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民间体育的现代化演进规律

我国民间体育的现代化演进规律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很快就会发现,所谓民间体育的“新”功能,其实就是民间体育维系功能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民间体育是典型的“草根文化”的代表,因此其现代功能的存在一定是以大众文化为基础,流变态势则以当下的大众文化为主线。为了生存,民间体育不得不增添新的功能,经过改造,随着其观赏价值的提升,民间体育的功能逐渐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文化公司的外在发挥娱乐和经济功能。

一、现代化演进基础

历史的发展证明,民间体育有其不完全服从、依赖于经济政治变革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然而,它的生成、演变与创造它的环境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转型期,随着民众思想的解放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民众的精神需求逐渐回归民间体育的社会功能的慰藉,引导着民间体育功能的现代性演进。当然这种演进并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到历史传统、经济机遇、时代需求和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共同制约。这些制约条件构成了民间体育现代功能流变的基础,也决定了民间体育现代功能的发展流向。

(一)历史传承为基础

民间体育功能流变必须以历史传承为基础。功能作为民间体育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是以一定的功能积淀为基础的。我们所谓民间体育的“新”功能,更确切地说应当是在民间体育原有功能继承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这也就意味着民间体育“新”功能的外延和内涵都不是肆意妄为的,它们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而这个约束性就体现在历史传承上。民间体育的政治功能是民间体育在当今时代所发展出来的“新”功能,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族群认同、保持社会稳定等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快就会发现,所谓民间体育的“新”功能,其实就是民间体育维系功能在政治领域的体现。传统的民间功能中的“维系”功能更多针对的是家庭、宗族关系的维系,而不像今天这样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维系,但是我们又必须意识到今天民间体育的政治功能正是肇始于传统的民间维系功能。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体系中,真正维持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宗族。因此,民间的维系功能从某种意义上直接促成了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安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始终是具有政治功能的,只不过是作为一种隐性功能体现。但是,这种政治功能的表现并不像现代体育政治功能表现得如此强烈,“乒乓外交”“奥运政治”等已经成为体育非常重要的显性功能。当现代体育功能与传承民间功能相结合时,两者很自然地在民间体育具备“政治功能”方面很快达成共识,并且由于现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现代竞技体育的强势,迫使民间的维系功能在民间体育中更加倾向于“外显”,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政治功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传统民间维系功能在民间体育领域中的流变,尽管领域发生了变化、作用出现了差异,但是其核心内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新功能的出现更多是在原有功能历史传承基础上的新的表现。

(二)经济条件为基础

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也有一句俗语“穷文富武”,两者其实讲述的是一个道理,那就是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体育的功能流变也同样离不开经济的影响,并且就“富武”而言,更需要依托经济基础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条件为基础并不总是朝着有利于民间体育功能流变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造成部分民间体育的功能的消失。因此,这也决定了经济条件对民间体育功能流变的影响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有利于民间体育发展和不利于民间体育发展。

比如涂传飞对体育项目——舞龙的调查研究就指出,在农村改革后,地方政府不再过分干预民众的生活。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活逐渐富裕,而此时涂村村民的娱乐生活却很贫乏,于是舞龙活动经历了解放前战乱时期的消失,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而复苏之初的舞龙具有重要的娱人功能。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电视机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和以扑克牌、麻将等为代表的休闲娱乐项目在农村兴起,涂村村民的文化娱乐逐渐丰富和多元化,涂村舞龙的娱乐功能也随之减弱。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后,在追求货币成为村民的主要动机后,保佑自家“发财”逐渐成为这时期涂村舞龙所承载的主要经济功能。此时舞龙所具有的加强村落内部认同和通婚地域的认同的维系功能逐渐消失。从涂村舞龙活动的兴衰过程可以发现,经济发展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民间体育现代功能的存亡。

