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2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有: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21) 资本的原始积累

1.主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3/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英、法等国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标志: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实现了产业革命。

(4/21)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两种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考点延伸】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21) 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①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②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③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④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⑤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商品的价值: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②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③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④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交换比例)。

4.使用价值与价值辩证关系表现在:①二者构成商品的二因素,缺一不可成为商品;②对于同一交换主体来讲二者不可兼得;③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④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5.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6/21)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重要考点)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考点延伸】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2.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商品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②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③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④前者创造使用价值,后者凝结成价值。

(7/21)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价值量界定的原则: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考点延伸】在现有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随部门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①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不变;②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加;③单位商品的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④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4.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⑤自然条件等。

(8/21)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9/21)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有: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的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

2.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是:货币形式。

3.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考点延伸】

①价值尺度:用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只需要用想象中的观念形态的货币。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相互区别: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商品的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相互联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支付手段:支付手段出现的前提是出现赊购赊销后,货币用作支付债务、工资、税款、利息等。

④贮藏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的功能。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⑤世界货币:世界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中充当货币的各项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5.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外在的: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考点延伸】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10/21)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高频考点,4次命题)

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在供求关系的影响在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5.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一部分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财富,而另一部分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11/21)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考点延伸】①私人劳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商品劳动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完全由私人决定,从而使得劳动具有私人性。②社会劳动:由于社会分工,使得任何商品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劳动具有社会性。 只有商品变为货币,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之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说明商品只有转化为货币:私人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4.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交换。

(12/2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理论。

2.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它:①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②为资本积累理论奠定了基础;③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④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奠定了基础。

(13/21)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化体现在: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在当今社会,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为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但是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14/21) 政治经济学基本内容

1、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2、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3、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实质; 4、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5、资本主义的命运。

(15/21)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6/21)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 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4)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7/21)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2)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 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因此,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商品的价值量就大,反之亦然。 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不管劳动生产率有何变化,固定的劳动时间之内,创造的价值量不变。 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18/21)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1)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商品转化为货币没有解决商品经济的矛盾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19/21)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涵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其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其三,阻碍技术的进步。

(20/21)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及其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2)商品拜物教的原因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听凭商品、价值、货币运动的摆布,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21/21)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指出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理论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对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观念,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对我们科学认识商品经济的本质,正确理解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清除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