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西族档案史料研究

纳西族档案史料研究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的一个少数民族。纳西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使用石刻来记载本民族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纳西族档案史料研究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的一个少数民族。早在汉晋时就已迁徙到滇西北和川西南一带。元代以后,丽江成为当时纳西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两代,纳西族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纳西族为主的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纳西文化,形成了大量珍贵的纳西族档案史料。

一、纳西族档案史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纳西族档案史料的形成与东巴教和象形文字的产生密不可分。可以说,档案在纳西族古代社会的产生一是出现了本民族宗教和文字,二是有了社会活动的需要。

据有的学者研究,“东巴教产生于纳西先民尚处在原始社会时期”〔115〕,最初为部落的原始多神教,后来逐渐过渡到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产生出类似汉族古代史官的巫师“东巴”。约自7世纪起,这种原始巫教受吐蕃和南诏文化,特别是藏族本教的影响,逐渐从部落宗教发展为一种特殊的民族宗教。〔116〕由于写经传教的需要,包括东巴教徒在内的纳西先民创造了古老的象形文(东巴文),后来又创制了音节文(格巴文)。到11世纪中叶,纳西族首领为了统一各部落和巩固其统治,开始重用巫师决策。“当时东巴巫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在统治者左右,祈神禳鬼、看星推历、祈年卜课、每事必卜”〔117〕,成为土长、寨酋的决策人,辅佐土酋,出谋划策,以宗教手段统治各族人民。唐宋时期,东巴经师广泛搜集民间的古老神话、历史传说、诗歌谣谚,同时大量吸收藏传密教和汉传佛、道两教的文化,完善和充实原有的口诵经,编写成有条理的东巴经而被广泛流传。〔118〕这样,宗教、文字、经卷都有很大发展,形成以中甸白地为中心的“东巴文化”。元明以后,东巴文化在汉、藏、白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下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东巴经和东巴文献的数量也日益增多,这些文件被东巴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考和举行各种仪式之用,就形成了档案。

从元初至清雍正元年的400多年间,元明清三代中央王朝直接在纳西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其中木氏土司的势力最大,统治时间最长。自明初开始,木氏土司大力提倡汉文化,成为较早接受中原文化的代表,故《明史·土司传》说:“云南诸土官中,知诗书,好礼守信,以丽江木氏为首。”木氏家族自阿良以后,历代土司的汉文化修养都比较高,能吟诗作文,“以文藻自矜,声振士林”,是学习中原文化的佼佼者。明嘉靖年间,丽江土知府木公在象山之麓筑室百楹庋藏汉文图籍数千卷,名日“万卷楼”〔119〕,并贮存有大量手稿及木刻版片,可惜这些珍贵的档案文献在清咸同年间毁于兵燹。

明清时期,纳西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反映在档案史料上一是种类更多,二是内容更加丰富。如重要碑刻铭文有《重修北岳庙碑》《石鼓木氏纪功刻辞》《木氏六公碑》《木氏历代宗谱碑》等;重要谱牒档案有记述纳西族土司世系的家谱、传记等;珍贵的档案文献有属于“公文汇编”性质的《皇明恩伦录》;著名的历史画卷有《么些图卷》及丽江壁画。清代还利用官方文书编写了许多方志文献,如《丽江府志略》《丽江府志》《永北府志》《永北直隶厅志》等。

纳西族土司衙门以至近现代建立的民国时期丽江行政专员公署,内部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体系,在其公务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汉文档案。这些历史档案中,清代以前的都已佚失,现今丽江地区和丽江、宁蒗、永胜县档案馆共收藏有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档案近2000卷。〔120〕这些档案主要反映了近现代纳西族及当地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历史状况,是极为重要的档案史料。

二、纳西族档案史料的种类、内容和价值

纳西族档案史料主要包括碑刻、画像石刻、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谱、木氏宦谱、传记、民俗、书画档案等类别。各类档案的形式、内容、价值等,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碑刻、画像石刻

刻石记事是古代各民族的一种传统记事方法。纳西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使用石刻来记载本民族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现今留存的反映纳西族历史文化的碑碣、摩崖、拓片、抄本数量较多,大体可分为文字的和图像的两大类。前者有象形文、格巴文、喇嘛文、汉文四种文字石刻,后者有东巴画像石刻。

