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演进

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演进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危机之前,我国虽没有直接提出绿色经济,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所制定和采取的国家战略、政策和行动计划等都体现了绿色经济的要求,虽然还是初步的、分散的、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地方层面上的相关实践也是初步的、非自觉的,但是这些蕴涵绿色经济的探索和实践对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矫正和修补,对我国在经济繁荣期内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发挥了作用,对未来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第三节 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演进

金融危机之前,我国虽没有直接提出绿色经济,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所制定和采取的国家战略、政策和行动计划等都体现了绿色经济的要求,虽然还是初步的、分散的、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地方层面上的相关实践也是初步的、非自觉的,但是这些蕴涵绿色经济的探索和实践对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矫正和修补,对我国在经济繁荣期内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发挥了作用,对未来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一、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在出席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提出,中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国合会年会期间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对中国发展是有利的,但这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关键在于认准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李克强副总理多次提出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重要趋势,既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挑战,也可以说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目标角度来审视我国发展的当前状况和未来,我国比其他任何国家更需要发展绿色经济。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政策和实践基础,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效果。我国政府在近几年提出的一系列新思维和新战略,就是重构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其基本目标就是将目前以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为特征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改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体系,并培育和壮大环境产业等新型的无污染产业。可以说,我国已经逐渐开展了绿色经济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绿色经济发展思路和框架。

从21世纪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价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中国将指导经济增长的原则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对内,通过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来转变发展模式;对外,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建立和谐世界。

我国政府在理念上重视绿色经济发展,2007年将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到人类发展文明全局的大问题来认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确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政府提出要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我国政府在策略上重视绿色经济发展,2009年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总体策略。该策略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努力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有效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在法律法规上重视绿色经济发展,如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及政策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由法律(包括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基本法、其他法律中的有关规定)、行政法规(包括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和其他法规的有关规定)、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以及中国加入的国际条约等各层次具备的法律)等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出台了与环境和资源保护、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30余件。

在制度方面,我国初步形成了由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制度、生态保护制度和节能减排制度所构成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促进经济活动绿色化的制度主要有:节能减排统计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节能产品和环境产品认证制度。

在有关绿色经济的环境政策体系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体系绿色化的政策,包括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二是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支撑政策等。近年,我国环境保护部门与有关部委合作,加快了构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进程,如通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以及构建环境税费等价格机制,激励生产者和消费者采取环境友好的行为;通过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对环境违法企业采取限贷、停贷、收回贷款等措施,促进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通过出口退税等绿色贸易政策,限制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品出口;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整区域和流域上下游等生态环境保护者与享受者之间、污染者和受害者之间的环境与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和落后产能界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产能等。

这些与绿色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及政策等促进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成效,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失灵

主要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外部效果无法反映在成本和价格中,造成市场在以社会最大利益角度配置资源方面失灵。而大多数环境恶化和低效使用资源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的产权是模糊的,国家和各级政府之间的环境资源利益冲突激烈,环境排污权没有确定或没有进入市场。我国的废弃物管理一直被视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政府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主要费用由政府拨款,缺乏竞争机制而产生低效,造成废弃物排放量越来越大,污染越来越严重,废弃物治理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各级政府和企业行为的短期性、不确定性、政府决策的矛盾性明显。而政府干预的目的在于通过税收管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制度改革来纠正市场失灵。由于制度体系内部的原因,公共产品的运作成本过高,以致无法明确公共产品的产权,因此,政府在制度供给上也会产生局限性,导致政府失灵不可避免。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缺陷

绿色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的特性,在制度构建上也与传统制度不同,不仅在立法理念上体现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在具体制度上体现资源与环境的价值。绿色经济这一本质要求在我国现有制度供给上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导致绿色制度不健全。首先,绿色制度理念缺失,落后的法制理念使我国现有的制度中很少出现专门的绿色制度。其次,绿色制度供给手段落后,由于对市场经济认识有限,对于绿色经济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对绿色经济制度的设计更多地运用了计划手段,强制性、限制性制度较多,缺乏经济发展的鼓励性、指导性制度,导致激励不足。再次,绿色制度供给的范围狭窄而且操作性差,我国目前绿色制度的供给主要是在生产领域,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法等,在流通、分配和消费领域还鲜有涉及,绿色经济规则和指标不具体,难以量化。因此,拓宽制度供给领域,加强对流通领域中企业和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合理引导居民消费,鼓励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从而形成经济过程的绿色化。最后,从法律制度上看,一些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制度、资源节约和管理制度、生态保护制度等有关制度或配套法规、标准、制度缺失,尚需完善。如目前有关绿色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多是一般原则性制度规定,覆盖范围比较广泛,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没有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或者实施细则不够详细。现行绿色经济相关法律的处罚设置和处罚幅度低于环境损害范围或环境成本,惩罚性不足或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绿色经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受到来自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施加的压力和制约,部门本位主义的制约明显。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即目前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可以说尚处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由于粗放的增长方式,我国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经济绿色转型的实现尚面临众多障碍和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现实任务和根本之道。过去的若干实践特别是地方的经验表明,通过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大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和经济体系,可以推动产业的合理布局,提高经济竞争力,优化城乡结构,逐步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扩大绿色就业。严格的环境管理是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助推器。环境管理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不断创新环境保护机制、工作体系和手段,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环境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环评、监测、审批、执法等手段,可以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中起到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绿色投资与科技创新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国际以及地方层次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表明,绿色投资是“绿化”传统污染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绿色技术创新是确保企业和社会实现绿色增长的有力支撑;国家政策引导是传统产业“绿化”,新兴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提。最后,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创新是绿色经济的制度保障。合理的经济与环境法律法规、政策与标准有助于绿色经济沿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1]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