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虚拟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的研究

关于虚拟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的研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金勇等基于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对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冯蔚东和陈剑对虚拟企业管理中的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设计风险核对表以辅助虚拟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监控。万伦来等系统分析了虚拟企业的类生物特征,并运用经济学理论阐明虚拟企业类生物生长的机理。

2.5 关于虚拟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的研究

国外,Besant等(1998)基于持续的ESPRIT为半导体行业的虚拟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管理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Kanet等(1999),W.J.Zhang和Q.Li(1999)对虚拟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技术模型进行了研究。Dimitrios Georgakopoulos针对多个成员企业合作的特点,对虚拟企业的合作管理过程和服务的融合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999)。Tomoaki Tsuchiya和Shigehisa Tsuchiya认为方针练习的方法可以让虚拟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而该方法可以来源于以往经验学习和共享智力模型。Yanping Zhang等提出一个基于因特网的STEP数据交换框架。M.Hardwick将企业的学习能力融合进工业虚拟企业的发展,根据产品生产的历史数据来预测对将来发展和解雇的影响。M.T.Martinez等Yigal Hoffner等(2001)对虚拟企业的生产和运营进行了研究。Luis M.Camarinha Matos(2001)对虚拟企业内的分销渠道交易过程的执行系统进行了研究。Louis A(2002)等针对电子商务和虚拟企业在过渡经济中所引发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研究。Aerts等(2002)为虚拟企业提出一个基于可变代理的柔性体系结构,从而更迅速地满足市场需求。Sang Bong Yoo和Yeongho Kim(2002)针对虚拟企业的产品数据信息的共享,提出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Weixuan Xu等(2002)研究了虚拟企业的智能管理,认为建立在客户/服务上的整体系统将有助于虚拟企业管理的决策制定。Biqing Huang等(2002)讨论了在虚拟企业管理中子系统制造范式的应用,能体现虚拟企业更好的柔性与适应性,从而说明整个系统绩效的稳定性、预测性。H.T.Goranson(2003)为先进虚拟企业提供了一种体系结构上的支持。Ricardo Chalmeta和Reyes Grangel(2003)将传统的ARDIN企业整合方法在虚拟企业的设计和管理上进行修正扩充,从而促进虚拟企业的效率和柔性。Hongmei Gou等(2003)以整合虚拟企业的交易为目标,对虚拟企业的交易过程建模,为虚拟企业的运营提出一个框架结构,其中分布式的交易过程模型为虚拟企业的运营提供了功能性的基础,而虚拟企业本身的模型提供了结构性基础。Ronald C.Beckett(2003)深入剖析虚拟企业的内部结构,讨论了内部自然、信息、决策和知识成分4种基础系统,并提出使虚拟企业一致达到共同目标的工具和框架。J.P.T.Mo和M.Zhou(2003)认为虚拟企业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虚拟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对整合虚拟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使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得到更好地整合利用。Olivier Perrin和Claude Godart(2004)建立同步模型,在长期交易或者动态过程中得出相关信息报告,从而为虚拟企业的管理和协作提供支持。Jyhjong Lin和Tsuie Lin(2004)提出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将合作划分为3个层次:委托、角色和行为主体,从而促进虚拟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

