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不想说再见

我不想说再见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到三年,在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了全民公决。其中赞成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票数占76.4%,反对的占21.7%。但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和爱沙尼亚6个加盟共和国拒绝进行公投。最后,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苏共再三错误估计形势,最终致使整个国家彻底崩盘。叶利钦、谢瓦尔德纳泽等原苏共高层领导人纷纷退党,引发了全国退党退团的浪潮。

第十九章 镰刀与铁锤:我不想说再见

当一个糟糕的政府寻求改善的时候就是政权最危险的时刻。经历了长时期的高压统治之后,国王打算着手改善其臣民的生活,这时只有高明的治国之道才能挽救其王位。

——德·托尔维克

勃列日涅夫之后,苏共两任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在总共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相继去世。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不同于前几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是,戈尔巴乔夫同志接受过完整、系统的院校教育,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著有十余部个人著作,最高理论成就可以参见他的代表作《新思维》。

这位学术型的领导上任之后,得到了西方的普遍好评。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为人坦率,有教养,有风度,彬彬有礼,谈吐轻松自如而且富有幽默感,西方媒体将他定位为一位新型苏联领导人。

此时的苏联,就像上一章讲到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危机一触即发。在戈尔巴乔夫看来,当时的苏联社会处于“危机前”的状态,几十年的历史并没有完全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极大潜力”;生产粗放式经营、高消耗、浪费严重,生产成本远高于美、日;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与挥霍,不计后果,不顾环境;经济结构畸形,轻工产品等日用消费品严重短缺。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针不仅仅是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问题,而是要放弃苏共是苏联政治体制核心的问题,是要把国家权力中心从共产党手中向苏维埃转移的问题。

虽然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戈尔巴乔夫在改革的名义下提出这些口号的真正含义,但渴望依靠改革来摆脱停滞、走出阴霾的人民还是很欢欣鼓舞的。

学院派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很学院派,他的新思维改革的过程,是一个破立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点壮士断腕的悲壮的。

在政治方面,放弃一党专政的权力,把苏共变为平等竞争的议会党,把国家权力交给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议会、总统和司法机关;在国际关系方面,默认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和多党制度和平演变,脱离苏联势力范围,单方面裁军,撤走驻东欧与蒙古的大批军队,允许德国统一,和中国、西方国家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局面和冷战状态;在经济领域,抛弃激化经济模式、否定公有制优越性,确立市场经济、私有制的法律,并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军事方面,努力改变苏联“北极熊”的形象,声称以全人类的价值观指导国际关系,积极推动削减军备,以期让人类销毁核武器成为事实;在社会生活方面,全力推行“公开性政策”,允许公民有言论、办报、集会、游行和示威的自由,允许各种声音和信仰的存在,恢复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改革的条文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也是对在一种新型的国际格局状态下苏联面临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问题的一个解答。但,有的时候,尤其是在局面非常复杂的状态下,这个答卷就显得有些不够专业了。

改革从1988年施行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狭隘的民族离心倾向日趋严重,各加盟共和国党组织也日益脱离中央,苏共出现联邦化倾向。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是苏共领导地位的削弱和最终丧失。

不到三年,在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了全民公决。其中赞成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票数占76.4%,反对的占21.7%。但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和爱沙尼亚6个加盟共和国拒绝进行公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在电视纪录片《居安思危》中提出以下问题:

一个由列宁亲手创建的党;一个曾经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俄反动统治,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党;一个抵御了14国武装干涉,胜利地捍卫了革命成果的党;一个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党;一个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并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党:为什么在执政的74年之后竟丧失了执政地位?

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多万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拥有35万多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54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重大课题组认为,问题就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

世界向左,苏联向右。

首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两届苏联领导人与马列主义根本原则背道而驰。勃列日涅夫把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调整为“发达社会主义”,但仍死抱着马列主义的个别具体结论不放,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重大理论问题上依然固守僵化的思想,固守战时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其次,在科技革命的问题上,由于苏共领导的错误判断,苏联再一次走上了南辕北辙的道路。20世纪60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电子、信息、生物等高科技有了很大发展,但苏联对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缺乏及时了解,始终重视不够,因而应对乏力。这同样是造成苏联经济逐步走向停滞的十分重要的原因。

最后,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苏共再三错误估计形势,最终致使整个国家彻底崩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情况看,苏联必须进行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必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当时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不断健全和完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不断提高苏共自身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进而不断提高苏联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如果执政的共产党能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路线,适时正确地解决积累的问题和面临的矛盾,勇于纠正错误,那么,就有可能使苏联党和国家转危为安,把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不幸的是,面对历史的诘问,苏共中央表示没有意见,虚心接受,死不悔改。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公开性”闹得天翻地覆三生劫的时候,在苏联实行了几十年的一党专政突然变成了多党制,国家权力的天平失去了平衡,作为一个事实上的“主权共和国联盟”,国家的高层终日在吵吵闹闹中过日子,党内也出现了苏共纲领派、民主纲领派、马克思主义纲领派三大派别。叶利钦、谢瓦尔德纳泽等原苏共高层领导人纷纷退党,引发了全国退党退团的浪潮。

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短短的两年内,全国有290多万共产党员声明退出党组织,留在党内的党员也大都对党失去了信任。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五分之一的车间党组织、二分之一的党小组解散或停止活动,苏共战斗力丧失殆尽。1991年初的民意调查表明,苏联政府的支持率仅有13%,不支持率达73%,苏共的支持率仅有14%。