(三)以大众文化为主线

民间体育是典型的“草根文化”的代表,因此其现代功能的存在一定是以大众文化为基础,流变态势则以当下的大众文化为主线。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民俗体育项目的举办多为政府组织,因此其形象和气质符合社会各个阶层的需求。但是新文化运动以后,民间体育则被冠以“草根文化”之名,主要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将社会阶层进行划分,而民间体育项目的传承空间多为社会中下阶层,也因其运动项目多与实际劳动生产密切相关,所以被认为是大众文化,而相反的,西方舶来的竞技体育则被冠以精英文化。民间体育功能的流变以大众文化为主线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仍未脱离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仍以封建文化为主,民间体育的功能仍然着眼于祈福、娱乐和维系功能上;第二个阶段是在“文革”期间,大众文化浮躁不安,这个时期,民间体育的功能随着国家制度的变迁而开始为政治服务;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空前的思想解放带来了民间体育功能的多样化。社区文化的兴盛,使得民间体育项目成为广场文化的主力军。在市场经济浪潮影响下,民众的经济意识增强,民主文化氛围良好,民间体育的经济功能一直稳定发挥,随着各地交流的频繁,民间体育项目作为地方特色,其娱乐功能和维系功能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四)以时代精神为指引

民间体育作为大众文化的一分子,理应为时代的精神服务,而其功能也要更好地响应时代的召唤,不断推陈出新。新中国成立之初,不怕苦不怕累的时代精神造就了一批素质过硬的工作者,这个时期百废待兴,民间体育则主要在节庆期间点缀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其功能都以娱乐和维系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开拓的时代精神指引着民间体育开始蜕变。很显然,民间体育的功能也不全是对时代精神有利的,民间体育中也存在着封建迷信、赌博耍钱等不良文化,这从客观上决定了民间体育祈福敬天的功能开始废除,没有开拓精神的民间体育功能在时代精神的席卷下,只保留了最优秀的文化因子。为了生存,民间体育不得不增添新的功能,经过改造,随着其观赏价值的提升,民间体育的功能逐渐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文化公司的外在发挥娱乐和经济功能。现代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社会、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时代的要求,在这一精神指引下,民间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成为首要的任务,因此民间体育功能的保存非常重要。民间体育作为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历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之后,完成了从“平民化”到“国家化”、从“生活化”到“遗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几乎全是民间体育的主动变革。从主动到被动,民间体育在时代精神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演化,从被动到主动,也是在全球化时代的召唤下完成了自身的转型。

二、现代化演进规律研究

(一)生物式的演进特征

生物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和不断自我演化的系统,民间体育功能系统同样具备生物系统的特征。首先,民间体育功能的流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政治、经济制度对其输入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民间体育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民间体育功能系统内部的五大功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协作,使得民间体育功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出相应的功能。再次,民间体育功能系统的发挥由于时代需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排序,具体表现就是民间体育实然性功能、应然性功能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以及民间体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等;外在表现为不少民间体育项目或生存、或鼎盛、或变异、或消亡的结果现实。最后,民间体育功能发展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民间体育功能外柔内韧的性格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使得民间体育功能具有稳定性、动态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从这一角度反映了民间体育功能的内涵在不断地更新、扩充,不断地为民众造福,也不断地衍生出更多的功能体系。

另外,民间体育功能系统的发挥也非常符合机械系统的特征。机械系统本身并不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一旦遭遇外部力量的介入就会产生变化。比如甘肃省肃南裕固族地区的护法,即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体育项目之一。护法[1]原属于寺庙祭祀神鬼的舞蹈仪式,在旧历的正月十五、六月初六,寺院里都要跳护法。人们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根据不同神面的特征,如牛、马的稳健庄严,鹿、鹰的激烈奔放,跳出不同风格的动作,这就反映了旧时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识,即与生存外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有了交流,当植入了宗教意识,这一纯粹的对动物的模仿就变成了民间项目,产生了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里,护法这一民间体育项目的功能结构仍然稳定地处于近平衡态,虽然可能某些功能已经开始凸显,但是护法的各类功能的排序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明意识的提高和其他福祉渠道的拓展,护法的祈祷功能已经衰落,并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稳定发挥。最后,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开始将护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这就是在外部控制参量的介入下,护法的功能也开始被控制和发挥。

