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省政协年重点课题调研报告之三

省政协年重点课题调研报告之三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止2013年底,全省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57个。全省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7340亿元,利润总额1555亿元;完成增加值6475.3亿元,占全省GDP的22.9%;上缴税金563.5亿元,占全省全部财政收入的15.5%,产业集群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徐水吊索具、安平丝网、清河羊绒等23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全省入统产业集群平均营业收入71.9亿元、平均利润总额4.1亿元,远低于发达地区。

省政协“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问题”调研组

2014年7月

产业集群是通过同一产业领域相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进而提高发展内生动力的经济现象。就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力、活力、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经过全省上下多年努力,我省产业集群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仍处于培育提升阶段,如何进一步做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紧迫任务。特别是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弯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面临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消减煤炭消费量“四个倒逼”的严峻形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从近期看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抓手,从长远看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积极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应成为实现河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一项战略选择。

一、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以县域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逐步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传统产业集群。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强产业集群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规范、引导、促进和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13年底,全省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57个(其中1000亿元以上1个、500亿元以上3个、100亿元以上81个、50亿元以上的140个)。入统集群企业10.48万家,从业人员514.6万人。全省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7340亿元,利润总额1555亿元;完成增加值6475.3亿元,占全省GDP的22.9%;上缴税金563.5亿元,占全省全部财政收入的15.5%,产业集群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产业关联度较强的重点优势企业,带动和促进了产业集群整体水平的提升。全省共认定省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122家,其中长城汽车、三河汇福、邢台晶龙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唐山轨道客车公司、保定巨力集团、中信戴卡轮毂等超100亿元,吸引了数百家中小企业加入产业链条,带动了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的提高,起到了领头雁作用。

三是品牌优势不断提升。全省产业集群中,获得“国字号”区域品牌106个,获得“省字号”特色产业区域品牌95个。创中国驰名商标86件,占全省总量的69.5%;创省名牌625项,占总量的70.3%;创省著名商标1544件,占总量的71.4%。产业集群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的61个,达到30%以上32个,达到50%以上15个。其中徐水吊索具、安平丝网、清河羊绒等23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

四是平台建设初具成效。以建设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担保、小额贷款、人才培训、商贸流通等平台为支撑,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建立。全省培育了157家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新产品2588项、推广新技术877项、改进工艺1135项、获得专利1081项、制定标准601项、检测产品76482项、培训员工96249人次、引进人才2334名、服务企业96525家,公共服务平台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资源带动型。依托当地资源,生产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产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如武安钢铁、宽城矿业产业集群;市场带动型。以市场为依托,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相近,聚集一起,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如安平丝网、香河家具产业集群;龙头带动型。依靠龙头企业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带动众多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如宁晋光伏、俆水吊索具产业集群;园区带动型。根据产业关联及资源配置等因素,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如清河羊绒、辛集皮革产业集群。

六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全省分布在县域的产业集群330个,占集群总量的86.8%;从业人员463.2万人,占集群从业人员总量的90%;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的135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99.3%;完成增加值5376.2亿元,占县域GDP的27.5%,其中25个县(市)比重超过50%,8个县(市)超过70%。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促进了人口等各种要素的加速聚集,实现了以产兴业、以城促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建设。

二、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受整体经济结构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制约,我省产业集群在实现较快发展的同时,问题日趋突出,“低端化锁定”倾向明显。

一是产业层次不高。从总量上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钢铁、纺织服装、食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总数的60%以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不足三分之一;在新兴产业领域,近几年虽然逐步涌现出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石家庄生物医药、武安钛酸锂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但数量不足10%,且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从价值链看,大部分产业集群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经营等环节较弱,处于价值链低端。从产品上看,粗加工、初加工产品多,终端产品、系列产品少。由于传统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竞争主要靠成本优势,容易被模仿和替代,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规模内不规模。全省入统产业集群平均营业收入71.9亿元、平均利润总额4.1亿元,远低于发达地区。从产业集群内部结构看,大多是以县域为基础,由众多小微企业“归大堆”而成的群生型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规模内不规模,“大舰队”下面多是“小舢板”,集群内小而散、小而弱、小而全问题突出。产业集中度低,浪费大量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加之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特别在当前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为生存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三是配套关系不紧。多数传统产业集群企业定位雷同,在组织规模、生产环节、市场定位、经营方式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企业分工合作意愿不强,专业协作意识差,配套能力弱。由于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断点多,产业上下游关系不紧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相关加工活动多在企业内部完成,“单打独斗”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沾。一些产业集群虽然出现了龙头企业,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市场分工不明显,定位趋同,仍处于同一竞争层面,没有形成互补、协作机制。部分产业集群既缺乏上游研发、设计企业,也缺乏下游商贸、物流企业,未能体现产业集群应有的纵向链条化、横向扁平化优势。

