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是:国内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国际上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中国开放型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适度保护国内主导和支柱产业;维持国内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五节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是:国内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国际上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国家为了捍卫政治和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 “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 。在1953年11月的《全国对外贸易特派员碰头会议总结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中国对外贸易管制的基本含义是: “在中央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法令下,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对外贸易” 。所以,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保护贸易政策。

这种政策对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的经济侵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起过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过分地保护,造成国内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国际竞争能力差,限制了中国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决策后,原来实行的内向型保护贸易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必须进行调整。中国的贸易体制改革和调整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9~1987年)是贸易体制改革探索阶段。主要解决经营体制高度集中问题。为此,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增设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

2.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取消全国的收购计划和调拨计划。

3.探索工贸、技贸、农贸相结合的道路。

4.建立和完善外贸宏观管理。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下的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制度,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完善出口配额管理,建立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度。

5.实行出口鼓励政策。初期实行外贸减亏增盈分成制度,以后实行地区差别的外汇分成制度,探索国际通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等。

这一阶段并没有解决外贸体制中的根本问题,企业内部政企不分、财务体制依然统负盈亏,许多措施也不配套,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第二阶段( 1988~1990年)是外贸体制改革阶段。其主要内容是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主要措施有:

1.核定各地方和有关外贸总公司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出口盈亏指标,做到3年不变。

2.完成承包指标内的外汇按原来的留成比例分成,超过部分80%留承包单位,20%上缴中央。

3.超亏自负、减亏增盈部分全部留承包单位自用。

4.相应的各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所属的大部分地方外贸专业公司脱钩,地方的分公司下放管理。

5.注意运用价格、汇率、税收、关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建立和健全外汇调剂市场。同时,在轻工、工艺、服装行业进行自负盈亏的试点改革。

外贸承包制仍然是一种过渡性的方式,它仍没有触及旧体制的最实质的问题。

第三阶段( 1991~1993年)是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针对前一时期所发生的问题,1991年开始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轨道。这一阶段,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取消出口补贴,实行自负盈亏。

2.改变按地区实行差别外汇留成比例的做法,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外汇留成比例的办法。

3.运用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调节对外贸易。

4.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外汇调剂中心,增加企业支配外汇数量,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限。

5.外贸管理透明度增加,外贸政策趋于统一。

6.调整出口管理制度,实行鼓励出口的措施,建立出口退税机制。

第四阶段( 1994~2001年)是外贸新体制的建立和推行时期。这一时期,以外汇体制政策为突破口,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外贸新体制的建立进行了探索。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在汇率并轨的基础上,取消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2.加强立法手段,使中国对外贸易的经营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1994年5月12日,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在外贸领域初步形成了法律体系。

3.改革行政管理手段,放宽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标准,向实现外贸经营权登记制过渡。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

5.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单纯追求创汇数额转向重视效益,从商品经营转向资产经营,从单一经营转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从传统的收购制转向服务型的代理制,从分散经营转向规模经营,大型外贸企业走实业化、集体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第五阶段( 2002年以后)是在与国际贸易规则全面接轨条件下,深化外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时期。这一时期,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起点,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承诺,在完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市场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是:

1.遵守非歧视原则,对中国目前仍在实施的与国民待遇原则不符的做法和政策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2.遵守透明度原则,加强对外贸易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

3.取消对外贸易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制,按国际通行做法实行登记制。

4.逐步取消对工业品的配额、许可证、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

二、中国开放型贸易政策的探索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就是意味着中国必须逐步开放本国市场,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把本国市场纳入到世界市场体系中。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总政策呢?一般认为,应实行开放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开放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有三层含义:

1.遵守承诺,逐步与世贸组织( WTO )所要求的国际规范并轨。

2.符合国情,使国际竞争限制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3.有利于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机制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中的作用,并与国际市场机制保持有机联系。

中国开放型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适度保护国内主导和支柱产业;维持国内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基本原则是:开放原则;适度保护原则;符合国际规范的原则;开放型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的保障原则。

这种政策的主要特点有:对生产技术水平不同的工业部门,在不同时期,充分利用过渡期的权利,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出口不仅为了创汇,而且通过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造;进口不仅为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要为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服务;积极稳妥地吸引外国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可以预料,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将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

思考题

1.战后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你认为贸易自由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吗?

3.何为幼稚产业?试评价幼稚产业保护政策。

4.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利弊得失。

5.试述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改革。

6.试述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7.何为公平贸易论?试分析评价该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