象形文字是纳西族独立创制的一种古老文字,纳西语称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上的刻痕”,属于这种文字的有《阿明岩洞题壁》;格巴文是后世东巴弟子创制的一种音节文字,也称标音字,属于这种文字的有《麦宗摩崖》《古吊桥摩崖》;纳西族还有用喇嘛文撰刻的墓碑,碑文少则数十字,多则几百字;用汉文刻写的碑文数量较多,按其内容可分为寺观碑、宗祠碑、儒学碑、传记碑、建设碑、诗文碑、记事碑、纪念碑等,重要的有“劝工记”“劝学记”“封禅记”,还有40年代立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些碑铭属于丽江纳西族古代史、近代史的宝贵档案史料。1989年在丽江县发现了著名东巴东五的两块墓碑〔121〕,碑上雕刻的东巴画像以及鹿、驴、蝙蝠形象都与东巴文化密切相关。

上述石刻档案,记录和反映了纳西族的宗教、民俗、诗文、征战、商业、建筑、儒学、人物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具有长久的保存价值与较高的档案价值。

(二)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谱

纳西族的东巴经卷、画稿、舞谱是东巴教祭司“东巴”手工书写、描绘的东巴教经文、宣传画和舞蹈规程。

东巴经是纳西族传统的宗教档案史料,它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卷帙浩繁,内容宏富,包罗了哲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历法、民风、民俗、婚姻、文学、家庭、艺术、疾病、医药、武器、战争、狩猎、畜牧、农业、手工业、动植物乃至饮食、服饰等多学科的内容,堪称一部“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目前国内外收藏的东巴经约有二万多册,其中不同内容的约1500种,还有口诵经400多种。

东巴画是纳西族土生土长、自成风格的古代绘画,大体可分为5种:一是木牌画(“课牌”),有尖头彩色画和平头墨线画两种;二是竹笔画(“本画”),主要有经书封面装帧画、经书扉页画、题图和插图等;三是纸牌画,内容有占卜纸牌画、祭龙纸牌画、五佛冠画等;四是神轴画(“普劳幛”),所画内容多为单个神像,挂在东巴做道场用的经堂中;五为巨型长卷画《神路图》,一般长15至30米,被视为独具一格的东巴绘画艺术珍品。

东巴舞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的舞谱,它集中保存了东巴举行道场仪式时所跳的各种纳西族古代舞蹈,包括神舞、鸟兽舞、器物舞、战争舞、面具舞。迄今发现的象形文字舞谱有《跳神舞蹈规程》《祭什罗法规程》《东巴舞蹈来历》《舞蹈的出处与来历》4种。〔122〕

(三)木氏宦谱、传记

自明初开始,纳西族贵族就仿效汉族编修自己的宗族谱牒,形成了记述丽江木氏土司世系、生平的传袭宦谱、传记。

《木氏宦谱》原题“玉龙山灵脚阳伯那木氏贤子孙大族宦谱”,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丽江土知府木公纂修,以后各代均有增补,为丽江木氏土司50余世父子连名制承袭之谱。谱中所载阿琮以前各代的记事,反映纳西族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和阶级分化的史影。历代事迹至阿琮始详,阿良以下各代都有详细记事,反映木氏土司对滇西北的经营。方国瑜先生说:“此为自元代至清初约五百年丽江统治家族之谱系,其势力范围包有滇西北及西康属若干地区,在此区域之编年史多可资证。”〔123〕《木氏宦谱图像世系考》题为“木氏归命永世之图”,有彩色画像30幅,图后有传,有像有传者25人,有像无传者5人,传记甚略。此谱自阿良以下世系与《木氏宦谱》相同,省去了阿良以前的附会之说,但又把先世说成是蒙古人,可供研究参考。

《丽江府木氏六公传》原题“明丽江知府木氏雪山、端峰、文岩、玉龙、松鹤、生白六公传”,即木公、木高、木东、木旺、木青、木增六代祖孙之传,明万历末冯时可撰。此传对每个人的生卒年月、名号、特长爱好、刊行的著述、在世时执政的业绩、受朝廷敕封的称号、赏赐的礼品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后来木增又请蔡毅中为其专门作《云南木大夫生白先生忠孝记》。这些传、记为后人了解木氏六公执政时的文治武功、纳西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中央王朝与丽江的关系,以及明嘉靖到崇祯年间纳西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都提供了可靠的原始材料。

(四)民俗档案

纳西族的民风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大量珍贵的民风民俗档案。

民族民间文学如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谚语、格言、祝祷词;民间音乐如东巴唱腔、口弦曲、比哩调、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纳西古乐);民间舞蹈如东巴舞、哦热热、阿丽丽、打跳、跳锅庄;民间美术如东巴画、泥塑、面塑、陶俑、木偶、木雕石雕、白沙壁画、金沙江崖画;民间工艺如东巴工艺品、丽江铜器、蜡染制品、刺绣、银饰、剪纸、编扎;民族节日如三朵节、龙王会、棒棒会、火把节、骡马会、转山节;民居建筑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木天王府、石牌坊、五凤楼、喇嘛寺、大研古城、宝山石头城、明清古建筑群。

