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休闲的研究

关于休闲的研究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 关于休闲的研究国外对休闲的关注由来已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休闲称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关于“休闲”的概念,西方学者已讨论了多年,至今并无一个统一的定论。正是由于这种从多学科和多角度对休闲问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应用研究在休闲学中占较大的比重。其实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因为“吃喝玩乐”的确也属于休闲的内容,但只是休闲中的一部

1.1 关于休闲的研究

国外对休闲的关注由来已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休闲称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马克思对休闲也有论述,认为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而美国学者凡勃伦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则标明休闲学在美国诞生。他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休闲的,并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几年前,中国的一些学者就预见到了中国休闲的前景与潜能。我国休闲文化研究的倡导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95年就在北京成立了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成为我国最早的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休闲的非专业学术机构。他在所著的《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以战略思想家的眼光,论述了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深刻地指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1]——从现在看将来,如果不属于闲的劳动时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减少,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于光远先生特别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人们可以选择这种或那种休闲方式。不同的休闲方式需要不同的休闲产品和所需的服务。因此,发展休闲产业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行为或者经济行为,而且更能对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对增强人的创造能力提供社会支持条件”。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休闲研究已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并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休闲进行了研究。80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定量研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定性研究使休闲研究更进一步细化。虽然我国与“休闲时代”还有一定距离,但自从于光远先生对“休闲”加以关注后(于光远先生曾说:“人之初,性本玩,活到老,玩到老”,“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我国学者在近年来对休闲问题也有了较多较深入的研究成果,如著名学者马惠娣女士在休闲学研究方面成果颇丰,这些都使我国的休闲学研究正逐步跟上发达国家此类研究的步伐。

关于“休闲”的概念,西方学者已讨论了多年,至今并无一个统一的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休闲已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由休闲派生出来的活动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休闲可以是一种生存状态,即人恢复和增强体能所必须拥有的状态;休闲还可以是一种精神态度,即强调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受,而这种意境是当物质水准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来临的。

“闲”是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休”就是对“闲”的消费方式。“休”和“闲”加在一起,反映出一种社会文明和进步。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说:“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密切关联。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方,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2]

虽然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把休闲放在学术的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休闲研究(Leisure Studies or Leisure Science),也称休闲学,是以人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心理、休闲动机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及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休闲研究往往借鉴和采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形成了大众休闲文化学、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行为学、休闲经济学、休闲心理学、休闲美学、休闲政治学、休闲运动学、休闲宗教学等。正是由于这种从多学科和多角度对休闲问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

休闲研究的核心观点是,休闲是人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基于人的精神、情感、感悟等方面来把握它的研究对象,加深对人的本质、世界的意义、生活的目的考察;注重对人的理想、情感、价值尺度做内心世界的主体建构;使用意义、价值、理想、意志、人性、人格、善恶、美丑等概念,去理解和体验人类的精神生活,唤起人类的良知,净化人的心灵。

西方休闲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风格,一种是以数理统计模型、统计学、系统方法等为研究方法,以休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基础,侧重对于休闲服务定量化的研究工作,通过一些数理模型、定性定量分析,考察人的休闲行为和休闲需求,包括休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休闲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休闲究竟能给人们带来哪些益处,休闲和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问题,特别是对休闲前景的预测、分析、休闲项目的选择等,这一学派主要起源于美国。另一种侧重于理论研究,比如说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这一研究风格起源于欧洲。这两大部分可以概括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在休闲学中占较大的比重。据美国学者讲,近几十年来,这两种研究方法往往相互借鉴、相互融合。[3]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休闲研究系的杰弗瑞·戈比教授认为:“最初,休闲被视为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后身体得到恢复、状态得到调整的一个办法;后来,休闲发展成了人们寻找快乐的一种手段;事实上,休闲最终会成为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生命真谛的一种活动”。在戈比教授看来,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一方面消除体力的疲劳,一方面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闲生是非”、“玩物丧志”是对休闲理解的一种偏见,休闲不仅可以促进人自身素质的提升,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劳动、创造结合起来的休闲还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休闲不仅仅是“吃喝玩乐”。对于什么是“休闲”?可能有不少人会回答“休闲不就是吃喝玩乐吗”。其实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因为“吃喝玩乐”的确也属于休闲的内容,但只是休闲中的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或休息、或学习、或交往、或旅游、或健身、或娱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同时铸造人的坚韧、豁达、开朗、坦荡等品格,让生活变得真诚、友善、和谐、美好;有时休闲还会促进人类的理性思维,在闲暇中诞生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在余暇时坚定真、善、美的信念,并激发出发明创造。尤其对现代人而言,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内心压力和脑力劳动强度大,精神上的困倦加上体力上的疲劳,因而对休闲的需要也极为迫切。

休闲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休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力,而是一种宽怀心理的产物……这种心情由一种达观的意识产生。享受休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休闲生活的乐趣”。而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休闲既需要时间又需要金钱,这就给休闲被抹上了一层贵族化的色彩。休闲并不只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对不同的个体而言有不同的休闲类别,不管是什么人,都有享受休闲的权力,也都能找到适合的休闲方式。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才有可能享受悠闲的生活。学会休闲首先要热爱人与自然。休闲的质量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但休闲绝不仅仅是打高尔夫球、去豪华舞厅,而首先是一种心境,一种自由的方式,有了这种心境和方式,工薪阶层也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爱好中获得休闲的快乐、充实与提高自我。在我国“休闲小康指数”[4] 的出现,昭示着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休闲开始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而不仅是“少数人的特权”。

