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带一路”对全球的贸易贡献

“一带一路”对全球的贸易贡献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关总署表示,2014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增速处于稳中向好态势。2014年,中国消费品进口9 362.7亿元,增长14.9%,明显快于同期中国进口的总体增速,占同期中国进口总值的7.8%。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投资降温,这对中国外贸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带来一些负面影响。2014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同期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3.8%,较2013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为32.7%,与上年基本持平。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海关总署2015年1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未达预期目标。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按美元计价,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完成43 030.38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总值23 427.48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总值19 602.90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达到3 824.58亿美元。

海关总署表示,2014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增速处于稳中向好态势。一季度进出口值为5.9万亿元,下降3.8%;二季度6.5万亿元,增长1.7%;三季度7万亿元,增长7.1%;四季度7万亿元,增长4%。其中,出口方面,一季度下降6.1%,二、三季度分别增长3.4%、12.7%,四季度增长8.7%;进口方面,一季度下降1.3%,二季度基本持平,三季度增长0.8%,四季度下降1.6%。

12月当月,货物进出口总值4 054.15亿美元,单月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 0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0%。其中,单月出口总值2 275.14亿美元,首次月度出口额突破2 2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比增长9.7%;单月进口总值1 779.01亿美元,同比下降2.4%;单月贸易顺差496.13亿美元。

经季节调整后,12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0.6%,其中出口增长6.6%,进口下降6.2%;12月进出口总值环比增长0.8%,其中出口增长1.2%,进口增长0.2%。

从贸易方式看,2014年,全国一般贸易总额23 131.95亿美元,同比增长5.3%,占比53.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2 036.82亿美元,增长10.7%,占比51.4%;一般贸易进口11 095.13亿美元,增长0.0%,占比56.6%。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8%,占32.7%。

2014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8.05万亿元,增长2.6%,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6%。同期,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98万亿元,增长4%,占20.7%。

2014年,中国消费品进口9 362.7亿元,增长14.9%,明显快于同期中国进口的总体增速,占同期中国进口总值的7.8%。同期,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其中进口铁矿石9.3亿吨,增长13.8%;进口原油3.1亿吨,增长9.5%;进口大豆7 139.9万吨,增长12.7%;进口钢材1 443.2万吨,增长2.5%;进口铜482.5万吨,增长7.4%。此外,进口煤炭2.9亿吨,下降10.9%;进口成品油2 999.7万吨,下降24.2%。同期,中国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普遍下跌,其中铁矿石进口平均价格下跌23.4%,原油下跌6.1%,煤下跌15.2%,成品油下跌4.6%,大豆下跌6.8%,铜下跌6.1%。

外贸增长来之不易,尽管当前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比较成本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包括劳动力、融资等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大,中国传统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削弱。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仍然比2013年增长2.3%(按美元计价增长3.4%)。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转型期,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速增长区间。2015年中国外贸增速放缓,除受上年部分月份基数偏高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无法支撑中国外贸高速增长。2014年全球经济并未迅速回暖,发达经济体明显分化。根据海关总署对近3 000家外贸出口企业的网络问卷调查,2015年下半年有4个月新增出口订单指数下滑,特别是第四季度,连续3个月下滑。

中国外贸进出口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投资下降抑制了进出口。当前,尽管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比较成本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融资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中国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正在削弱,出口企业成本加大,劳动力不足,部分出口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出现下滑。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投资降温,这对中国外贸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下滑,导致进口值下降。据测算,2015年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直接拉低中国进口值增速3.3个百分点。但根据欧盟、美国、日本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前10个月,美国进出口增长3.3%,日本下降1.4%,前9个月欧盟进出口增长仅1.1%,由此来看,中国外贸表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还是比较好的。

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进展明显。尽管2015年外贸增速低于预期,但分析外贸数据可以发现,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亮点仍然不少,外贸发展在提质量、提效益、优结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对新兴市场双边贸易比重上升,市场多元化取得积极的进展。2014年中国在与欧美等传统市场双边贸易保持较好增长态势的基础上,对东盟、非洲、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增速明显高于总值的增速。2015年,中国与上述四者的外贸进出口值合计占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为20.2%,较2013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比重提升,贸易方式更趋合理。2014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同期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3.8%,较2013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为32.7%,与上年基本持平。

民营企业比重在提升,外贸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4.5%,提升1.2个百分点。外贸自主发展能力继续增强。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占比是46.1%,与2013年基本持平。国有企业的进出口值占17.4%,下滑了0.6个百分点。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出口方面,2014年中国的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说明中国传统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保持较高竞争力;进口方面,消费品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同期中国进口的总体增速,同时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矿资源,如铁矿石、原油、大豆、铜等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量也都保持增长,说明国内内需市场旺盛。

