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平台成就学术新发展…………李宏弢

新平台成就学术新发展…………李宏弢

时间:2022-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期,细心的读者、作者已经发现,“域出版”这个新名词频繁出现,它是由从事传统纸媒学术期刊的编者提出的,是适应数字传播时代要求的产物。域出版在学术期刊界迅速刮起了头脑风暴。就学术出版而言,“域出版”的出现,就是顺应这一时代特征的产物。但当信息化社会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传播的迅速扩张,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功能被网络传播蚕食得几乎殆尽。其二,确立个性化服务新思维,是互联网+时代对学术期刊的更高要求。

李宏弢

(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副主编,研究员,博士)

近期,细心的读者、作者已经发现,“域出版”这个新名词频繁出现,它是由从事传统纸媒学术期刊的编者提出的,是适应数字传播时代要求的产物。它是传统学术期刊搭载数字传播方式的自掘坟墓式的革新。其以问题意识为中心,以移动终端APP为载体,以促进学术发展为己任,将现有的学术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旨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学术传播新秩序、学术发展新生态和学术评价新体系。域出版在学术期刊界迅速刮起了头脑风暴。于是,问题也相伴而生:为什么是域出版而不是其他?

首先,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当信息化社会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移动APP、大数据、云存储、数字电视、3D打印等名词在人们还没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瞬间侵入人们的头脑,占据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领地,且这种变化深入到各个领域,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被解构。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带来社会的变革。每个领域都在思考着自己的互联网+时代的存在方式。就学术出版而言,“域出版”的出现,就是顺应这一时代特征的产物。这是因为,“域出版”搭载了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早在2011年,艾瑞咨询集团通过对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功能的调查发现,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主要在其通信功能、信息获取功能、社交网络功能和查找位置等功能上,这些已经发展成为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和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手不离机”成为新常态,对智能手机的功能要求也不仅限于如上基本功能,网上搜索、网上付费服务、购物等需求逐渐成为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可见,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已经让人们欲罢不能,“域出版”正是看准了这一庞大的用户市场,开启了移动出版新时代。

其次,这是符合学术生态发展规律的产物。传统纸媒时代,学术期刊承载的学术传播、学术引领和学术组织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但当信息化社会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传播的迅速扩张,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功能被网络传播蚕食得几乎殆尽。在信息化初期,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等把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以单篇聚合的形式呈现于网络,读者通过关键词搜索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然而随着读者对获取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比如读者想要了解某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动态,在输入关键词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的论文,而这些论文良莠不齐,其中的有效信息却并不多,因此,目前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无法有效地解决读者的更高需求。可见,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上的文章实质还是没有脱离纸本刊的文章拼盘,只不过这种拼盘从纸本走向了网络。朱剑教授将其形象地称为“无序聚合”,“以信息聚合为特征的数字平台,其内部是否具有合理有序的结构直接关系到平台的效率,一个不分专业、专题,不成体系的天量信息聚合只能是一盘散沙般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必然导致传播途径的无序而使效率低下,也就无法达到对数字化的预期”(朱剑:《从无序聚合到专域平台: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传媒》2016年第19期)。基于此,朱剑教授提出“域出版”,即融合纸本刊的学术专栏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的聚合效应,将二者有机结合,打造新型出版平台,这既能有效解决当前纸本刊发展的困境,又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刊”“网”实现融汇发展,使得学术传播回归学术本身。

互联网+时代推动了思维创新。全新的时代,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思维方式。当今时代,呈现给我们的是技术革新带来的一系列便利。技术革新源自于思维创新。可以说,思维创新是技术革新的根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一次次地证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思维创新的结果。思维创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传统纸媒时代,出版的主体是出版者,就学术期刊而言,就是主编和编辑。因此,主编编辑思维就是学术期刊的思维。传统纸媒时代的主编编辑思维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编辑匠阶段。此时,编辑的工作仅限于做好来稿登记、选稿、编稿、发稿的惯性思维,编辑仅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工匠。这一时期,还谈不上主编思维或编辑思维。第二阶段是主编/编辑主体性阶段。这一时期,学术期刊通过设置学术专栏,以一定的问题为主导,通过策划选题、组稿约稿,组织学术专栏和专题笔谈,来凸显主编编辑思维。此间,编辑的主体性地位是学术期刊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事实也证明,那些办得好的期刊,如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等,都充分发挥了期刊的主体性作用。