在我国国内,陆金伟等(1999)首先对虚拟企业特点和管理问题了作了一定的探讨。田波和孙武(1999)阐述了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魏一鸣和徐伟宣(1999)探讨了虚拟企业智能化管理的基本思想。王刚(2000)针对虚拟企业的建立过程和技巧进行论述,阐述了虚拟企业建立过程的循序渐进的重要性。李国富和叶飞帆(2000)提出模块化构建虚拟企业的思想,以产品工艺流程划分虚拟企业的组成模块。陈安等(2000)运用博弈的方法,在虚拟企业共赢策略的基础上提出协作的双优的实施策略。赵伟等(2000)在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虚拟企业的特点基础上,建立了信息社会组织的框架模型,并对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冯蔚东等(2000)在对虚拟企业特点进行分析和权衡的基础上,运用IDEF0和IDEF3方法对虚拟企业组织设计过程进行一般建模和过程描述。陈菊红等(2000)展望了作为21世纪崭新的组织形式的虚拟企业的发展。李金勇等(2001)基于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对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王泽华和万映红(2001)将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市场机遇识别阶段、合作伙伴形成阶段、合作运行阶段和合作结束阶。周美立(2001)基于相似系统工程和人工自然原理,研究人工生态型虚拟企业基本特征、组织模式。冯蔚东等(2001)探讨了利用动态合同和增加信任以规避风险,并提出一种风险传递算法和实现风险管理与优化控制的方法模型。冯蔚东和陈剑(2001)对虚拟企业管理中的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设计风险核对表以辅助虚拟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监控。万伦来等(2001)系统分析了虚拟企业的类生物特征,并运用经济学理论阐明虚拟企业类生物生长的机理。万伦来和达庆利(2002)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提出虚拟企业是一种学习型联盟组织的观点。冯蔚东和陈剑(2002)给出虚拟企业核心能力的定性定量的识别方法。陈剑锋和朱毅(2002)提出虚拟企业是企业间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探讨了虚拟企业的治理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王敏红和郑会颂(2002)针对虚拟企业的特点,通过对虚拟企业运作及信息交互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基于CORBA的Multi-Agent虚拟企业信息系统的构造方法。杨肖鸳和黄传坤(2002)分析了虚拟企业M IS的结构功能特点,对虚拟企业信息集成方法进行了讨论。裴菁和汪定伟(2002)研究了虚拟企业协作中制订竞标策略的问题,通过静态博弈方法得到竞标价格的可行域,并研究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获利因子确定方法,得到优化的竞标价格。孔建寿等(2002)针对虚拟企业运行特点,提出项目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描述规则,分析项目管理系统体系结构。黄志斌和万伦来(2002)针对中西部虚拟企业发展的偏差,提出中西部地区发展虚拟企业的对策与建议。方志梅和叶飞帆(2002)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延迟生产的方法,实现虚拟企业客户化、敏捷化的竞争趋势。孙东川等(2002)在考虑虚拟企业战略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系统管理策略。冯根尧(2002)提出生产决策中对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上企业资源信息进行集成的一般模型及生产决策优化方法。钱碧波(2002)提出基于活动链的过程缺陷分析法,建立基于图论的面向目标的活动链的数学模型。冯蔚东等(2002)提出一种风险传递算法,对基于产品的虚拟企业工期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求为该类虚拟企业的成功运行提高有效的决策支持。吕坚等(2003)比较了企业集群和虚拟企业两种组织模式,并构建了虚拟企业集群的4种模式。赵晓容等(2003)提出识别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数学集合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思路,建立基于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价评判的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模型。赵斌等(2003)研究了应用于虚拟企业信息平台智能主体的逻辑模型与实现模型。陈亮(2003)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虚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申德荣等(2003)针对虚拟企业内资源共享的特征,提出一种管理虚拟企业资源的e-UDDI管理机制,并建立模型描述了e-UD-DI服务中心的设计方案和管理资源的元数据模式。潘铁军等(2004)阐述了价值分析和BPR理论对虚拟企业过程集成的作用,提出一种基于价值分析的过程集成方法,给出价值的模糊分析方法和集成方案的模糊评估方法,并研究了虚拟企业过程参考模型。李丹和柯靖(2004)运用因子分析和统计分析对虚拟企业和联盟企业运作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虚拟企业运营能力要优于联盟企业的运营能力的结论。张喜征(2004)针对如何实现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资源共享与风险分担等管理问题,提出了一个资源池模式下虚拟企业信任治理模型,实现了面向企业资源的虚拟企业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控制。翟丽丽(2004)针对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特点和类型,提出以构建过程为基础、以知识供应链为核心、以资金供应链为保障,建立高技术虚拟企业管理模式。李国富和叶飞帆(2005)将延迟生产的应用研究延伸到虚拟企业环境,提出了基于延迟生产理论的更加具有敏捷性的星卫型虚拟企业模块化生产计划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