(二)耗散结构式的演进模型

同所有的耗散结构一样,民间体育的功能系统是靠连续通过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的动力学方式来维持的,它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才能形成,也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才能维持,否则就会灭亡。民间体育的项目功能发挥的核心要素无外乎时空、人和表演。在现代社会,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从事脑力劳动,经历社会转型的民间功能的压抑期,民间体育生存土壤营养的缺乏以及民间体育生长因子的衰化,直接诱导了危险的生物系统的自吞噬机制。时空的改变,吞噬了民间体育的原始意义,成为更多流于形式的存在;传承群体的缩小,吞噬了民间体育发展壮大的张力;受众群体的改变吞噬了民间体育发展的动力;具体情境的演变则吞噬了民间体育发展的精髓。这种从内部开始消亡的情形类似于细胞的自吞噬生存机制。在生态平衡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子空间里,民间体育在现代高速发展环境下,持续的自吞噬导致了禁忌约束的流失,间接地催生了一批程序性、仪式化的“假冒伪劣”民间体育项目的存在,说明承载历史文化内涵的民间体育项目功能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换在逐渐减少,能量的耗散逐渐减弱。如果不能及时出现外部参量的介入,那么民间体育功能的发挥就不会出现涨落,接着就会走向消弭。庆幸的是,民间体育的功能系统也是对外开放的,各种思想、文化和宗教在各国间相互交流,致使各种思想、各种学说之间相互交锋、切磋,形成了所谓的民间体育功能的多元化。

从某一个项目的发展来看,不少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都呈现出耗散结构的发展趋势。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思想新学说通过各种传媒工具广泛传播,粉碎了由第二次浪潮通讯技术所传播的标准化的世界形象,给社会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形象、信条和价值标准。思想上的微涨落缔造了巨涨落的存在。比如,延安秧歌的地域文化特征可概括为两个范畴:“原始”与“狂欢”。所谓“原始”就是语言形式上的原生态,指延安秧歌的表演模式和风格仍保持着陕北民间艺术的传统特点;所谓“狂欢”就是精神气质上的喜剧性,指延安秧歌表达出了民间艺术那种特有的诙谐和幽默,是对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传承。延安秧歌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征,还具有革命文化特征和基于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文人文化”特征,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延安秧歌作为“翻身秧歌”“斗争秧歌”和“胜利秧歌”,成为经典的革命样板戏,以歌颂人民、歌颂劳动、歌颂革命等为主题,旨在表现陕甘宁边区的现实斗争。延安秧歌虽然是一种“农民文化”,又被赋予了革命的色彩,但毕竟是延安文人与陕北民间互动、对话的结果,故不失“文人文化”特征。正是“民间”“革命”“知识分子”三者的耦合互动,使延安秧歌由部分的微涨落转变为了巨涨落,使得延安秧歌逐渐由地方走向全国,由国内走向国际,在这一文化影响下的巨涨落过程,使得延安秧歌的功能发挥获得了巨大张力。

从民间体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民间体育要想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必须利用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功能逐渐地竞争和协同,即负熵,民间体育才能更好地存在。民间体育从封建社会到全球化时代,其功能的流变历程则是非常符合耗散结构规律的,也是经历封闭结构,到近平衡态,然后到现在的开放系统,产生耗散。

民间体育的功能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其传承都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尽管局部是具有时代性和动态性的,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几乎都相当稳定地表现出以民间为主的功能体系。在封建社会,虽然国家都有与国外的贸易交流,是个开放的环境,但是由于独尊儒术和封建专制,使得人们的思想保守统一,思想文化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物理—化学的演变规律中,热力学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内部自然发生的过程总是使系统不可逆地趋于熵取极大值的平衡态——种分子混乱程度的最大的状态,并认为不可逆过程总是起耗散能量和破坏有序结构的消极作用。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民间体育项目的政府包办或者提倡,肯定了民间体育的教化功能以及祈福功能,在这样一个中心功能下,其他功能都是相互不依赖的,因此此时的功能系统因其历史性和时代性的需求,表现出相当多的偏向民间的功能。民间体育的祭祀、祈福等功能一直是整个功能系统的中心点和焦点,这两个权威的功能一直左右着民间体育的发展,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由于封建社会大多数人的封闭性,而无法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使得整个功能系统是封闭的、无序的。此时,民间体育功能的流变极其缓慢,可以近乎看作一个封闭结构。