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继续提升。随着中国外贸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进行,2014年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进一步提升,吸纳全球商品的比重也在上升。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出口值占全球贸易出口市场份额的11.7%,较2012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出口产品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7.5%、19.4%和21.8%,分别上升1.1、0.4和0.4个百分点。进口方面,2013年中国进口值占全球进口的比重为10.3%,较2012年提升0.5个百分点。2014年前三个季度,欧盟、美国和日本对我市场出口的依赖程度分别为9.5%、7.2%和18.3%,分别上升1.2、0.1和0.6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处于增速的换挡期和结构的转型期,并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的区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的对外贸易也进入了以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

从全球来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稳步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不降反增。进口方面,中国吸纳全球商品的比重在上升,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口为拉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当中,美国经济已经显示出相对稳固的复苏态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将平稳增长,增速将略高于发达经济体。在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引导下,这些对于稳定中国的外贸出口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外贸领域,国家出台的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系列措施,其政策效应还将继续显现,通关改革的红利也将不断释放,这些对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作用还会逐步地加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会进一步提高。另外,“一带一路”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战略构想,但提出一年来就显示出不菲成果,是中国贸易市场多元化的结果,未来“一带一路”将释放无穷潜力。作为中国长远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进入实施阶段后,有望发挥更大的拉动作用,是中国外贸未来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2)“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11月4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时,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及其与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的关系。他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习近平主席的这一讲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认真思考和理清十八大以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下“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经济治理新构想之间的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与调整之中,市场需求疲弱,贸易保护主义上升,既无法继续大规模进口来自新兴国家的商品,也不愿再继续承受来自新兴国家的大规模贸易赤字。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塑造排他性的、更高标准的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新规则,自由开放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正面临被解体的困境,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将因此受到极大削弱,其全球市场与投资来源也都会被大幅压缩。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需要一种新的战略来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过去三十余年,中国的开放战略主要集中在“引进来”,但现在中国的劳动力工资随经济的发展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周边低成本国家转移,传统的开放战略受到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投资增长迅速,近十年来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速达到41.6%,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772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对外投资存量已达5 319亿美元,从2013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净投资国。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要加快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构想,标志着中国逐步迈入了主动引领全球经济合作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新时期。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及第一出口大国、第三投资大国、最大外汇储备拥有国等。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影响力显著,国内市场容量巨大,资金实力雄厚,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过程中,既可以凭借广阔的国内市场吸收新兴国家的商品,也可以为新兴国家提供重要资金来源,逐步有能力满足其外部市场与资金需求。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4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是该年度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因此,中国在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事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主动地提出“中国建议”、“中国方案”,使之成为“世界方案”的一部分。

“一带一路”相关议程着眼于为全球经济治理输出公共产品。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包括平台角色、治理议题设置和公共产品提供能力。其中,公共产品提供能力建设是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核心内容。首先,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提供存在“搭便车”的现象,每个国家都试图搭别国的“便车”,而不希望其他国家搭自己的便车,这便构成了全球治理中公共产品提供的不足问题。其次,从现有的全球或区域治理平台运行来看,大多数开发性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议程关注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及其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2013年4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首次提出:“中国将加快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探讨搭建地区性融资平台,促进区域内经济融合,提高地区竞争力。”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APEC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雅加达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表示,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同时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绸之路基金。

“一带一路”倡议把“互联互通”和融资平台的搭建作为重要议程,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绸之路基金,顺应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潮流,通过为全球治理输出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与地位。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绸之路基金主要有四点意义:一是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二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四是加快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不仅能够消除增长瓶颈,促进所在国的经济增长,还会拉动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出口,给发达国家创造结构改革的空间,是一个双赢的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经济治理理论的重大贡献。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中国应“担负更多责任”的外在压力和国内经济主体的利益诉求,中国以何种理念、何种战略定位和战略路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担当何种角色和如何发挥作用,既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也构成了当代中国内政外交政策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要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造福沿线国家人民,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济治理理论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全球经济治理的价值来看,“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诉求。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经济结构失衡,美欧虽然同意加快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但不想自动放弃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控制权和领导权。“一带一路”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致力发展亚洲价值、亚洲投资、亚洲市场,联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很好地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一带一路”以开放多元的特征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并有可能最终成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个新途径。

第二,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制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对现有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补充与完善。“一带一路”相关议题表明,中国是在不改变现有国际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搞增量改革,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规则,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绸之路基金等,形成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相互补充的投融资开发平台,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下,共同促进全球,尤其是亚洲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就很好地避免了历史上常常出现的新兴大国崛起与现存霸权国家和世界体系发生正面对抗和冲突的问题。

第三,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体来看,“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第四,从全球经济治理的效果来看,“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国家、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向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的战略,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将改变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美式全球化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困境,从而有助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