以苏联最大的乌拉尔汽车制造厂为例,该厂在1989年还有9000多名党员,到1991年1月只剩下1600多人,其中还有300多人不交党费。而布良斯克地区,1986年有6000人入党,1989年为750人,1991年只有4个人。

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错误路线,不仅毁坏了党的凝聚力,而且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瓦解,党群关系恶化到顶点,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了对党的信任。雷日科夫曾痛心地说:“党到1990年已经缓慢地濒于死亡。”戈尔巴乔夫下台后反思时也不得不承认:“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失去了主要的资源,就会出现政治冒险家和投机家。这是我犯的错误,主要的错误。”

和平演变,不战而败。

“和平演变”一词,最早是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在1947年7月提出的,他预言: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最终将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1988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出了这样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他在书中直言不讳地写道:“苏联人追求的是不战而胜……我们也应追求不战而胜。”

没有等到1999年的到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共就不战而败了。

面对西方的“和平演变”攻势,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却洞开国门,予以迎合。他在1985年8月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苏联人必须同外国人直接接触。不用害怕……一些人会看到,世界真大,五彩缤纷。”

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领导人对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战略从屈从到迎合,加上叶利钦为代表的苏共内部反叛势力与西方敌对势力的里应外合,使得苏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如果说,20世纪的国际较量是军备竞赛,21世纪是政治权术竞赛,美国则把这个成果提前10年成功应用到苏联身上。

1991年8月19日,戈尔巴乔夫部下叛变,将他软禁在克里米亚海滨的度假别墅里;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声明,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不能履行总统职责,由他代理总统。

副总统软禁了戈尔巴乔夫,但并没有获得政变的成功,他所依托的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受到了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派的强烈反抗,并以政治罢工进行抗议,20日,莫斯科宵禁,21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完全控制了局势。

戈尔巴乔夫像被劫持的皇帝,从克里米亚回到莫斯科。叶利钦成了“救国英雄”,成了戈尔巴乔夫的“救命恩人”,“救主有功”,从此大权独揽,成了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无冕之王”。戈尔巴乔夫已完全丧权,被彻底架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把戈尔巴乔夫架空的叶利钦,成为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联抛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要解体,而产生解体这个最终结果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于,出现了“俄罗斯可以脱离苏联单独存在”的思想,于是,一些加盟共和国也开始考虑自己独立的可能。比方说格鲁吉亚,他们在改革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些政治影响力把俄罗斯从苏联分离出去了,于是,苏联就消亡了。

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的首脑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会晤,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从即日起停止存在。为了表示对这个已经不存在了的国家的领导人的充分尊重,他们把这份苏联死亡通知书送到了戈尔巴乔夫手上。

12月25日19时,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自己的办公室里,对着镜头宣布了苏联的死亡判决,结束了这次有点淡淡忧伤的电视讲话后,他签署了放弃武装力量总司令之职并把核按钮转交给叶利钦的政令,而这位俄罗斯总统甚至不屑到场。此前,戈尔巴乔夫已打点好自己的行李,正式包袱款款地走路了。

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顶上那面苏联几代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怀有深情的镰刀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在飘扬了74个春秋之后,在寒风中悄然下落……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缓缓升起,取而代之。

苏联共产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两个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名字,就这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合上了它的最后一页。

1991年苏联的解体是国家分裂的第二次尝试,第一次发生在1917—1918年,当时俄罗斯帝国崩溃,在其领土上出现了一些主权国家。但苏维埃俄国在相当程度上成功收复了旧帝国的领土,并创建了苏联。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过程如果重复出现,那么,这个过程一定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有重要的、无法排除的理由,这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微辞典

核按钮

“核按钮”是一种特殊的通信工具,敌方无法干扰或切断它的信号。操纵员只有在总统的命令下才能启用“核按钮”。利用它,总统可以与各方联系,下达用核武器攻击的命令。

“核按钮”手提箱共有三只,分别由总统、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掌管。发动核攻击时,并不要求三个按钮同时按下,一般只需总统和国防部长两人操作就够了。发射程序采取“双重核按钮制度”,即每一级都有两组密码,只有两组密码准确无误地拼在一起,逐级传达命令,核导弹才能最终发射出去。

俄罗斯的“核按钮”设置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外形类似于一只公文包式密码箱,厚约10厘米,重约10千克,箱内安装有各种电子板、控制系统和按钮。这个密码箱共有四把密码锁,可从上下两个方向开启,有防震和抗干扰功能,并设有自动保护装置,若开启时多次输入错误密码,“核按钮”就会自动失效。当俄总统确定使用战略核导弹进行攻击或反击时,与总统形影不离的军官会将随身携带的“核按钮”手提箱交给总统。

总统和国防部长取出各自“核按钮”手提箱内的密码后,同时发送到总参作战部,该部特种通信中心立即将它们混编成一组新密码,再通过特殊通信频率,传递给拥有战略核武器的诸兵种部队中央指挥所,继而传达给承担战略值班任务的部队,最后传达到每个发射台,包括导弹基地、核潜艇及战略轰炸机等。

各级指挥官在收到核导弹发射密码指令后,立即与自己保管的密码进行核对。每个指挥官及其副手各持密码的一半,经组合后再与最高统帅部发来的密码对照,证实无误后,取出分别存放在两人身上的钥匙,启动发射装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