以上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在纳西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口碑档案史料,有待于档案馆去发掘、收集、整理和归档。

(五)书画档案

纳西族书画档案包括名人字画、绢画、壁画、崖画等。丽江县博物馆收藏有纳西族书法家、画家木生白、王锡桐、周兰屏、和庚吉、周霖、和万松、黄辑熙、张文湛、杨髯侯、张献书、王协中、牛书坤等20多人的书法绘画珍品数百件。〔124〕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明代的绢画,题为《么些图卷》,内容是描绘丽江纳西族的社会经济和生活风俗,其中既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又对其衣食住行、节日和婚俗作了形象的描绘,堪称一件“明代纳西族的风俗画卷”。〔125〕丽江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早已蜚声海内外。现存的有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束河大觉宫4处,共计50铺,总面积达154.57平方米。〔126〕这些壁画多系明代原作,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融汇了汉、藏、白、纳西等民族的艺术风格,把佛教、道教、红喇嘛教题材合为一体,反映了纳西族的宗教信仰和文治武功。1991年以来,东巴文化研究所又在丽江县境内的金沙江沿岸发现了10余处古崖画,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形成十分壮观的金沙江崖画长廊。〔127〕

上述这些书画档案,也是档案馆特色馆藏纳西族档案史料的收藏重点之一,可通过摄影、录像、临摹、复制、文字说明等方式记录下来,形成现代载体的档案进馆保存。

三、纳西族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

上述各类纳西族档案史料几乎遍布丽江、中甸、维西、永胜、宁蒗等地,东巴经和东巴文献则分布于国内外。这些珍贵的纳西族档案史料,许多已经在历次的天灾人祸、战争动乱中损毁散失,幸存下来的大多由历代土司、官吏、地方政府和东巴世家收藏保存。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由文博、图书、研究部门保管,档案馆只收集到其中的部分拓片、复印件或新出版的图书资料。但纳西族档案史料还有大量散存于民间,如有关民风民俗活动的大量文字、图片、音像、实物、口述档案史料,往往随着这些民风民俗活动的开展而自生自灭,缺乏及时、有效、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和整理,更无法提供利用。因此,纳西族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抢救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丽江地区、丽江县档案馆在收集、整理、抢救纳西族档案史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一套反映东巴文化研究的档案和家谱档案史料,并不断加以充实。如丽江地区档案馆保存有东巴文档案1个全宗,计179册〔128〕,还收藏有《木氏宦谱》复印本。丽江县档案馆也收集到一些东巴经、碑刻拓片和有关纳西文化研究的图书资料。

丽江县博物馆在征集、收藏、展览、鉴定东巴文化文物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已收藏近万件出土文物和传世珍品,其中尤以东巴文物和历代书画荟萃而知名。近年来,馆内对大量文物进行了清理登记,建立卡片,分类收藏,对一般性资料也建卡登记、专柜贮存,并认真搞好库房的五防工作,以确保万无一失。

东巴文化研究所在翻译、整理、利用东巴文档案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已完成了1000余种东巴经的记音记义和近3000种经卷的对译、意译工作,制作了8盒东巴教仪式录像带和300余盘录音磁带,记写翻译了20余种仪式规程,搜集保存了一批珍贵的东巴经、东巴画、东巴文印刷板以及中外学者研究东巴文化的辞书、译著、专著、论文、资料、照片、录音、录像、光盘等。

东巴文化研究所还对东巴经和东巴文学艺术档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介绍,翻译出版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公开出版了学术文集《东巴文化论集》《东巴文化论》和大型画册《东巴文化艺术》。目前,历时十余载、工程浩大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已全部完成,即将出版。该所和有关部门还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展览会、艺术节等多种形式扩大对外宣传与展示,为宣传、介绍、研究纳西文化的精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注释】

〔115〕张保华.云南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116〕郭大烈,杨世光.东巴文化论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17〕郭大烈,杨世光.东巴文化论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18〕郭大烈,杨世光.东巴文化论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19〕沈海梅.明代云南文化教育中的私学[J].思想战线,1999(3).

〔120〕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121〕杨福泉.丽江县第一件东巴石雕文物的发现和考察记[J].云南文物,1989(3).

〔122〕张保华.云南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123〕方国瑜.〈木氏宦谱〉跋[J].丽江文史资料,(5).

〔124〕赵净修.丽江县文物收藏和保护[J].丽江文史资料,(9).

〔125〕郭大烈.纳西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126〕张保华.云南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127〕和力民.金沙江崖画的发现和初探[J].云南社会科学,1993(5).

〔128〕李嘉福.丽江地区档案馆[J].云南档案史料,199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