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洲贸易与“一带一路”

欧洲贸易与“一带一路”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与中国不存在战略性的冲突和竞争。随着亚投行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一带一路”的立场有所转变。“一带一路”致力于跨区域合作,触及欧洲的切身利益。欧洲智库把“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的“第二次开放”。其次,“一带一路”不仅惠及中国自身,与中国经贸联系密切的欧洲国家也将从中受益。相对于塔奇卡计划,“一带一路”的陆路通道设置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拓展欧盟与第三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欧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的终点指向欧洲,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中亚和中东连接中国与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东南亚、南亚和东非通往欧洲。欧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与中国不存在战略性的冲突和竞争。“一带一路”不仅有助于促进中欧两大市场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也为双方在沿线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实现战略对接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随着亚投行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一带一路”的立场有所转变。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近期表示,他所倡导的3 150亿欧元的欧盟战略投资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在许多方面实现互动和对接。

1)经济

“一带一路”致力于跨区域合作,触及欧洲的切身利益。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美国的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亚洲在欧洲国家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得到提升。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对于欧洲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2009年,德国黑黄联盟达成的《联合执政协议》就明确提出,鉴于亚洲快速增长的重要性,亚洲在德国的对外政策中具有优先地位。首先,“一带—路”旨在加强中欧与亚欧大陆内陆地区的联系,这一目标符合欧洲的愿景。如果“一带一路”能够推动亚洲的道路、铁路和通讯设施网络建设,赋予该地区新的发展动力,欧洲经济也将从中受益。欧洲智库把“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的“第二次开放”。其次,“一带一路”不仅惠及中国自身,与中国经贸联系密切的欧洲国家也将从中受益。关于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转移国内过剩产能的讨论,欧洲人处之泰然:一方面,运用发展援助实现战略优势是国际援助的普遍做法,这一点无可厚非;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再者,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欧洲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波动非常敏感。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打造中欧之间的陆路通道,使中国更为接近欧洲市场。德国智库近期提出,欧洲和德国需要审视中国在中亚地区提出的区域合作模式,有选择地参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此外,欧洲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和运输项目也可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适当整合。相对于英法等欧洲伙伴,实力强劲的德国工业更有希望承接来自亚洲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贸易与投资

经贸关系是中欧合作的基础。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欧加强贸易与投资合作有四个可能的切入点:亚欧大陆通道对接、“16+1”合作框架、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合作以及中亚地区经济治理。

亚欧大陆通道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亚欧大陆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对接和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条主要路径,是从新疆出发,经中亚、里海、高加索和黑海,通往欧洲。这一路线与欧盟的塔奇卡计划有很高的重叠度。早在1993年,欧盟就提出塔奇卡计划,即欧洲一高加索一亚洲运输走廊,以恢复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旨在建立一条经由黑海、高加索、里海、中亚地区,连接欧洲和中国的运输通道;通过建设公路和铁路网络,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整合国际运输通道,促进黑海、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提升该地区进入欧洲和世界市场的能力。

塔奇卡计划主要由欧盟资助,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伊斯兰开发银行等都为该项目提供资金。①欧盟希望塔奇卡计划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催化剂,以便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发展伙伴和私人投资者参与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路径规划和发展目标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塔奇卡计划存在共通之处。但是,中欧在这一陆路通道的建设方面能否实现对接,还需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对塔奇卡计划一直持批评态度。苏联解体后,欧盟提出塔西斯计划(TACIS),通过向独联体国家提供技术援助,推动东欧和中亚国家进行市场经济转型,促进该地区的民主化和法制国家建设。塔西斯计划的大部分预算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②塔奇卡计划作为塔西斯行动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规划欧亚运输走廊的路线时,有意避开了俄罗斯的领土。相对于塔奇卡计划,“一带一路”的陆路通道设置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一中亚—西亚、中国一中南半岛等四个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亚欧大陆目前已建成两个洲际大陆桥:第一亚欧大陆桥东起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经由西伯利亚,抵达欧洲;第二亚欧大陆桥,也就是新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的连云港,从新疆出境,经由中亚地区,连接俄罗斯以及波兰、德国等欧洲国家。中国主导运营的丝绸之路铁路货运线路,目前主要经这一条通道。规划中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一中亚西亚以及中国—中南半岛等三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皆具备在中亚地区与欧盟塔奇卡计划支持的国际运输网络进行对接的可能性。

