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发,结果只能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现在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普遍形式,所有权作用相对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有新认识和新研究。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与唯物史观相关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由大批人共同使用,是社会化的,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因而,它是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生产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则显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之所以称其为“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和制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一切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按照“基本矛盾”理论的逻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引发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发,结果只能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在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必要坚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提法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一,股份公司制度使所有权的作用弱化。在资本主义早期,大部分是单个私人资本家经营的企业,所有者同时是经营者。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无论是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所有者都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权确实是极为重要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资本入股或以发行和认购股票的形式组成的股份公司逐步发展起来。马克思指出,股份公司的成立,使“建立在一种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作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组成公司的个人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它的企业也当作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资本作为私人所有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限界以内的扬弃”。[11]股份资本由单个资本集合而成,使单个资本变成联合资本,虽然从最终所有权上看,仍属于私有财产,但它是作为集合的财产存在和运转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已成为出资者的共有的财产。股份资本既是个人所有又是共同所有的特点,是对资本的个人占有和个人企业形式的扬弃,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在股份公司中,最终财产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只要企业存在,出资者不能抽走资本,也不能直接插手企业经营事务,企业由经营者凭借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于是,出资者转化为单纯的资本所有者,而经营者则是一个与所有者有区别的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阶层。由于是向社会筹集资本,股东人数较多,个人股权极为分散,在多数情况下,股票持有者很少过问企业事务。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越来越复杂,经营者阶层越来越重要。在一些情况下,经营者会与生产者结成“同盟”,同所有者集团相抗衡,甚至损害所有者的利益。这就表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的作用减弱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股份公司尚不普遍,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企业组织的普遍形式。现今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股份公司制,所有权作用弱化的现象更为明显。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与“社会化生产”相对应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指的是资本主义早期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所有制能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这种情况下的私有权。现在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普遍形式,所有权作用相对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有新认识和新研究。

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市场经济。按一般的说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又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盲目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现在,让我们侧重对第一个“具体表现”作一点分析。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和廉价商品,就能到处开辟市场,获取较多利润。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国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相互自由竞争。从当时情况看,国家不干预企业经济活动,有利于发挥企业的能动性,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如果将这种做法称之为“无政府状态”,起码它不等同于市场秩序混乱不堪、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其实,即使在自由竞争阶段,资产阶级国家也不是不过问经济工作的。它通过法律手段,规定了经济活动的一般法律范围,保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保护自由竞争;它采取一定的方式,发展基础设施,进行公路、铁路、运河、邮电等工程建设;它也积极调节对外经济关系,以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促使了主张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凯恩斯宏观调控经济理论的产生。通过调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二战结束后,西方各国相继采取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加强了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为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不破坏市场机制为原则。从而实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有效结合,或者说实现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效结合,促使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战后在1951—1987年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普遍明显高于1871—1913年和1914—195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从1991年起到2000年年底,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增长速度达到3.5%,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到90年代末,全世界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例高达75%,美国独占26.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其中高科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些国家相继进入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居民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之后,新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购买多种耐用消费品以及满足文化、娱乐、旅游方面的需要,大部分家庭拥有住房、汽车和一定数量的股票。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如社会保险、公共福利补贴、给贫困家庭补贴、增加公共教育开支等,以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目前,从经济、科技和生活水平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少之间的矛盾,是想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有下降趋势,而事实并非如此。由此可见,这一矛盾能否站得住脚,也是值得怀疑的。二个“具体表现”与事实不符,回头再看“基本矛盾”,其准确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4页。

[2]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9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页。

[6]同上,第9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2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839页。

[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3页。

[10]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3页。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01—5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