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革命与近代经济结构的形成

产业革命与近代经济结构的形成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在世界棉织品的生产总额中,日本占有41%,而英国只有29.9%,也被日本大大超过。在对中国的出口方面,1893年日本棉纱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不过2.5%,到1898年就迅速上升到18.7%,至1900年更是跃升到33.1%。在这一时期内,世界生丝产量增加了1116.8万公斤,其中仅日本就增加了926.5万公斤,占了83%。[13]此外,在美国的生丝进口总量中,日本生丝所占比重在1894年为52%,1807年为53.2%,1900年为38.8%,一直稳居首位。

(一)纺织工业

1882年,由涩泽荣一、大仓喜八郎、益田孝等著名企业家牵头,动员前田氏、蜂须贺氏、毛利氏等21家旧大名出资,筹得资金28万日元,创办了“大阪纺织公司”。该公司拥有10500个纱锭,使用的是从英国进口、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精纺机,雇佣工人300余人,这是当时日本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工厂。1883年开业之后,由于规模大、技术先进、经营得法,大阪纺织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二年就增资到56万日元,拥有31220个纱锭。1887年,资本达到120万日元,纱锭增加到61000个。在这几年中股东的红利都在一分以上,高的年份更多达三分,投资获利超过了当时的任何行业。如此巨大的成功,导致棉纺织领域出现工业革命,从1886年起,拥有巨资的大名、商人、大土地经营者等纷纷投资纺织领域,大批棉纺织企业因之而诞生。

从1887年到1890年,日本新建了20个纺纱厂,这些纺织厂都拥有1万个以上纱锭。其中最著名的六大纺织公司——三重纺织、大阪纺织、钟渊纺织、摄津纺织、日本纺织、尾张纺织都拥有3万个以上的纱锭。这一时期,大批棉纺厂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1884年全日本只有19家棉纺厂,到1890年达到30家,1897年上升到74家,1900年为79家,同1884年相比增长了将近3.2倍。而拥有的纱锭总数也由原来的49904个上升到1135111个,比原来增加了21倍以上。与此同时,棉纺织工人数量也急剧增加,1886年为1877人,到1890年超过了1.4万人,1899年更上升到7.39万人。从棉纱产量来看,1884年日本的棉纱产量为13221捆(一捆为181.44公斤),1890年增加到104839捆,增加了7倍之多,到1897年更增加到511236捆。由于棉纺业的飞速发展,日本逐渐改变了进口棉纱的局面,1890年开始向中国出口棉纱,到1897年日本的棉纱出口量已经远远大于进口量。

日本纺织设备与市场发展情况一览表[7]

与国际相比,日本棉纺业的成就也是巨大的。1901年,英国在棉纺业方面仍然居于世界第一,其拥有的纱锭数量占世界总量的43%,而日本的纱锭数量只相当于英国的2.7%,在当时居世界第十一位。1915年日本的纱锭数量上升到英国的4.7%,居世界第十位。之后持续增加,同英国、美国等先进国家的距离逐渐缩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棉纺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27年,日本的纱锭数量上升到英国的十分之一、美国的六分之一。而德国只比日本多80%,法国只比日本多60%,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印度只比日本多50%。到1937年,日本拥有的纱锭数量达到1190万个,英国有3880万个,此时英国只比日本多2倍有余,日本的纱锭数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美国拥有2700万个纱锭,只比日本多1倍有余。德国、法国的纱锭数都已经落在日本之下。

世界主要国家纱锭运转数量一览表[8]

仅从纱锭数尚不能完全判断一个国家的棉纺织业实力,因为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日本其纱厂是昼夜开工,每个纱锭的效益比欧美国家要高出近1倍。这一点从棉花的消耗量上可以看出。1909年到1913年,日本的棉花消耗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三位,美国比日本多3倍多,英国此时只比日本多2.4倍。但到1929年,美国的棉花消费量只比日本多1.4倍,而英国只比日本多15%。到二战前夕,在世界棉花消费量中,日本占13%,而英国只占10.6%,显然日本已超过了英国。另外,在世界棉织品的生产总额中,日本占有41%,而英国只有29.9%,也被日本大大超过。而日本棉织品的价格只相当于英国的37%,由此可见,在世界市场上,在棉纺织业方面,日本比英国更有竞争能力。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在棉织品的出口方面,日本超过了英国,居世界第一位,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也由曼彻斯特转移到了日本的大阪。在对中国的出口方面,1893年日本棉纱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不过2.5%,到1898年就迅速上升到18.7%,至1900年更是跃升到33.1%。[9]

(二)缫丝业

在日本的工业革命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缫丝行业。后进国家的工业革命离不开技术引进,而引进先进的技术与机器设备需要大笔外汇。在日本,当时最大的创汇产业就是传统的缫丝业。