四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内缺乏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学研”联系不紧密,合作创新机制不健全,企业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先进技术无法得到有效转化。创新人才匮乏,招不上、用不起、留不住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产业集群中相当一部分是家族式企业,部分经营者视野狭窄,满足于小本经营,更新技术、购买先进设备的意愿不强,新产品研发积极性不高。

五是政策聚焦不够。对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定位在县域经济、特色经济和中小企业范畴,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放到战略地位系统规划、科学安排。省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有关部门和各地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推进措施,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在园区建设及引进项目上缺乏产业链意识,导致相互分割,资源浪费。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辽宁、浙江、山东、广东等省都设立了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其中辽宁每年2亿元,浙江每年5亿元,山东每年10亿元。我省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中虽然也设立产业集群科目,但近两年的扶持资金只有720万元、1120万元,量小力薄,对引导优质要素、关键资源向产业集群聚集的作用有限。

三、推动我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经济业态、新商业模式纷纷出现,产业集群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要认真把握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从我省实际出发,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即:围绕“一大目标”、突出“二大重点”、实现“三大突破”,用足“四大政策”,强化“五大举措”。以突破性思维、突破性政策、突破性举措,推动我省产业集群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围绕“一大目标”

1.以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总目标。把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作为重要抓手和主攻方向。力争通过努力,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资源利用向绿色低碳型转变。力争到“十三五”末,产业集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引擎和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实力明显提升。产业集群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完成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0%以上,上缴税金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产业升级加快。全省形成5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100个超100亿元、200个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50个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R&D)比重达到3%以上。龙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8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配套体系健全。以行业协会、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创业辅导、公共技术平台、担保机构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更加完善。全省建立公共服务机构500个,其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50个。

(二)突出“二大重点”

2.立足“有中生新”,全力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脱胎换骨。以培育产业龙头、整合集群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产业综合体”。每年确定10个传统产业集群实施“转型提升”工程,促其纵向延长、横向拓宽,带动传统产业集群化零为整、化小为大、化短为长、化弱为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3.加快“无中生有”,全力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引领发展。瞄准产业发展方向,高起点、大跨度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每年确定5个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引领壮大”工程,在全省培育一批以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和低排放、低用地、成长性强的“三高二低一强”新兴产业集群,促其加速发展,做大规模,把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三)实现“三大突破”

4.在发展方向上,突破低端化锁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把融入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作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核心,重点解决“两头小、中间大”问题,引导集群核心企业重点向两头延伸:一头向价值链前端的研发、设计延伸;一头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营销网络建设,逐步向价值链后端的品牌和服务环节延伸,从而带动集群整体价值链的提升。

5.在发展定位上,突破县域化锁定,将其作为全省重大发展战略。跳出长期以来把产业集群定位在县域经济、特色经济和中小企业范畴的误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以设区市为重点,以省级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按照产业园区化、技术高端化、生产低碳化、用地集约化的原则,在全省开展“产业振兴,集群攻坚”行动,并将其上升为省发展战略,在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同时,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提高新兴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调整和优化我省产业结构。

6.在发展路径上,突破资源依赖锁定,提高技术创新的贡献度。摒弃传统的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把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力度,特别要重视用产业吸引人才,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有用武之地。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对子”工作机制,每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至少要与一所高校、一个科研院所进行“一对一”对接,强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科技引领和智力支撑,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四)用足“四大政策”

7.产业政策。一是加强规划引导。结合即将开始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专项规划。由工信厅牵头,对全省产业集群进行梳理,在集群规模、企业数量、经济效益、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界定产业集群范围。二是强化政策支持。根据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对省级产业集群逐一进行分析,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一产一策”,分类指导。三是提高准入门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集群,禁止发展污染严重、产能过剩企业和项目,限制发展附加值低、生产能力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的企业和项目,为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留出空间。

