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研究

关于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研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7 关于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研究虚拟企业的伙伴选择,包括伙伴选择的方法原则、指标体系的评价设计以及伙伴选择系统的建立。关于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定量分析方面,Tulluri和Baker提出了设计有效虚拟企业的两阶段定量框架。李乃成等建立虚拟企业伙伴选择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问题正规解的存在性,并采用遗传算法取得满意解。

2.7 关于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研究

虚拟企业的伙伴选择,包括伙伴选择的方法原则、指标体系的评价设计以及伙伴选择系统的建立。R.M.Kanter,J.Bleck和D.Ernst(1995),Kumar N.(1996)以及Zhan和Poulin(1996)分别阐述了组建联盟如何选择合作伙伴,从合作伙伴选择程序、步骤到原则、标准等都有大量描述。陆金伟等(2000)针对虚拟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伙伴选择的框架,但只限于对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定性分析。关于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定量分析方面,Tulluri和Baker提出了设计有效虚拟企业的两阶段定量框架。陈菊红等(2001)在Tulluri和Bake两阶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三阶段模型。Mikhailov(2002)运用模糊分析法,陈剑和冯蔚东(2002)和W.H.Ip等使用遗传算法,李凌丰、谭建荣和赵海霞(2004)在AHP框架下运用区间判断,引入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表示选择的满足度,构建模糊约束集,再利用线性规划求解具有最大满意度的优先权矢量,得出伙伴选择的总体优先顺序。NaiqiWu和Ping Su以敏捷制造为目标运用二阶段算法,对虚拟企业伙伴选择进行了定量研究。H.C.W.Lau等利用NOLAPS方法、孙东川和叶飞(2001)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将合作伙伴的选择做到了科学系统化。叶飞等(2003)界定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分类,将E-B的概念引入到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提出新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和过程框架结构。李乃成等(2005)建立虚拟企业伙伴选择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问题正规解的存在性,并采用遗传算法取得满意解。叶永玲(2005)根据以往文献及国内外成功的虚拟合作经验归纳出选择虚拟合作伙伴3个重要标准:互补性、兼容性和协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