然而,互联网+时代,这种以办刊人为主导的学术期刊经营模式,由于受到数字化发展的影响而被打破。以往,以办刊人为主导的学术期刊经营模式,主编编辑思维决定了期刊的存在样态。也就是说,纸质刊在内容为王的主导下,“编辑主体化”是我们的思维常态。但是“互联网+”时代不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传播信息的方式以及阅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还固守着“编辑主体化”,那么必然会把自己引入死胡同。“互联网+”时代,对期刊的冲击是致命的,传统的期刊在网络环境下被彻底解构。这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传播方式由从前的从学术期刊等上游端到读者这一下游端单向性改变为交互性的,在这一变化中,学术期刊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原来的不对等关系发展成为平等的互动关系,互联网消除了时空上的距离,交互性的传播方式使读者的参与度提升,读者和学术期刊生产者均成为学术传播的主体,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新的传播思维方式的确立,是互联网+时代对学术期刊的要求。此其一。

其二,确立个性化服务新思维,是互联网+时代对学术期刊的更高要求。以往,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编辑匠阶段,学术期刊只能说是对作者负责,主要是为作者服务。“编辑主体化”阶段,通过编辑的学术策划,建立起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但此时,读者在这一关系中是处于被动的接受信息源的地位。至于学术期刊是否真正反映了读者的需求,并不是此时的传播重点。而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源的多渠道获得,人们的阅读方式较从前有较大的改变,智能手机就好比移动图书馆,这让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而流媒体的出现又使得信息传播的同步同频,彻底打破了传统学术期刊在传播上的时间差和空间上的距离感。同时,由于大数据的海量数字处理能力,通过对每一位读者的兴趣、爱好等的数据分析,进而形成对每一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的有针对性地信息推送。如此,才是学术期刊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

学术传播新思维和个性化服务新思维的有效结合,促成了域出版的诞生。顾名思义,“域”是有范围限定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打破了原有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无序聚合的状态。同时,由于有“域”限定,这就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

如前所述,域出版是搭载互联网+时代数字发展的快车而出现的一种融汇发展新模式。对此,朱剑在其《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武汉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有详细的“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的设计和组织架构。在该基本架构下,呈现给读者的是不同的学科或问题边界清晰的专域。“在理论上,有多少个可以划分的学科和问题域,平台上就可以有多少个专域,供读者任意选择订阅。”而其工作界面由投稿组稿平台、专家审稿平台、编辑运营平台、在线出版平台、传播互动平台、学术评价平台等六个子平台组成。这些子平台根据需要对相应的群体开放,真正实现了移动平台的交互式出版模式。可以说,搭载了移动终端的域出版,其未来发展让人充满期待。较之传统媒体,借助新平台的域出版其优势更是直击传统出版之“痛点”。

其一,手机阅读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是域出版与移动平台联姻的最主要动因。手机阅读彻底突破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信息传播范式上的改变。以往,学术出版处于出版的上游端,学术信息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这种状态决定了学术出版处于垄断状态。而手机阅读却使得传播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术垄断的格局被打破。当自媒体日益发达,人们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学术需求更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域出版恰好符合了这一传播新样态的要求。

其二,移动视听开拓了获取信息的新途径,使域出版具有了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介质多样化和传播实时性的特点。传统学术出版基本限于文献出版,这使得学术传播载体单一化,且传播滞后性使出版和传播处于割裂的状态。而融入移动视听的域出版不但可以文献出版,还可以承载音频、视频等呈现方式,传播载体多样化;传播因介质的变化而更方便、快捷,出版与传播几乎处于同步状态,一改传统学术出版的滞后性。