日本缫丝业技术的近代化要晚于棉纺织业。到1889年,日本机械缫丝才达到35.3%,到1911年上升到70%时方才基本完成了近代化。[10]但是,大型缫丝企业所占比重始终不大,1905年,在41万缫丝户当中,只有1至9个茧锅的占缫丝户总数的99%以上。到1914年仍然为98.8%,拥有50个以上茧锅的缫丝工厂所占比例仅由0.2%增加到0.4%。即便到了1922年,在20万缫丝户中,拥有500个茧锅以上的近代化缫丝企业也不过80家。[11]

但是,缫丝业在日本的出口创汇中一直独占鳌头。早在1870年明治政权刚刚建立时,生丝在出口总额中就占29.4%,居第二位。第一位是茶叶,占31%。到1880年,生丝的出口上升到30.3%,居第一位,之后在出口中一直稳居第一。1890年为19.8%,1900年为21.8%,1910年为28.4%,1920年为19.6%,1930年为28.4%。这种情况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发生变化。1950年只占4.7%,1960年更下降到2.2%,1970年不到1%,此时日本已经完成了由后进国家向先进国家的嬗变。

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生丝的出口额也在不断上升。在19世纪90年代,日本的生丝年产量不过为401.5万公斤,只有中国生丝年产量的40%,占世界产量的21%。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到1914年就达到了1421.6万公斤,超过了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为41%。在这一时期内,世界生丝产量增加了1116.8万公斤,其中仅日本就增加了926.5万公斤,占了83%。[12]

美国一直是日本生丝最大的出口国,在1887年到1897年就占其出口总量的50%,在1897年到1907年则上升到60%,以后一直维持在80%—90%。[13]此外,在美国的生丝进口总量中,日本生丝所占比重在1894年为52%,1807年为53.2%,1900年为38.8%,一直稳居首位。

世界四大产丝国生丝生产量变化表[14](单位:千公斤)

由上表可知,生丝出口在日本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日本缫丝业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采用先进技术、完善营销网络之外,低廉的工资导致的低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三)重工业与机械制造业

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日本建立起发达的重化工业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在工业革命期间,日本也逐步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重工业与机械工业

1896年,日本政府利用从中国取得的大笔赔款,在北九州兴办了八幡钢铁厂并于1901年投入生产,主要利用从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以及九州筑丰的煤矿。该厂建成之后发展很快,使日本的钢铁产值由1897年的81.1万日元迅速攀升到5018万日元。同时在政府的鼓励下出现了一批民营钢铁厂,到1913年,22家民营钢铁企业拥有资金为4500万日元,而官营的八幡钢铁厂拥有资金为3800万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钢铁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钢铁产量由1914年的28.3万吨上升到66.2万吨,而八幡钢铁厂的钢铁年产量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也由78%下降到55%。[15]

在发展钢铁产业的同时,日本政府加大了对造船业的扶植力度,不仅增加官营造船厂的投资,而且斥资鼓励民间兴办造船厂。在1870年到1892年间,日本制造的帆船与汽船为1086艘,不过10万吨位,而从外国购入的汽船为384艘,多达15.1万多吨位。国家对于造船业实行政策倾斜以后,仅就军舰生产而言,从1894年到1903年,官办工厂平均每年制造军舰的吨位由930吨增加到1219吨。到1913年,更增加到21097吨。而1904年到1913年,民营造船厂年均军舰生产吨位也达到1350吨。在1894年到1903年,日本军舰的进口仍然高达93.6%,但是在1904年到1913年间下降到21.1%,在1914到1925年间则基本取消了进口。民营企业几乎承担了军舰生产总量的半数,达到了47.1%。[16]在民用船舶的制造方面,由于政府实施了奖励措施,1879年达到897吨,但从外国购买的700吨以上汽船占98%以上,本国所造船舶不足1.5%。然而,从1898到1907年间,日本本国所造船舶的比例迅速上升到20%。1908年到1915年间,日本本国所造船舶达到了55%。[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船舶生产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在汽船的产量方面,1906年为4.5万多吨,位于世界第六位,但只相当于英国的5.5%。1911年达到9.3万吨,为英国的5.5%。到1919年上升到61.2万吨,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18]日本的造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扶植国内产业所收到的巨大成效。

(四)交通运输业

在殖产兴业时期,日本的航运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控制了日本近海以及日本到中国上海、韩国、俄罗斯海参崴等处的航线。但在远洋航行方面,仍然是外国公司的天下。1894年,88艘外国商船从日本获得的运费高达2027万日元,而12艘本国船只得到了125万日元。[19]而且,日本尤其缺乏大型船只。为此,日本政府出台了《航海奖励法》,之后又根据情况的变化数度修改。对于从事远洋贸易活动的船只,根据其船龄、吨位、实际航行里程、航速、国产与洋产的不同、航线等,分别进行不同的奖励,从而推动了船只的国产化、大型化、远洋化。不仅重点开辟欧洲、美洲、印度、南洋、澳洲等热门航线,而且远洋船只的轮机人员、水手等也做到了本土化[20]