“16+1”合作框架:欧债危机之后,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包括希腊在内的部分南欧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2013年底,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了欧盟战略投资计划,旨在加强对欧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振欧盟经济。这一计划也被称为“容克计划”。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现有的“16+1”合作框架,为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在欧洲本土的对接提供了一个切入点。2012年,中国提出与中东欧16国在“16+1”的框架下进行区域合作的倡议,当时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①这一地区在欧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②欧债危机之后,中东欧国家与中国进行合作发展的意愿加强。③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建设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合作的一个标志性项目。“16+1”框架是欧盟部分成员国、候选国与第三国进行对话的第一个平台,涉及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内部关系,现有的合作框架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协调与欧盟及其他成员国的关系,是困扰中国—中东欧“16+1”合作的主要问题。欧盟总部和西欧国家对于“16+1”普遍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批评者认为,中国寻求与欧盟成员国发展双边关系,使欧盟难以形成连续性的对华政策,“16+1”合作框架把欧盟一分为二,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欧盟成员国围绕“16+1”的讨论也暴露出欧盟内部存在的问题:在欧盟的对外政策实践中,中东欧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在拓展欧盟与第三国的关系方面,德法英等西欧国家一向居于主导地位,中东欧国家更多地被视为追随者。冷战结束后,部分中东欧国家一度重视发展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也曾引发布鲁塞尔的不满。

中东欧国家之间巨大的差异性和欧盟法律的制约是“16+1”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中东欧16国的经济结构各不相同,发展潜力失衡,彼此存在历史、文化和政治分歧。中东欧国家把“16+1”合作框架视为发展对华关系的平台,希望吸引中国的投资和贸易需求,但是地区内部缺乏合作发展的意愿。在16个中东欧国家中,有11个是欧盟成员国,5个非欧盟成员国处于申请加入欧盟的不同阶段。欧盟候选国的司法体系与欧盟法律的矛盾与整合,使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面临许多附加障碍。为了避免与欧盟发生冲突,“16+1”框架内的欧盟成员国皆强调遵守欧盟规范,恪守中欧关系的总体框架,与欧盟委员会保持沟通与协调。相对于“16+1”框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合作面向整个欧洲,更具包容性。在目标设置上,“一带一路”与“16+1”都是利用多边的经济外交手段,寻求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没有明确指向某一特定地区,更易被欧盟及其成员国所接受,可以与欧盟的战略投资计划进行对接和互动。与此同时,现有的“16+1”框架仍可用于协调“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东欧地区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在欧洲本土进行对接,也面临许多挑战。如中国在欧盟范围内资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欧盟有关公共采购市场的招标规则,以及欧盟对技术标准、劳动标准和融资渠道的限制。此外,中国企业还需要对当地的法律制度和区域特点增加了解。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合作:推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依托亚投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中欧在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渠道方面可以互为补充,寻求以可持续的方式解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大量需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于1991年,传统的投资重点是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国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具有很高的重叠度。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在2015年5月表示,该行已经做好与中国及“亚投行”就一些项目开展合作的准备,该行的许多成员国想要从“亚投行”吸引新的投资,并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视为联合融资人。“亚投行”的建立,是中国首次在创建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中展示领导力,并被全球所接受。在这一过程中,来自欧洲国家的支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欧洲一向鼓励中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亚投行”的建设成为一个契机。在地区发展银行的建设方面,欧洲拥有丰富的经验。欧洲现有两个多边发展银行:总部位于伦敦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总部位于卢森堡的欧洲投资银行。与“亚投行”类似,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面向域外国家开放,拥有包括美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64个成员国。中国曾在2011年表达希望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员国的意愿。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运行多年,在管理机制、经济政策和项目运作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亚投行”借鉴。在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方面,中欧合作的主要障碍在于规范与标准的设置。在贷款发放标准问题上,中欧传统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欧美主导的地区发展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遵循积极条件性的原则,相关国家获得贷款,需要接受良好治理等诸多附加条件,以此推动受援国的民主政治转型;中国一贯主张无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与投资;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均表示,加入“亚投行”,是在于渴望与其他创始会员国共同努力,建立一个遵循治理、安全、贷款与采购政策最佳标准和实践的机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欧能否在发展政策领域实现有效合作,需要管控好上述分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