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武力与对外政策

核武力与对外政策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爆炸和使用核武器的美国,在战后初期曾试图垄断这一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中国成了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第五个国家。1998年5月11日和13日两天,印度进行了5次核试验,随后,印度的夙敌巴基斯坦也针锋相对地进行了5次核试验,从而使印巴两国迈入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列。此外,以色列拥有核武力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核武器的反应时间因此大大缩短。

三、核武力与对外政策

(一)核武器的扩散

最早爆炸和使用核武器的美国,在战后初期曾试图垄断这一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1946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1946年原子能法案”,规定由政府原子能委员会负责原子能的生产和控制,并禁止输出核材料、核装备和核技术。为了打破美国的垄断,苏联动员了国内的一切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造出自己的核武器。1949年9月,苏联的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维持了仅4年的核垄断。

美苏之外,英国在1952年也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英国科学家在“曼哈顿计划”中曾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使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至少缩短了一年。“1946年原子能法案”出台后,美国中止了和英国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的合作。但在工党政府的努力下,英国科学家独立地发展出自己的核武器。法国的努力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战后的戴高乐政府为了打破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原子弹技术的垄断,立即成立了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开展原子能研究。在随后长达10多年的第四共和国时期,虽然政府更迭频繁,但历届政府对法国的核武器发展计划给予了持续的支持。1958年4月,戴高乐重掌政权,法国发展核武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60年12月,法国在位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中爆炸了一个核装置。在中国,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明确提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友好时期,苏联的专家和技术对中国的原子弹开发计划提供了不少帮助。1959年,中苏争吵激化后,苏联中止了在原子能研究领域和中国的合作。中国不得不在没有外援和国内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艰苦环境中独立研发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经过中国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努力,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终于升起了原子弹的蘑菇云。中国成了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第五个国家。具有巨大破坏力的核武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暴力手段的掌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少数几个国家拒不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这些国家或因政治需要,或因军事需要,在发展核技术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印度在1974年爆炸第一个核装置。其后,印度一直继续秘密从事核武器研究。到1985年,印度已实现了从重铀的开采、提炼、浓缩到核废料处理的一整套核技术。印度原子能专家和权威人士声称:“印度已具备在任何时刻都可生产原子弹所必需的一切条件”。1998年5月11日和13日两天,印度进行了5次核试验,随后,印度的夙敌巴基斯坦也针锋相对地进行了5次核试验,从而使印巴两国迈入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列。此外,以色列拥有核武力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核扩散方面,日本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国家。二战后日本政府承诺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的“核三不原则”。但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和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需要,日本正处心积虑地利用和平开发核能,为制造核武器做技术准备。日本以核电站建设需要为名,大力收购美、英、法等国的核废料,现已达40多吨,进行处理和钚再回收,贮藏核材料。日本还以和平利用空间为名,投入巨额资金发展运载火箭技术,现已开发出H1和H2两种大功率运载火箭。总之,日本已具有较强的核技术能力。

(二)核武器的技术进步

与核扩散相比,核武器质量提高的速度更加惊人。

1.投掷方式多样化。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2006》统计,截至2006年1月,俄罗斯拥有陆基洲际弹道导弹512枚,核弹头1808个;潜射弹道导弹192枚,核弹头672个;战略轰炸机78架,核弹头872个。同期,美国拥有的战略核武器:陆基洲际弹道导弹500枚,携带1050个核弹头;潜射弹道导弹336枚,携带2016个核弹头;战略轰炸机106架,携带核弹头1955个。法国拥有战略核武器:潜射弹道导弹48枚,携带288个核弹头;战略轰炸机60架,携带50个核弹头;超级军旗式舰载飞机24架,带有10个核弹头。英国战略核力量则一直是由4艘核潜艇组成,目前拥有48枚潜射导弹,携带185个核弹头。

2.命中精度更高,具有精确打击目标的能力。例如,美国的B52G战略轰炸机携带的AGM86空射型核巡航导弹弹头当量20万吨,其A型射程1300公里,命中精度185米;B型射程2500公里,命中精度30米;C型采用惯性+GPS复合制导技术,射程2750公里—4200公里(90年代末拟增加到9600公里),命中精度小于16米。陆基和海基战略核导弹的命中精度也有相似的提高。

3.突防能力更强。美国采用隐身技术的B2和B1B战略轰炸机已具有强大的空中突防能力。早期的B52战略轰炸机的雷达反射截面为100平方米,而B1B和B2战略轰炸机则只有0.75平方米和0.1平方米,极不易为雷达所发现。美苏(俄)等核大国都已在弹头小型化的基础上发展和部署了多弹头战略核导弹。分导式多弹头使对方难以拦截,也是提高突防能力的一种手段。另外,新的抗核加固技术能使核武器在突防时敌方更难拦截。俄罗斯称其最新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的抗核加固技术水平非常高,除非被拦截弹直接命中,否则敌方拦截弹的核爆炸效应不能使其偏离目标。