其三,移动搜索使得信息获取更为灵活,促成了域出版必然是资源整合的融合发展模式。相比传统互联网的搜索,移动搜索引擎实现了资源整合的多样化搜索服务。移动搜索中的智能搜索、语音识别等多种技术的融合,使得移动搜索成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资源的开放性更是让移动搜索无所不能。域出版正是运用了移动搜索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开放性、网络互动性等特性,全力打造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

其四,移动支付功能的开发使域出版具有了潜在的网络商业价值。由于域出版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同时融入了移动支付,比如对于互动问题的悬赏、对发表文章的打赏、对相关话题的赞赏等等,这给人们带来新奇的心理满足感的同时,更感觉到是对自己智力付出的肯认。

其五,融入了移动社交功能的域出版一改传统学术出版无法超越的技术局限,显示出广泛的技术前景。域出版平台的设计,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到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传播的要求,由于移动社交如微信、Facebook等打破了以往传统传播的垄断局面,使及时、互动的自媒体传播成为可能。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降低了移动网络出版的门槛,使得移动出版更显亲民本色而更容易被接受。

移动互联网平台其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集成性等使得这一平台赋予域出版以生命力。搭载了新平台的域出版,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汇聚编者、作者、读者、学者、用户、普通大众,只要是对相关话题或主题感兴趣,都可以参与其中。同时,移动互联网出版平台融合栏目、文献、图片、视频、音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功能,使得学术出版也可以有声有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传播的力量。

域出版的出现并非偶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必然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互联网+时代以数字化为特征,数字化要求的是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资源开放化、服务需求个性化。那么反观当今的学术期刊,是否满足了这些需求,我们无法得到肯定的答案。可以说,在现代技术面前,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已然受到限制。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交互性的信息接收模式,无限拓展的网络空间,无不对传统的学术期刊进行着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体制的荫护,传统的学术期刊在当今时代还能怡然自得的存在,这不得不说是学术生态的“怪相”。同时,传统纸媒时期,学术期刊习惯了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关门办刊,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难以呈现共同繁荣学术发展的局面。应对“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学术期刊其发展境遇都是一样的,只有同进共退、融合发展才是其出路。换句话说,“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的优势不复存在,传统学术期刊何去何从已经成为时代课题。但危机与机遇常相伴而生,把握机遇即能化解危机。面对学术期刊发展的瓶颈期,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去攻破这一时代课题。那么,学术期刊如何才能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我们说,当下的学术期刊要真正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必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如果我们还固守陈规,那必然还是走回到传统学术期刊的老路。因此,要创新,就必须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单打独斗运营模式,搭载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实现融合发展。而域出版恰恰契合了这一需求。其强大的平台功能、聚合力量、融汇趋势、互动本质、开放共享、服务本位等特点,都是对传统学术出版的超越与颠覆。域出版的好处就在于突破现有的学科分界,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问题探讨。同时,它又可以兼顾编者、作者、学者、读者、用户的多重主体需求。它借助了数字化平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扩展阅读、扩大传播效果,为读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等,发挥了读者、用户的主体作用。而通过学术互动社区的互动,可以拉近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能更进一步把握学术动态,提升学术传播的质量,真正实现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的转型,实现学术期刊宏观引导和微观服务功能。于此,才能构建学术发展新秩序。

域出版作为新兴媒体,在新形势下,更是凸显出了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优势。如今,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媒体改革的主要思考路径。自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学界、媒体等即开始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作为学术出版的媒体融合的典范,域出版的出现恰逢其时,不但迎合了当今的发展需求,更是传统学术出版转型发展的需要,这种出版经营模式更注重的是学术出版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这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学术出版的时代价值,拓展了学术出版的内涵。从这一意义上说,域出版开拓了学术出版新局面。

(责任编辑 刘泽生)

文献来源:《澳门理工学报》2017年第1期 P131-1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