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虚拟企业分配的研究现状

关于虚拟企业分配的研究现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 关于虚拟企业分配的研究现状分配概念的界定经济学意义上的“分配”是指“把产品分归社会各个经济利益主体占有和支配的活动”。2)利益协商分配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Nash和Shapley利用博弈论思想,从利益分配的参与人相互作用入手,分析决策主体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其均衡问题。4)关于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研究①利用博弈论对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

2.2 关于虚拟企业分配的研究现状

(1)分配概念的界定

经济学意义上的“分配”是指“把产品分归社会各个经济利益主体(国家或社会、集团或集体、个人或家庭)占有和支配的活动”。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包括生产资源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分配,主要指产品的分配;而广义的分配,包括要素分配、生产分配和产品分配。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资料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拥有关系,生产分配是指生产要素在不同领域之间的配置关系,产品分配则是生产产品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而本书探讨的是合作企业间的收益分配问题,它是企业因为某种目的而合作,再对合作产生的收益在合作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产物。在解决合作收益分割时,大多采取协商谈判策略;而解决协商问题的最早理论工具是博弈论,其理论基础是Von Neuman和O.Mergenstern合著(1944)的经典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2)利益分配的研究现状

1)传统经济学关于利益分配的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经济学在利益分配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大多还是从资源的有效配置及所依赖的市场价格机制的角度来探讨交换经济的帕累托均衡、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双边垄断等。在个体层面上的研究也仅仅是在价格机制支配下的“理性人”的成本与收益静态比较。

2)利益协商分配的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Nash和Shapley利用博弈论思想,从利益分配的参与人相互作用入手,分析决策主体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其均衡问题。纳什(Nash)利用公理化方法给出协商问题的Nash协商解,开创了用公理化方法讨论利益分配的先河。在此基础上,他采取策略方法,把协商过程描述成以纳什(Nash)平衡理性假定为对策规则的非合作对策的多步移动,提出用非合作对策补偿公理化方法难以通过协商过程达到纳什协商解的缺陷。

3)一般合作形式的利益分配研究

①关于供应链的利益分配研究。叶怀珍等(2004)分析了供应链合作伙伴间收益分配的原则,并通过引入各原则的重要度系数、改进群体重心模型来讨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收益分配问题。应用协商对策理论和群决策方法,从利润分配和费用分摊两个角度,通过建立利益分配的合作对策模型和协商交互式对策模型,讨论了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②关于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研究。张延锋等(2003)分析了战略联盟的价值创造来源,认为任何一个联盟成员的参与都必须为战略联盟带来更大的价值增加,联盟成员的预期价值分配取决于各自的机会成本与合作的成功概率,据此引进了风险因子、改进了Shapley值分配方法,得出了合作者参加联盟的预期收入;同时根据联盟中权力与利益不对称的特点,利用博弈的观点分析战略联盟中收益分配的问题。张树义等(2002)假设企业只从可计量的利益考虑,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通过纳什利益分配模型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分配问题,导出了n个企业联盟时的利益分配一般公式,指出纳什解与贴现因子δ=1时鲁宾斯坦解的一致性,并考察了协商点的3种确定方法(纳什均衡点、最小最大值点、理性威胁点)。

③其他合作形式的利益分配研究。张彤等(2003)运用产权经济学和契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集团的收益分配模型,对比了股权式收益分配和契约式收益分配对集团成员企业激励的影响;从激励的角度,得出了按照股权分配利润优于契约分配方式的结论。Erickson.C.R.(1998)分析了合作双方对预期利益的要求与项目风险分担的关系。肖渡和沈群红(2000)采用了网络视角,探讨了合作网络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并强调多个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时必须强调共同利益,而不再仅仅是相互利益。而刘学等(1998)提出了利益分配的3种调节方式,即利益补偿、利益均衡和转移支付。孙国强等(2003)试图将理论研究与现实对策相结合、技术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提出了基于动态累计投入的分阶段动态利益分配模型,讨论了合作企业之间公平分享合作成果的问题。张小卫等通过纳什的谈判模型和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联盟中专用性资产投资在利益分配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如何引发联盟内部冲突。

4)关于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研究

①利用博弈论对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陈菊红等(2002)应用博弈论建立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博弈模型,探讨了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策略,并论证了在虚拟企业中进行合作机制设计和应用的必要性。卢纪华等(2003)采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基于技术开发项目的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模型,来确定协议中的最优利益分配系数;把利益分配同工作努力水平、工作贡献系数、创新性成本、风险性成本等因子相挂钩,并提出了各方工作努力水平、工作贡献系数、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成本、创新性成本系数及风险度的确定方法。

②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对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郑文军和张旭梅等(2001)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敏捷虚拟企业中利润分配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事前的利润分配合同对成员企业协作行为及整体协作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敏捷虚拟企业利润分配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卢纪华等(2003)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并引入固定成本和保留效用假设,提出了逆向选择下的两种两阶段动态契约,来探讨咨询服务虚拟企业中拥有私人信息下的工作努力与利益分配问题。

③利用其他理论对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顾安根据有限理性的决策思想,提出H-对策研究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结合联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从联盟局外人和局中人两个视角分析局中人认知结构,对H-对策加以改进和应用,提出了H-对策的事前分析、事后分析和过程分析3阶段动态应用模型,来讨论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策略。卢少华等(2004)通过分析供需链上相邻两个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探讨了动态联盟的利润分配;讨论了成员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与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原料消耗率与对上游产品价格的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协商博弈虽是价格博弈的最佳策略,但是由于讨价还价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不足,使其缺乏稳定性。叶飞(2003)分别从协商的角度、合作伙伴满意度水平的角度和群体重心模型的角度,讨论了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方法。冯蔚东等(2002)针对一个产品研发级的虚拟企业,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考虑其伙伴投资及所承担的风险,讨论了虚拟企业中确定收益分配比例的一个计算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利益分配的重视,但对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虽然国内外关于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总的看来还不成体系,大多数文献也仅从某一角度就利益分配问题的某一部分展开探讨,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对虚拟企业这一新兴组织形式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问题,更是缺乏系统性的探讨。从企业组织的发展态势和市场竞争环境来看,这种状况显然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本书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点,将分别从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的角度对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