4.反应和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灵活反应能力主要是指从戒备状态到实际使用的反应速度以及选择和变更攻击目标的能力。使用固体助推剂的核导弹从准备到发射只需要几分钟时间,而早期使用液体助推剂的核导弹则要半个小时。核武器的反应时间因此大大缩短。另外,以潜基导弹为主的战略核力量结构提高了核大国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在遭到对手的第一次打击之后,足以保存足够的战略导弹以进行报复性的第二次打击。

5.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核武器的完善。1996年9月,联合国第50届大会全体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这一条约下,核试验被禁止,但在美国的要求下,条约加入的一些条款使得用计算机模拟核试验发展核技术得到了合法化。1997年初,美国依靠以往的地下核试验数据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成功地将B617普通型核航弹改装成为一种能钻入地下爆炸的新型核航弹B6111。计算机仿真模拟地下核试验技术,为不需要通过核试验而设计小型可控和新式核武器创造了条件。目前,美、俄、法已具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核试验的能力。而且,这项技术在发展核武器时效率更高,保密性更强。

(三)核战略

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外交委员会中发表了题为“大规模报复”的演说,总结了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奉行的核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如美苏之间爆发大战,美国将在一开始就必须动用核武器,以密集的核轰炸对苏联实施第一次核打击;当美苏冲突还未达到全面战争时,美国将根据有限战争的要求使用战术核武器。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的核力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扭转了核力量对比上的不利地位,形成了足以摧毁美国的核力量。大规模报复战略变得不再可行。美国不能承担全面核战争的风险。为此,美国必须对其核战略进行调整。于是,麦克纳马拉的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出笼。其基本设想是,美国应拥有在苏联发动全面进攻后使对方遭受致命损失的第二次打击能力。这一能力将在苏联对美国实行突袭后进行反击,并能够毁灭苏联1/4—1/3的人口和2/3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大规模报复战略相比,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出现了两个大的变化:一是前者重视第一次核打击力量和首先使用核武器,后者则把第二次核打击力量作为战略的基础;二是前者把军事目标作为核打击对象,强调“对兵战略”,而后者提出以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和工业生产基地为主要攻击目标,强调“对城战略”。

20世纪70年代,随着核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和核武器种类的多样化,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的不足日益显示出来。其中,最主要的不足是,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缺乏灵活性,不能针对性地、分阶段地应付核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如果苏联只动用战术核武器对美国的军事目标进行攻击,在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下,美国将对苏联发动全面的核打击,结果势必招来苏联对应的核反击。卡特总统上台后,将前两任总统任内已在探讨的战略调整归纳为“核对抗战略”。该战略假定,全面的核战略不会一下子发生,很可能先进行有限的核战。为了对付苏联的有限核打击,美国必须保有对等的报复力量来对抗和抵消其效果,在每一个阶段上实现核遏制。同时,打击的目标将首先是敌方的军事目标。对敌方人口稠密地区的核打击将是核对抗战略的最后一环。为了能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对敌人进行相应的反击,军方必须设想所有可能出现的事态并设定目标攻击的相应方案。据说美国国防部曾设想在发展成为全面核战争之前,最长可坚持180天的有限核战争。

冷战结束后,美国和俄罗斯在确保核威慑作用的前提下,逐渐缩小核武库的规模,调整了结构。1993年美俄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双方承诺在2003年前,将其战略核弹头分别降至3000至3500个。这一条约在2009年底到期。为此,美俄将重启谈判。美国总统奥巴马保证,在自己的总统任期内一定要把削减核弹头数量作为中心任务,他建议美俄双方储备的核弹头分别裁减80%,各自保留1000个核弹头。美国政府继续坚持核威慑政策,以核武器作为最后报复的选择,也不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俄罗斯在冷战后更新了自己的核战略。由于经济衰退,军费开支锐减,常规军事力量削弱,俄罗斯将战略核力量的建设放在国防战略的中心,奉行核威慑政策,并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法英两个次等核大国没有受到裁减核武库的压力,相反,仍在进一步更新其核武库。如法国正在建造4艘新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每艘可携带16枚多弹头潜射核导弹。英国也从美国购进了三叉戟核潜艇,以取代20世纪60年代服役的北极星核潜艇。法国希拉克政府公开表示“不接受”美国主宰下的单极世界,并反复重申不放弃核威慑,认为法国的核力量是法国大国地位的象征,是法国在欧洲安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在近代长达100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曾历经磨难,多次受到外国的侵略和蹂躏,饱尝战争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中国要生存,要发展,别无选择。中国研制和发展少量核武器,不是为了威胁别人,更不想借此在世界上争夺霸权。我们发展核武器完全是出于防御的需要,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中国发展核武器也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打破核讹诈和核威胁,防止核战争,最终消灭核武器。