系统离开平衡态是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的。当外界的影响不大,对系统引起的不可逆影响也不大,并且认为二者间只有简单的线性关系时,可以认为系统很接近平衡态的情况,即所谓非平衡态的线性区。以这种情况为研究对象的热力学叫作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如果外界的影响是恒定的,系统最终会达到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这种稳定的非平衡态叫作非平衡定态。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与国外交流的深入,很多西方哲学意识开始传入中国,而由于当时政府忙于战事,无暇顾及国内民众的民间发展,此时的民间体育可谓百花齐放,民众思想空前解放,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输入还未到达一定的阈值,即人们的封建意识并未完全消除,思想解放还未呈现颠覆性的变化。而此时随着政府对西方体育和节庆的提倡,民间体育的主体由政府转向社会,由全民转向农民,随着民间主体的萎缩,民间体育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呈现新的变化,此时民间体育的功能系统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即物理学上的近平衡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年,百废待兴,国家才刚刚与其他各国建交,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多,各地政府也都致力于民生发展,对于此时的文化生活关注度和提倡措施并不完善,民间体育的主体仍然在农村,其功能的发展仍然无法摆脱封建意识形态,根本的变革并未发生,民间体育功能系统还在近平衡态的边缘徘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类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思想交流,开始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进程早已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此时,信息的及时共享、思想的空前开放、文化的大规模交流都使得民族的跨向世界,民间体育也不例外。此时的民间体育的功能受到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开始转型,很多带有封建色彩的功能逐渐消逝。随着教育、科技和卫生服务的提高,民间体育功能系统中的祈福功能已经更易,此时民间体育的功能系统打破了原来以发挥偏向民间的功能为主,过渡到了以发挥体育与民间功能的相互竞争的阶段。此时,随着民间体育功能系统与国际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卫生等的交流和影响的深入,通过开放的系统,持续的耗(消耗输入的信息、物质)散(输出娱乐、经济、维系、教育、促进身心健康等知识信息等),维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民间体育现代功能的演进既是已然的,又是或然的。现代功能的发挥既是民间体育功能演进的终结,也是民间体育现代功能演进的一个节点。这是因为民间体育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反哺于日常生活,是民间体育文化发挥的良好载体。民间体育的现代功能仍然按照时间和空间序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发生,这是因为民间体育的现代功能的形成是动态的,是一个耗散结构,不断地以目前的状态面向未来进行开放,来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现代化演进模式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民间体育现代功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是对文化的承诺,是对民间的反思和保护,是民间体育现代功能日益完善的保障。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并要求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其自身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2005年,国务院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并提出“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中央电台文艺之声《从文化开始》栏目从2010年的1月份开始直播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访谈,传播和普及“非遗”的相关知识。在山东省第一批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淄博市的蹴鞠、冠县的查拳、梁山武术和莱阳市的螳螂拳等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民风、民情,同样还具备民间娱乐功能,表现出齐鲁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展现着齐鲁人民的智慧和个性,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给当地人民以精神慰藉。可见,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都开始动用各种宣传手段,将民间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利于民间体育功能的合理流变和稳定发挥。

(二)与群众健身相结合

民间体育功能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是民间体育巩固生存土壤、扩布民间体育魅力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保证全民健身丰富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间体育的两个上位概念,一个是民间,一个是体育。民间具有娱乐的功能,而体育又具有健身的功能,因此,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民间体育活动可以推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些正好与现代全民健身的要求相吻合。同时,民间体育还具备社交功能和教育功能,是防止和矫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所以民间体育是大众健身的重要活动形式。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逐渐增加,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劳动时间的缩短,余暇时间越来越多,为了抵抗文明病,丰富闲暇时间,民间体育开始进入全民健身的视野范围,并且其功能的发挥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民间体育具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便捷、条件容易满足、规则简单等特点,既能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补充和内容。

(三)与学校体育相结合

民间体育现代功能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实现的是双赢的局面,民间体育现代功能的定位以及学校体育的追求,使得民间体育与学校体育紧密结合。