在铁路建设方面,为了加快铁路运输的发展,1887年,明治政府颁布了《私设铁道条例》,1892年又颁布了《铁道敷设法》等,自此日本铁道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889年,连接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的东海道线全线贯通,全长589.5公里。1900年,该铁路向东北延伸到本州岛北端的青森,向西南延伸到本州西南端的下关,横贯日本的本州岛,成为日本最主要的铁路大通道。与此同时,全日本各地的主要城市都有了铁路相连,太平洋沿岸到日本海沿岸也有数条铁路相通,形成了完善密集的全国铁路交通网络。从1885年到1905年的20年间,日本铁路里程增加了13倍有余,由577公里增加到7793公里。而且在新增加的7216公里的铁路中,民营铁路占到70%,达到5014公里。民营铁路能够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也同日本政府的鼓励政策有关。比如日本政府规定,凡是铁路建设所需要的土地,如果系国有地,全部无偿提供;如果是私人土地则由政府出面征购,然后以收购价卖给民营铁路公司。民营铁路投入运营之后,国家还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此外,日本政府对铁路的投资比例也非常大,1896年到1900年,铁路粗投资占国内粗投资总额的15.2%,从1906年到1910年则飙升到29.3%。[21]

在铁路的客货运输量方面,1893年到1903年的10年间,客运量由65500万人/英里增加到203600万人/英里,增加了2.1倍;而货运量则由16900万吨/英里增加到102600万吨/英里,增加了大约5倍。1903年到1913年的10年间,客运量由203600万人/英里增加到397100万人/英里,增加了大约9成。货运量则由102600万吨/英里增加到311000万吨/英里,增加了大约2倍。[22]由此可见,要想发展经济,交通必须先行。

此外,在铁路建设方面,原先铁路施工人员以及机车车辆都依靠从西洋国家输入,随着日本经济与文教的发展,到1910年以后,全部实现自力自主地建设,机车、车辆也全部国产化。

1906年,日本政府为了统一铁路干线建设标准,提高运输能力,决定铁路干线国有化,政府以相当于原来建设费一倍到两倍的价格收购了17条民营铁路,使用资金为4.82亿日元。这样到1907年,日本国营铁路的里程增加到7153公里,民营铁路减少到717公里。[23]但在都市圈内部,则是民营铁路占绝对优势

交通的发展,增加了人口与物资的流动,为日本的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使城市成为全国以及区域的中心,成为人员的聚集地与物资的集散地,成为生产中心、消费中心、文化中心。

以上是对19世纪80年代日本工业革命以后几个主要工业部门的发展概述。总之,80年代以后,日本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开始了工业革命,都新建了大量的企业,总体投资也增加了3到4倍。

各部门兴建的企业数及其比重(1884—1892)[24]

续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就创设的企业数量而言,从1884年到1892年间,头两年是金融业排第一,但从1886年起,也就是涩泽荣一的纺织工厂大获成功之后,工业方面的工厂数量激增,跃升到新建企业总数的39.7%,到1892年更是达到了49.1%,而金融业则下降到19.4%,商业也下降到19.3%,工业领域的工厂数占据了显著优势。

各部门的平均投资比重(1884—1892)

但从上表中各部门的平均投资来看,1892年,交通运输业占据绝对优势,金融业位居第二、商业第三、工业第四。就增加幅度而言,金融业与运输业相对稳定,而工业与商业在稳步增长。

企业投资的重点行业(1894—1945)[25]

显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投资重点一直是金融业,但工业投资一直在持续增长,已经超过了交通运输业,居第二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工业、商业投资都大幅度增长,个别年份商业投资超过工业。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工业投资大大超过商业,而金融与运输业都减少到个位数。

日本的工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明治维新到1900年,工业产值占到了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日本的经济基本上实现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20世纪初到20年代,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达到了工农业总产值的50%—60%,但是工业中仍然以轻工业为主。一直到二战后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期,日本才真正成为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由以下两表可以看出日本农业与工业以及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演变的过程。

农业和工业比例的演变(1885—1930)[26]

由上表可知,日本在1910年前后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之后,工业产值一路飙升,到1930年时,农业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28.3%,而工业上升到71.7%,说明此时的日本已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

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关系的演变[27]

续表

由上表可知,到1930年,就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重关系而言,日本仍然是一个以轻工业为主的国家,重工业只占32.8%。

下面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审视一下日本明治大正年间的发展水平。

1895年的日本与同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比较[28]

由上表可知,1895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同意大利相当,落后于英国、德国、美国、法国。

1925年的日本与同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比较[29]

续表

由上表可知(法国、意大利缺乏数据),尽管1925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在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距欧美主要国家甚远。日本与欧美国家大致相同,要等到二战以后的60年代。

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使生产中心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没有工业化也就不可能有城市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