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制定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一)初级外向型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走上独立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满足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不得不依靠自然资源的出口换回必需的进口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制定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由于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由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所以在对外贸易方面,对外贸易政策是由初级外向型政策过渡到进口替代型政策,并逐步发展为出口导向型政策。

(一)初级外向型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走上独立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满足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不得不依靠自然资源的出口换回必需的进口品。另一方面,当时的西方国家为谋求工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对原材料的需求随之不断增加。于是,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从事矿产开采,或是流入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的国家发展种植业,将工农业原料输送回国内进行加工。这为发展中国家实施初级外向型政策提供了条件。

初级外向型政策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能力,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全面增长,使辅助性部门得到了发展,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然而,这一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第一,由于初级资源型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不稳定,加上其贸易条件的日趋恶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难以稳定增长。第二,初级外向型政策实施期间,国内工业品的需求依赖进口满足,而对这些资源的加工过程则随着资源的出口而移至国外,不利本国工业的发展。第三,由于该类产品的出口是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服务的,带有受剥削的成分。因此,实施初级外向型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单一、不稳定、片面、畸形的经济。为改变这种局面,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进口替代政策,自力更生,达到经济独立的目的。

(二)进口替代型政策

进口替代型政策是一种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地区)有意识地推动国内(区内)工业的建立,以本国(本地区)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取代原来的进口产品,以满足国内(区内)市场的需求,并逐步实现工业化。

1.进口替代型政策的措施

(1)通过关税、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区内)的市场。对最终消费品征收高关税,或通过进口配额等措施限制进口;对国内生产所必需的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甚至免税,以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

(2)建立国家外汇管理制度,通过外汇控制,将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收入集中管理,保证工业部门的进口用汇。

(3)政府采取强制手段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实行土地改革,打破地方封锁,建立统一的市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4)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在财政、税收、外汇等方面给私营企业以各种优惠,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工业企业。

(5)借助于国家力量,直接建立国有企业。

2.进口替代型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进口替代型政策的目的在于:克服初级外向型政策的缺陷,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一般认为,它对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并由此产生社会、经济的外溢效应,包括技术进步、工人技能的提高。

(2)国际收支效应。进口替代可以从多方面影响与国际收支相关的经济活动,包括:节约进口外汇支出;促进发达国家向实行进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放弃货物的出口),从而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此外,进口替代还可以降低外国产品的进口价格,并增强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上的讨价还价的能力。

(3)能够有效地调动本国(本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使其配置合理,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

(4)增长效应。进口替代以进口限制为条件,使国内市场受到保护,从而能够避免他国经济危机与世界市场价格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但是这种积极作用因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本身的弊病而难以长期持续,其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口替代阶段,工业化是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发展的,进口替代品的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出口竞争能力较弱,而大量工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依然要依靠进口,因而不能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

(2)进口替代阶段,经济发展的基点局限于本国(本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丧失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的可能性。

面对进口替代政策的弊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新调整外贸政策,许多实行该政策的国家纷纷转向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

(三)出口导向型政策

出口导向型政策是指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本国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1.出口导向型政策的措施

(1)实行出口补贴,可以对出口产品进行直接补贴,也可以对出口产品进行间接补贴。

(2)出口退税。

(3)政府为出口行业提供低息的出口信贷或出口生产信贷担保以及外汇留成等措施以鼓励出口创汇。

(4)削减贸易壁垒,大大降低平均关税税率,限制数量限制的使用,以有利于出口工业低价进口所需投入品,在国内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降低出口成本。

(5)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设置出口加工区等各类经济特区,提高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出口导向型政策的特征

出口导向型政策把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向国际市场,同进口替代型政策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战略目标上由内需带动经济发展,转向由外需促进经济发展。在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满足内需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在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时期,满足外需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战略措施上由保护内部市场转向鼓励面向国际市场。在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时期,新兴国家(地区)均实施保护内部市场的政策措施,对国内(地区内)的产业实行保护,以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转入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后,鼓励出口政策成为其政策的核心,包括降低关税、减免出口税、给予出口补贴、加速折旧、货币贬值等一系列政策,以确保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

(3)制造业的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工业化战略,因而制造业首先成为主导产业,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着重发展一般消费品工业;后者主要根据市场变化,为扩大工业品的出口,着重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品。

3.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出口导向型政策具有积极的作用。

(1)全力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引进了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使这些国家制成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并逐渐在世界市场上打开了销路,从而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据世界银行估计,1990~1995年间,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年均贸易增长率为5.5%,巴西、墨西哥则高达16%以上。亚洲“四小龙”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年均贸易增长率更是高达30%以上。

(2)增加了资金积累,使国民经济出现较快的增长。新兴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的增长,不仅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积累了资金,为国内投资率以及国外机器、设备及原材料进口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同时也直接推动了与出口工业有关的经济部门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一些国家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重进一步调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1965~1985年间韩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由37%上升至52%,中国香港地区由58%升至68%,超过美、日、德等西方国家。新加坡明确提出第三产业是90年代的主要发展目标,其在亚太地区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也随之得到加强。

但是,出口导向型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面临发达国家强有力的竞争,发展中国家很难在非传统出口产业中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工业。

(2)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国家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干扰。

(3)建立出口工业必须要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加紧对出口工业渗透和控制,造成本国资源的大量外流。

随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发展中国家想通过出口导向型政策来实现工业化,成为新兴工业强国,道路是非常曲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