中国目前已掌握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战略核导弹和核潜艇技术,并具有由“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和战术核武器构成的核威慑能力。中国核战略的指导思想是:第一,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作出并恪守这一承诺的核国家。第二,中国的核力量只有在遭到核攻击的情况下才会使用,目的是威慑和遏制来自核大国可能的核袭击。第三,中国在发展核武器方面采取了最克制的态度。中国从未参加过军备竞赛,我们进行的核试验、拥有的核武器十分有限。第四,中国一贯积极支持有关地区国家在自行协商、自行协议的基础上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努力,并无条件地向无核区条约缔约国提供安全保证。第五,中国一贯积极支持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总之,中国的自卫核威慑力量,对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保卫国家利益、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将做出重要贡献。

(四)核武力与对外政策

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摩根索认为,核武器的出现是一次革命,“或许是有史以来外交政策方面第一次真正的革命”。在常规武器时代,在作为外交政策手段的武力和外交政策的目的之间,存在着一种合理的关系。政治家可以寻求和平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目标,如果和平的方式行不通,他会转向采用武力的方式。即使他在战争中被打败,他也不会把一切输光。换句话说,他的失败是可以忍受的。“但这种作为外交政策手段的武力和外交政策的目的之间的合理关系,已经被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摧毁了。”

另一位美国学者吉尔平认为,核武器的出现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军事实力的主要目的,已变为阻止另外一场大战。对抗的核大国直接的相互威慑限制了暴力,从而保护了整个国际社会免受全面战争的侵袭。威慑的成功是运用实力来平衡实力的结果,而不是任何放弃实力本身的结果。一场战争潜在破坏性越大,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反之亦然。第二,核武器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对其独立和主权不可侵犯的保证。核武器也许不具有强制力,但它是一种自保力。第三,拥有核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威望等级中的位置。

那么,核武力在一国的对外政策中可以发挥何种作用呢?

1.它曾经被实际使用过,并证明了它的巨大的威力。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刚刚诞生,美军则正在准备发动对日本本土的进攻。杜鲁门总统认为,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将可能使美军伤亡几十万人,而且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其间,苏联红军将可能解放朝鲜半岛,并染指日本。而且,战争结束在即,如果花在“曼哈顿计划”上的20亿美元不产生实际的效用,他也无法向国民交代。于是,他下令在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核武器的使用,不仅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而且使美国彻底将苏联的影响从日本排除了出去,确立了美国在日本的独占地位。可以说,核武器的实战使用,极其有效地实现了美国在二战中取得快速胜利的目标。

2.核武力在主要大国间的扩散,消除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通过“相互确保摧毁”战略、次等核大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核大国在过去的约60年中没有发生直接全面的战争,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少见的长期和平时期。如果说,过去的和平主要借助力量均势来达成的话,20世纪后半期的长期和平是由核武器的恐怖平衡来实现的。虽然各国时时刻刻生活在核大战的恐怖阴影之中,战争毕竟没有发生。大国间最激烈的冲突表现为间接的对抗,如苏联支持还没有核武器的中国和朝鲜对抗美国,美国和中国则通过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的伊斯兰抵抗组织,抗击苏联军队对阿富汗的占领。

3.核武力的拥有与否,代表着一国外交地位的高低。无疑,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之所以能成为超级大国,并对世界事务具有巨大的影响,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它们各自拥有庞大的核武力。印度不顾外界的强烈反对执意要发展核武器,原因之一是印度不甘心只做一个南亚地区的大国,而是要通过加入核国家行列来取得全球大国的地位。

4.核武器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的至理名言。虽然核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避免了,但核国家对无核国家、无核国家对无核国家的常规战争依然此起彼伏。核武器并没有结束一切战争,它只遏制了有核国家之间的全面大战。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阿根廷和英国之间的马岛战争,北约对南联盟的战争,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都是国家试图利用武力来追求外交未能实现的对外政策目标的事例。

5.核武器的出现,并不保证有核国家可以在世界上胡作非为,随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无核国家的头上。由于核武器所受到的国际道德非议,以及核国家之间的相互牵制,核国家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核优势转化成在外交和常规战争上的优势。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和苏联都遭到了失败。总之,在核扩散的情况下,核武力的主要作用是威慑。其充当武力威胁和军事干涉的作用并不大。而常规武力更适合于在当今世界充作武力威胁和武力干涉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