8.财政政策。一是加大倾斜扶持力度。产业技术改造和振兴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用于产业集群的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省技术改造资金、节能减排等发展类资金用于产业集群的比例达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产业集群。二是设立发展专项资金。从2015年开始,由财政出资2亿元建立,采取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和资本金注入等方式,用于支持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根据发展逐步扩大规模。

9.土地政策。一是保障集约用地。落实好每县(市)每年150亩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用地指标,重点解决龙头骨干企业用地需求。按照“先期介入、加强协调、依法依规、快速办理”的原则,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二是支持重点项目。对产业集群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实行点式供应。三是依规调整用地。对于关停并转企业空置地、工矿废弃地等,可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整合置换区域零散用地,实现集约高效、成方连片使用。

10.融资政策。一是鼓励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河北信投等省级投融资机构的作用,利用市场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聚集社会资本。建立“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对接,支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二是成立产业集群投融资公司。将区域内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如土地、道路、厂房等可用于抵押的资产,通过划转、授权注入投融资公司,扩大资本来源。三是开发新型融资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银企”合作、整体授信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集群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产业集群重点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打通民间资本进入产业集群的通道。开展以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信用为依托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小微企业综合融资和联保联贷业务。

(五)强化“五大举措”

11.积极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把产业协作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接京津时,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将“投资导向”转变为“产业导向”,吸引京津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入驻我省产业集群。对转移的各类项目,要进行全省规划,统筹安排,以产业链分工进行布局,重点打造一批环首都新兴产业集群示范园区,吸引产业成规模、成体系转移。创新招商模式,总结推广固安“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经验和做法,将政府与企业两种不可替代的优势整合在一起,瞄准大型央企、知名民企、高端洋企,进行“点对点”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要重视招商中的产业预测,一个产业集群引进一个领军人才为招商顾问,围绕产业集群进行产业设计,制定路线图,按照建链、强链、补链要求,实现精准招商。

12.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电子商务。进一步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担保、小额贷款、人才培训、商贸流通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满足集群内企业共性技术和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型商业模式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河北电商谷”,组建辐射全国的钢铁、煤炭等大宗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掌握行业话语权。以“中国·永年标准件指数”为试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编制涵盖价格指数、生产指数的产业集群指数体系,向其他产业集群复制和推广,促进传统交易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支持引进阿里巴巴、敦煌等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鼓励外贸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境贸易。支持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本地企业建立第三方跨境贸易交易平台。对已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启动改造提升工程,解决目前一些平台只有信息发布、产品展示、宣传推介等基本功能,不能进行网上交易、支付、结算等问题。

13.强力推动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每个产业集群都要确定1家以上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发挥产业辐射、技术创新和营销渠道的优势,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龙头企业在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协作融合,进入其供应链,支持龙头企业终端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结成战略同盟,提高配套率,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鼓励引导集群企业通过联合、并购、控股、品牌经营等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或组建产业联盟,优化企业组织形态,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设计研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非制造环节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14.加强产城互动,促进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功能,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用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县(市)要继续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将其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抓手和重要途径,对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衔接,推进要素向产业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分区,规划建设各类产业园区,今后凡是新上项目和搬迁改造企业,一律进入产业园区,加速要素集聚。在全省选择20个县(市)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15.进一步加大抓落实的力度。全省上下要高度重视,将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作为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将省政府“做强产业集群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各设区市、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办公室设在工信部门,具体负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进度的督导。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在立项、用地、环评、融资、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协作配套,避免政策“打架”。建立产业推进机制,对特色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每个产业分别成立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的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评价、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考察推荐等工作。通过努力,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使各方力量向其集中、各种要素向其聚集、各项服务向其聚合,促进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快速发展。(执笔人:王金洲、韩非、王真、杨华)

附:省政协“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问题”调研组成员名单

省政协“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问题”调研组成员名单

组 长:郭大建  省政协秘书长

副组长:王金洲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财经委主任

成 员:郭士刚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

    孙际林  省工信厅巡视员

    张建国  省委研究室副主任

    薛志敏  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高俊钊  省发改委副巡视员

    魏卓民  省信投集团董事长

    王 晨  省政协财经委会办公室主任

    李 岚  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全贵  省工信厅产业政策处处长

    任卓平  省商务厅贸易发展局局长

    马彦容  民建省委参政议政部部长

    韩 涛  省政协财经委办公室副调研员

    王 真  河北青年报副总编

    王延杰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

    杨 华  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 非  省工信厅产业政策处主任科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