休闲不是偶尔为之。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说:“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三分之一的消费模式”。美国的休闲产业已占GDP的首位,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中国差距很大,但也意味着潜力也大。但“休闲小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人的休闲总体上还处于成长期,在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上还需要继续培育。中国人休闲生活存在五大问题:其一,休闲观念落后,表现为“主动工作、被动休闲”;其二,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质量较差;其三,休闲支出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其四,休闲方式单调,选择睡觉、打麻将、无事发呆等消极休闲的人群仍过大;其五,对个人休闲状态,多数人不满意。[5]为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开展休闲教育,减少被动形式,增加自发学习、志愿服务、旅游观光、体育健身、户外游戏等主动的大众娱乐,扩大人们休闲活动的范围。

休闲不是消磨人生。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缺乏的不是休闲时间,而是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去利用它。休闲既可以让人积极,也可以让人消沉。为什么现在美国有那么多的肥胖者?这是美国人的懒惰和无所事事造成的,大多数美国人喜欢长时间坐在那里看电视。中国也有许多人一放假就没日没夜地打麻将、上网聊天、看电视,结果反而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所以对休闲方式的倡导和选择至关重要。

休闲不是一味地追赶时髦。虽然最近几年休闲也开始成为中国人的新时尚,并逐步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最生动直观的标志之一,但现在有些人的休闲方式过分追求时尚,似乎休得越贵族越好,闲得越流行越快乐。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还不强的年轻人,往往不顾自己的条件及实际情况而赶“时髦”,这样的休闲方式不值得倡导。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戈比教授说:“中国必须阻止西方常见的高消耗的休闲活动。不过值得对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其他形式的休闲方式采取开放的态度。应该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电视上看到的西方国家的休闲方式上去定义和发展休闲”。[6]

休闲不是简单效仿。有的人羡慕在电影电视中所看到的所谓美国人的休闲方式,像自驾飞机旅游、打高尔夫球等。且不说电影电视中的虚构成分,即使是美国或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现行的休闲模式,目前在我国也不一定就全都行得通。美国的休闲模式是建立在一人一辆汽车,人均65平方米的房子及其他奢侈消费的基础上的。其实我国也有很多高雅并具有特色的休闲方式,如果人们在休闲中能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可能,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各方面条件的休闲活动,使自己平日紧张繁忙的生活多一个缓解的空间,多一片思索的天地。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是其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动力,兼容与吸收他国的优点,会使自身得到发展。但保持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才是对休闲真谛的领悟。

一个人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也就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既是自我的存在,又是自我的证明。如果我们不仅仅将休闲看成是一种“歇着”状态或仅仅意味着做家务、睡觉、闲聊、打麻将、看电视,而是将其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一种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充实自己内心的过程,一种可以自由、全面地实现和发展自我的活动,那么,学会休闲,就不仅是人生的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境界了。因此,学会休闲,就意味着要不断改善自己的闲暇生活方式,使其更加多样化、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

所谓休闲生活多样化,是指尽可能地培养自己多种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不同的生活内容。所谓休闲生活文明化,是指生活的内容要健康、清新、有利于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所谓休闲生活知识化,是指在休闲中不断用各种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休闲是工作、学习的另一种延续,自修便是充实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所谓休闲生活科学化,是指自己必须合理地安排、组织休闲生活。任何娱乐活动,如果过于入迷,都会失去意义。

对于休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研究。休闲学专家马惠娣在“呼唤中国的休闲学”一文中从如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市井文化眼中的“休闲”,通常被看做是从属于工作时间以外的剩余时间,休闲的意义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恢复体能和打发时间上,认为休闲是指脱离生产后的消遣时间,人们在闲暇中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这是从事劳动后进行身心调整的过程,和劳动的再生产及必要劳动的补偿相联系。

社会学家把“休闲”看成一种社会建构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的个性的场所。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有闲阶层和休闲时间的行为进行研究,使休闲成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学家对休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旨在使人的知识、信念、态度、行为、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经济学家考察休闲,侧重于休闲与经济的内在关系,根据休闲时间的短长制定新的经济政策和促进在不同方面的消费,调整新的产业结构,建立新的市场。从这一意义上讲,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格局的变化。如果在休闲业中就业的人数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重较大,这不仅可以缓解失业对社会的压力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而且通过促进和改善服务产品,增强了人的休闲欲望,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哲学家研究休闲,从来都把它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休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心灵的永恒性”密切相关。休闲作为一种现实存在,首先通过人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并由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其所面临的生活历程和所抱有的生活理想而确立起来的文化样式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它还以特有的价值追求赋予人的行为以真实的意义,使它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独立性,形成真正的人格力量。

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它给我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我们的精神。它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文化及所有组成行动感知领域的一切,也包括价值观、语言、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观、艺术、组织等。

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它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建立于闲暇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是休息、娱乐,或是学习交往,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美好感。人与自然的接触,铸造人的坚韧、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休闲,还会促进人的理性的进步。许多睿智、哲学思想的产生都与休闲紧密相连。休闲,还为补偿当代人生活方式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它不仅锻炼了体魄,激发创新的灵感,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人的感情世界,坚定了人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表达和体现人的高尚与美好的气质。

休闲需要“从心开始”。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认为,休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有益于个体健康发展的内心体验,不需用什么外在的标准界定。如果把休闲理解为“成为人”的过程,那么,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它就一个持久的、重要的舞台。总之,休闲既需要体验,更需要感悟,方可真正领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