力量,而来自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需求拉动力却严重不足。

第二,数字鸿沟的存在。我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相当严峻。数字鸿沟问题必然会反映到电子政务领域,阻碍电子政务在弱势区域或群体中的推广应用。

另外,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大范围的光纤传输网络、公用数据通信网、卫星与微波通信网,图像通信网和多媒体通信网也有部分投入使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网络拥塞现象相当突出,传输网频带窄,传输速率不高,用户终端上网速度还比较慢。

⑤公务员素质。在公务员素质方面,政务信息共享要求国家公务员不仅要具备执政为民的思想觉悟,而且必须具备信息、计算机、网络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背景。从公务员的学历比例来看,在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中虽然有65%以上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但在地方政府近500万公务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10%。即使一些学历较高的公务员,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据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大体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这说明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16]公务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是造成政务信息共享难以顺利实现的人文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