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民间体育的起源

我国民间体育的起源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理解民间体育是认识和揭示民间体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需要,也是建立民间体育学科体系的需要。“民间”的主体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群众。[1]民俗体育产生于民间并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对文化的传承是民俗体育的精髓所在。“民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一、民间体育的萌芽

原始人类基于生产、教育、军事、原始信仰崇拜、种族繁衍、经济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

(一)原始宗教信仰的需要

在古代,人们面对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以及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认为神在主宰世界,企图通过一些仪式讨好神灵,达到“人与神”的和谐,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一些宗教仪式应运而生,成为人与神沟通的平台。在相当多的宗教仪式中,“手舞足蹈”的身体活动成为人与神沟通的方式,这些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方式的祭祀仪式上的早期体育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巫术活动到宗教活动的渐变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并且伴随着各民族历史的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民俗活动中,逐渐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方式,实现了巫术、宗教活动中由“娱神”到“娱人”的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期的传统体育转化为各民族民俗活动之后,参与者追求身心的健康和娱乐、追求自我发展的体育价值特征逐渐得以彰显。瑶族长鼓舞、瑶族铜鼓舞、纳西族东巴跳、苗族爬坡杆、各民族的舞龙舞狮、彝族打磨秋等民族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宗教痕迹。还有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不是直接源起于神灵崇拜与原始宗教活动,但是举行活动前的仪式却与神灵崇拜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密切联系,如壮族龙舟在比赛前要进行祭祖和祭龙仪式;壮族和侗族的抢花炮活动,虽然比赛前的仪式内涵不同,但是都与神灵崇拜和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二)生产、生活和军事训练的需要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逐步将一些身体活动形式加工改造为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京族人民在拉网捕鱼之余,运用晾晒渔网的竹竿,跳起欢快的竹竿舞;广西都安一带的瑶族民众,模仿牛打架而创造了顶牛这项民间体育,模仿采桐果发明了喇叭球;水族人民则模仿采桐果发明了桐子镖这一体育项目;湘西土家族民众将平日里踩高跷加工改造成高脚马竞速。

古代的军事活动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源头之一。由于军事的需要而衍生了射、御、拳术、剑术、逾高、超远、轻足、善走、举鼎、投石、钩强等身体练习。古代人将军事活动中的身体活动运用于生活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体育活动。如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木板鞋,就是由广西南丹县那地洲的瓦氏夫人奉命抗倭时期训练士兵的方法演变而来,瓦氏夫人命士兵同穿一对木板鞋进行训练,经过训练士兵们步调整齐、阵型严谨,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后来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屡立战功。壮族人民为了纪念瓦氏夫人,就模仿训练中穿木板鞋进行庆祝活动,相沿成俗,木板鞋运动就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了。

(三)经济活动的需要

体育从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文化,无疑需要物质支撑和物质消耗,精神文化生产所需要的成本和精神消费成本都属于经济的一部分,因此,民族民间体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具有培植产业门类、带动经济振兴的显著效果。随着经济的繁荣,基于人们文化生活和娱乐的需求,娱乐性体育活动应运而生,出现了蹴鞠、秋千、棋类、投壶等休闲游戏。

(四)社会文化的需要

我国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他们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各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代,“射”“御”及“乐”中的文舞和武舞被纳入西周文武合一的“六艺”教育体系,“射”“御”练习内容服务于国家的军事需要,而“乐”发挥其“均调其血气而收束其筋骸”“调养其精神而涵养其心术”的教育作用。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们基于对自然、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于未然的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导引养生术等健身养生项目。

二、对民间体育的理解

理解民间体育是认识和揭示民间体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需要,也是建立民间体育学科体系的需要。在民间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对民间体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在研究和实践中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派生出诸多相关概念的理解,如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概念,有必要厘清这些概念。

(一)民间体育概念的理解

“民间”的主体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群众。民间的主体有自己生活、活动的空间世界,有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固有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民间的自由、自发、自然、散落等生活方式特点,固有的文化传统则表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对“民间体育”这个复合术语可以这样界定:民间体育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直接创造的、有着固有的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体育文化。[1]

(二)民俗体育概念的理解

民俗体育产生于民间并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对文化的传承是民俗体育的精髓所在。钟敬文教授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对民俗所下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钟敬文先生认为,只有那些在内涵上具有“集体性、类型性、继承性和扩布性(传统性)”等性质的现象才是“俗”。民俗的集体性在于民俗是一种集体行为而非个人的,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是形不成社会民俗的;民俗的类型性表现为一种固有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社会的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标准;而继承性与扩布性则表现了民俗在时空上的延续性与蔓延性。“民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虽然某种程度上体育这一活动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但“体育”一词的出现却是“见诸于中文不足百年历史”。[2]在体育概念出现以前,人们较多地使用“体育是以增进人体健康和达到身体正常发育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在曹湘君编著的《体育概论》中采用了相同的定义:“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虽然体育概念的界定上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大家的共识:首先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次体育借助的手段一般为身体活动或身体练习,再次体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或过程,最后体育应该是一种教育过程。

通过对民俗内涵的分析和体育概念的解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文化。民俗体育存在于一定的民众群体之中,民众既是民俗体育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又是民俗体育的载体;民俗体育是一种模式化的体育活动,其结构、程式在一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民俗体育是一种传统性的体育文化,它在时间上是可以世代延续的一种社会文化,在空间上也是可以传播和扩布的。民俗体育是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节庆、岁时、宗教信仰、祭祀礼仪等活动中,是民众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3]

(三)民族体育概念的理解

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往往孕育出不同的种族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引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习惯乃至价值观点,这就是民族文化产生、发展和延续的一般逻辑。在“民族体育”这个复合术语中,“民族”是一个限定词,确定了“民族”这个限定词的含义之后,我们可以把民族体育界定为:民族体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和享用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民族体育包含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4]

(四)少数民族体育概念的理解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少数民族间广泛流传的、具有主体民族的文化特性的各类身体活动的总称。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汉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汉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源于汉民族、流传于汉民族的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总称。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下位概念,特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所创造和独有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我国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在汉族与部分少数民族间开展,如龙舟、舞龙、舞狮、打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在多个民族间广为流传。

[1]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2]夏思永.大学体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

[3]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4]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