民间体育在学校中广泛开展,使得民间体育项目被更多的人了解与认识,也容易形成传承的意识。学校体育对于民间体育的挖掘和保护有其自身的优势。学校中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场地条件、体育锻炼的时间等,推动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中全面开展。学校体育是体育的摇篮,是原生态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知识、形成正确体育观的重要途径。民间体育走进学校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从而使民间体育逐渐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最终走向世界。例如,舞龙运动就是由民间引入到许多大中专院校的体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不断完善与规范的发展,继而走向世界体育赛场。

将民间体育引入学校中,打破了学校体育传统的竞技内容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由竞技化向体育锻炼民族化、娱乐化、健康化的良性转变。这些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体育,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情加以适当的选用。荡秋千、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放风筝、跳绳、拔河、掷沙包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间体育走进学校体育课堂,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特色与活力,定会形成一道我国学校体育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民间体育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是由于民间体育在文化表现、教育内容和手段等诸多环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智慧,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地借助于民间体育文化这一优秀载体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四)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民间体育现代功能的发挥是嵌入日常生活中的,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传播工具的散播,更加深入地渗透于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公园、广场成为主要锻炼区域,城市里的公园、市郊的小山就成为人们心灵的一块净土。每天清晨,或许天还没亮,人们就开始在公园里晨练,有的走路、跑步,有的爬山,有的打拳,有的打球,有的开展文体活动。山间、平地,民众聚在一起跳舞、做健身操、踢毽子、扭秧歌,热闹非凡,成为群众性的民间体育活动。节假日,公园里和山上人就更多。因此,很多民间体育项目不仅嵌入人们的生活结构里,同时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说,九月初九的重阳登高是个民间节日,也是大家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端午节的划龙舟既是教育内容,也是空间上的生活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民间体育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网络的普及,民间体育项目的描述已经随处可见,而且通过民间旅游等方式,还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民间体育,发现更多的民间体育的功能。通过出版、传媒、协会组织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宣传,使本来具有地域性、乡土化的民间体育活动流传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并且呈现同一化趋势。如赛龙舟是典型的带有南方水乡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但在山东聊城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龙舟节,并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了威尼斯国际龙舟节。再如扭秧歌是我国东北的特色活动,但现在大江南北到处可见扭秧歌的人群。

(五)与现代传媒相结合

现代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群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较广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环境为基础的社会。视觉的冲击和各类资讯的无限发达,使得人们很快就忘却了民间体育的功能,谈论现代竞技是时髦的表现,固守民间体育是俗文化的代表。因此,当大众传媒大量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着人们生活的各种时空,民间体育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油然而生。当然,现代技术世界的发达形成了许多不利于民间体育文化生存的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现代技术造就的时空感以及社会分化的强化,促使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节奏更快,为民间体育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泛化和普及,并为不同族群之间的认同和交流提供了机会。

首先,现代传媒能够足够真实地表述民间体育活动的场图,其媒介特性促进了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扩布。有关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正是因为现代传媒的报道而享誉海内外,短短几分钟,可以让你亲历几千里外的竞赛氛围,感受竞赛意蕴,真正实现了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其次,现代传媒的报道为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带来了生存的奇迹。不少民间体育活动因为受众的减少而濒临灭绝,正是通过传媒的报道,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逐渐引起了政府职能部门对优秀民间体育活动的关注和重视。河北赵县“二月二,龙抬头”的“龙牌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全区域的体育活动,活动项目有战鼓、挎鼓、扇鼓、高跷、旱船、舞狮、跑驴、太平车、大秧歌、武术杂耍等。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一度出现中断,正是随着大众传媒的介入,如今的“龙牌会”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前往调研,参与此项活动的来自周边地区的普通民众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相较于目前的发展速度,如果民间体育还只是停留在依赖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下,那么这项民间体育的发展很快就会出现断层。只有借助人们经常使用和接触的传播媒介来进行传播和传承,才能更好地保留其文化特质,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体现民间体育的价值。

[1]邢海燕.祁连山下的裕固族及其民间舞蹈[J].中国土族,200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